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集美區杏濱中心小學 林亞玲
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就是教會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能質疑課本知識。”那么,怎樣培養學生在語文閱讀過程中質疑問難的能力呢?突出的“導學特色”是人教社實驗版新教材的一大亮點。我覺得應該充分利用這一特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發現“導學”泡泡的重要作用,并且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學會讀書思考。不能讓學生認為這是可有可無的一些“裝飾”,甚至“熟視無睹”。
三年級是培養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關鍵階段。下面以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制)三年級上冊為例,談談如何引導學生在讀書時學會在課文恰當的地方加上一個個“導學”大泡泡,培養學生讀書思考的能力。
一、引導學生學會在課文的關鍵處提出思考的問題。如《槐鄉的孩子》一課,引導學生在“槐鄉的孩子離不開槐樹”旁加一個泡泡寫上“為什么槐鄉的孩子離不開槐樹呢?我要往下讀讀看。”;又如《我不能失信》一課,引導學生在題目邊加一個泡泡寫上“這是誰說的呢?為什么這樣說?我要往下讀讀看。” 這其實是引導學生一邊讀書一邊思考,逐漸悟到讀書時應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樣想。
二、引導學生加上感悟性、點評性的評價話語,并提出思考的問題。如《找駱駝》一課,引導學生在“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顆牙齒”旁加一個泡泡發出“老人真會觀察啊!”這一感嘆和“你能說一說老人怎樣觀察嗎?”這一問題,其實是引導學生留心老人說的話,揣摩學習他觀察事物的方法;又如《一幅名揚中外的畫》一課,引導學生在“你看,張擇端的畫,是多么傳神啊”旁加一個泡泡發出“真沒想到,中國古代的畫家這么了不起!”這一感嘆和“你能說一說畫面上的內容嗎?”這一問題,其實是引導學生留心課文的內容,一邊讀書,一邊想象畫面。
三、引導揣摩遣詞造句的妙處和文章寫法。如《“東方之珠”》一課,引導學生在“琳瑯滿目,應有盡有,而且物美價廉”旁加上一個泡泡寫上“我發現課文中有很多四個字的詞,你能找出來多讀幾遍嗎?” 這一發問能引導學生揣摩遣詞造句的妙處,引導學生在“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香港就成了燈的海洋”旁加上一個泡泡寫上 “我發現這個自然段是圍繞這一句話來寫的。你能找一找課文還有哪些自然段也是這樣寫的嗎?” 這其實是關于寫法的提示,讓學生從小就注意“總分”段落的結構特點,為習作打下基礎;又如《好漢查理》一課,在“整整一個暑假,他每天都不得陪杰西在草地上玩”旁加個泡泡寫上“從‘整整’和‘每天’,我體會到了……” 這其實是引導學生揣摩遣詞造句的妙處。
四、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獅子和鹿》一課,引導學生在課文最后一句加個泡泡寫上“讀了這個故事,我想到了……”。又如《好漢查理》一課,引導學生在課文最后一句加個泡泡寫上“聯系生活實際,我體會到了……”。
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會發現課本中出現的一個個“導學”泡泡,原來不僅僅是裝飾,也不僅僅能指導學習那篇課文,而且能教會自己去讀懂其他課文。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自己要教會學生解決課本中提出的一個個 “導學”問題,而且要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式的規律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漸悟到讀書時應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樣想,為學生終身發展打基礎。
[巧用導學功能教學生閱讀思考(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導學互動心得體會
10.《勸學》孟郊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