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再見了,親人
教學目標
1.了解中朝兩國人民在共同的戰(zhàn)斗中結下的用鮮血凝成的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的。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練習用“暫時”“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課文前三個自然段中選擇一段背下來。
教學重點
1.了解中朝兩國人民在共同的戰(zhàn)斗中結下的用鮮血凝成的友誼,從中受到國際主義教育。
2.練習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體會作者是怎樣圍繞中心進行表達的。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什么樣的人可稱為“親人”?
通過討論,使同學們理解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的關系。
(有血緣關系的,有親戚關系的;經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
志愿軍為什么把朝鮮人民看作親人呢?我們認真學習《再見了,親人》就能理解在這篇課文中“親人”的含義了。
(二)檢查預習,掃除文字障礙。
1.填寫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3.解釋詞語,理解課文內容。
有些詞可以通過查字典理解。
暫時:短時間。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幫助。
忘懷:忘記。
阻擊:以防御手段阻止敵人增援、進攻或逃跑。
崎嶇: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只有一個,獨一無二。
同歸于盡:一同死亡和消滅。
金達萊:朝鮮常見的一種花。在我國稱杜鵑花,也叫映山紅。
代價:為了達到某個目的而付出相當?shù)奈镔|和精力。課文中指朝鮮大嫂為了幫助志愿軍而失去了雙腿。
血泊:大灘的血。
片刻:一會兒,時間很短。
打糕: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鮮人民喜歡吃的一種食物。
搗米謠:朝鮮人民搗米時唱的一種歌謠。
剛強:不怕困難或不屈服于惡勢力。
噩耗:指親近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耗,指壞的音信或消息。
崎嶇:形容山路不平。
偵察:為了弄清敵情、地形及其他有關作戰(zhàn)的情況而進行的活動。
深情厚誼:深厚的感情和友誼。
情誼:互相關懷、愛護的感情與友誼。
4.辨析詞義,找出近義詞、反義詞。
(1)近義詞
剛強(堅強) 戰(zhàn)役(戰(zhàn)爭) 溫暖(暖和)
代價(價值) 看守(看管) 偵察(探查)
(2)反義詞
溫暖(寒冷) 剛強(軟弱) 崎嶇(平坦)
片刻(長久) 唯一(眾多) 噩耗(喜訊)
5.區(qū)別形近字,按字義組詞。
出示幻燈片,請同學區(qū)別形近字,指出相同和相異之處,然后理解字義組詞。
嫂(嫂子) 謠(歌謠) 硝(硝煙)
艘(一艘) 搖(搖擺) 消(消滅)
阻(阻止) 泊(停泊) 崎(崎嶇)
祖(祖國) 伯(伯父) 騎(騎馬)
棍(棍棒) 漸(漸漸) 耗(噩耗)
混(混合) 暫(暫時) 耕(耕地)
唯(唯一) 灑(灑水) 役(戰(zhàn)役)
準(準備) 酒(白酒) 設(建設)
6.理解“暫時”“雪中送炭”并結合生活實際造句。
指導學生討論詞義,及在生活中怎樣運用,然后造句。
暫時--電視機買來了,但今天停電,所以暫時還不能看。
雪中送炭--媽媽送我一本字典,正是我需要的,真是雪中送炭。
(三)了解課文內容,給課文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六個自然段,結構比較清楚。通過朗讀,同學們可以了解到;課文分別敘述了志愿軍戰(zhàn)士同朝鮮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別的情景。因此,課文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敘述同大娘告別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敘述同小金花告別的情景。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敘述同大嫂告別的情景。
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達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依依惜別之情。
也可以把全文六個自然段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講志愿軍戰(zhàn)士與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別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講的是在車站上,列車開動時,志愿軍戰(zhàn)士與朝鮮親人依依惜別的情景。
這里按照四段的分法進行學習。
(四)朗讀全文,為進一步分析課文做準備。
(五)作業(yè):
1.了解志愿軍赴朝鮮作戰(zhàn)的歷史。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一)設置情景,導入新課。
播放志愿軍進行曲錄音帶,讓學生在“雄赳赳,氣昂昂”的樂曲聲中,跟隨志愿軍一起跨過鴨綠江,去感受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友誼。
這是一曲高昂雄壯的樂曲,我們的志愿軍戰(zhàn)士就是以這樣的姿態(tài)、精神面貌奔赴朝鮮的,為的是保衛(wèi)祖國,解放朝鮮人民。我們的軍隊在那里與朝鮮人民并肩戰(zhàn)斗,趕走了美帝國主義侵略者。在朝鮮的日日夜夜,我們的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親如一家人,臨別時他們都依依不舍。我們的課文記述的就是這難舍難分的場面。
(二)教師范讀課文,體會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偉大友誼。
(三)學習第一段。
1.默讀,思考:這一段主要講了什么?
