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2017年村書記讀塘約道路心得體會
《塘約道路》這本書用報告文學的形式,記述了貴州省安順市塘約行政村黨支部書記左文學,將一個遭遇大洪水災難、瀕臨絕境的山村的村民組織起來,成立農民合作社的故事。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關于2017年村書記讀塘約道路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參考閱讀。
2017年村書記讀塘約道路心得體會一
從那一場洪災讓樂平鎮塘約村的村民們擰在了一起,在村支書左文學的帶領下,塘約成了全省乃至全國的明星村。塘約道路也成了各地紛紛效仿的小康模式,學習塘約模式、塘約道路成了熱潮,但是塘約道路究竟是何,我有如下幾點看法:
塘約發展的基礎與關鍵是黨與人(村民),管好人,治好黨,之后才是發展。
第一,管好人。為規范村風民約,塘約村黨支部在廣泛征求村民的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從塘約村實際的`村情民情出發制定了塘約村“紅九條”和塘約村村規民約。用白紙黑字規定了塘約村村民的言行舉止,一時間村風、民風有了很大的改善。
第二,治好黨。塘約黨總支對全體黨員實行“駕照式”管理,用扣分來規范黨員的言行。對村干部也實行扣分制管理,能者居之。同時,積極發展年輕黨員,培養后備干部,保證黨組織活力。
第三,強發展。管好人、治好黨之后就是發展了。塘約村“三權”促“三變”,厘清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的財產界限,實現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裂,為農村產權交易打下基礎,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通過一系列的發展塘約村從一個國家二類貧困村,搖身一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明星村,每天都有絡繹不絕的考察團到塘約進行考察,學習經驗。
2017年村書記讀塘約道路心得體會二
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安順市平壩區樂平鎮塘約村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個典型的山區村莊,三年前還是貧困村,但短短三年時間,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3年的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6年的10030元,村集體經濟從不足4萬元提高到2016年的202.45萬元,實現了從貧困村向“小康示范村”的華麗嬗變,為農村脫貧打造出了“塘約樣板”,被學者譽為“塘約道路”。
事實上,安順市的農村改革,一直走在前列,早在30多年前,我的家鄉關嶺自治縣頂云公社十六個生產隊沖破思想束縛,大膽實行“定產到組,超產獎勵”的聯產承包責任制,成為“中國農村改革第一鄉”,與安徽鳳陽縣小崗村一道率先闖開“包產到戶”的禁地,深刻推進了農村土地產權改革,豐富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內涵,激發了農村土地活力,解放了生產力,奏響了我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先聲。30多年后,和我國大多數農村一樣,頂云社區解決了溫飽,卻還不夠富裕。
新時期的“塘約道路”,成為深化農村土地產權改革實踐的縮影。,塘約村拉開改革的序幕,率先成立村級土地流轉中心,建立農村產權確權信息管理平臺,對農村土地經營承包權、林權、集體土地所有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小型水利工程產權、農地集體財產權“七權”疊加一并進行確權登記,明晰了農村產權“身份證”,讓農民把產權“揣”在兜里,初步形成了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為農村產權交易打下基礎,促進城鄉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土地經營權參社入股,村里把利潤分成講得透亮:合作社30%,村集體30%,村民40%。
在讀了《塘約道路》后,我選了一個周末,約上一群小伙伴,來到了塘約,村寨被雨水洗刷得干干凈凈。在塘約村本部,我看到了很好的道路、很好的廣場、看上去很好很新的村民住宅,以及一些人家停在門前空地上的小汽車、大汽車……我確實很難相信,僅僅兩年前,這里還是一個二級貧困村,一個“空殼村”。只有被刻意保留下來的幾棟簡陋、破敗的'小房子,還能讓我實實在在地看到塘約兩年前的模樣,那是它留給今天和未來的一個見證。剛剛擺脫貧困的塘約,的確已呈現出一種令人振奮的氣象。這種氣象不僅僅表現在村容村貌和農民的生活生計迅速得到改善,更表現在人們精神面貌的改變,表現為村風民風的健康清新。越來越多的人獲得了一種主人翁的心態。他們以這種心態從事不同的勞動,關心村里、社里的集體事務,不拿一分錢也踴躍參與筑路、修橋、拓寬河道;同時相當用心地對所有的干部和黨員行使自己的監督權、評價權、“罷免”權。比較很多地方的農民,他們擁有更多、更實際的民主權利。
鄉村是需要民主的。我不敢說塘約村民已經實現了當家作主,但我相信,這正是塘約道路最重要的目標和方向。要是真能實現中國農民當家作主的愿望,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壯麗景象!
【村書記讀塘約道路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塘約道路》讀后感(精選5篇)06-26
美麗的塘猛村散文09-24
探秘界塘村的散文09-03
美麗的塘猛村經典散文05-09
村書記代表發言04-18
村書記個人述職10-02
村書記換屆述職報告10-11
村書記辭職信01-10
村書記的辭職報告06-15
村書記個人述職報告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