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小學作文“三化”教學體系作文內容生活化小學生作文的內容來自生活。這就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積累作文素材,提取和選擇恰切材料寫入作文。我們的作文教學研究,多數受“靜態研究”理論的影響,把研究側重點放在作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表達技能上。這種研究,以寫作活動的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作品的構成因素及其價值規律,從而形成理論來指導人們的寫作實踐。近年來,很多作文教學理論研究者把注意力轉向對人的寫作思維活動、寫作能力的形成過程及其規律的研究上,這就是“動態研究”理論。 技能指導結構化 “技能”這里指的是小學生作文的表達技能。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掌握知識的過程就是教學過程,亦即發現探究的過程。”作文教學旨在讓學生發現、探究、獲取作文知識與能力。“作文內容生活化”,主要是提高學生的認識事物能力;“技能指導結構化”,主要是指提高學生的表達事物的能力,亦稱作文專門能力。 所謂“結構化”,美國教育家布魯納的知識結構理論中曾論及:任何事物、知識及轉化成的能力,都有自身的本質結構。 訓練序列網絡化 這里的訓練序列,是指學生獲得作文能力發展的順序。全國已出現了各種角度的序列,但不少序列與語文教材不一致,教師運用這些序列,必須運用適應這些序列的教材或補充教材,這勢必增加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負擔。為些,我們認為作文訓練的序列,還應依附教材才有普遍意義,這樣,每所學校,每個教師都有借鑒運用的可能。 在每次作文訓練時,教師要指出訓練題的文體能力歸類、表達類型和表達結構形式,以讓學生的每次訓練都和知識網絡搭上線,兩個學年后,這些“線”自然編織成一張知識網絡,中、高年級四個學年,這張知識網絡就能清晰地為學生掌握,從而轉化為能力。
二、實施小學作文教學過程的優化 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等科學理論,這研究最優化教學方式提供了理論依據。小學作文教學過程優化的探究,應運用系統科學中作為研究方法所遵循的幾個原理,如系統性原理、整體性原理及反饋性原理的角度,按照小學作文結構及兒童認識規律,來探究小學作文最優化教學過程。 (一)運用系統性原理構成最優化教學過程的框架結構作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如果把作文教學作為一個系統來看,那未,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認識能力是一個支系統,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的表達能力也是一個支系統。 用整體性原理來認識,作文教學的整體由認識事物能力和表達事物能力兩個部分組成。小學生作文教學過程優化的框架結構,應從這個基礎考慮。 傳統作文教學的框架結構,只有表達能力一個支系統的框架結構,即作文課堂教學過程,包括審題立意,選取材料,謀篇構思,運用語言文字下筆成篇和修改辨析等項,這個過程雖也有啟發學生認識事物選取材料的指導,但時間太少,教師指導又局限于抽象性指導,較難開拓學生思路,激起學生表達情感。這是不符合系統性原理的作文教學過程。 (二)運用整體性原理,實現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的最優化系統科學的整體性原理,與巴班斯基的教學過程最優化原理是融匯相通的,教學過程最優化應以系統的方法論為基礎,用整體的觀點、相互聯系的觀點、動態的觀點來研究教學過程,把教學過程中師生活動的內部因素,外因條件都看成是相互聯系的整體,把教學過程中各個成分溶成一個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整體。 以此理論來實現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最優化,體現于下列三個方面。 第一,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處理好“雙重轉換”關系。 作文是學生心理功能的學習實踐活動。小學生寫一篇作文,都要經過“雙重轉換”的過程。學生通過直接的參與體驗生活,或間接的觸發感受生活。從而積累作文素材,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多次的思維和想象活力,確定表達的內容和敘述的順序,再選擇相應的詞句,遵循語言的規律把要寫的東西寫出來,這是整體性原理的具體化。從這個整體性認識出發,學生寫作文,先是經歷生活(包括直接、間接),即客觀事物轉換為作者的認識,包括認識產生的觀念和情感,形成“情理”,這是第一重轉換。然后是在教師的表達技能指導下,這些觀念、情感轉換為語言文字,即“文辭”,這是第二重轉換。這個過程就是“物(客觀事物)→“情”(觀念情感)→“辭”(語言文字),由“物”到“情”,再由“情”到“辭”,就是作文認識過程整體性原理的“雙重轉換”。 