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網友來稿)

發布時間:2017-2-23 編輯:互聯網 手機版

  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

北京市特級教師 韓軍

  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話大師,文言學習形成純粹、典雅的漢語語感,文言是白話的根基。20世紀上半葉,中國文壇的上空升起了一片“璀璨”的群星,他們是魯迅、胡適、梁實秋、郭沫若、老舍、巴金、曹禺、林語堂、穆旦、張愛玲等等,他們光華四射、文采灼灼、風流儒雅,他們學貫中西、鑒古知今。與其說他們是文學大師,不如說他們是運用白話語言的大師。他們的作品90%以上用白話寫成,他們靈動地駕馭白話,“壘筑”起白話漢語的華彩篇章。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世紀下半葉的中國文壇卻“頓失光彩”、“暗然失色”,再也沒有涌現出一個靈動地駕馭白話的“大師群體”,堪稱“白話大師”的只有寥寥幾位。

  形成這種現象的原因當然很多,譬如社會政治動蕩等等,但一個最合理、最令人信服的解釋,也是最根本的解釋,就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中小學階段截斷了系統的文言教育的“血脈”。這使得在20世紀下半葉成為文壇主流文人們,在孩童時期的語言“敏感期”階段,即13歲之前,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深入的文言教育。他們在語言“敏感期”所接受“語文教育”,即20世紀三四十年代之后的所謂“現代語文教育”,是在廢除文言的背景下,基本以白話為主體的、為本位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之后的人們,在語言“敏感期”,基本是“通過白話”來學習“運用白話”,而不是“通過文言”來學習“運用白話”。

  20世紀上半葉的大師們,具有深厚、扎實、完整的文言根基,少年時期就基本已經形成一種以文言本位的“語感”。這種文言本位的“語感”,跟隨他們成人,伴隨他們終生,奠定他們文字表達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他們文字表達的“下意識”,使得他們運用語匯時,總是比較純粹、凝練、典雅、古樸,他們能夠自如、嫻熟地從古詩文中,選取極富表現力和生命力的詞匯、詩句,生動、鮮活地或摹像、或寫意、或達情,寥寥數語,便傳神極致。

  文言是一種有著幾千年歷史淵源的語言,而白話是一種歷史極短的語言。文言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積淀”了數量巨大的極富表現力的典故、語匯、辭章,而全民使用白話自“五四”誕生至今不過百年。白話還沒有創造出自己“輝煌”、“豐厚”的歷史“積淀”,白話基本源自文言,當今白話的基本語匯幾乎依附于、脫胎于文言,白話的辭章文法也并沒有超脫文言。用不太恰當的比喻來說,文言與白話的關系,一母一子,一本一末。人們在孩童的“語言敏感期”,從“根源處”學習語言,閱讀和背誦一定數量的古詩、古文,打好文言根基,再運用白話來表達,那么,寫出的文字就比較簡潔、干凈、純粹、典雅、形象、傳神;相反,通過白話來學習運用白話,寫出的文字,就難以達到以上境界,而可能拖沓、冗長、繁瑣、歐化、羅嗦、抽象。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大陸作家、學者,整體上文字水平(主要是白話表達水平),難以與上半葉的大師“比肩”,根源就是少年時代“語言敏感期”接觸的文言愈來愈少。20世紀上半葉的大師們,如魯迅、郭沫若等人,他們成為“白話大師”,開白話運用的一代風氣,根本原因是,他們在19世紀接受了系統、全面、深入的文言教育,可以說,這些“白話大師”們,少年時期在文言的“醬缸”里浸泡過的,成人后登上文壇,每個“汗毛孔”里都滲透著文言的滋養。而20世紀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文人、學者們,少年“語言敏感期”,恰好處在大陸的所謂“現代語文教育”從誕生、發展、再發展的時期,也即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此時,正是大陸所謂的“現代語文教育”對文言否定愈演愈烈,語文課本摒棄文言愈來愈多的時期,大陸語文課本在七十年代徹底告別了文言。因此,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成人的文人們,少年時期接觸文言的數量“一代少之于一代”,因而他們成人時的文風也基本上“一代遜于一代”。幾十年來大陸文人的整體文字面貌是越來越“水”,越來越“白”,越來越“俗”,越來越“痞”,失去了純粹、古雅、潔凈、樸素。不可否認,這正是所謂大陸“現代語文教育”斬斷了“文言”血脈的結果!歷史的教訓,我們不能不汲取,我們不能再重蹈覆轍!

