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體驗和感悟教學例談(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2-26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臺州市椒江區第二實驗小學 郭恩平

摘要:新課程強調要重視學生的體驗與感悟。本文基于教學實踐的思考,以具體的教學案例為據,論述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體驗與感悟的內容、方式途徑與教學策略。

關鍵詞:體驗 感悟

體驗是人們在實踐中親身經歷的一種內心活動,它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動,是對情感的一種體會和感受。體驗還泛指親身經歷,從親身經歷中體會知識,感受真善美與假惡丑。《現代漢語詞典》這樣解釋“感悟”:有所感觸而領悟。筆者認為,感悟是對人間百事的豁然開朗,是對人生況味的瞬間明晰與了悟。

本文的體驗指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與感受情感,感悟是引導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明白事理,提高認識與審美能力。體驗與感悟是不一樣的,體驗更多指情感活動,而感悟則多指理性層面的,它往往是在體驗基礎上的一種超越。但體驗與感悟又常常緊密結合在一起,互相促成。因此,本文將兩者聯在一起進行闡述,以《我盼春天的薺菜》、《祖國,我終于回來了》等課的教學為例。

一.引導學生體驗與感悟的內容

1.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閱讀文章的過程是始終伴隨著情感的。故事的情節,角色的遭遇等都能讓學生產生一系列的情感活動,因此,我們應該引導學生體驗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情感,感受內心的變化。如《我盼春天的薺菜》一課教學時,引導學生談自己讀書時的感受和心情變化,概括成“驚訝、憤怒、感動、高興”四個詞,再讓學生分別說說哪些地方讓自己驚訝、憤怒、感動和高興,以及為什么。這樣就形成了以體驗與感悟為主線的教學思路。

2.體驗文章角色的情感。閱讀文章,一定要善于體會文章角色的情感,并從中感悟一些人生哲理。這是衡量一個人閱讀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善于讀書的人,善于設身處地,移情體驗,將自己的心靈與角色的心靈合為一體,進入極高極佳的審美境界。也只有體驗了文章角色的情感,才能激發自己的情感。如《祖國,我回來了》一課的教學中,應該抓住重點句,如“當一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錢學森便立即決定回國工作。”“錢學森沒有屈服,他不斷提出要求:我要離開美國,回到祖國去。”等,通過朗讀等方法深刻體驗錢學森對祖國的無比熱愛。

3.文中人物處境的體驗與感悟。人物的處境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有助于體驗與感悟。如《我盼春天的薺菜》一課中,在討論讓人“驚訝”的地方時,應該引導學生:“我”吃了什么?怎樣吃的?為什么如此饞?怎樣的餓導致我如此的饞?這樣就比較充分地體驗了當時的“我”饞和餓的程度。再如教學《祖國,我終于回來了》一文時,引導學生理解錢學森被美國人迫害時的處境,如“半個月時間,他的體重就下降了近15公斤。”“行動受到限制,信件受到檢查,電話受到監聽。”從而使學生更深刻地體驗與感悟錢學森的愛國精神,為之深深感動。

4.對生命意識和生命價值的體驗與感悟。這是很可貴很難得的體驗與感悟,有助于學生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如四年級選學課文《去年的樹》,講的是一棵樹和一只鳥兒是好朋友,冬天將要來臨時,鳥兒要飛回南方,臨別時答應明年回來給大樹唱歌。第二年春天,鳥兒回來時,發現大樹已被吹走。它到處尋找,知道大樹被機器切成細條兒做成火柴,最后找到火柴,火柴已經燒完了。鳥兒便在點燃的燈火前唱起了去年的歌。教參及課文的編排意圖是讓學生懂得鳥兒遵守諾言,珍惜友誼。但在教學時,學生卻更多地感觸于對大樹的命運的質問:大樹真是可憐,難道大樹的命運只能做成火柴嗎?人為什么如此殘忍地對待大樹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禁想到,有生命的東西哪一樣不是從有到無?花開了會謝,草綠了會枯,人生下來會死……一時,學生都傻了,教室里的空氣凝固了。這是多么難得的寂靜啊!學生的心靈在震驚、在顫抖,然而就在這震驚與顫抖中,學生的生命意識得到萌發,生命的價值觀悄然而生。

二.引導學生體驗與感悟的途徑

1.朗讀。語文學科的一大特點是它的不少內容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而語文課是以讀為本的,我們應該引導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一句話,在讀中進行體驗與感悟,并以朗讀來表達所體驗與感悟到的,情動于中,而聲傳于外。如學生分別說了讓他們憤怒的句子時,就先讓他讀出憤怒,再叫其他同學讀出憤怒,讀好了再來說原因說體會。其他讓學生“驚訝、感動、高興”的句子也一樣,特別是高興的地方,幾乎不用講,只讀充分就可以了。先讀后講、以讀代悟實在是一種很有語文特色的教學方法。

