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市一小 馬瑤芳
今天下午是我的兩節作文課,我做了這樣的安排:第一節課完成《積累運用》中的口語交際──介紹自己熟悉的農具和家用電器,第二節課指導作文。上課鈴聲響起,我向往常一樣邁著輕快的步子走進教室。昨天已經布置學生在家觀察、準備,我相信一節課能很順利地完成口語交際任務。
簡短的課前導入后,同學們就分組進行交流。孩子們情緒高漲,課堂氣氛熱烈,看來大家準備得一定很充分,我暗自點了點頭。幾分鐘后,我要求每個小組選派代表自由上講臺介紹,其余同學可以補充或提問。隨后,我靜立一旁,期待地望著一張張熟悉的面孔,想象著會是誰第一個走上講臺。
可等了兩分鐘,誰也沒有走上講臺,教室里出奇的安靜。我疑惑了:雖然孩子們對農具比較陌生,可家用電器應該是家家都有,上臺交流應該有話可說呀。我掃視著大家,碰到的卻是躲閃的目光,游離的眼神,羞紅的臉蛋,低垂的腦袋……這時,我意識到我的學生退卻了,因為我要求的是自由上臺,誰都不敢主動地、大膽地邁出那勇敢的一步。
見此情景,我忙對大家說:“同學們,說得不好沒關系,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走到講臺來,你就是勇敢者、勝利者!”這時,我班的一名女生黃燕子響應了,她的上臺贏得了大家的掌聲。隨即,又有三四名女生陸續上講臺介紹,總算沒讓我太難堪。哪知她們下去后,又是一陣沉默。沒辦法,我使出了激將法(男女生比賽),接著幾名男孩子也邁出了勇敢的步伐。可隨后又是沉默,我只得再次鼓勵、激將,激將、鼓勵,這樣連續了幾次,用了兩節課的時間才完成一節課的任務。
課前的安排泡湯了,我心里充滿了無奈、不滿、生氣。今天的課堂怎么了?為什么學生們難以邁出那勇敢的一步?是自己的教學方法有問題,還是學習內容讓學生覺得有困難?我分明看到學生在學習上的依賴性,成績差點的學生依賴成績好點的,讓他們成為課堂的主角;成績好點的學生依賴老師,老師叫到了就回答。而我們所希望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是那樣的微乎其微。看來,學生該好好反省反省自己。課后,我給學生布置了小練筆,寫寫今天的課堂,寫寫自己或是同學、老師。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第二天學生的小練筆卻給我帶來了欣喜。隨著文字的流淌,我感受到一顆顆稚嫩、可愛的心。在他們的筆下,有為自己大膽表現而高興的,有為自己的怯弱而內疚的,也有為同學的表現而不滿的……尤其是班長胡昌堯同學的文字,他既認真地剖析了課堂現狀,也為同學的表現而深感內疚。作文結尾他寫到:“作為班長,我衷心地向老師說聲‘對不起!’”看到這里,我深深感動了:一個多么善解人意、多么善于思考、多么懂事的孩子呀!面對這樣的孩子們,我還有什么理由抱怨呢?
放下學生的作業本,我沉思著:課堂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學生在課堂上不佳的表現,作為教師的我何嘗沒有責任?《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口語交際同樣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交流。自己在教學中怎么不多給學生創造些自主交流的機會呢?在平時的教學中從生活入手,給學生創設交際情境,賞識自己的學生,激勵他們交際的信心,他們的口語交際能力怎么會不能提高呢?
從一堂不成功的口語交際課中,我更加意識到作為教師的責任。當我們常常為課堂上學生的沉默而生氣時,我們也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我們是否還在應試教育的跑道上繼續前行,而忽視了學生習慣的培養,能力的提高,潛能的開發?
不過,從小練筆的成功中我也更加深切的體會到作文生活化的內涵。因為學生親歷了課堂,有著真實的體驗和感受,因而有話可寫,下筆成文。因此,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去發現、去認識、去體驗生活中有價值的東西,用自己的真情記錄生活,熱愛生活。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中常常出現我們無法預知的沉默或是尷尬。我們只有不斷地學習,才會把握住課堂,才會讓我們的教學更加精彩。
作者郵箱: myf00123@sina.com
[當課堂遭遇沉默時……(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沉默的反義詞
4.沉默傷感的說說
7.沉默近義詞是什么
10.沉默的竹笛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