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畏的語文
語文,作為國學,其實我們并不陌生。然而,或許是懾于漢語言的威力,人們對語文總是懷有敬畏之心的。在小學語文這個基礎階段,這種現象就已經比較普遍了,最為集中的表現是:老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從語文學科的終極目標--語文素養來講,作文是語文素養的綜合表現形式。怕作文,最終也就是怕語文了。
老師怕教作文主要原因是:一是不用教;二是不會教。
從功利的角度講,作文是不用教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小學生考試,作文分是沒有太大差距的。只要保持中等水平,確保格式正確,保證字數,保持卷面清潔,一般扣分就不會多。至于內容嘛,很少會影響成績的。記得有位從教多年的朋友告訴我:他有個學生寫作文真的沒有辦法了。小學畢業考之前,只好強制性訓練作文格式,內容嘛,就讓他從試卷中的閱讀題中抄。考試成績下來后發現,這個孩子的語文成績還不錯。我們且不去評判這位老師,也不說對孩子成長的后續影響。僅從作文教學角度分析,那些切切實實教學生寫作文的老師,他的學生作文分數未必就比這位仁兄的學生高。還有一個情況,就是讓學生去背作文。按各單元習作要求,每個要求背誦一篇作文。至于題目嘛,大同小異。考試的時候,學生只要換一個題目,作文就和順暢地“默寫”出來了。稍微有一些心計的老師,還給學生設計出“多頭鳥”、“九尾狐”--即一個作文配有好幾個開頭和不同的多個結尾。其目的是為了應對“雷同作文”。這些個急功近利的做法,一般就是怪罪于現在的學生考試評價制度。認為:學生考試分數不但是評價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與教師的考核、學校的考核掛鉤。這樣做,既讓學生“作文”起來輕松自如,增加分數,還可以為教師考核掙得籌碼,為學校評價增添色彩。何樂而不為?殊不知,這樣的做法,無異于殺雞取暖、竭澤而漁。遺憾的是,這樣的做法非但不引起教師乃至相當一部分教育管理人員的警覺,反而接踵仿效,以去“效益”。也就是說,小學作文不用教,一般是會被默認和默許的。
相比之下,教師不會教則是忌諱的字眼。許多語文老師也被“張揚的社會”所俘虜了。也就是說,在許多人眼中,教作文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誰不會呢?至于怎么教,那是“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范疇了。假如要他寫出自己教學生作文的方法,他就“只會實際操作,不會理論總結”了;如果你去聽他的作文課,則會有不少于一萬個理由等著搪塞;假如你讓他寫“下水文”,他會告訴你:成年人和小孩觀察的角度是不一樣的,看問題就會出現很大差池;假如你讓他在教研會上交流,他肯定會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因為,有網絡幫助著他、有很多這方面的經驗等著他“炒回鍋肉”。而一般情況下,也是不好看出老師不會教作文的。假如你問他小學生作文要怎樣才算好?他會告訴你,好作文的標準時:“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見聞、體驗和想法。能根據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發展書面語言運用能力。”(新課標要求);假如你去看他批改的學生作文,出現常識性錯誤他又沒有批改,他會告訴你:這個學生呀,怎么教他都不會。記得二十一世紀初,一個規模不少于千人的小學進行作文臨場寫作比賽,有的孩子就有逗號、句號等不允許頂格寫的標點符號頂格寫的情況。當時,一個老師在評審中提出了這個問題。結果,好幾個老師就說出了“對小學生不要作那么高的要求”的反對意見。其實,稍懂文筆的人都明白,如果這樣的高度都沒有,那么,我們的語文到底還教什么?
