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踐行生活教育理論,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發布時間:2017-1-12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我中心校共有7所完小,3所初小,4個教學點。在職公辦教師124人,在校學生1837人。我校的校本部的前身是“福建省立鄉村師范附屬小學”。這所鄉村師范學校是根據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創辦的南京曉莊師范式的學校。鄉村師范學校成為革命的搖籃,許多師生先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老一輩革命家童小鵬、何廷一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為弘揚辦學傳統,我校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起開展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并被評為全國“實踐行知教育思想,推進素質教育”先進集體和福建省學陶先進集體。開展了市級重點課題“教學做合一,德智體同步,培育跨世紀人才”的研究,并榮獲市首批基礎教育重點課題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撫今追昔,我們深刻認識到陶行知創立的生活教育理論是一座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融匯了中外先進教育理念,體現了教育自主性、民主性、實踐性和靈活性的原則。在新一輪課改中運用生活教育理論指導課程改革,對于教師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以及教師的專業成長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基于以上認識,作為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校,從2005年開始我們開展了“踐行生活教育理論,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課題實驗,以進一步弘揚、實踐和發展陶行知教育思想,推進新一輪課程改革。我們的實踐與體會是:

一、學習培訓--教師專業成長的基石

有人說:課改教師有三難,一是觀念轉變難,二是方式改進難,三是知識更新難。的確,新課程改革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也對教師的專業成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勤于學習,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要像陶行知先生教導的那樣:“必須一面教,一面學;教到老,學到老。一位進步的教師一定是越教越要學,越學越快樂。”為破解“三難”,我們首先組織教師的全員學習培訓,通過反復的學習、討論,讓教師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及課改理念有所了解,有所領悟,有所掌握。我們要求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制訂學習計劃,學校定出了教師業務學習制度,規定每學期每位教師要做到“五個一”,即:讀一本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記一本業務學習筆記,選一個課改子課題進行研究,上一節課改匯報課,寫一篇有一定質量的課改論文。學校創立了教師學習室,定期編輯業務學習剪報,促成資源共享;建立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室,購買了《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故事》、《陶行知名言警句》、《陶行知教育理論及實踐簡介》等書籍供教師學習研究。教師們個人自學與集中學習相結合,自學自悟與交流研討相結合。通過學習,更新了教學觀念,提升了實施新課程的能力。為宣傳課改精神,傳遞課改信息,報道課改動態,交流課改體會,展示課改成果,我校還創辦了《新橋初教通訊》,每月一期,開設了“名師談課改”、“課改大家談”、“案例研究”、“教學心得”等欄目,為教師提供交流、對話的平臺。

專業培訓在教師專業成長中起著重要作用。我校組織教師參加了多層次、多形式的培訓:有全員參與的校本培訓,邀請了進修學校的教研員、縣級名師到校作專題講座;有任教前的新教材培訓,做到不培訓不上崗;有重點培養的省、市、縣骨干教師培訓,選派了十幾位教師參加培訓;有主題鮮明的陶研骨干研修,選派了十幾位教師到泉州、福州、廈門等地參加省陶研骨干培訓班學習;還有提高學歷層次的各類進修培訓。目前,我中心校有市級骨干教師13人,省級骨干教師1人;教師中大專學歷達60%,本科學歷達6.4%。

我校還把教師信息技術培訓當做教師培訓重點來抓,制定了《新橋中心校教師現代教育技術培訓計劃》,從培訓時間、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培訓要求、考核與獎懲等方面做了周密的安排部署。1、抓考試前培訓。要求男50周歲、女45周歲以下的教師都要參加計算機NIT考試,考試前要參加縣進修學校組織的計算機考試前培訓。2、抓重點對象培訓。分期分批選派各校遠程教育管理員和其他信息技術骨干教師參加縣教師進修學校組織的多媒體課件制作、計算機軟硬件安裝與維護、遠教工程等培訓班學習。3、抓遠教培訓。遠教工程設施建成后,我們安排經上級嚴格培訓的遠程教育管理員利用縣下發的培訓教材和下載的教育部關于農村遠程教育資源的應用系列講座對全體教師進行培訓,教大家如何正確操作遠教設備、科學利用遠程教育資源。4、抓計算機學歷層次的提高。中心校鼓勵教師提高計算機學歷層次,有8位教師獲計算機大專畢業證書。通過學習培訓提升了教師的信息技術專業水平。目前有76%的教師通過NIT中級考試。2006年我校李偉炎、王福生等6位教師參加縣課件制作競賽獲獎。