2.讀書時寫批注。如教學《祖國,我終于回來了》一課時,先與學生進行有關讀書方法的談話,引出“不動筆墨不讀書”,最后談到讀書應該注意感受自己在讀書過程中的心情變化及心靈感悟,并及時地在文章的段落句子旁邊寫下來。接著學生一邊讀書,一邊在每一段課文的旁邊寫下表示自己讀到此處時的心情的詞語,及一些話。教師將黑板分成六塊,因為這篇課文共有六個自然段。再請讀完課文的學生到黑板上寫下這些詞語。有不同的隨時上來補充。教學時,引導學生讀這些詞語,并根據這些詞深入課文,展開學習,進行深層體驗與感悟。

3.述說。每個生命都是需要表達的個體。當閱讀的過程中有所感有所悟,就應該及時的說出來,說痛快,這是一種學習的快樂、表達的快樂、交流的快樂。因此,在朗讀的基礎上,我們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來說,自由地說,盡情地說。如討論“憤怒”時,讓學生體驗“我”是在怎樣的情況下掰的玉米?“實在餓極了”是一種怎樣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我掰一棵玉米是為了什么?只為了這件小事,那家伙竟“拿著一根粗木棍,緊緊地追來”,從這又看出那家伙怎么樣?讓學生用多種多樣的詞匯、語句來說明,如“兇狠、殘暴、吝嗇、毫無人性、冷酷無情”等詞語,把憤怒的原因說得很透,也體驗得很真切、很深刻。

4.跨越時空的對話。閱讀的本質是一種對話,是學生、文本、教師三者之間的一中對話。其中,引導學生與文本中的人物進行對話是一個具有較高教學價值的教學策略,能讓學生的體驗與感悟有明確的對象,有具體的內容。《祖國,我終于回來了》一課第一段時,先讀學生寫在黑板上的表示心情的詞語,如“敬佩、自豪、崇拜”等。接著出示錢學森的畫像,讓學生面對畫像用一些詞語來贊美錢教授,最后讓學生面對畫像說幾句,表達對錢教授的敬佩之情。這種面對畫像的對話,有身臨其境之效,學生有如面對錢學森本人,感情真摯,言語懇切,足以打動人心。再如教學了《賣火柴的小女孩》課文后,可讓學生給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信。也可起來良好的效果。這樣的例子很多。

5.宣泄。有人讀書時讀高興起來,會抱著椅子跳舞;有人看《水滸傳》看得氣憤,竟要把電視機給砸了。這是一種很投入的閱讀,心有塊壘,不吐不快。如本課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理解了作者小時候的“饞”是因為“餓”后,問學生“如果你就是書中的小女孩,聽到地主家的胖兒子叫你饞丫頭,你服氣嗎?”學生都說不服氣。于是我又問:你們想為自己辯護嗎?怎樣辯護?于是學生暢所欲言,“如果我象你一樣有魚有肉有飯,誰吃這些難吃的東西!”“如果你也像我一樣餓了三天三夜,你會比我還饞的!”等,異常興奮與投入。再如讀了令人憤怒的地方后,我又問學生“你們想罵人嗎?罵誰?”同學們都說想罵地主。于是光明正大地罵,理直氣壯地罵,罵得痛快,罵得盡興。學生的體驗與感悟得到盡情表達。

6.想象。閱讀過程中的的體驗與感悟是間接的,不是親歷親為的。主要靠移情、設身處地等方法進行。因此,想象就是一種很重要的途徑,有助于引導學生深刻體驗與感悟人物的處境與內心情感。如《祖國,我終于回來了》第五段,第一句“這樣,他堅持斗爭了5年。”教學時引導學生討論“這是怎樣的5年?”學生紛紛說這是“水深火熱的5年”,“生不如死、艱苦卓絕、不屈不撓、頑強抗爭”的5年。這一段最后兩句也可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體驗,“1956年9月17日,錢學森登上了回國的輪船。10月8日,他含著幸福的淚花回到了祖國的環抱。”教學時問學生“他在船上度過了幾天?這是怎樣的21天?”學生回答是“歸心似箭的21天,是望穿秋水的21天,是百感交集的21天”等。以上兩外例子一正一反,都有助于學生深刻地體驗與感悟錢學森的愛國之心、赤子之心。

