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養生書籍優秀心得體會(通用5篇)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就很有必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經典養生書籍優秀心得體會(通用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養生書籍優秀心得體會1
《中醫體質養生》是廣州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傅杰英教授所著,傅教授,是黃帝內經的專業碩士研究生,針灸學博士研究生,中醫養生專家,長期從事中醫美容、中醫養生、中醫體質的教學及臨床工作。在這本書里,傅教授用通俗的語言,告訴大家,人與人是非常有個性差異的,有的人月經21天一次,有的人月經45天一次,但是都能正常懷孕生子;有的人的基礎血壓是80/60毫米汞柱,有的人就是120/80毫米汞柱。差異不可謂不小,大家都能正常生活工作;有的人吸收好,合成代謝旺盛,恨不得喝涼水都要榨出些“油”來儲存,有的人吸收差,分解代謝又旺盛,就算胡吃海塞,體重也難見增加;有的人常年畏寒怕冷,怕過冬天,有人去,長年手腳心發熱,怕過夏天。這既不是亞健康,更談不上疾病,而是反映了一個人的生命的特點——體質。
《中醫體質養生》里的體質,用學術的語言來表述,就是在人的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獲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物質代謝和性格心理方面綜合的、固有的特質。她將體質大體分為八類:平和體質、陽虛體質、氣虛體質、氣郁體質、痰濕體質、淤血體質、濕熱體質、陰虛體質。每一類體質都有其固有的特點,我們應認識體質、接受體質、尊重體質、順應體質、不傷體質,更應預防體質易感疾病,這是我們養生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生命是復雜的,作為生命現象的體質也是復雜的,但仍有一些必要的共性規律必須要遵循。
一、養生的共性特點。
養生的目的,是生活得健康、幸福,不得疾病或少得疾病。之所以人類們會產生各種疾病,原因相當復雜,除了從遺傳學角度進行評判外,還和性格情緒、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性格源于遺傳并由家庭和社會共同塑造,生活方式是自己選擇的,這些都是醫學、醫生不容易操控和介入的,所以,我們防病治病,一定要對自己有個基本的了解,所以,本書第一講,就是客觀《認識你自己》,不管你是高官富商,白領精英,還是販夫走卒,都需要對自己的生命有一個較為客觀,真實的認識,因此,養生其實是,對于成年人生存智慧的教化,養生,是每一個人的事情。
傅教授認為,單純的軀體疾病相對簡單些,醫生自己一個人,就能把這些病解決掉。但養生更關鍵的是——調心養神,調心養神始終是養生的前提和基礎,擁有一顆什么樣的心,就會不自主地選擇什么樣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方式會接受健康之果,不良的生活方式會結出病痛之國,這叫因果報應,很準。
養生有三個“普適性原則”,適合各種體質。
一是運動,適度的運動,對于各種體質都是必須的,當然怎么運動還要因人而異。
二是不論什么性格,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要相對通暢,不要壓抑。
三是三餐要規律,食品要安全。
二、養生的個性特點。
養生既有共性的東西,更應照顧個性的的東西,不同的人,在養生方法上必須注重差異,這是這本書的核心,也是重中之重。“體質”概念的提出,可以更有針對行的預防疾病,減少過度治療,不同的體質,健康標準是有差異的,一些輕微的疾病對于某些體質來說,可能就是身體對于環境變化的正常反應。
其實道理很簡單,人本來就不同,后天對應的方法就應不同,千篇一律的養生辦法從哲學角度上看就是錯的,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應每一種體質,傅教授都從6個方面進行了闡述,包括:主要表現(形、神),形成原因,主要優勢,常見兼加體質,易感疾病,養生方法(形、神)。
