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從一年級起就應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注意培養朗讀興趣”。由此可見小學語文教學就是訓練學生的讀書能力之一。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讀得熟則不待解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那么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如何進行引導讀說訓練呢?我們百靈鳥學院的幾位語文教師在院長盧老師的帶領下在教學中進行了“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試驗。收到一定效果,下面淺談認識和做法。
一、多讀少講,在讀得準確、流利上下功夫
一節課將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讀書,借助漢語拼音讓學生自己讀出漢字的讀音,然后個別檢查,看是否讀得準確,對比較容易讀錯字的正音。注意做到教師少講,讓學生多讀,以讀為訓練的主要形式,整堂課都聽到瑯瑯的讀書聲。要求學生在讀書時要讀準每一個字音,做到不減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復、不顛倒、停頓恰當、不頓讀、不唱讀,做到心到、口到、眼到,總之在“準確”、“流利”上下功夫。通過近兩年的訓練,我們學院的學生在讀課文時能做到讀得正確、流利、有感情、發音準確、聲音亮、按句逗停頓不唱讀。
二、重視范讀、領讀,讀中領會語言文字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心理學研究表明:初入學兒童自控能力差,注意力維持時間短,單一的朗讀形式容易使學生疲勞和厭倦。所以我們根據不同的訓練內容和目的要求,有針對性地采用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集體讀、分角色讀、老師范讀、領讀等,力求學生百讀不厭,每讀一次都有收獲。而兒童的模仿性又很強,教師作適當的、及時的范讀和領讀是不可缺少的。在范讀我注意把感情、語氣以及音調的高低,速度的快慢示范給學生。例如,我教《歡慶》一課時,是這樣領讀的,先用輕松的語氣,節奏較慢的語調領讀的“田野獻上金黃的果實,楓林舉起燃燒的火把.”,將學生帶入詩的意境;接著歡快地領讀“藍天飛著潔白的鴿子,大海奏起歡樂的樂曲.”,用聲音渲染快樂的氣氛;領讀“十三億孩子,歡慶這美好的日子”則用欣喜的語氣誘發學生體會詩情;最后充滿激情地高聲朗讀“十月一日,祖國媽媽的生日!”將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跟隨老師的領讀,學生讀著讀著情不自禁地陶醉了,一個個猶如置身于歡慶.熱烈的節日氛圍之中,親身感受著那人如海,歌如潮的歡樂情景。實踐證明:學生十分喜歡聽以及模仿老師范讀,教師的朗讀示范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快,教師的正確領讀,將無聲的書面的語言變成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口頭語言,學生在跟讀中不但能領會文意,展開想象,體驗情感,而且能學會斷句,糾正方言。
三、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
低年級的學生,語言正處在發展階段,掌握的語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達他們的意思,更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先引導學生讀出課文中的語句,在反復熟讀的基礎上,再教給他們按照回答問題的形式用文中的語句引導回答。這樣學生回答問題表達得確切,說得流利,暢通,幫助學生在讀流利的基礎上理解課文內容,又在理解課文內容基礎上進行說的訓練,做到朗讀與理解課文內容有機結合,讀說相得益彰。如教《稱贊》時,在學生理解稱贊的意思后先向學生提出:是誰稱贊了誰呢?我讓學生先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小刺猬對小獾進行稱贊的段落和語句.然后讓學生通過思考再回答.以問促讀,問讀結合,讀中有思,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思考,讀而后答,教學中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有利于學生的讀說訓練,以讀帶說,以說促理解。這樣提高了說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學思維的發展。
四、讀說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學生朗讀時、耳、口、腦多種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協調,注意力高度集中,把書面文字轉化為有聲語言這個復合感知過程,能開拓思維,激發情感。訓練說的過程,讓學生讀出文中語句,幫助學生組織思維,把對局面文字的感知和情感聯系來理解課文,再現情境,意會內涵。還是以《稱贊》一課為例,就設計了這樣的問題:(1)小刺猬是怎樣稱贊小獾的?(2)小獾又是如何表現的?小刺猬真誠的稱贊對小獾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讓學生通過讀課文,認真思考,引導學生用完整、準確、通順的句子回答,將范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使學生加深對語言文字和課文的內容的理解,逐步使口語規范化,發展語言,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如何培養小學生樂讀善說的能力]相關文章:
1.鄭善閱讀答案
2.要善問閱讀答案
3.常存善念閱讀答案
10.如何培養個人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