三.引導學生體驗與感悟的教學策略

1.課前創設情境,教師以情動人。如教學《我盼春天的薺菜》時,為了消除學生經歷與課文的距離,筆者先出示一位媽媽的話:“我小時候想雞蛋吃,我現在要孩子吃雞蛋。”問學生:你們怎么理解這句話?然后抓住“想”和“要”兩個字進行指導。媽媽想雞蛋吃,是因為媽媽小時候生活不好,在媽媽心中,雞蛋就是最好吃的了。但媽媽常常吃不到雞蛋。現在生活水平好了,媽媽想讓孩子多吃雞蛋,有營養,長得好。但現在孩子不想吃雞蛋。因為現在孩子比雞蛋好吃的東西太多了。接著,老師用聲情并茂的語言,渲染課堂氣氛,引入新課:同學們,也許你們一時無法理解媽媽這句話的深刻內涵,但你們可知道,十年前,二十年前,直至五十年前,人們的生活與現在我們的生活水平差距多么大。今天,讓我們學習一篇這樣的課文,來體驗另一種生活。也許這會讓我們更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學生一下子就被帶入了課堂情境之中。

2. 主題拓展。新課程視野下的語文閱讀,不再只是文本本身的閱讀,應該拓展視野,補充內容,同時綜合其他學科或多種手段,來促進學習效果的最優化。如《祖國,我終于回來了》一課教學將盡時,教師問:同學們,你們想知道,1950年9月--1956年,錢學森和他夫人是怎樣度過這段艱難的日子嗎?然后,幻燈片出示課外材料《在受困的日子里》,教師聲情并茂地朗讀。讀后問學生,你們有什么感受?有什么話想說?學生深深地被錢學森夫婦頑強的精神與強烈的愛國心所打動。

3.朗誦與歌唱。教學時,如果恰到好處地引入一些歌曲或詩歌,會將教學推向高潮,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學了《祖國,我終于回來了》一課,教師緊抓住學生高漲的情緒,順勢利導,說也許有一首詩能代表錢教授表達他對祖國的無比熱愛,一腔熱血。這就是《我的中國心》,幻燈出示歌詞。學生一齊深情朗讀。最后播放張明敏的CD歌曲,同學動情跟唱,課堂教學又一次掀起高潮,師生沉浸于一片感動之中。

4.多元解讀與立體感悟。語文文本的多義性為多元解讀提供了客觀條件,可用“橫看成嶺側成峰”一句來形容,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處境,以不同的心情去觀望同一個句子同一情景,都會有迥然不同的感受。而閱讀主體的個性差異正是多元解讀所能實現的主體條件。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主體能動性的體現。因此,我們采取多元解讀策略,來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立體感悟。《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教學中,很多地方都可以進行多元解讀,如“我們看是極險極窄的地方,小艇能夠穿過去,而且速度非常快。”問學生,你們讀這句話有什么感受與想法?學生會說是驚訝、贊嘆等。如果我們剛好坐在這艘小艇上,我們會怎樣?學生回答說我們會驚呼起來,會心驚肉跳,叫船夫慢一點。那么如果我們就是船夫,我們又會怎樣?學生說我們會很輕松,很瀟灑,談笑風生,面對乘客的緊張很開心。這樣,就從乘客、讀者、船夫三個角度進行了多元解讀,這樣所得的感悟無疑是立體的、豐富的。

5.通過計算進行體驗。如教學《祖國,我終于回來了》一課時,我們要引導學生討論這樣一個問題:美國佬為什么不讓錢學森回國?明白是他們怕錢學森幫助中國強大起來。然后出示美國佬自己的話:一個錢學森抵得上三個師。但這對于小學生來說,顯然太抽象了,學生一時還無法明白三個師是一個什么概念。于時備課時,,筆者打電話詢問了退伍軍人相關情況,上課時出示部隊普通編制:一個班12個人,一個排4個班,一個連4個排,一個營4個連,一個團4個營,一個師4個團。然后讓學生自己去算一算,錢學森到底有多少力量?通過計算,學生發現一個師約有一萬多人,也就是說錢學森抵得上三萬多人。這多厲害!美國佬當然不能讓他回國了。那么,錢學森為什么這么厲害呢?憑的不是力氣,而是智慧、科學的力量!

6.假設情境,引導體驗。閱讀時,如果能夠關注“可能性”這一主題,善于假設另一種結局另一種可能,會引導學生進行多層次的體驗,收到良好效果。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教學中,重點是第12自然段:他挖了8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渾身衣服破爛不堪,到處是血跡。朗讀討論后,改變結局,出示另一段話:第二天清晨,人們看到這位父親,抱著孩子血肉模糊的尸體,坐在瓦礫堆上,喃喃自語:孩子,不論發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再組織學生討論:這種結果可能嗎?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如果是這樣的結果,你還認為這位父親了不起嗎?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暢所欲言,來表達自己的理解與感受。實在是難能可貴。

作者郵箱: guoenp@sina.com

[體驗和感悟教學例談(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教學感悟隨筆

2.初中教學教學計劃范例

3.感悟人生的說說范例

4.音樂教學感悟隨筆

5.美術教學感悟隨筆

6.談生命教學課件設計

7.非洲和埃及教案和教學反思

8.

9.

10.勵志小故事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