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96~97頁的內容及練習十七第1~3題。
教學目標:
⒈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9加幾的方法;通過比較,使學生體驗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初步掌握“9加幾”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⒉培養學生的觀察、合作交流和動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⒊在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教具、學具準備:運動會場景圖、師生共同準備18根小棒。
教學過程:
一、準備性練習
⒈出示卡片“9+()=10”,指名回答。
⒉口答
2 4 6 3 5
/ / / / /
1 () 1 () 1 () 1 () 1 ()
⒊口算:
9+1+2 9+1+5 9+1+3
二、新課
談話: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20以內的加法。
⒈創設情境,設疑激趣
同學們,十一月份也就是十四周我們學校舉行了全校運動會。瞧,比賽開始了,運動場多熱鬧哇(出示主題圖)!跑道上正在進行二年級的60米跑決賽,運動場的中央還進行著跳繩、踢毽子和跳遠等比賽項目,在操場四周的看臺上,同學們正在為參加比賽的運動員加油。為了給運動員解渴,他們還準備了一些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小俊問:“還有多少盒?”
⒉教學例1
⑴組織學生討論“還有多少盒?”的問題。
① 小組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② 組織全班學生交流解決問題的方法。
請小組代表向全班同學介紹本組的方法。
學生出現四種算法:
a.數數法:1,2,3,……12,13,一共有13盒。
b.從9接著數: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著數10,11,12,13,一共有13盒。
c. 從4接著數:箱子外面4盒,然后接著5,6,7,……12,13,一共有13盒。
d.用“湊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飲料放在箱子里湊成10盒,10盒在加上剩下的3盒。
教師說明:你們說的幾種方法都很好,這四種方法中你最喜歡哪一種?
③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剛才有的同學用數的方法知道了還有多少盒飲
料,也有的同學是通過計算的方法得到的。下面我們一起看一看這些同學是怎樣計算9加幾的。
提問:要算還有多少盒飲料怎樣列式?(板書 9+4)
理解“湊十法”
教師:9+4該怎樣計算呢?請同學們用小棒擺一擺。
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操作:左邊擺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飲料,右邊擺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邊的4盒飲料。
演示口算過程:
教師邊提問邊指導操作:該怎樣移動小棒呢?(指名演示)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幾盒就湊成了10盒?這個1盒是從哪來的?外邊的4盒飲料拿走1盒后還剩多少盒?10盒與剩下的3盒合起來是多少盒?所以9+4等于多少?
根學生回答教師板書如下:9+4=13
問:誰能結合板書完整地說一說,剛才我們是怎樣計算9+4的?
④ 利用教材的資源提出用加法計算的數學問題。
問:踢毽子和跳遠的一共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板書 9+6)
問:9+6等于多少呢?自己用小棒擺一擺。
學生匯報后,教師啟發:你們還可以提出什么問題?
學生每提一個問題,教師就讓學生說一說一共有多少人。對于9加幾的問題,還要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三、反饋練習
⒈練習十七第1題
① 先說圖意,再列式。
② 集體評議、訂正,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⒉練習十七第3題
①“糖塊圖”
②“螞蟻抬大蟲”圖
結合題目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螞蟻雖小,但它們團結合作,就能戰勝大青蟲。對學生滲透團結協作精神。
③ 教師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都會計算9加幾了?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題有什么特點?(板書課題 9加幾)
教師指出:今天我們學習的9加幾,計算9加幾的題目可以用數數的方法,
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
五、課堂練習
練習十七第2題
學生在課本上獨立完成,個別有困難的學生,教師給予個別指導和幫助,也可以借助學具學習。
教學反思:
9加幾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為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學生已有的經驗,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盡量做到以下幾點:
⒈創設富有兒童情趣的活動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為目的。
新課開始,根據一年級兒童的好動、坐不住的特點,創設情境,以我們學校剛開過運動會為切入點,主要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積極性,并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從而體驗數學與生活息息關。
2、 教學體現算法多樣化,允許學生采用自己認為合適的方法進行計算。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新課程標準》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對原來的老師牽著學生鼻子走的教學方法的一種反擊。尊重學生的想 法,鼓勵獨立思考,提供算法多樣化,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和自己的擇,只提問:“你喜歡哪一種方法?”不急于評價每一種方法的壞,通過同學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了解計算的多種方法。
⒊利用教材資源,初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今天的教為明天的不教,是教他們的學習方法,而不是死搬硬套做幾套題。本節教材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由于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自己提出問題有一定難度,因此教學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并加以抽象,列出算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結果,這樣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系密切,逐步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和認識周圍的事物,使其數學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另外,這節課如要用做活動課件來說明數學中的一些問題,學生的興趣會更厚,記憶會更深,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