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36頁的圓柱體積公式的推導,第37頁“做一做”的第一題,以及練習八的部分習題。
教學目的:
1、經歷觀察、操作、討論等教學活動過程,理解圓柱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并會正確地計算圓柱的體積。
2、在圖形的變換中,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并進一步發展其空間觀念。
3、 引導學生探索和解決問題,體驗轉化這一數學思想。
教具、學具準備:
課件、圓柱教具。
教學過程:
一、 復習導入
1、 說說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它們的體積公式用一個式子怎樣表示呢?
2、 引導學生觀看屏幕出示的小朋友抱柱子的圖片。
師:這些小朋友抱著的柱子是什么形狀?
生:圓柱形。
師:我們已經知道怎樣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想不想知道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
生:想!
師:好!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怎樣計算圓柱的體積。(板書課題)
二、 探究新知
1、 回顧舊知,幫助遷移。
請大家想一想: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我們是怎樣把圓轉化成已學的圖形,來推導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的?
配合學生的回答,課件演示:把圓等分切割,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找出圓與所拼成的長方形之間的關系,進而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
2、 小組合作,實踐遷移。
(1)啟發:通過回憶圓的轉化,你覺得能不能把圓柱轉化成我們已學過的立體圖形來計算它的體積?
學生相互討論,思考應如何轉化,而后組織全班匯報。
(把圓柱的底面分成許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圓柱切開,再把它拼起來,就轉化成近似的長方體了。)
(2)操作:學生操作學具,進行拼組。
課件演示拼組的過程,同時演示將底面等分成32份、64份,然后拼起來,對比3次拼的結果。讓學生明白: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體圖形就越接近于長方體。
(3)討論:圓柱與所拼成的近似長方體之間有什么聯系?
學生分小組討論。
(4)匯報: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
近似長方體的底面積等于圓柱的底面積,
近似長方體的高等于圓柱的高。
(配合學生的回答演示課件,閃爍相應的部位,并板書相應內容。)
(5)概括:試著讓學生根據圓柱與近似長方體的關系,推導公式:
長方體的體積=底面積×高
↓ ↓ ↓
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V=Sh
引導學生觀察公式,計算圓柱的體積必須知道什么條件?
3、 運用新知,嘗試解答。
<1>我來顯身手:一根圓柱形木料,底面積為75平方厘米,長90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2>出示例4:一根圓柱形鋼材,底面積是50平方厘米,高是2.1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A:嘗試:理解題意后,自己嘗試解答,(找學生演板)
B:展示:將學生可能出現的四種情況展示于平臺之上。
展示一:50×2.1=105(立方厘米)
展示二: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平方厘米)
展示三:2.1米=210厘米 50×210=10500(立方厘米)
展示四:50平方厘米=0.005平方米 0.005×2.1=0.0105(立方米)
C:辨析:幾號解答是完全正確的?為什么?
使學生明確必須先統一單位后再計算體積應用體積單位。
<3>拓展:如果已知圓柱底面的半徑r和高h,該怎樣來計算圓柱的體積呢?
公式是:V=∏r h
練習:求當r=5,h=6時,圓柱的體積。(單位:厘米)
三、 鞏固練習:
師:下面老師想帶大家到游樂場去參觀,但是游樂場的門衛老爺爺喜歡愛學習,愛思考的孩子,他要求每參觀一項設施之前,都要先答對一道題,有沒有信心?
屏幕出示游樂場圖片,游樂場設施有過山車→壓路機→太空漫游→旋轉木馬→摩天輪→滑梯→游艇
1、填表。
底面積S(平方米) 高h(米) 圓柱的體積v(立方米)
15 3
6.4 4
2、一臺壓路機的前輪是圓柱形,輪寬1.5米,半徑6分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3、求下列各圓柱的體積。
4、 如果計算大廳里的圓柱的體積,你認為測量哪些數據較方便?一大廳柱子的底面積是1.25米,高是4米,體積是多少?
5、 一個圓柱體積是80立方厘米,底面積是16平方厘米,它的高是多少厘米?
6、 (1)兩個底面積相等的圓柱,高和體積成( )比例。
(2)兩個底面積相等的圓柱,一個圓柱的高為4.5分米,體積為81立方分米。另一個圓柱的高為3分米,體積是多少?
7、 判斷
(1)圓柱的體積一定,底面積和高成反比例,( )
(2)求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高”來計算。( )
(3)兩個圓柱體,底面積大的圓柱體體積就大。( )
(4)圓柱體的底面半徑擴大2倍,高不變,體積就擴大4倍。( )
四、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學會了什么?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
師:同學們,在這節課上,我們用轉化這一數學手段,把圓柱轉化成已學的長方體,從而推出了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實際上在以前的學習中,我們已經接觸過“轉化”,例如,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三角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等等。這些都充分說明了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知識與知識之間是緊密相聯的,是融會貫通的。希望同學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認真觀察,勤于思考,靈活的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