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心得體會范文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書筆記心得體會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書筆記心得體會范文1
句型是根據句子的結構、特點和意義從大量的句子中抽象、概括出來的語言的一般表現形式。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點和教學實際,運用建構主義教學思想設計教學活動,有利于句型教學目標的高度達成,應當把握以下四個基本途徑。
一、創設真實情景,加強意義理解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把創設情境看做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和其他直觀教學手段,創設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景,加強對句型的感知與理解。例如,為了教學生“行為動詞一般現在時態的一般疑問句式及其肯定和否定回答方式”,一位教師在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懸掛了一個氣球,邀請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進行觸摸氣球的競賽,并發出“Jump high and touch the balloon”的指令。男生跳得高,碰到了氣球;女生則沒有觸摸到氣球。這時,教師很自然地指著男生問其他學生:Does he iump high?學生回答:Yes,he does,再指著女生問:Does she jump high?教師得到的回答自然是No,she doesn’t,這樣。學生就在這個真實的情景中自然地理解了該句型的意義。
二、設計舊知鋪墊。巧妙呈現新知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把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獲取新知識的基礎,通過提示新、舊句型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句型的意義。例如,在教學《牛津小學英語2B》(譯林版,下同)第三單元“What can you see?”時,有一位教師首先與學生進行已經學過的“Can you…?”會話,然后通過多媒體出示一個停車場的夜景圖。隨著一束模擬探照燈的光束移向不同的車輛,教師逐個說:A car.I can see a car.A see a bus.A jeep.I can see…然后,將光束聚焦在一輛小汽車上,問學生:What can you see?引導學生答:Ican see a car.這種從舊知引人人手,通過鋪墊性操練,引導學生自然地感知并理解新句型,學生會學得輕松、活潑。
三、強調意義聯系。實現知識遷移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簡單的信息積累,更重要的是包含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聯系”與“思考”是意義構建的關鍵。小學英語句型教學應培養學生通過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發現來建構所學知識的意義。
《xx小學英語》教材的編寫采用循環式編排方式。以時間表達的句型為例,這套教材在3B、4A、5B的教材中先后三次在相關單元安排了時間表達的不同句型,體現了“循序漸進、逐步擴展、綜合復現”的原則。有一位教師在教學5B第七單元“A busy day時安排了4個教學步驟:1 教師出示教具鐘。T:What’s the time?(舊知)S1:It’s three o’clock,(舊知)2 教師將時間撥到3:30。T:What time is it?(新知)S2:It’s three thirty,(舊知)3 學習新句型后,教師讓學生向教師提問。S3:What time is it?(剛學的新知)T:n’s halfpast three,(新知)4 教師出示新舊句型,讓學生讀一讀,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
這種根據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幫助學生實現由舊知向新知的遷移的教學方法,既突出了知識的連貫性和整體性的教學,從客觀上降低了學生理解新知的難度,又有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建構新知。
四、提倡協作交流。體現真實交際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其中,協作應該貫穿于整個學習活動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想法都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交流是協作過程中最基本的方式,而真實交流的活動又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的特征。有一位教師在教學5B第五單元時,在句型教學的最后環節設計了“認識新朋友”的任務。教師出示朋友Tom的照片,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利用所學的新句型“Does he?”來了解Tom的情況,并把問題記錄下來,派代表向老師提問,以獲取Tom的相關信息。交流時,學生紛紛發言:Does he live in London?Does he studyChinese,9 Does hertln fast,9 Does he swim well?…在這個存在信息差的交際任務中,學生相互協作,通過交流建構起了有關Tom的信息資料,既熟練鞏固了所學句型,又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獲得了成功的喜悅感,增添了學習信心和興趣。
讀書筆記心得體會范文2
在跟女兒談過日記一定要有“我”,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感受以后,她倒是記住了,每篇日記里都有這樣的話出現“我好開心哦”,或者是“我很難過”“今天真有趣”“當時我真是急死了”。她得意地告訴我,每篇日記里她都談了自己的感受。一開始我覺得這么寫也可以,但是看得多了,就覺得不是那么回事了,有必要跟她再探討一下。這天,英語培訓班組織了一場考試,考試后她寫了一篇日記,是這樣寫的:
我們一個一個都把考卷交上去,然后走出了教室。
站在外面,我一直在祈禱,希望自己這一次能考好,心情非常緊張,比考試時還緊張……
我看了文章,對女兒說:“嗯,不錯不錯,事情說得很明白。不過,有一個地方寫得可不夠具體啊。當你站在外面等成績的時候,你的感受寫得可不是很清楚啊。”
她說:“我當時就是很緊張啊,我已經寫了‘非常緊張’啊。”
我搖了搖頭,說:“可是,我讀了你的日記就看不出你是怎么緊張的。”
她笑了:“老爸,緊張在我腦子里,你當然看出來了?”