二、課堂實踐--教師專業成長的沃土

陶行知先生強調:“生活教育內之教與學,必須是以做為中心。做是發明,是創造,是實驗,是建設,是探尋出路。”陶行知先生的“做中學”,就是要結合教學的實際工作學習和運用教育理論,把理論學習與自身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總結經驗,發展自己。在理論學習和研究中我們領悟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要為生活而教育,用生活來教育,在生活中教育。正如他所說的“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課程,我們的全部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我們遵循生活教育理論,提出“構建生活化課堂,實施生活化教學”的理念。它的基本思想是:挖掘學科知識的生活內涵,在教學中聯系生活實際,將抽象的形式化的教學建立在學生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學到知識,并做到學以致用,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全體教師努力把這一理念應用于課堂教學。如數學科總結了“讓生活中的數學走進課堂”的教學經驗:①生活中找數學。讓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如教學百分數應用題,應用本班學生男女生人數來設計練習等等;②生活中學數學。創設生活化的數學問題情境,密切聯系生活實際,從學生喜愛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踐的機會。如有位老師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如果學校要給我們班的教室地板鋪上長20厘米、寬30厘米的瓷磚,你能幫老師算一算至少要買多少塊?整個教學過程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敘述,學得主動、有趣,體現了陶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 ③生活中用數學。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促進學生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在學生學習了三角形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利用三角形穩定性的特性為學校修理桌椅;學習了統計知識后讓學生收集自家幾個月用水情況的數據,通過收集、描述、分析數據的過程,得出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斷,并找出今后節約用水的對策;學習了利息的有關知識后,讓學生為自己家里選擇合適的儲蓄方式,并學習計算利息,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作用真大。語文科總結了“走生活化的習作教學之路”的教學經驗:①豐富生活體驗,讓學生樂于表達。陶行知先生曾幽默地說:“一聞牛糞詩百篇”。這就告訴我們,習作教學要注意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寫作動機,激起表達欲望。我們讓學生充分地感受生活,情緒飽滿地投入生活。一方面豐富校園生活,如舉辦體育節、科技節、藝術節,舉行故事會、朗誦會、讀書會,成立紅領巾廣播站,開展小記者行動等。另一方面按陶行知先生所說的:“讓學生走向社會,自由地對宇宙發問,與萬物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學習。” 如組織學生參觀養殖場、針織廠,到敬老院做好事等,讓學生到社會課堂學習,積累習作素材。②引導生活思路,讓學生易于表達。鼓勵學生自由表達,用我口說我心,用我手寫我口。如果以《暑假一件有意義的事》給學生命題,學生往往望題生畏,不知從何處下手。相反,不給學生命題,讓學生自擬題目,教師只從學生的生活入手,引導學生回憶暑假的生活,用組織交流的方式引導學生打開寫作的思路:愉快的暑假生活過去了你一定有告訴別人的話,比如參加過哪些家務或公益勞動?游覽過哪些風景名勝?訪問過哪些親朋好友?學會了哪些本領……這樣學生就暢所欲言,有話可說,有內容可寫。③指導生活觀察,讓學生善于表達。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學生的眼睛,使他們能看,引導學生看清事實,就能活躍學生的思想。”《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因此,習作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學會觀察分析周圍的人和事,從尋常中見精神。如寫秋天的景物,課前讓學生到田野里、山坡上、小河邊找秋天。學生經過尋找,興致勃勃地向大家匯報:有的說秋天在金色的田野里,有的說秋天在果實累累的山坡上,有的說秋天在飄著落葉的小河里……其它學科也總結了許多生活化教學的經驗,教師們發掘生活中的學科知識素材,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將學科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