  少年“語言敏感期”誦讀相當數量的一流的文言,成人后形成一流的白話表達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少年“語言敏感期”僅僅涉獵極少的文言,或者僅僅學習白話,哪怕是一流的白話,那么,成人時期,形成一流的白話表達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通過白話學習白話,似近實遠,事倍功半;通過文言學習運用白話,似遠實近,事半功倍。根扎于“文”,語發為“白”,這應是“現代語文教育”的基本法則。

  可以聽聽香港著名學者,堪稱語言大師的董橋先生對魯迅先生的點評:“(魯迅)‘先生之文,上窮遠古,旁及異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語,蒼然深邃,情致極焉’。魯迅讀過古書不少,從而‘知舊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于書卷氣雜以斗士風采’。仔細閱讀魯迅的白話文,不難發現他筆下其實‘白’中處處有‘文’,可見文言真是白話的基礎。”

  我絕對不是主張在中小學階段全面恢復文言教育,全面實行“通過文言”來學習“運用白話”,我主張白話、文言,各占半壁江山,適度加大中小學階段文言的課文比例,而且是小學、初中、高中循序漸進地增加,至高中階段在課文篇目數量上應當略高于50%;我們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目標,也絕不是放在培養“白話大師”上,我們著眼于奠定一代幾代“現代人”的“白話運用”的根底,提高“現代語文教育”“學習運用白話”的效率。

  現代漢語等于“現代”“進步”,文言等于“非現代”和“落后”,用啥即學啥,不用啥就摒棄啥,這是一種簡單、機械的思維邏輯。

  常常聽到一種說法,我們是“現代人”就應該學習現代文,現代語文教育應當著眼于“現實運用”,文言已經不用,至少是幾百年前的書面語,是一種落后的甚至是陳腐語言,現代人何必再去學,說不定會受到拘囿、禁錮甚至毒害,也無益于應用。

  這里面潛藏著一種簡單的認知邏輯:白話等于“現代”、“進步”、“民主”、“自由”,文言等于“非現代”、“落后”、“陳腐”、“封閉”、“禁錮”。包含著一種簡單的實踐邏輯:現代生活應用用什么,就直接學習什么,現代生活不直接應用,干脆就可以摒棄不學。

  其實,對文言和白話這種簡單的認知邏輯,早在20世紀上半葉就已經存在過,我們還是細細聽聽“腳踏中西文化”的林語堂先生是如何說的吧:

  古學誠不能無病,現代人也決不能單看古書,這何消說,但一見古書,便視為毒品,未免有點曬不得太陽吹不得野風的嫌疑。現代人貴能通古今,難道專看什么斯基譯作,讀洋書、說洋話、打洋嚏、撒洋污。《史記》、《漢書》不曾寓目,《詩經》、《左傳》一概不識,不也是中洋毒嗎?”

