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研究課堂提問規律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發布時間:2017-10-11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靈寶市第一小學   翟娟陽

 語文學習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我認為是“享受語文”。享受思考的成果,更是在享受思考的過程,試想,當學生不再有枯坐冷板凳聽教師喋喋不休的無聊,不再有絞盡腦汁猜測所謂標準答案的無奈,當思考成為一種習慣,當閱讀成為一種對話,當表達成為一種傾訴,我們難道不是在“享受” 語文帶給我們的樂趣嗎?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已經認識了閱讀與思維的關系,怎樣設計提問才能促進思維與閱讀能力的發展?問題提在何處才能激起思維的波瀾呢?我的體會和做法如下。。 

一、設計問題,激發興趣,開拓思路

我們設計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這里目的性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認為,提問就是要理解課文內容,提出什么時間、什么地點、都有誰等一看書便知、不需要思考的問題。也有的認為,提問就是引導學生按老師的思路來理解課文。因此,提出:為什么這樣?說明了什么?讓學生去猜,猜對了便達到目的。這種設問使學生感到索然無味,既不能激發學生興趣,又不能發展思維。我認為提問的目的應是啟發學生思維,指導閱讀,提高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將相和》一文時有這樣一句話:在秦王面前,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沒有交出十五個城的意思,所以把和氏璧拿了回來,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寶玉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說著,舉起寶玉就要向柱子上撞。在學習這一段時,可以對比著設計這樣兩個問題:①藺相如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從課文中可以理解為:藺相如是為了嚇唬秦王,保住和氏璧。我認為這個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理解課文。②如果換上這樣一個問題,藺相如會不會往柱子上撞?情況就不同了,學生的思路拓寬了,理解課文也深了。

有的同學說:“藺相如不會往柱子上撞。因為他深知秦王很愛這塊玉,他正是抓住了這一心理,所以才這樣說的,這是一種斗爭的策略。”

有的說:“藺相如會撞,因為他在離開趙國時,已做了犧牲的準備,如果秦王不守信用,他就會為了趙國的利益撞死在柱子上。”

還有的說:“這時藺相如頭腦中已有了兩種準備。根據秦王的表現,他將決定撞或不撞。但他還是希望不撞,并爭取這樣做。說明他既有勇又有謀。”

從學生回答中便看出了效果。這種提問激發了學生興趣,發展了想像,啟發了思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可以看出學生是思之有理,言之有據的。

明確了提問的目的,我們還應找到恰當的提問點。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設問呢?我覺得應在學生思維處在十字路口徘徊時,設計提問起導向作用。在學生思維浮淺、思路狹窄時,設計提問起深化作用。在學生思維爬坡、困惑吃力時,設計提問起搭橋作用。

例如學習《月光曲》這篇文章,要讓學生體會貝多芬是人民的音樂家,他創作《月光曲》傾注了對勞動人民的深厚感情,對生活、對大自然的熱愛。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思維達不到這種高度。這就需要用提問的方法去點撥。在學這篇課文之后,我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從貝多芬走進茅屋到他飛奔回客店,從茅屋里幾次傳出鋼琴聲,彈了幾支曲子?第一個欣賞到著名鋼琴曲《月光曲》的是誰?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

這里的第一個問題是引導學生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第二個問題是開拓思路。通過回答問題,學生理解了貝多芬來到萊茵河邊幽靜的小路上散步,聽到了斷斷續續的鋼琴聲及兄妹倆真摯的對話,他走進茅屋,不但滿足了盲姑娘的要求,彈了盲姑娘想聽的曲子,而且還即席創作了《月光曲》。世界上第一個欣賞到《月光曲》的是窮兄妹倆,他們不是在華麗的音樂堂,而是深夜在茅屋里聽到的。想到這里,學生思維開拓了,感情激發上來了,于是我馬上追問這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說明他對勞動人民有深厚的感情。”還有的說:“他為勞動人民創作,創作勞動人民喜愛的曲譜,說明他是一個人民的音樂家。”

這樣的提問,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思維向著縱深發展。

二、課堂提問,設置情境,發展思維

語文教學中要發展學生思維,還應注意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與想像能力。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小學生思維活躍,正處于想像力最佳時期。在語文教學中要利用教材中描繪的情節、場面、畫面,把學生帶入到情境之中去,誘發創造性的思維。

例如《荷花》這篇課文的最后兩小節是寫作者賞花時的聯想。作者站在滿池的荷花前,處于物我統一的境地,仿佛自己也變成了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與花共舞,與蟲共語。

學習這一段,需要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這樣不但可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能發展學生的想像力,陶冶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這種成段的聯想與想像對三年級學生來講又是一種新的知識,要讓學生體會到聯想與想像不是空想,也不是胡思亂想,它要以實實在在的事物為依據。因此,學習這一段時提出的問題要小,要更帶有明確的目的性。我設計了一組問題寫在一塊小黑板上:1.作者真的變成了一朵白荷花了嗎?他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2.是什么引起了他的聯想?3.他聯想到了什么?這種聯想合理嗎?