第二,把握“教”與“學”的關系,調節指導效果。 優化的教學過程,要把師生活動的內部因素和外部條件都作為相互聯系的整體。因而,作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把學生學習活動心理這個主體的內部因素與教師教學指導這個對內部因素起作用的外部條件和諧地統一起來,才能取得顯著的效果。 同樣,在作文指導過程中,根據訓練要求,運用范文進行的文章結構和寫法的技能過渡,也要按照師生雙方活動內外因素整體性和諧統一,才能取得指導效果。 第三,加強自改能力的培養,完善整體能力的要求。 作文教學過程是一個認識事物和表達事物的認識過程,而這兩方面應反映在“作”和“改”的兩個部分中,才算是完整的教學過程。 學生的寫作要經歷“認識--思維--表達--再認識--再思維--修改原來的表達”。學生作文寫得不具體、不正確,是屬于認識不足所造成,根本辦法是補上認識來修改原表達的不足。教師“精批細改”,實質上是教師包辦代替學生跳越了一個認識過程。而學生自改作文往往反復兩三次。這個過程就是提高深化的過程。培養學生自改能力,是改變學生只知“作”不知“改”的弊端,使學生不但學寫,而且會改,這才是完善的作文能力的培養。 第四,發揮個別教學優勢,調勸學生內在積極因素,實施“因材施教”。 個別教學最大的優點是可以根據學生知識、能力基礎與實際優勢,彌補集體教學中“顧此顧不了彼”的缺陷。提出個別教學,并不意味著忽視班級教學,兩者之間應該相輔相成,以產生最優化效應。教學中注意發揮個別教學優勢,是優化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生活越寬廣,實踐活動越多,積累越豐富,表達的個性就越強。鑒于數十名學生的生活經歷、興趣愛好、個性專長、認識能力不盡相同,因而對同一作文題,各個學生是有優勢和劣勢之分的。往往有這種情況,基礎較好的學生在進行某一習作時,因受到生活經歷和認識水平限制,而寫不好,基礎較差的學生部會寫出令人拍案叫絕的內容來。因為,他有這方面的優勢。 基于這個認識,在作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充分運用學生生活優勢,抓住一切可誘發他們表達欲望的時機,因人而異,及時對他們實施個別指導,充分調動其內在的積極因素,使他們寫出好作文。這樣的指導,克服課堂集體指導的缺陷,改變“要我寫的寫不出,我能寫的卻不叫寫”的現象。按整體性原理對待作文教學過程中的個別指導,能更加優化作文的教學過程。 (三)運用反饋性原理進行系統控制,保證最優化教學過程的實現從作文教學過程和作文訓練過程兩個框架結構中看,應在三個環節上通過反饋來實現控制,以保證優化教學過程的實施。 所謂“控制”,是把它“作為一種特定的作用”,通過這作用中的行為信息反饋諸要素,實現目標控制,讓每次作文訓練,按教學要求,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一步步地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1.“作前準備指導”過程中的選材控制教師通過每次作文訓練“作前準備指導”過程,解決學生對每次作文訓練的內容問題,就是“選材控制”。教師通過指導中的信息反饋,不斷調整教學手段,按目標引導學生掌握訓練要求的作文材料。并根據掌握材料的廣度深度,確定課堂作文指導時應采取的相應教學措施(如提供情境,開拓思路,個別指導),盡可能達到“情理”轉換的要求,為過渡到“文辭”暢通打下基矗選材控制,目標上是解決作文的內容問題,即學生“有材料可寫”的問題。 2.“作文指導”過程中的構思控制 教學過程框架結構的“作文指導”過程中,“啟發選材”環節是在第一個反廓-選材控制基礎上,有控制地進行深化的啟發和開拓思路的交流,進行選取材料的“恰切”與“典型”的指導。而“作文指導”課,主要是在“選材控制”成功的基礎上,進行文章構思的指導。教師在“寫法指導”和“構思交流”兩個環節中,實施第二輪的構思指導和全體學生的“思維條理化”的教學環節,教師根據這些環節指導中的信息反饋,調整教學手段,優化學生構思,從而達到構思控制,做到“有結構可寫”。 3.“作后評改指導”過程中的語言運用控制“選材”、“構思”兩個控制成功,已解決了作文的“內容”問題和作文的“形式”中的構架問題,剩下的是作文“形式”中的“語言運用”問題。 教師通過學生在“構思”基礎上寫的作文初稿瀏覽或批改,所獲得的反饋信息,編擬評改教學設計,著重在語言運用的準確上,教給學生修改方法。同時,也通過此反饋與控制,引導學生展開輻射思維、變換角度、多種表達等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作文綜合能力,使學生“有好的辦法”。 上面關于優化作文教學過程論述,是改革小學作文教學思路的體現,其改革核心是:從單純重視作文表達能力的提高,轉變為同時重視學生認識事物能力的提高;從單純重視作文課堂教學研究,轉變為同時重視課前準備指導研究;從單純集體教學的指導,轉變為同時重視學生的個別指導。這些轉變,都要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
[建立小學作文三化教學體系實施作文教學過程的優化]相關文章:
3.初三化學教學計劃
6.高三化學教學計劃
8.小學作文教學隨筆
10.小學作文的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