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的“動”“靜”
資陽師范附小 王小羅
新課程改革實驗正轟轟烈烈地進行著,各種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沖擊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課堂教學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滿堂灌”“滿堂問”的現象基本得到根除,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新的課堂教學中,學生正在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得以大力提倡,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空前高漲。“讓學生動起來”成了一句響當當的口號,各種活動在課堂中大量地開展,課堂活躍了,課堂生動了,課堂熱鬧了,課堂變得有活力了!
然而,隨著課改的深入,我們發現,不少教師對于課堂教學中的活動的理解與處理,走入了誤區。他們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動”,認為讓學生活動得越多,學生的主體性就體現得越充分;讓學生活動得越多,這樣就越體現了課改精神。表面上,課堂熱熱鬧鬧,實際上卻收效甚微。
我認為,一堂好的課,應該有“動”也有“靜”,一張一弛,動靜結合。一個優秀的教師,必須要能處理好“動”與“靜”的關系,該動就動,該靜就靜,注重實效,收放自如。
一、“靜”本身就是一種“動”
學生在教學中的活動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動態的;另一種是靜態的。動態的活動包括:讀一讀、說一說、議一議、畫一畫、演一演等等。這些活動,我們能明顯地感覺到學生在“動”,我們能聽見他們的聲音,能看見他們的動作。而靜態的活動包括:靜靜默讀、專心聽講、認真思考、用心體驗、細細品味等等。學生也許一動不動,也許一言不發,但是,他們的思維在活動,他們的情感在變化。這本身就是一種活動。雖然,它在外在的表現形式上與動態的活動不同,但是,就其本質來說,它們是相同的。
二、“靜”和“動”的活動在教學中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們具有不可替代性。
靜的活動在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任何一堂課,都離不了這種活動。教師的講解,需要學生專心地聽;教師的示范,需要學生專注地看;遇到問題,需要學生用心地思考;對于美的事物,我們需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美美地欣賞……而且,越專注,學生獲得的信息就越豐富。同樣,在學習中,學生需要討論,需要交流,需要合作,需要表達,因而他們需要“動”起來。這正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只有讓學生動起來,他們獲得信息的渠道才會變得更廣,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養,個性才能得到彰顯,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得以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發展,他們的主體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靜”和“動”的活動,在學習過程中起著各自的作用,兩者不可相互取代。說不能替代聽,朗讀不能替代默讀,集體討論不能替代獨立思考……二者互為補充,缺一不可。什么時候動,什么時候靜,這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時機、教學對象來決定。
三、“靜”是“動”的前提與保證。
動態活動的開展,依賴于學生的靜態活動。“靜” 是“動”的前提和保證,離開了靜的活動,動的活動將難以進行。下面,我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課改以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被廣泛地推廣和運用。然而,一些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卻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問題一:課堂秩序混亂,學生七嘴八舌,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聽不清誰的思維清晰,聽不清誰的觀點正確。學生難以達成意見上的統一。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也無法對問題進行辨別、分析,也無法對學生進行幫助。小組合作毫無價值。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常規訓練。學生沒有養成專心聽別人發言的習慣,缺乏對發言人的尊重,學生隨心所欲,結果造成了課堂的混亂,既沒有聽清別人的意見,又沒有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可見,讓學生學會靜靜地聽是多么必要。
問題二:問題一出現,教師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深入思考,就組織小組討論。學生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匆忙展開討論,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隨從,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或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的成分修正自我觀點。這樣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意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于合作學習之真諦。可見,在活動開展之前,教師必須給學生足充的時間,讓他們先作好靜的活動,充分地閱讀,充分地思考,這樣才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能達到真正的目的。
問題三:一部分學生在活動開始后,顯得無所適從。他們不知道學什么,怎么學,更談不上參與合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是什么呢?原來,教師在活動前對活動的規則和要求缺少必要的講解;或者老師在講解時,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沒有聽清老師的要求;或者學生急于活動而忽略了老師的講解,導致了活動不能順利開展。可見,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活動前,必須要對活動的要求講清楚,講明白,而且,必須保證學生聽清楚,聽明白。
四、在教學活動中,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兩者不能截然分開。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很難將靜態的活動與動態的活動絕對地劃分開,它們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滲透。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有所獲,往往會不自覺地尋找述說的對象一吐為快;學生發現問題而不能解決,常常會迫不及待地尋求幫助;學生在獲得成功的喜悅時,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與別人分享。學生正是在靜態的活動中產生了“動”的欲望,隨著靜態活動的深入,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動”起來。而在動的過程中,學生也不是一動到底。他們需要專心地傾聽,仔細地思考,不斷吸納新的信息,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不斷調整自己的行為。他們不自覺地由動轉為靜,為自己下一步的動積蓄力量。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及時了解他們此時想要干什么,并根據學生的這種需要,不斷地調整教學,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
五、課堂的節奏需要有張有弛,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決定了課堂必須有“動”有“靜”。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注意力的持久時間不長。長時間的單一的活動,容易使兒童產生疲倦而對活動失去興趣。變化的、新鮮的事物則能不斷地刺激兒童,使他保持注意力。課堂的節奏應該富有變化,時兒快,時兒慢。一味地快節奏,一個活動緊接一個活動,會使學生感到疲倦;而一味地慢,或者活動太少,該動不動,會使課堂變得死氣沉沉,學生感到沒勁,從而失去興趣。因此,教師必須要能善于控制課堂的節奏,掌握好動靜的度和量,動靜結合,張弛有度。這樣,才能讓學生保持最佳學習狀態。
讓我們走出誤區,正確地理解課堂教學活動的內涵,正確地處理好“動”“靜”的關系,科學地開展教學中的活動,讓學生活動得有目的,活動得有秩序,活動得有實效,我們的課堂才會真正的充滿活力,我們的課改才會富有成效。
[課堂教學中的動靜(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看雪》課堂語錄
4.邊城的課堂課件
5.
6.淺談教學中的課件
8.課堂禮儀常識
9.匆匆課堂教案
10.化學課堂教學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