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哲勇
教學目的:1、積累字詞,理解課文內容,概括段落大意。
2、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
3、認識小男孩機智、勇敢的品質和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激發向他學習的情感。
教學重點:目的2、3
教學難點:1、肖像、語言、動作對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2、“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結構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首《七子之歌》唱出了我們炎黃子孫期盼祖國統一的夢想與心聲,一曲《長江之歌》則唱出了對長江母親的熱愛與依戀,那么我們今天來看一看在前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夜鶯之歌》又傳達出了怎樣的一種情懷。
二、、交流所查找到的資料
教師可適當補充關于蘇聯衛國戰爭的事情
三、檢查預習情況,掃除字詞障礙
瓦礫li 耷拉da 木屑xie 鷓鴣zhegu
蠢東西chun 輕蔑mie 胳膊bo 云杉shan
耷拉:下垂
輕蔑:輕視,不放在眼里
阻擊:以防御手段阻擊敵人增援,逃跑或進攻。
呻吟:指病人因痛苦而發出聲音
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四、整體感知課文,掌握文章大意。
本文記敘了在前蘇聯衛國戰爭中,一個被稱作“夜鶯”的孩子,把一支德國部隊引進游擊圈,使游擊隊全殲德寇的故事,表現了夜鶯的機智、勇敢和熱愛祖國的思想品質。
五、交流探究
1、 文章共出現幾次夜鶯的歌聲,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有意吸引敵人的注意
第二次:說明小男孩麻痹了敵人,取得了敵人的信任,為下文作鋪墊
第三、四次:借歌聲暗送情報,體現了小男孩的機智、勇敢。
第五次:說明小男孩仍在幫助游擊隊,體現了他的愛祖國的思想品質。
2、圍繞著夜鶯的歌聲文章記敘哪幾件事?(見板書)
3、課文為什么以“夜鶯之歌”為題?。
夜鶯的歌聲是貫穿全文的一條線索,圍繞夜鶯的歌聲記敘了小夜鶯給敵人帶路、巧送情報、全殲敵人取得勝利的故事。歌頌了小夜鶯的機智、勇敢、熱愛祖國的思想品質。以“夜鶯之歌”為題具有明確線索,贊頌人物的作用。
六、小結
七、布置作業
1、整理筆記
2、想象敵人進入包圍圈時小夜鶯的想法和行為。
板書:
第二課時:
一、 檢查復習
1、檢查字詞掌握情況
2、請同學抓住文章主要內容創造性的復述課文
二、小組合作探究
1、 找出文中描寫描寫小夜鶯外貌、語言、動作的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外貌--有個孩子坐在河溝邊,耷拉著兩條腿。他光著頭,穿一件跟樹葉差不多的綠上衣(將一個機靈、略帶頑皮的小夜鶯展現在讀者面前,讓人心生愛意。同時為下文誘敵成功做鋪墊;綠色衣服也為引敵人入包圍圈后順利擺脫敵人埋下伏筆)
語言--我自己學的,我還會學杜鵑叫呢?(既避開了敵人的盤問,又為下問用鳥叫報信而不引起德寇的懷疑埋下了伏筆,顯示出機智和勇敢來)
動作--孩子有時候學夜鶯唱,有時候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樹枝,或者彎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腳把球果踢起來(一甩一甩、拾、踢三個動詞既傳神地寫出了孩子活潑、機智、靈巧的特點,也傳達出作者對小夜鶯的喜愛)
明確:
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不僅起到了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結構上起到了為下文作鋪墊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2、說一說文中的小夜鶯具有哪些的優秀品質?
小夜鶯是一個機智、勇敢、活潑、靈巧的,具有熱愛祖國的思想品質的小英雄
3、找出文中景物描寫語句并體會其作用。
第(1)段景物描寫--交代背景、渲染氣氛
揭示了夜鶯誘敵的原因
承前啟后,幫助情節發展.