例如:陽虛體質的人主要表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手腳冰涼,大便溏爛,容易發胖,月經周期長,脈象沉細等。易感疾病是肥胖、骨質疏松、痹癥、慢性腸胃炎、甲狀腺功能低下、痛經、不孕不育等,但不論患什么病,出現癥狀一定會有遇寒加重、得溫減輕、舌頭淡嫩、脈象沉細的寒象。
養生方法有:生活、工作中最大限度的不傷陽氣,少吹空調,避免衣著過于暴露、單薄,根本不能熬夜,應加大運動量,動能升陽,振奮陽氣;萬物生長靠太陽,到室外沐浴陽光,堅持下去就是養生。還可以通過艾灸、食療、腹式呼吸等。
其他體質由于篇幅所限不在贅述。
在軀體疾病外,傅教授闡述了影響身體狀態更為關鍵的性格、情緒問題。
傅教授說:不生病的時候,生命體驗的幸福與否取決于性格、情緒;得不得病,得什么病,好不好治,很多情況下也取決于性格、情緒。許多疾病實際上就是性格、情緒在軀體上留下的深深烙印。適度暢通的七情有助于氣機升降出入;郁結過度的七情擾亂氣機的升降出入。好人做好事,如果糾結,也不會長壽;壞人做壞事,如果不糾結,也可能長壽。長時間擰巴、扭曲自己,在厭惡、抱怨、無奈下生存,是非常不好的,養生就是去糾結、展擰巴、書憋屈,人只能自己救自己。不論什么樣的體質,只要擁有相對良好的性格心態,體質就是生命最好的載體,揚長避短,就會獲得良好的生命體驗。
如果想更多的了解養生,不得病、少得病,生活的健康、快樂,請閱讀《中醫體質養生》,它會給你意外的驚喜!
經典養生書籍優秀心得體會2
關于養老防病的研究,早在孔孟、老莊學說及《內經》中就有關于養生之道的記載,而且論述甚詳,歷代名醫的著作也有論及。由此可見祖國醫學的養生之道,源遠流長,通過養生來延長人的壽命,是很有研究價值。中醫養生是在中醫基本理論的指導下形成,與中醫各科的宏觀臨證思維和診治大-法有很多共通之處,所以很多中醫名家精通養生之法,并有各自的獨特經驗。
從之前開始讀中醫方面的書開始,就對中國古代的一些傳統療法佩服的五體投地。
食療也是中國古代中醫上的重大貢獻之一,人們常說,藥補不如食補,說的就是食補對于人身體的重要性。其實我們每天都會從各種食物中,攝取很多營養成分,因為腸道,是人身體就主要的吸收器官,一日三餐又是人所必不可少的,所以食補對于我們的身體健康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有時候,我們的身體還并沒有到生病的地步,但是用飲食調節,能夠使我們更加健康;有時候我們的身體又過于虛弱,一位的用重藥根本不能起到治療的作用,這個時候飲食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總之,民以食為天,而如果能在普通的一日三餐之中輔以養生之道,那不是很好嗎!
經典養生書籍優秀心得體會3
中醫,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從最早的黃帝開始,經由扁鵲、華佗、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人傳承至今,算得上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就在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上,中醫的拔火罐火遍了全世界,被外媒認為是中國運動員爭金奪銀的秘密武器,是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由于一些歷史原因,中醫曾被認為是糟粕,也因被一些江湖術士用來招搖撞騙,使得大眾對中醫產生了深深地誤解;相較西醫,中醫的診治依靠經驗更多一些,大多好的中醫都是上了年紀的老醫生,且中醫的療效不像西醫那樣立竿見影,所以大眾對西醫持有將信將疑的態度。
但仔細想一想,中華五千年,曾有多少大病小災,如果中醫真的不靠譜,也不會流傳至今。去年就有一本《說醫不二》,用輕松詼諧的漫畫方式普及中醫的基礎知識,這本《醫本正經》延續了《說醫不二》搞笑雷萌的風格,但更具實操性,涵蓋了41種家庭常見病解決方案,列有120個中醫的經典妙方,面對小病,自己可以“懶”在家里治病。