為了便于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我們充分利用遠教資源為課改服務。我們在縣局教儀站的直接指導下,認真落實遠教工程的管理和使用措施,做到“八個一”:(1)每所學校配備一位專職或兼職的遠教設備管理員。(2)每個教師建立一個專用的文件夾。(3)每周舉行一次教學錄像優質課觀摩活動。(4)完小以上學校每個教師每學期上一節多媒體教學公開課。(5)中心校每學期舉行一次多媒體教學競賽。(6)中心校每學期開展一次遠教工作專項檢查。(7)中心校每學年舉行一次多媒體課件制作評優活動。(8)每所學校每學年上交一篇遠教工作總結。

總之,我們力求改進教學內容,實現課本化向生活化轉變;改變教學方式,使學生由被動接受向主動獲取轉變;改革課堂結構,實現從課堂理性化向課堂人性化向轉變。我校的許多教師應用這些理念設計教學方案,參加各種教學競賽獲獎。如: 05-06學年我校童梅英老師執教的《我們與周圍環境》獲縣小學生習作教學評比一等獎。06- 07學年,董桂娣,曹小玲,傅智蘭三位教師分別參加縣數學、品德與生活、科學三科課堂教學評優均獲縣一等獎,其中董桂娣老師執教的三年級數學《觀察物體》,曹小玲老師執教的《變來變去的水》代表縣參加市賽獲二等獎。

三、教學反思--教師專業成長的階梯

陶行知認為:“真正之做是在勞力上勞心”。這里的“勞力”相對教師而言就是教師的教學實踐,“勞心”相對教師而言就是教師的教學反思。美國學者波斯納也說過“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倡導反思性教學,做反思型教師是課改的新理念,也是新世紀教師成長的新要求。教師每一次反思將使自己得到一定的提高,每一次提高都使自己向前發展。我校把教學反思作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首先是強化反思意識。通過組織教師學習、討論,使老師充分認識到反思是專業成長的需要。其次是建立反思制度。學校明確規定寫教學反思的課時應占備課時數的三分之一以上,教師每月要寫一篇500字以上的教學反思供交流研討。第三是掌握反思的方法。要求老師掌握常用的反思方法,如:問題追問質疑法、教學錄像再現法、關鍵環節研究法等,重點從教學目標的達成,教學方法的實施,教學效果的取得等三方面進行反思。第四是交流反思成果。我們要求教師做到個體反思與群體反思相結合,定期互相交流反思成果,共同探討熱點問題。第五是倡導反思后再實踐。通過“反思-實踐-再反思-再實踐”來促進自我成長。教師通過寫教學反思積累了寫教學論文的素材,06-07學年我校的教育教學論文在省級發表5篇,市級發表33篇,縣級發表18篇。

四、校本教研--教師專業成長的搖籃

陶行知的教育科研思想體系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校本研究思想。從陶行知創辦的曉莊師范、山海工學團、育才學校可以看出陶行知開展教育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始終把學校作為教育科研的重要陣地。正如他所說:“凡我足跡所到的地方,就是教育試驗所在的地方。”我校在陶行知的校本教研理論指導下,扎實開展校本教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1、構建校本教研機制:中心校組建了課改領導小組、片際教研組,學校教研組、備課組依據實際制定工作計劃,按計劃開展了課改論壇、案例分析、教學評優、教學錄像觀摩等多種形式的教學研究活動。健全了各項制度:①例會制度:課改領導小組每月召開一次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專題會議。②管理制度。為加強教學教研和遠教工作的管理,我校建立了《新橋中心校教學教研制度》,《新橋中心校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安全管理制度》、《新橋中心校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衛星教學收視教室管理制度》和《新橋中心校光盤播放教室管理制度》,做到制度上墻,狠抓落實,使廣大教師和學生能按規章制度規范操作使用遠教設備。③研討制度:各教研組、備課組每周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各一次,進行集體備課或聽課、評課等活動。④掛鉤制度:每位課改領導小組成員,各校校長、主任掛鉤培養一位年青教師。⑤考核制度:以落實縣“開展小學教師教學業務考核”方案為契機,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學校的教學教研工作進行全面考核。⑥獎勵制度:對培養教師作出突出成績的領導、老師給予獎勵。