第(21)段景物描寫--山高要密,是適合伏擊敵人的好戰場.幫助情節發展
二、 討論
1、文章的結構有何特點?
文章前后照應、首尾相連,一方面使文章結構嚴謹,布局合理;另一方面也更加表現了小夜鶯的機智勇敢。
三、 學生小結
學過本文后你有哪些收獲?(可引導學生在學習人物的優秀品質和外貌、語言、動作描寫對于刻畫人物的作用及景物描寫的作用上來談一談)
四、作業
俗話說“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們這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泱泱大國,少年英雄的故事層出不窮,你知道哪些少年英雄的故事呢?請簡要寫出他們的事跡。
板書: 機智、勇敢
小夜鶯 活潑、靈巧 小英雄
熱愛 祖國
古詩二首練習題
一、積累與運用
1、 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松柏( ) 冢 ( ) 壘壘( ) 狗竇( )
雉 ( ) 舂谷( ) 羹 ( ) 貽 ( )
2、 解釋下列詞語。
始: 冢: 竇: 旅葵:
羹: 貽: 雉: 舂谷:
3、下列選項理解不當的一項是( )
A、本詩是一首邊塞詩,描繪了邊關無良將駐守,致使匈奴頻繁入侵的情況,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的痛恨和對良將的思慕。
B、一、二句以明月,關塞起筆,看似寫景,都寫出了自秦漢以來萬里戍邊、代代依然的歷史事實。
C、三、四句點明主旨,希望李廣那樣英勇善戰、體恤士卒的將軍戍守邊疆,譏朝廷用人不當。
D、詩人表達了對戍邊士卒極大的同情,并希望象“飛將軍”一樣殺敵立功。
4、對理解《十五從軍征》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十五從軍征》描寫一個服役65年的老兵回鄉后無家可歸,滿目慘況的悲劇境遇。
B、作者選取了象征死亡的松柏、墳墓來暗示老人的凄零;通過對兔雉棲身于家屋,谷葵從生于庭院的景物描寫,來說明老兵家園的殘破。
C、這是一首抒情詩。詩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遠及近,逐層描寫。
D、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訴了封建兵役制度給人們帶來餓沉重苦難。
5、默寫詩句
(1)但使龍城飛將在, 。
(2)《出塞》中表現詩人對歷史變換,征戰未斷,兒男戰死沙場,留下多少悲劇的感嘆的句子是: , 。
(3)《十五從軍征》中和賀之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有異曲同工之妙的詩句是 , 。
(4)《十五從軍征》中從別人口中得知親故凋零的句子是 , 。
(5)《十五從軍征》中描寫家國破敗,控訴當時繁重的兵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的句子是 , 。
6、在浩瀚的古典詩詞中描寫戰爭、吟詠軍旅生活的詩詞有很多,請寫出你所知道的其中兩首。
詩人 詩句
詩人 詩句
二、閱讀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壘壘。”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雜樹,井上生旅葵。春谷持做飯,采葵持做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是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1、 本詩描繪了怎樣的一幅情景,表現了怎樣的情懷?
2、 “道逢鄉里人,家中有阿誰?”可以看出老人怎樣的心情?
3、 寫出老人歸家后所看到的無限凄涼之景的詩句是?
4、 詩中哪一句使的情感達到了頂點,并引起讀者的共鳴?
5、 結合詩中的內容,談談你對戰爭的看法。
《夜鶯之歌》練習題
一、積累與運用
1、 給加點字注音:
瓦礫 耷拉 木屑 鷓鴣
蠢東西 輕蔑 云杉 曲折
2、解釋下列詞語:
輕蔑:
呻吟:
3、 擇恰當的詞語填在橫線上。
(1) 街道的兩旁盡是黑色的瓦礫,燒焦的樹木(無精打采、垂頭喪氣、奄奄一息)地彎著腰。
(2) 孩子突然 了個身, 進樹林深處,不見了。槍聲 破了林中的寧靜。中尉還沒來得急 起手槍,就 到路邊去了。
(鉆、滾、轉、打、抓)
4、下列各句中,加點成語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A、他的朗誦字正腔圓,令李老師喜從天降。
B、權力不是餐桌上的刀叉,不能隨心所欲地拿它攫取任何東西
C、這部著作是他長期工作經驗的總結,是他處心積慮寫出來的
D、在崇尚科學、反對邪教的演講中,他鏗鏘有力地走上臺來。
5、下列句子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A.夜鶯的歌聲打破了夏日的沉寂.