(這一段主要記敘了志愿軍與朝鮮大娘惜別的情景。)
作者從三個方面記敘了這一內容。請同學們四人一組討論,把這一段分為三層,并談談自己的感受。
“您說,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誼,我們怎么能忘懷?”這是什么句式,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師:學習了這一段,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我覺得這一段突出地表達了朝鮮大娘對中國人民志愿軍慈母般的愛。)
2.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體會志愿軍和朝鮮大娘之間的真摯情感。
朗讀時要注意語調輕緩,讀出志愿軍與大娘依依惜別的情感。
(四)學習第二段。
這一段的結構,寫法與第一段相似,教師可以指導學生仿照第一段的學習方法學習此段。
(五)學習第三段。
這一段的結構與寫法也與第一段相似,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按照一、二段學習的方法自學這一內容。
(六)小結前三段。
這篇課文是以志愿軍的口氣與朝鮮人民話別,通篇都是志愿軍在講話。在這依依惜別之際,朝鮮人民是怎么想,怎么說呢?課文有這方面的敘述嗎?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志愿軍在朝鮮戰(zhàn)場上有很難忘的人和事,作者為什么選擇了這樣三個人物來寫呢?
(七)學習第四段。
齊讀最后一段,體會志愿軍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深情。
學習這一段主要以朗讀為主,讀出志愿軍對朝鮮人民、朝鮮國土依戀的感情,讀出志愿軍發(fā)自內心的“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的呼聲和決心。
“再見了,親人”。這句話是誰說的?為什么要稱“親人”?
這一段表達了志愿軍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一段集中表現(xiàn)了志愿軍戰(zhàn)士對朝鮮人民的依依惜別之情。)
(八)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體會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練習概括中心思想。
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哪位同學能用一句話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這篇課主要記敘了志愿軍歸國時同朝鮮人民告別的情景。)
師:作者在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文中每一段都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我想這就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的寫作目的。)
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贊揚了中朝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深厚情誼。)
課文是用哪些材料來表達中心的?
(作者選取了志愿軍與大娘、小金花、大嫂的惜別及火車開動后志愿軍發(fā)自內心的呼喊來表現(xiàn)中心的。)
(九)總結全文。
對關系親密,感情深厚的人稱為親人。課文中志愿軍戰(zhàn)士把朝鮮人民看作親人,通過學習課文,我們也體會到了,他們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情誼是用鮮血凝成的。同學們,這就是國際主義精神。
(十)鞏固知識,完成課后練習。
1.出示幻燈片,讀句子,著重理解帶點的詞語。
(1)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來給我們吃。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比喻在別人急需時給予幫助。
(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著媽媽。第二天傳來噩耗,你媽媽拉響手榴彈跟敵人同歸于盡了。
噩耗:指親近或敬愛的人死亡的消息。
同歸于盡:盡,完結。一同死亡或毀滅。
(3)您為我們付出了這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這樣的代價:代價,為達到某種目的而耗費的物資、精力甚至生命。
(4)讓我們再看一眼朝鮮的親人,讓我們在這曾經灑過鮮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又一次,再一次。
2.在前三個自然段中選擇一段背下來。
這三段的結構及表達的思想感情都比較相近,可讓學生自行選擇一段背誦。
3.小練筆。
要求:寫你周圍的同學是怎樣講禮貌的;要圍繞中心選材,做到內容具體,語句通順、連貫,題目自定。
這個練習可以做為課外練習去完成,主要是訓練學生寫文章要有中心。
【板書設計】
[再見了親人(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3.懷念我的親人
4.
6.勝似親人作文教案
8.悼念親人的句子
10.形容親人的成語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