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 熊寧寧
冬去春來,在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一年級上冊教材順利使用半年之后,一年級下冊也即將于新學期投入使用。在一上努力做好幼小銜接的基礎上,一下教材繼續平穩過渡,螺旋上升,有層次、有梯度地為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和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年級下冊教材的突出特點
一、內涵: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播
從語文課程的內容看,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材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因此,語文課程、語文教科書,要以傳承、弘揚中華民族語言文化、塑造民族精神品格為己任,為學生潛移默化地注入精神營養。
中華傳統文化千姿百態.包羅萬象,底蘊深厚,源遠流長。針對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一年級下冊教科書從漢語言文化、節日民俗等方面,反映中華傳統文化。
比如,借鑒古代蒙學讀物《三字經》《百家姓》《聲律啟蒙》的形式,加以改造,編入教科書,讓學生在有節奏的吟誦中識字,像教材中的《人之初》《姓氏歌》《古對今》;《春夏秋冬》一課,也體現了中國傳統蒙學讀物的編排特點,其中的詞和短語不僅讀起來瑯瑯上口,而且語言典雅,富有文化內涵。
再如,利用漢字規律識字,在《動物兒歌》中,小動物的名字都是形聲字,《小青蛙》的“青字族”識字,滲透了形聲字規律,讓孩子在有趣的兒歌學習中,領略漢字的趣味與精妙,《猜字謎》,利用了有趣的傳統游戲形式,揭示了形聲字的造字規律。
又如,選編了《端午粽》作為課文,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以及節日習俗。口語交際、“和大人一起讀”欄目中安排了民間故事《老鼠嫁女》、繞口令《妞妞趕牛》、童謠《孫悟空打妖怪》等,讓學生感受傳統故事中蘊含的趣味和道理,領略傳統語言形式的音韻美和結構美。
古代詩詞的選用量也有所增加。與人教版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相比,部編教材的文章數量雖然大幅減少,但古詩卻從四首增加到了六首。并且,每一次日積月累中,也有層次地安排了成語、民諺、古代名言等有關傳統文化的內容。
二、梯度:循序漸進,螺旋上升
這套教材的編寫圍繞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組織閱讀單元,每個單元語文學習的目標都十分清晰,在教材的課后練習和語文園地中加以呈現,努力做到難度適宜,梯度合理,銜接自然。
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如何安排的呢?教材注重梯度,每一學段、年級,甚至一個學期的前、中、后期,語文學習要素的安排,都是依照深淺程度形成一條螺旋上升的線索。這樣的安排,不僅考慮到了難度系數和教學適用度,也體現了語文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
這種梯度,在一年級上冊和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已有所安排和體現。以閱讀能力訓練這條線索來看,一上要求“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學習借助圖畫閱讀”,一下在繼續學習“找出課文中明顯的信息”的基礎上,發展訓練“根據信息作簡單的推斷”的能力,這是閱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更多的是對閱讀過程中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實現語言和思維發展的同步。“借助圖畫閱讀”的目標,一上主要是借助圖畫猜讀生字、了解意思,到了一下程度加強,發展到利用形聲字特點、依靠上下文來猜字、認字,并根據圖文一一對應的特點理解課文內容。
又如口語交際,從一上和一下各四次的口語交際編排中可以看出,教材通過目標分解,細化落實,幫助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提升能力。以“聽”為例,從“注意聽別人說話”,到“沒聽清楚時,可以請對方重復”,訓練學生逐步從“能聽”發展到“會聽”。再如“說”的方面:從起步時的敢說、“大膽說”,逐步到“配合動作清楚明白地說”,一步一步地幫助學生提高口頭表達能力。從交際習慣和交際規則方面看,從對象意識、場合意識,到禮貌意識,讓學生在每一次口語交際中都能得到針對性地訓練,使學生的交際能力在層層遞進中螺旋上升。
各部分的語文要素在教科書中呈現了穩步發展、螺旋遞進的編寫原則,具有極強的前后關聯性。
三、選文:營養與趣味并重
堅持選文的典范性和適切性。一年級下冊的課文大多富有童真童趣,貼近兒童生活,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新編選的課文,接近全部課文的一半。課文文質兼美,語感鮮明,文化底蘊豐富,體裁多樣,既便于學生學習和積累語言,又能使學生在思想和智慧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感染。