這里的第一個問題使學生知道,作者并沒有真的變成一朵荷花,是眼前的景色太美了,使他入了迷,到了如醉如癡的程度了。是什么引起了作者的聯想呢?是作者聞到了荷花的淡淡清香,看到了柔和的花色,優美的花姿,這些實實在在的事物引起聯想,這時再伴之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放一段錄像,聽一支荷花舞曲,就把學生帶入到這美的境界之中,使學生再次產生美的想像。

三、設計問題,品味內容,深化思維

語文教學中的思維訓練是憑借語言文字來進行的。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深究語言文字,分析人物形象,閱讀感人事例,挖掘中心思想,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提問要起到點撥、開竅作用。

例如《荷花》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荷花已經開了不少,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里的一個“冒”字很傳神。為了引導學生體會這個字的作用,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里為什么用一個“冒”字呢?換一個詞行不行,比較一下哪個好?

這時學生找出可以換成“鉆出來,長出來,伸出來”等幾個詞,但是細細品味,這些詞都不好,長出來顯得平平淡淡,伸出來,有些輕而一舉,與前文講到的不相符合,鉆出來有些偷偷的意思,不能表現荷花的氣質,通過比較,學生認為還是“冒”好,這不但說明了滿池荷葉挨挨擠擠,不留空隙,荷花好不容易才露出頭來,與客觀實際相符,而且也表現了荷花那種旺盛的生命力與頑強向上的精神。

再如《月光曲》最后一段寫兄妹倆被美妙的琴聲陶醉了。這句話中“陶醉”一詞是新詞,又是全文的中心詞。怎樣抓住這個詞,把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呢?我是分四步來引導的。

陶醉這個詞是什么意思?學生查字典找出陶醉是完全進入,沉浸在……之中。第二步把詞放到語言環境中,是什么意思?學生答:“兄妹倆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樂聲中,到了入迷的程度。”第三步再追問:“兄妹倆為什么會陶醉呢?”回答這個問題要聯系前文,學生經過思考之后,紛紛回答。

有的說:“盲姑娘非常想聽貝多芬親自彈琴,現在她真的聽到了,她被貝多芬那種美妙的琴聲陶醉了。”

有的說:“兄妹倆第一次聽到了《月光曲》,他們完全進入到了月光下波光粼粼這個境界之中,都入了迷。”

還有的說:“貝多芬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又為他們創作了《月光曲》,他們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他們不僅沉浸在音樂聲中,而且陶醉在歡樂與幸福之中。”

根據學生的回答,讓他們再看書上的彩色插圖,聽著《月光曲》的錄音,這時學生不僅了解了陶醉一詞的意思,而且得到了立體形象。不僅知道了陶醉的原因,而且體會到了陶醉時的感情。第四步,在講完這篇文章后引導學生應用陶醉一詞造句。這時我并沒有說誰能用陶醉一詞造句,而是這樣問:兄妹倆被美妙的音樂陶醉了,除了被音樂陶醉了之外,人還可以被什么陶醉?這個問題是為了拓寬思路,擴大用詞面。當學生把手舉起來準備發言時,我說:“把你們想好的內容造一個句子,看誰想得廣、用得準?”學生經過思考以后,再次舉手,下面是三個學生的造句。

1.我站在北海的白塔上,看見四周綠樹紅墻,高大的樹木,碧綠的湖水,蕩漾的小舟,我被這美麗的景色陶醉了。

2.兒童劇院的叔叔阿姨為我們演出精彩的節目,我們被優美的舞姿、動聽的歌聲所陶醉。

3.六一兒童節那天,許多中央首長來到人民大會堂和小朋友一起觀看節目,我陶醉在幸福與歡樂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學生思路開闊了,由理解到應用形成了一種能力。

以上就是我結合我這幾年的教學工作所做的教學研究,當然,我的研究在一定程序上還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我真心希望各位同行能夠我提出更寶貴的意見,共同解決好這個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環節。讓我們的學生都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思維的世界里盡情地翱翔。 

 

 

 

 

 

[研究課堂提問規律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相關文章:

1.初一提高教學質量標語

2.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優化研究論文

3.提高教學質量承諾書

4.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研究論文

5.簡單高效課堂教學問題研究

6.小學語文高效課堂論文

7.語文教育研究課論文

8.語文教育研究論文

9.中班規律教案

10.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