B.在故鄉寂莫的日子里,他已漸漸地感到孤獨.
C.他們都折斷了腿,殘費得不能再作戰了.
D.他們不時說幾句簡單的話,小心地拔開樹枝,聚經會神地望著遠方.
6、寫出下面故事涉及的人物的名字。
(!)《紅樓夢》中“未見其人,先聞其聲”指的是:
(2)《水滸傳》中倒拔垂楊柳的是:
(3)《三國演義》中華容道義釋曹操的是:
(4)《西游記》中大戰流沙河的是:
7、在下面的橫線上,緊接上文再寫兩個句子,要求與上文句子的話題、句式、修辭手法相同。
沒有一本書的家,是沒有一朵花的花園;沒有一本書的家,是沒有一只鳥的樹
林。 , ;
, 。
8、下面是聯想公司的一句廣告語,請簡要說說它好在哪里。
“如果沒有聯想,世界將會變成怎樣?”
二、閱讀理解
(一)
戰斗剛剛結束,一小隊德國兵進了村莊.街道兩旁盡是黑色的瓦礫,燒焦的樹木垂頭喪氣地彎著腰.
夜鶯的歌聲打破了夏日的沉寂.這歌聲停了一會兒就又響起來,越來越有勁.
士兵們和中尉注意聽著,看看周圍的灌木叢,又望望道旁的白樺樹.他們突然發現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個孩子坐在河溝邊,耷拉著兩條腿.他光著頭,穿一件顏色跟樹葉差不多的綠上衣,拿著一塊木頭,不知道正在削什么.
"喂,你來!"中尉用生硬的俄國話叫那個孩子.
那個孩子趕緊把小刀放到衣袋里,抖了抖沾在上衣上的木屑,走到軍官跟前來.
"喂,讓我看看!"德國軍官說.
孩子從嘴里掏出一個小玩意兒,遞給他,快活的藍眼睛望著他.
那是個白樺樹皮做的口哨.
"這玩意兒你做得不錯."中尉點了點頭,他陰沉的臉上露出一絲冷笑,"誰教你這樣吹哨子的?"
"我自己學的.我還會學杜鵑叫呢."
孩子學了幾聲杜鵑叫.接著,他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來.
"村子里就剩你一個嗎?"中尉繼續盤問他.并且把望鏡拿到眼睛前.
"怎么會就剩我一個?這里有麻雀,烏鴉,鷓鴣,多著呢,夜鶯倒是只有一個!"
"你這個壞家伙!”中尉打斷孩子的話,"我是問你這里有沒有人."
"人?戰爭一開始,這里就沒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剛剛開火,村子就著火了,大家喊著'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
"蠢東西!"中尉想著心事,輕蔑地冷笑了一下.
"喂,你認識往蘇蒙塔斯村去的路嗎?"
"怎么會不認識,"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個磨坊,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壩上去釣魚.那兒的狗魚可兇呢,能吃小鵝!"
"好啦,好啦,帶我們去吧.要是你帶得對,我就把這個小東西送給你."中尉說著,指了指他的打火機."要是你把我們帶到別處去,我就把你腦袋扭下來.聽懂了嗎?"
隊仨出發了,行軍灶行頭,后邊是孩子和中尉并排走著.孩子有時候學夜鶯唱,有時候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樹枝,或者變下腰去拾球果,或者用腳把球起來.他好象把跟在身邊的敵人完全忘了.