相信很多小朋友和她一樣,認為感受是自己腦子里的事,反正寫出來“我特別高興”“非常感動”“好開心”“十分焦急”等,自然就表達準確了嘛!有的小朋友大約覺得這樣不夠,還要強調一下,這就成了“我特別特別高興”“非常非常感動”或者“好開心好開心”,還有的嫌“十分焦急”不夠,就說“萬分焦急”。其實,這些修飾成分再多,“十分”改成“萬分”也好,都說明不了問題,別人讀了還是不能感受到你當時的感受。
當我把這些告訴女兒后,她就問:“那怎樣寫才能讓人讀了感受到我的感受呢?”
“用這些形容詞來寫自己的感受不是不可以,有時也是必要的。但是,只有這些形容詞是遠遠不夠的。”
我從電腦里找出一篇學生日記,指著對她說:“我們來看這篇作文,作者寫自己的作文被老師當成范文在課堂上讀了,他很開心很激動,作文里卻沒有‘我好激動好激動啊’,而是這么寫的,‘下課后,我高興得手舞足蹈,甚至連走路都是一蹦三跳的’,這樣,讀著文字,我們不是同樣能看出他很激動嗎?”
我停了停,看她在認真地聽著,就接著說:“認真地回憶一下,交了考卷在外面等成績的那段時間里,當時你都做什么了?”
她歪著頭想了想說:“我在外面等啊。一開始,我找了個地方坐下,可是根本坐不住,就站起來來來回回地走,我覺得手心里都出汗了。”
我笑著說:“你看你看,你說‘非常緊張’也好,‘非常非常緊張’也好,都不如‘來來回回地走’‘手心里都出汗了’更能表現你的緊張啊。所以,寫自己的感受不要老是用形容詞,也可以用當時的行為來表現,這是一種更好的、更有表現力的寫作方法。”
我接著問:“你來回走動時,腦子里都想什么了?”
她說:“也沒想別的,就在那兒想考卷上的題目,想想自己答題時有沒有哪個地方出錯了。”
“你再把這個寫出來,別人讀了你的作文,不就能感受到你當時的.緊張了嗎?這比‘十分緊張’‘萬分緊張’都好!”
女兒一下子明白了,她高興地說:“老爸,我明白了。”抓起筆來,把日記改成了下面的樣子:
我們一個一個都把考卷交上去了。
在外面等老師看試卷的這段時間,我一直在祈禱,希望自己能考好。一開始,我找了個臺階坐下來等,腦子里回想著考卷上的題目,這個沒什么問題,那個我也應該是對了,還有……想著想著,我坐不住了,站起來在院子里來來回回地走,手心都出汗了。我覺得自己比考試時還緊張……
讀了女兒改后的日記,我高興地笑了。小朋友,你們看,這樣寫是不是比單說我好緊張好多了?在日記里,表達自己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日記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缺少了自己的感受,日記就好像菜里缺少了鹽,讀起來沒滋沒味兒的。不過,寫自己的感受可不能只用現成的形容詞。如果你想讓人讀了能感受到你的感受,就要加上一點細節,比如用當時的行動,比如用自己腦子里的念頭,來表現自己的感受,會讓人感同身受哦。
【讀書筆記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書筆記心得體會03-07
讀書筆記心得體會03-17
讀書筆記的心得體會09-26
讀書筆記心得體會06-17
史記讀書筆記心得體會08-19
護士的讀書筆記心得體會01-30
讀書筆記心得體會5篇07-26
《草房子》讀書筆記心得體會12-22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心得體會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