  文言詩文中,有糟粕,也有精華,正像白話中有語言垃圾,也有語言珠玉一樣。對于中小學課本來說,宜古今兼選,不可偏執一端,或偏古失今,或偏今失古,關鍵是編寫教材者選擇、取舍得當。“古者則幽深淡遠之旨,今者則得親切逼真之妙。兩者須看時并用,方得文字機趣。”“國語要雅健,也必有白話、文言二源。”(均為林語堂語)林語堂先生還說,文言與白話的誰現代與誰保守,關鍵不在于“之乎”或“了嗎”,而在于文中是今語還是陳言。如文中是今語,即使借了“之乎者也”穿插,也不礙事,不傷大雅;如果文中是陳言,即使借了“嗎呢吧”來穿插,也還是鬼話。其原因就在于,一真切、一浮泛。所以,林語堂說我寧可寫“白話的文言”(明白曉暢、雅俗共賞、簡潔素樸的文言),不寫“文言的白話”(貌似白話,口語,卻羅嗦、繁冗,讓人不明不白)。

  我們再想想,司馬遷《史記》所體現的精神氣度、文化襟懷,即使在今天看來,仍然堪稱博大、恢弘,李白詩歌中所體現的錚錚傲骨,俯仰天地的目光,即使放在今天,也堪稱超絕。詩經的質拙、唐詩的雍容、宋詞的典麗,都已經成為文化史、文學史的絕唱。我們能夠說以上這些是“非現代”、“保守”、“封閉”的嗎?

  文言詩文,更有對學生精神和語感熏陶感染的作用。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等先賢,以文言構筑的詩文,是輝煌燦爛的“精神燈塔”,照徹千萬年,沐浴古今人。他們的靈魂,用“文言”“走過”的漫漫的精神歷程,我們今人再通過“文言”,讓學生去“循跡走過”,對學生的精神就是一次次歷練。不斷地“走過”、不斷“歷練”,就是民族的精神“積淀”、“精神記憶”與“精神傳承”!同樣也是語感的形成。作家李霽野上世紀四十年代說:“讀過一點詩詞的人,黃鸝、燕、鳩、杜鵑等鳥所引起的的情緒,也自然和未曾讀過詩的人完全不一樣。我們經過詩人的眼睛來看萬象,經過詩人的耳朵來聽萬籟,仿佛是增加了一種感官;而不曾讀詩的人,卻仿佛是瞎了眼睛,聾了耳朵,他們的生活經驗自然也就貧乏得多了。”這里的詩詞指的是古典詩詞,如此量化積累,就是語感的形成,也是精神氣質的形成。這些恐怕是單純學習白話詩文所不可替代的吧?

  另外,如果須循著“學什么,就用什么;不用什么,就摒除什么”的思路,發展下去,進行語文教學,那么,現代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把大量產品說明書、市場調查報告、手機短信、QQ聊天語等等,放在語文課本中呢?因為它們是今天用得最多的呀!

  魯迅、胡適、郭沫若反對文言,更多是從政治、思想、社會變革的角度出發的。而他們自身的文言素養,卻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奠定得異乎尋常的雄厚了,所以他們成年后,無論怎樣大張旗鼓地反對文言,而自身所受的文言的有益滋養,是反對不掉的;他們自身的文言功底或者說是文化的根底,是不會因此而變薄的。而如果出生在20世紀五十年代、六七十年代的“語文教師們”,自身文言根基很淺,卻也跟在大師后面,齊聲附和“廢掉文言”,那么,我們可能“廢掉中華文化燈塔”,廢掉幾代人“文化根基”,同時廢掉“白話的根基”。使幾代人的“白話”成為“浮萍”!這不是危言聳聽。因為,現代大陸文人的文字正在出現“粗鄙化”趨勢,廣大青少年的語言也正在“網絡語言”、“商業語言”的沖擊下,出現“垃圾化”趨勢。

  我必須聲明,我主張在當今語境中重視文言教育,但是,我卻極力反對讓青少年讀“經”。

[沒有文言我們找不到回家的路(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記住回家的路圖片

2.踏上回家的路句子

3.記住回家的路散文

4.回家的路散文

5.燕子回家的路教學課件

6.文言文言簡意賅翻譯技巧

7.成語的文言知識

8.為什么我們越來越沒有幸福感

9.《論語十則》的文言現象

10.親情散文:走在回家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