一下教材的選文內容十分豐富。既有經過時間的沉淀與考驗,深受學生和老師喜愛的經典老課文,也有新選編的、內涵與語言皆美的新課文。新課文中,有表現自然之美的《春夏秋冬》,有反映現代兒童生活的《怎么都快樂》,有體現家人關愛的《夜色》,有介紹傳統節日的《端午粽》,有培養好習慣的《文具的家》,等等。這些選文題材廣泛,有利于兒童通過語言文字認識大千世界。內容與兒童生活緊密聯系,充分考慮兒童的經驗世界、想象世界和情感世界。而且題材多樣,有童話,有散文,有兒歌,有故事,不僅確保了教材全面的思想內涵,而且保證了教材的可讀性和感染力。
四、彈性:注重開放性和彈性,增強適應性
尊重客觀存在的地區差異、學校差異、學生個體差異,為了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教材加大了選做題和開放性題目的比重,以增加教材的彈性和適應性。
這類題目,有聯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如,“你知道關于端午節和粽子的故事嗎?”有借鑒課文語言表達的,如,“說說你會為每個季節畫什么顏色的太陽。”“想想你有沒有和‘我’相似的經歷,和同學說一說。”有指向生活的,如,“說一說班里的同學都有哪些姓。”“你喜歡什么體育活動?和同學說一說。”“一分鐘能做什么?”有開展游戲活動的,如,“我們也來猜字謎吧!”“和同學分角色演一演這個故事。”
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是對課文學習的進一步拓展和延伸,演、猜、畫等活動形式的引入,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產生更為有趣的聯系,有利于從單純的聽說讀寫中解脫出來,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教材的開放性,還體現在語文與其他學科的相互融合之中。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基于這樣的理念,教材中有意識地設置了學科溝通的內容。
比如,語文園地中讓學生展示在其他學科課本上認識的字,《要下雨了》《棉花姑娘》等課文,通過有趣的童話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傳遞科學知識,都體現了學科相互勾連、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大語文觀念,把語文學習有機地同其他學科聯系在一起,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學習中處處都有語文。
各個部分的主要內容及特點
一、教材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容
一年級下冊教材包括兩個識字單元和六個閱讀單元,識字部分安排在教材的第一和第五單元,穿插在閱讀單元之間。在第一單元之后,安排了“快樂讀書吧”。在全書最后,安排了幾個附表:識字表、寫字表和常用偏旁名稱表。
每個單元內部的具體安排如下:
l課文3-4篇
l口語交際(間隔安排)
l語文園地:識字加油站、字詞句運用、書寫提示/我的發現/展示臺、日積月累、和大人一起讀
二、各部分內容的學習目標
1.識字寫字。
(1)認識常用漢字400個,會寫漢字200個。
(2)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寫字的愿望。
(3)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學習使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4)掌握漢字的基本筆畫、常用偏旁,能按筆順規則寫字,注意間架結構。
(5)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寫字姿勢正確,書寫規范、端正、整潔。
2.閱讀。
(1)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4)學習借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
(5)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樂于與人交流。
(6)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
(7)認識課文中出現的常用標點符號。在閱讀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3.口語交際。
(1)學說普通話,逐步養成說普通話的習慣。
(2)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
(3)聽故事,能記住并講述主要內容。
(4)與別人交談,態度自然大方,有禮貌。
(5)有表達的自信心,積極參加口語交際。
第一單元教學目標
1.認識44個生字和8個偏旁;會寫28個字和1個新筆畫。
2.了解形聲字的構字規律,感受形聲字音形義之間的聯系。
3.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及插圖、字謎、形聲字規律等識字。
4.朗讀課文。背誦《姓氏歌》。
5.感受大自然四季的美好,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了解傳統姓氏文化,激發對中華傳統文化喜歡之情。
第二單元教學目標
1.認識50個生字、6個偏旁和1個多音字;會寫27個字和3個新筆畫。
2.正確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能讀好帶有感嘆句的句子。
3.積累詞語,鼓勵學生能將學到的詞語運用于表達中。
4.讀懂課文,能提取明顯信息,樂于和小伙伴交流閱讀感受。
5.感受兒童的美好愿望,了解革命傳統故事。
[人教部編本語文一下教材整體框架介紹]相關文章:
1.部編教材培訓心得
10.部編版狐假虎威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