第一課時:比長短、高矮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頁的例題,第5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標
1. 經歷對客廳場景觀察的過程,體會比較長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數學。
2.聯系生活實際認識長短、高矮的含義,了解長短、高矮是比較的結果。初步建立比較的意識,學會比較的方法,用自己的語言較完整、正確地敘述比較的結果。
3.初步運用簡單的推理、判斷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請一個小朋友上臺和老師比身高,請學生說一說比的結果。(根據已有經驗說)說明:高和矮是比較的結果,長和短也是比較的結果。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到小紅家的客廳參觀,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比一比物體的長短和高矮,好嗎?揭題。
二、聯系生活比一比
1.通過觀察、比較,初步感知長短、高矮。
(1)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從左往右或從上往下觀察主題圖,說說客廳里有些什么東西。
(2)指導學生用畫○和畫√的方法自己比較兩根吸管、兩件衣服的長短,比較飲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較的結果,相互說說自己是如何比較的,為全班交流做準備。
(4)交流反饋,說說比較物體長短、高矮的方法,重點組織學生討論如何比較兩盆花草的高矮,通過學生間的匯報交流,體會比較的方法,感受長短、高矮都是比較的結果。
(5)以吸管為例,引導學生用誰比誰長(高)或誰比誰短(矮)表述兩個物體的比較結果,其余3幅圖請學生在四人小組內相互說一說,再指名回答。
2. 過開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動,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比長短、高矮的方法。
(1)提問:圖中哪些物體之間還可以比一比長短與高矮?
(2)組織小朋友先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搜集討論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導交流。
(3)要求小組內推選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較物體,說說自己是如何比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較的結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
3. 組織討論,加深學生對長短、高矮是比較結果的認識。
教師出示一枝鉛筆,組織學生討論: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沒有比較就沒有長短、高矮之分。要討論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必須再拿一枝鉛筆來比一比才能確定。教師拿出不同長度的鉛筆分別與之比較,使學生明確長短、高矮是相對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三、綜合運用,發展學生的比較意識
1.想想做做”第1題。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樣高”這種說法你有意見嗎?
(2)引導學生運用今天學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確意見。
(3)適時進行關心和幫助殘疾人的思想教育。
(4)讀題,指導學生在書本上完成練習。
2.想想做做”第2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獨立完成,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進一步體會比較的方法和策略。
3.想想做做”第3題。
(1)讀題,學生自主練習。
(2)巡視,搜集學生的反饋信息。
(3)學生交流,說明自己的想法。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題。
(1) 明確題目要求。
(2) 學生按要求在書上練習。
(3) 提問: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學生體會最高、最矮的含義。)
四、課堂延伸
1、 拿出兩根長短不同的繩子,讓學生比一比誰長誰短。
怎樣比?(一頂端對另一根繩子的頂端)比較得出誰長誰短。
① 我們拿這根繩子和另一根繩子比較,可以說:這根繩子比那根繩子長。如果我們是用那根繩子和這根比較又怎樣說?(那根繩子比這根繩子短)
② 我們用一根短繩子和一根長繩子比較(出示兩根繩子),我們說這根繩子短,那根繩子長。如果拿另一根更長的繩子與這根長繩子比,我們就說更長的繩子長,而前面比的長繩子就短了。
提問:所以,單獨一根繩子能不能說它是長還是短呢?只能通過比較才能得出長短。
2、 怎樣比較兩個鉛筆的長短呢?(學生說、比)可以怎樣說呢?
3、 教室里哪些東西可以比出高矮呢?
五、課堂小結,課外延伸
(1)提問:今天在學習中,你比較了哪些物體,比的結果怎樣?
(2)學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學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體,比一比他們的長短、高矮。
課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