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課堂教學語言是教師的職業語言。高水平的語文課堂教學語言藝術,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啟迪學生的智慧,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而且還能引起學生的美感,使他們得到一種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語文作為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在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語文教學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日益迫切地呼喚語言藝術大師。
【關鍵詞】 課堂教學 教師 語言 語文教學
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教學實踐的重要條件”,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師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以及師生之間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交流,都必須以語言作為憑借。
語文教學是把課文每一件具體生動的事,每一個個性鮮明的人,每一句入淺出的話,通過教師的教學語言作用于學生的耳目,滲透于學生的心田,令學生在良好的語言環境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碰到原本可以講得很生動有趣的課文,但完全由于教師不善于口頭表達,無法有效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課堂氣氛沉悶死板。這說明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師生在課堂上進行師生互動的效率。在教學中,我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并試著把語文課堂教學語言歸納為規范性、形象性、趣味性、激勵性四個特征。
一 課堂語言的規范性
在教學中,教師的語言必須采用全國通行的規范化普通話,這樣既可避免教學語言出現“南腔北調”,又可以使學生的語言得到正確的發展。
但是,有的教師為了顯示的自己的才學,講起課來或文縐縐的,滿口“之乎者也”;或文白相雜,不倫不類。因為這種語言只會使學生覺得晦澀而難以理解。還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夾雜著方言,教給學生的不是規范的普通話,致使學生長大之后由于各種需要不得不為語音的不標準而煩惱。
因此,教師的語言要規范,要學會使用普通話。
二 課堂語言的形象性
教師的課堂語言,不但要規范,還要形象。李燕杰教授曾經說過:“講到最典型的人物,最生動的事例,最感人情節,要繪聲繪色,細致刻畫,使用聽眾如臨界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語言生動形象,就能將抽象的化為具體,深奧的講得淺顯,枯燥的變風趣。魯迅講課,用農民討媳婦不要“杏臉柳腰”,“弱不禁風”的“美人”,而要“腰臂圓壯、臉色紅潤”的勞動姑娘這個生動形象的事例,來闡明“美的階級性”這一抽象的理論問題。特級教師于漪講朱自清先生的《春》,用這樣一段話開場:“我們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展現出陽光明媚、東風浩蕩、綠滿天下的美麗景色!所以古往今來,很多詩人就曾經用彩筆來描繪春天美麗的景色。”這段話,繪聲繪色,有景有情,使教學語言格外形象、精彩。
語文課就是這樣,有時一個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學生的理解變得更具體,更深刻。正如《學論》中所說:“君子之教,喻也。”
三 課堂語言的趣味性
作為一個教師,其課堂語言僅具規范性和形象性是不夠的,每天一堂接一堂40分鐘的課,對于生性好動、好奇的小學生來說,可能是一種難耐的“煎熬”。針對這種現象,教師便只有巧妙駕馭好課堂語言,切忌平鋪直敘,平淡無奇,盡量用生動、有趣的課堂語言,才能使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也變得生動有趣起來,使學生能從原以為無趣的課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樂趣。我曾聽同事說,她聽過一節語文課由于老師的語言平平、毫無生氣,使前一節課還生龍活虎的學生一下像被霜打了的茄子,有的甚至在下面大呼“催眠曲”,所以,教師應當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只有聲情并茂、和諧動聽的語言,學生聽起來才舒服悅耳,津津有味,才能在課堂上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學效果。
語文教師更應結合學科特征,利用具有趣味性的課堂語言來豐富學生的詞匯量。激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興趣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要使學生覺得語文課“有趣”,關鍵在于教師能設疑激趣,扣人心弦。語文教師的語言應該形象、生動、饒有情趣,能化深奧為淺顯,化枯燥為風趣。因此語文教師要廣采博聞與教材有關的笑話、故事、佳聯、格言、警句、成語、典故、詩詞等等,按照教學需要把它們引入課堂,調動自如,以塑造形象,創造氣氛,讓學生感到課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記憶學到的知識。
眾所周知,幽默的語言很受廣大學生的歡迎。教師在授課中,還可以根據教學進程,根據學生的情緒、反應,隨機應變地穿插一些生動幽默的話語。這樣便可以調節教學節奏,輕松課堂氣氛,也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例如:有位教師在教學《競選州長》一課時,先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紐約州長見到馬克﹒吐溫后,極端仇恨,說道‘馬克﹒吐溫,你知道世界上什么東西最堅固,什么東西最銳利嗎?我告訴你,我防彈轎車的鋼板是最堅固的,我手槍里的子彈是最銳利的。’馬克﹒吐溫聽了微微一笑:‘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樣啊!我說世界上最堅固、最厚實的是你的臉皮,而最銳利的呢?是你的胡須。你的臉皮那樣厚,可你的胡須居然能刺破它長出來!’”這則小故事的引述,使學生忍俊不禁,其心境明顯處于愉悅狀態,在一陣輕松的笑聲中感受、了解、把握馬克﹒吐溫的語言特色。
但另一方面,我認為課堂語言的趣味性在實際使用中又有其內在的差別。含蓄、溫故知新式的幽默固然能推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粗俗、嘩眾取寵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語”,也會弄巧成拙,損害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樣,“喧賓奪主”式的過多打趣也會因影響了知識的傳授而引起學生反感。所以,課堂語言的趣味性在實際運用中還要注意一個“度”。
四 課堂語言的激勵性
學生是我們教育的主體,教師在將書本知識和教學用語融合成課堂語言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激勵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
心理因素對于任何一個階段的學生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學生總是很重視教師的評價。課堂中,教師每一句可能自以為無意性的評語,往往會左右學生聽課情緒,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這正是證明了教師的期望對學生的作用。針對這一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將課堂中對各層次學生的隨意性評語變為可激發學生更積極思維的特意性評語,從而提高興趣,強化效果。如“你真棒!”這樣簡簡單單一句評語,會使學生信心大增,特別是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學生。又如當某學生被提問時答案與正確答案出入較大時,教師簡單粗暴的指責及煩燥情緒只會使之更緊張,甚至思維停滯,使之以后更加害怕上此類課文,形成惡性循環;假使能親切和藹地對他說:“你的思考方式很有特色,但與這個問題的正確思路稍有出入,換一個角度想想,或許會有新發現的。”這樣就激勵了被提問的學生,使他有了進一步思考的信心。學生有這樣一位老師和風細雨地鼓勵和引導,他們自然會沒有任何心理負擔地投入學習,自然會爭先恐后地發言。
總之,好的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應當是鮮活的、生動的、具體的、有生命力的,讓我們用韋志成老師的話來概括:課堂教學語言“主要有‘四美’:1、音美,要講普通話;2、意美,要做到準確美、簡潔美、理趣美、生動美;3、形美,追求修飾美、多樣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語文課,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修養,熟練掌握語文教學語言運用技巧和藝術。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追求優異的成績……不但同我們教什么有關系,而且同我們怎樣教和怎樣引起學生的興趣有關系。”我認為,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恰是這樣一種能協助我們很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的直接用具。愿更多的教師能關注這一至關重要的領域,愿課堂語言藝術最終成為繽紛教壇一朵常開不敗的奪目奇葩!
參考文獻: 于漪,《語文教育藝術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蘇)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譯《給教師的建議》,1999
李鎮西,《愛心與教育》,四川少兒出版社,1998
裴重生,《教育文匯》 2005年三月第五十一期
黃桂蓮《也談教師的語言美》 網絡資料
[語文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8.語文課堂教學隨筆范本
10.一年級語文課堂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