西醫有時候治標不治本,中醫雖然療效慢,但能去病灶。西醫頭疼治頭,腳痛治腳,中醫將人的身體看做一個整體,人的五臟六腑、經脈穴道是一個圓,人要是健健康康的,說明這個圓是在正常地運行,身體要是出了問題,說明這個圓停止轉動或者逆轉了,這時就要推動這個圓正常運轉。
例如,書中提到,西醫認為腳氣是細菌感染,用激素藥膏來抹一抹,一段時間腳氣沒了,但之后有很大幾率會復發;但腳氣在中醫眼里是身體濕氣過重,身體自我調節,自行排濕,所以腳氣不是病更不是細菌感染,而是濕氣的癥狀,要根治濕氣就要從整個身體出發,調整身體體質;而頭痛也并不一定需要治頭,止疼片止得住一時的痛,但藥效過去以后,疼的可能更厲害,從身體的整體來看,其實是膽經出了問題,酸梅湯就可以收斂膽火,有較好的療效,當然最重要的辦法是早睡,讓膽、身體得到充足的休息。
除了好的睡眠,心態也要好,因為心病是最大的病,心病了身體肯定會病。“過思傷脾,過怒傷肝,過悲傷肺,過喜傷心,過恐傷腎。”身體出現的毛病,都是情緒問題在身體上的映射。
我們要學會放下,沒有誰比誰活得更高明;我們要學會聆聽和陪伴,聆聽和交流是最好的治愈方法,陪伴是對家人愛的最好的表達方式。
經典養生書籍優秀心得體會4
《本草綱目》不僅在藥物學方面有巨大成就,在化學、地質、天文等方面,都有突出貢獻。它在化學史上,較早地記載了純金屬、金屬、金屬氯化物、硫化物等一系列的化學反應。同時又記載了蒸餾、結晶、升華、沉淀、干燥等現代化學中應用的一些操作方法。李時珍還指出,月球和地球一樣,都是具有山河的天體,“竊謂月乃陰魂,其中婆娑者,山河之影爾”。《本草綱目》不僅是我國一部藥物學巨著,也不愧是我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正如李建元《進本草綱目疏》中指出:“上自墳典、下至傳奇,凡有相關,靡不收采,雖命醫書,實該物理。智者何以完成巨作,從下面的故事中,我備受激勵!
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并富有實踐精神,肯于向勞動人民群眾學習。李時珍三十八歲時,被武昌的楚王召去任王府“奉祠正”,兼管良醫所事務。三年后,又被推薦上京任太醫院判。太醫院是專為宮廷服務的醫療機構,當時被一些庸醫弄得烏煙瘴氣。李時珍再此只任職了一年,便辭職回鄉。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的八股文不屑于學。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后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于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于是向父親求說并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于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并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傳說明代名醫李時珍,一天外出采藥,看到一個村莊田園荒蕪,無人下地勞動,原來這個村的人都得了“流感”。在一個茅草屋里,他看見一位老人正在床上呻吟,急忙取出藥來,讓老人喝下,停了一會,老人出了一身汗,癥狀減輕了許多。李時珍詢問了一下情況,才知道村里先后來過幾個走江湖的郎中,給他們開過藥,還說什么“吃上一副藥,包管你藥到病除”。可是吃了十來副了,仍不見效。李時珍便找來煎過的藥渣,仔細一看,大部分是假藥。假藥怎能治好病呢?老百姓上當受騙了,他們對庸醫痛恨不已。李時珍看藥渣的事,傳遍了附近的村莊,人們紛紛把江湖郎中配制的草藥和帶來的藥渣叫李時珍鑒別,因為人太多,看不過來,只好讓大家把藥渣倒在村前的路口上,一個個攤開放好,逐個查看,揀出真藥,扔掉假藥、劣藥,并教大家如何識別偽劣中草藥,防止再上當受騙。從此以后,病人就把煎服過的藥渣倒在路口處,盼望過路的良醫識別真假,于是這個風俗就盛行起來。
完成巨作之前所需的實踐無可厚非,更令人感動的是智者確立志向的偉大,拯救蒼生的慈懷!李時珍從元氣化生萬物的思想出發,肯定陰陽調攝、五行勝復、物性相別的相互關系,最后達到天人統一、人定勝天的結論,處處表現出對傳統哲學的創造性運用和發展。因此可以說,《本草綱目》不僅在醫學上樹立了豐碑,同時對古代自然哲學的發展,也有其獨特的歷史貢獻。
讀完此書,讓我終身受益匪淺!
