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李慧嫻
年級不詳
“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和諧發展。”這是《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課程基本教學理念之一。在字理識字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語文教學應當把審美教育寓于識字之中,在訓練過程中利用字理中豐富的美育因素去誘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提高識字質量的同時,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審美能力。
一、 注重字理分析尋找美
“漢字字有字理”。這個字理就是漢字組成的規律,就是漢字形與義的關系。在教學中,我們充分運用字理根據兒童的認識能力,采用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入淺出地進行識字教學,并引導學生欣賞漢字的形象美激發他們的直覺美感。
我們的身邊并不缺少美,只是學生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學生在分析字理的時候,實際上就是一種審美活動,而審美往往是從景物的外在形象開始,因為形象美顯得明確、具體,不僅給人以突出的印象,而且給人以愉悅的心情。在教學中,作為教師的首要任務是還學生一雙尋找美的眼睛,引導學生在識字的同時發現漢字的形象美,激發他們的直接美感。
運用字理進行識字教學的重要特點是通過溯源圖教學象形字;通過“分解--組合”教學會意字等。這就是把象形字還原成圖畫,把會意字變成一個個小故事。如教學“山”字可通過展示群山圖
群山抽象圖 、古體 和楷體“山”,表現出“山”字的大體演變過程。在教“休”字時,把它演繹成一個人趕集累了,靠在樹旁休息的小故事。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再造想象,先讓他們在頭腦中把漢字還原成景物形象,再恰當運用圖片、幻燈、錄相等手段把大腦中的景物形象轉化為視覺形象,使學生覺得生動、真實、身臨其境的感知漢字的形象美。最后,教師可做示范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給生字擴詞,如“山川”、“山水”等等這樣應用性的理解字義,進一步深入感知漢字形象,強化發現美的效果。
二、 了解字理淵源理解美
在字理識字中,通過對漢字的字理分析,不僅提高了識字效率,而且在了解漢字負載的文化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了漢字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漢字內蘊的博大精深,逐漸認識到漢字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如教學“象”字,我依次出示側面向左的大象圖、甲骨文 “象”字、篆體“象”字和楷書“象”字,并一一為學生講解這些“象”字的象形意義演變過程。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還不時發出驚嘆。我知道那是學生們理解字理的同時,從心底由衷地欽佩華夏民族的聰明才智。此時,一股對祖國文字和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從我們師生心底油然而生。
通過這一課例,我們更能清楚地認識到只有切實幫助學生了解漢字的字理,了解我們中華民族豐蘊的文化,這樣就能強化了學生的學習動力,決心更好地去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又強化了為民族為國家貢獻一生的學習目的,更好地將自己的才華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人類,將愛國之情升華為報國之志。
三、 運用字理知識創造美
由于字理識字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生的心理動力,使學生產生了對識字的需要,因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投入學習,同時,隨著知識的增長,學習的成功,使學生有意注意較快地向主導地位發展。此時,通過字理知識,利用教材中豐富的美育因素去誘發學生的創造激情,幫助學生在識字中創造美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通過反復的指導和訓練,大部分學生養成了從理性層面上看問題、想問題的好習慣。看到一個生字,首先不是去記它的形、音、義,而是問這個字為什么這樣寫。他們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去審視漢字的規律。在用字時,遇到把握不大的字,也會聯系它的語音環境去思考應該用什么字,為什么要用這個字。
正如學生們自行分析的漢字:“人”字就像一個人邁開雙腿走路;“尖”字即上小下大;“盡”就是把壇罐口向下,水滴完了等等。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些枯燥乏味的漢字變活了,使之成為一個個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形象。在創造的過程中牢記了字的音、形、義,這未嘗不是一項偉大的創造。他們在鍛煉思維的同時,也提高了審美能力。這也驗證了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教育,如果沒有美,沒有藝術,那是不可思議的。”是啊,只有將美融于我們的教學,才能產生更大限度的效果。
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教師自身的思想修養和愛美的情趣有著密切關系。教師的審美情趣對學生起著重要的示范作用。正如羅曼羅蘭所說:“要撒播陽光到別人心中,首先得自己心里有。”我將在字理識字教學中進一步挖掘一切美的因素,引導學生尋找更多的美,理解更深層次的美,不停地創造美 作者郵箱: chewnlihuixian@126.com
[在識字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識字教案日月水火
2.識字教學課件
3.識字寫字課件
4.天地人識字教案
6.識字教學計劃
8.識字寫字教學課件
10.小班識字的公開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