1、 括選段的大意
2.畫出第一自然段中景物描寫的句子,并說出在文中的作用.
3.文中兩處寫夜鶯之歌有什么作用?
4.本文為什么以"夜鶯之歌"為題目呢?
5.理解下列句子的含義.
(1)"怎么會剩我一個?這里有麻雀,烏鴉,鷓鴣,多著呢,夜鶯倒只有一個."
(2)"人?戰爭一開始,這里就沒有人了……剛剛開火,村子就著火了,大家喊著'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
(3)"喂,你認識往蘇蒙格村去的路嗎?""怎么不認識!"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我常到磨坊附近的壩上去釣魚.那兒的狗魚可兇呢,能吃小鵝."
6、.本語段運用了哪些人物描寫的方法?
(二)
森要越來越密.那彎彎曲曲的小道穿過茂密的白樺要,穿過雜草叢生的空地,又爬到長滿云杉的小山上去了.
樹要深處,有幾個游擊隊員埋伏在那里,樹旁架著沖鋒槍.他們從云杉樹枝縫里向外刻,能夠看見那曲折的小路.他們不時說幾句簡單的話,小心地撥開樹枝,聚精會神地望著遠方.
"你們聽見了嗎?"一個游擊隊員突然說.遠處好像有一種什么鳥在叫,隨著風吹云杉的細碎聲模模糊糊地傳來.他伸直了腰,抬著頭,往叫聲那邊聽,"夜鶯!"
"你沒聽錯嗎?"另一個游擊隊員問.先說話的那個人緊張起來,他再細聽,可又什么也聽不見了.不過,他還是從大樹樁子下邊掏出4個手榴彈來,放在面前,準備戰斗.
"現在你們聽見了沒有"
夜鶯的歌聲越來越響了.
先聽到夜鶯叫的那個人呆呆地站著,好像釘在那里似的.他慢慢地數,"1,2,3,4……"一邊數,一邊用手打著拍子.
"32個鬼子……"那個人注意數著一聲一聲的鳥叫,最后說.只有游擊隊員才知道這鳥叫的意思.夜鶯的叫聲停止了,接著傳來兩聲杜鵑叫."兩挺機關槍."他又補充說.
"對付得了!"一個滿臉胡子的漢子端著沖鋒槍說,說完,理了理掛在腰間的子彈帶.
“對付得了."先聽了鳥叫的那個人回答說,"我和斯切潘把他們放過去,等你們開了火,我們在后邊阻擊.如果我們出了什么事,你們可不要忘了小夜鶯……"
過了幾分鐘,德國兵在云杉要后邊出現了.夜鶯還是興致勃勃地唱著,但是那歌聲的意思游擊隊員早已知道了.
德國兵走進云杉要的時候,樹要深處突然發出一聲口哨響,像回聲一樣回答了孩子.孩子突然轉了個身,鉆進樹要深處,不見了.槍聲打破了要中的寂靜.中尉還沒來得及抓起手槍,就滾到路邊去了.被沖鋒槍打傷的德國兵一個跟一個地倒下了.德國兵的呻吟聲,叫喊聲,游擊隊員的喊殺聲,一時充滿了樹要.
1、概括語段的內容.
2.小夜鶯是怎樣給敵人帶路,并向游擊隊報告情況的?
3.文中在寫小男孩把敵人引到樹要深處,進入游擊隊的埋伏圈時,"夜鶯的歌聲越來越響了".繼而"夜鶯的叫聲停止了","接著傳來兩聲杜鵑叫",游擊隊員們知道其中的意思.于是,游擊隊員向德國兵開火,不多時,全部殲滅了敵人,取得了勝利.這樣寫對表現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4.第一段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么?
5.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夜鶯之歌(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夜鶯之歌的讀后感
2.小草之歌教案
3.長江之歌的教案
8.夜鶯的歌聲課件
9.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10.日月水火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