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的德育缺點什么

發布時間:2017-11-25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教育與學術論壇]              

   因在學校里受到了“侮辱”,年僅12歲的少年從21樓自家臥室的窗口跳樓自殺;

  小學生撥打“122”報假警,一度使某市的“122”報警臺處于半癱瘓狀態; 

  某鎮初一男孩,竟拿著5元錢試著到美發廳“泡”小姐; 

  公共汽車上經常有一些中學生,甚至是女生,說起話來,滿嘴污言穢語,旁若無人…… 

  令人不解的是,在學校,孩子們不是沒聽過思想品德課、不是不知道那么多的大道理,但還是不斷有問題發生。一些諸如嬌氣、自私、浪費、懶惰、軟弱、缺乏愛心、自理能力、集體觀念淡薄等“毛病”還是時常在孩子身上顯現。 

  以上描述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孩子們的德育素質在下滑。作為現存的一種社會現象,它卻會讓我們在驚詫與漠視之間,在加強德育工作與孩子們的實際需求間加以反思:學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提升國民的思想道德素質中,能做些什么,同時它又缺少了什么? 

  關于德育-- 

  在許多孩子眼中,每周一兩節的思想品德課和思想政治課就是德育。當不停地翻書的時候,那就是快考試了。 

  國際上許多教育專家認定:現代教育思想核心,70年代是學會生存,90年代乃至21世紀初,不但要學會生存,而且還要學會關心,關心他人,關心集體,關心社會,關心人類。

  而這些要求對我們的孩子來說,也許是“無用”的--它無法給他們帶來學分。這就是我們學校德育的尷尬:作為素質教育的靈魂--思想道德素質卻缺乏科學的評判,成為可有可無的事情。 

  “班主任是語文老師,她給我們上思想品德課,有時就改上語文課了。” 

  “我們現在上初二,剛上初中時候還好,一周兩節課,后來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了。” 

  “平時,老師對你們進行品德教育嗎?” 

  “有事就講,沒事就算了。” 

  記者隨機采訪的一位小學生和一位初中生的話或多或少道出了現在德育教學中存在的一種現象:或是課堂集中灌輸,或是能省則省。而那些寫在德育成績單上的則永遠是孩子們對德育知識點的記憶。故而你也就不難理解,講起道理來,學生可以說得頭頭是道,而做起來,則是另一回事了。這就是“學校的智力訓練和道德訓練之間的分割,獲得知識和性格成長之間的分離”現象。 

  “長期以來,我們的小學有思想品德課、中學有思想政治課、大學有馬列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但是這些課程并不能涵蓋德育的全部內容。雖然這些課程也是德育,但不是完整的德育課。盡管我們可以把其他德育內容放在學校的黨團隊工作、班主任工作、課外活動、社會實踐中來實施,但是這些德育實施途徑畢竟不像課程那樣有科學的教學大綱和教材,有固定的教室和課時,有專門的教師,有一套檢查評價的手段,因此在時間、空間、人才、物力上得不到保證,而成為‘軟’任務,容易落空或流于形式。”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萬生認為,“課堂教學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質是實踐的,缺少實踐環節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生活的過程就是道德學習的過程,生活在一起這個歷程本身就有教育作用。德育不是一門課。作為一個整體教育,它涵蓋于學校生活的各個方面,用智育的方法來進行德育顯然是不夠的,德育更重要的是要告訴學生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這一點,在不知不覺中被我們忽略了。 

  關于教材-- 

  有的學生說,那是“純而又純”的書本教育。書上講的道德在社會上用不上。 

  “在我們的課本中,最干凈的除了勞動課,就是思想品德課。”不要以為小學生的話是在和我們開玩笑,在一定程度上,它反映出我們的教材缺陷:在德育工作中忽視德育的層次性和不同年齡的心理特點,認知能力。既不能適應青少年身心發展的特點,也不適應社會生活的新變化。 

  “應該說,在以往的學校德育中,受一種簡單泛道德主義意識影響,把德育簡單政治化,很少考慮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的具體情況。”北京師范大學金盛華教授認為,“中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并且需要得到尊重,因此在方法上應注意和他們討論道德價值的取向,決不能灌輸;小學生的是非判斷標準還沒有建立,則應注重他們在德育活動中自身的積極體驗。這些應在教材中得以體現”。

  北京十一學校楊學權書記深有感觸地說,來自現實,反映學生實際情況的道德需要、道德困惑、思想難題以及學生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具有貼近學生,問題具體,材料鮮活的教材,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不然,學生依舊會說,老師講的都正確、很崇高、很偉大,但在實際生活中我用不上。 

  豐富的社會生活為德育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在社會生活中存在著“一切向錢看”的思想影響下,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社會生活中出現“黃毒賭”、“假冒偽劣”、“坑蒙拐騙”等消極影響下,如何教育學生增強遵紀守法觀?在升學考試、職業選擇競爭日益激烈的情況下,如何教育學生具有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積極進取的健康的心理素質以及健全人格、人際關系的調整能力?包括傳統道德中“仁者愛人”、“成人之美”的友愛思想、“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天下為公”、“修齊治平”的集體主義精神、“見利思義”、“先義后利”的價值取向等如何體現它的時代要求?“應該說,德育是一個常談常新的話題,而不是十幾年不變制。”詹萬生主任說,“德育教材的內容是多方面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紀教育、心理教育都應涵蓋在德育這個內容體系中”。 

  關于教師-- 

  現在有些品德課教師給學生的印象是古板,學生形容這樣的老師叫“冰冷的心,冰棍的臉、枯躁的語言,古板的眼”。 

  長期從事德育研究的北京教育學院關鴻羽談道,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表面看來好像不是教育,而實際上卻是深刻的教育,因為教師已把教育內容滲透在游戲、談天、生活之中,是在一種和諧、自然的氣氛中讓學生自然地、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德育更應如此。學生會把師德高尚的教師作為學習的榜樣,模仿其態度、情趣、品行,甚至行為舉止、音容笑貌、板書筆跡等。 

  “從理論上說,教師的素質對學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但是我們的教育狀況,尤其是德育,卻不能令人滿意。眾多教育方案改了又改,依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原因何在?除了宏觀上舊教育體制與社會新的發展不適應外,微觀上教師自身素質不足以幫助學生培養優秀的品德,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教師身教的效果往往優于言教的效果。”北京師范大學發展心理研究所的林崇德教授認為。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時至今日,在中小學教師隊伍中,一些消極現象還嚴重存在著。教育觀念上,許多老師不能建立完整的學生觀和素質觀,以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也是“以分數論英雄”,在分數的功利面前,誰還注意對品德的要求。同時,有些教師又人為地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對每一個學生的感情投入是不平均的,而對所謂的好和壞,又沒有一個發展觀,既然談不上公平,又何來品德的培養。具體的師德體現上,有的年輕女教師穿超短裙、吊帶裙去上課;有的教師往考試成績不好的學生脖子里灌涼水、或是差幾分及格就扇幾記耳光;還有的請來家長對號入座,念到誰的分數誰的家長就起立,如此等等。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將自己超然于道德之外,將自己的倫理原則與受教育者的倫理割裂開來。在這樣的師德下,又怎么談得上德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用師愛與學生建立起感情,它不僅能提高眼前的教育質量,也會促進學生的成人和成才,對學生身心的發展、品德的形成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的德育缺點什么]相關文章:

1.

2.心理教育與德育教育分析論文

3.德育教育的專題論文

4.小學德育教育論文

5.有關德育教育的論文

6.中職生德育教育論文

7.小學德育教育的論文

8.德育教育的論文

9.音樂教育的德育論文

10.小學德育教育活動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