2、實施課題帶動戰略。開展課題研究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我校在市級課題“教學做合一,德智體同步,培育跨世紀人才”結題后,堅持課題研究的發展和深化。開展了“創設探索空間,引導自主發展”的縣級課題研究,“引導自主發展,培養創新能力”、“變革學習方式,實踐課堂創新”等校級課題研究。現正在開展“踐行生活教育理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省級陶研課題研究。學校成立了以中心校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各完小校長為成員的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各完小成立相應的課題研究領導機構,做到校校有課題。這些課題研究能夠做到有實驗方案,有實驗班級,有實驗教師,有課題中期檢查,有課題結題評估。一大批中青年骨干教師在課題研究中成長起來:2006年黃新輝、付智雄等被評為縣課題實驗先進個人。

3、開展“師徒結對”行動。我校把校本教研同貫徹落實縣教育局《關于在全縣學校開展“師徒結對”行動,加速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通知》精神結合起來,制訂了具體的實施方案,提出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師徒結對”行動,每二年一批,分三批把我中心校絕大多數教師培養成一支師德高、作風正、教學能力強的德育骨干和學科骨干。根據學校實際,我們采取“能者為師,自主結對,共同提高,滾動發展”的策略落實培養目標:1、選導師。各小學根據本校的師資情況,推薦獲縣級以上綜合表彰的教師或縣級以上骨干教師、縣名師為導師候選人,經中心校審核后由中心校聘任為導師,并發給聘任證書。2、結對子。由未聘導師的老師自薦當學員,經導師選擇,雙方自愿結為師徒,由中心校審定后舉行“師徒結對”簽約儀式。3、明職責。師徒學習《新橋中心校開展“師徒結對”行動實施方案》,明確《方案》中規定的導師15條職責和學員的11條職責。4、訂計劃。師徒依據職責,結合實際共同制訂《師徒結對工作計劃》,計劃中要確定導師和學員的每年發展目標,提出落實目標的具體措施。5、重督查。中心校成立了“師徒結對”行動領導小組,成立了“師徒結對”辦公室。定期召開例會,負責檢查工作落實情況,組織開展研討、競賽活動等。還印制了專用的《導師聽筆記》、《學員聽筆記》、《導師指導記載表》、《師徒備課記載表》供導師、學員使用。6、抓考核。中心校制訂了《“師徒結對”量化考核細則》,將對導師、學員的工作情況進行全面考核評獎。連續二年獲一等獎的導師作為推薦參評縣以上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名師的候選人,二年獲一等獎的學員作為下一批導師候選人,考核不合格的導師取消其資格,并作為下一批學員,考核不合格的學員仍作為下一批學員。

  以上是我校以“踐行生活教育理論,促進教師專業成長”這一課題為抓手,推進新課程改革實驗的簡要情況,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課改的力度還不夠大,新課程理念在課堂教學中落實還不夠到位。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們也遇到不少問題:如怎樣營造有利于教師專業成長的人文管理環境?怎樣發揮教師專業成長的自主性?這些是下階段要解決的問題。我們期待著各級領導、專家、同行的指導。

 

[踐行生活教育理論,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相關文章:

1.創設教師發展環境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論文

2.我的教師專業成長故事

3.教師教育理論學習計劃

4.教師專業成長演講稿

5.運用信息技術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論文

6.生活不分專業論文

7.學前教育理論論文

8.磨課與教師專業成長教學論文1500字

9.淺談幼兒教師專業成長論文

10.教師成長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