經典養生書籍優秀心得體會5
漫長而炎熱的假期,難免使我們覺得厭煩,但是有一本有意義的書陪伴你度過,那就不一樣了,為了培養興趣、增長見識、充實假期生活,我去書店了一本書籍——《本草綱目》,這本書內容趣味豐富、深奧、實用深深地吸引了我,并給我留下的印象更是無限的。
《本草綱目》是由明朝杰出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針在繼承和總結明代以前本草成就的基礎上進行多方考證,花了將近30年時間而寫成的。它是東方藥學巨典,具有“醫學之淵海,格物之通典”的美譽。
《本草綱目》一共有52卷,190多萬字,記載藥物1892種,分水、火、土、草等16部62類;附藥方11096則;附圖1160幅。編寫的體例是首標正明叫綱,名字注釋叫做目,其次集解、辨疑、正談,再次是氣味、主治、附方。根據祖國藥物學著作的傳統名稱,仍以本草命名。
讀了這本書,我驚奇地發現醫學界竟是如此神奇,日常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平凡的物體竟可成為治病的良藥。比如水部中的露水,露是陰氣積聚而成的水液,是潤澤的夜氣,再道旁萬物上沾而成的,味甘,性平,無毒,秋露水凜成夜晚的肅殺之氣,宜用來煎潤肺的藥,調和治疥、蘚、蟲癩的各種散劑。想不到吧,平凡的它們,卻有不平凡的醫療作用,相信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平凡的物體等著人們去發現它們的價值,那將會帶給我們另一個驚奇。
從這里我也懂得了一個道理,那就是,生活中注意觀察是非常重要的,它會使我們學到很多東西,發現很多東西,同樣也可以解決很多疑問。再剛剛露水的例子中,我們發現書中記載的任何藥物,他都有有注明有毒或是無毒,這跟人差不多有善惡之分,提醒我們用藥要注意,就像我們生活中要小心與人打交道一樣。
《本草綱目》里還收集了很多有醫療作用的花草樹木的圖片,看了這些圖片,可以說是大開眼界,它們有些長得很漂亮,有些長得很奇特,也有些長得很渺小……它們還解開了很多疑惑,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生活中,有些我只知道它們的名稱,卻不知道它們的樣子,比如冬蟲夏草、海藻等等;而有些,我只知道它們的樣子,卻不知道它們的名稱,又比如金毛狗脊等。這樣一來,我有增長了對植物的見識。
在這里我也給自己提了個醒,那就是,對事物的了解和對問題的認識,不可以不清不楚,那樣,就會使心中的疑惑越積越多,不知道到哪天才能解開,或許永遠都不會解開。
《本草綱目》它又是一本非常耐人尋味的書。讀完了它,每一次的回味都能讓人懂得不同的道理,懂得了這些道理,就讓人有方向的前進,把這些道理當作做人的原則,讓自己的思想變得更加成熟。讀了這本書,使我對醫學越來越感興趣,也使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不知道用什么樣的語言去贊美這本書,它不愧為醫學寶庫。
【經典養生書籍優秀心得體會(通用5篇)】相關文章:
白露節氣的養生經典祝福短信11-22
冬至節日養生經典祝福語12-16
有關于夏季健康養生的經典諺語09-02
我和經典書籍的故事作文范文09-06
傳統經典書籍三字經讀后感(通用5篇)01-26
秋分養生祝福語(通用7篇)12-10
秋分養生祝福語通用6篇12-09
關于立冬養生祝福語(通用110句)11-01
經典書籍《百年孤獨》讀后感09-11
夏至養生詩句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