學生怕寫作文的原因也可以歸納為兩個方面:一是“恐習”;二是“無物”。
孩子的“恐習”,說的是恐懼“習作”。現在的孩子口語是很豐富的,他們從小受動畫、兒童劇、幽默詼諧的相聲小品語言的熏陶,加上他們那聰明的小腦袋瓜。能說出稚氣十足卻充滿詩意的語言的孩子不再少數。比如:有個孩子在捉螞蟻,孩子的爸爸提醒他:“擔心螞蟻咬你啊。”孩子回答:“螞蟻的嘴還沒有我的手大,怎么可能咬到我呢?”有人問孩子:“人會走路,為什么小樹不會走路呢?”孩子看看小樹又看看問他問題的人,歪著腦袋想了一會,回答說:“哦,我知道了,因為人有兩只腳,小樹才有一只腳。”類似這樣的“驚人之語”其實很多,但學生卻怕寫作文呢?首先,他們把語文看得太高太遠。比如課本里的故事,比如課本里的語言,他們都認為那是書本里的東西。而這種東西是要我們從頭去學的,與自己已有的思維、語言根本打不上邊。所以,往往是敬而遠之,總是不敢敲開那扇門。其次,他們把自己的語言看得太低太通俗,認為登不了大雅之堂。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認為作文就是要用書中的語言來擺弄的,自己學的字少,肯定是寫不好作文的。于是,就對作文失去了信心。而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信心,那是肯定做不成事的,作文也是一樣。記得那是縣上組織的一次紀念偉人毛澤東的作文比賽,老師把一個四年級的孩子的作品推薦上去了,當時孩子誠惶誠恐,總怕出丑。后來的有一天,學校給孩子送來了一本書,那里就有她的文章。孩子喜出望外,激動地漲紅了小臉。那時起,孩子似乎明白了什么,班里是孩子也似乎明白了什么,老師呢,似乎明白了任何讓孩子“膽大”一些了。第三,孩子們對老師給他們的批語不懂。很多老師批改作文,就會直言其不足。諸如“語句不通”、“表達不清數”、“描寫不具體”這樣的批語見得還是多的;縱然現在老師們為了呵護孩子的自尊心,以鼓勵孩子為主,將評語改為“……很好,不過……會更好”(如:你的作文很好,不過如果語句再通順了會更好)的格式。感覺這也是隔靴搔癢,不會對孩子起到太大的作用;感覺老師沒有給孩子什么,只是沒有傷害孩子脆弱的自尊心罷了。于是,無論老師的語言如何溫柔可親,孩子還是一如既往懼怕著作文。
孩子的“無物”,說的是孩子沒有可寫的東西、找不到合適的語言。這方面,一般的語文老師都會想到一句箴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會教育孩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于是,就鼓勵孩子多讀書。甚至推薦給孩子諸如四大名著之類的。還有的學校、有的班級會搞一些讀書比賽:看誰讀書多,看誰會將讀過的書講給別人聽。這些做法無疑對孩子的學習是有好處的,但真正要寫好作文,要“下筆如有神”是很值得商榷的。就四大名著而言,且不說小學生,就是小學語文老師也不知能否領會其要領?(我也是一個從教將近三十年的小學語文老師,僅僅就能說點相關故事而已。)總的意思是:鼓勵孩子多讀書不錯,推薦優秀的作品也不錯;但必須明白,“積累”是不等于會“運用”的。事實上,我們都明白:外來的知識是需要內化的,沒有內化的東西,積累再多也不知道要怎么去用。這就比如人們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是必須轉化的,轉化了才可以成為人們的物質享受。因為大家都明白:錢不是房子,不可以遮風避雨;錢不是車子,不可以旅游代步;錢不是食物,不可以充饑品味。而錢卻可以轉化成這些,只有得到了這樣的轉化,錢的價值才得到體現。所以,給孩子“充饑”,得想辦法然孩子“消化”、讓孩子“吸收”、讓孩子“成長”。要不然,孩子即便“學富五車”,也只能淪為富足的乞丐。
很多時候,我們還是要敢于去面對自己所畏懼的東西的。因為,我們去面對了,或許可以看清畏懼的原因,至少可以洞察到它的冰山一角。小時候,長輩告訴我:如果一個人死了,你很害怕,最好的辦法是你去仔細地看那個死去的人,看透了,也就不怕了。或許就是要告訴我作文不可怕吧!
我們的老師還怕教作文嗎?我們的學生還怕寫作文嗎?語文,還會讓我們畏懼嗎?
[無畏的語文--談作文之怕教怕寫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3.如同和恐怕造句
5.用恐怕造句子
8.教師隨筆小學語文
9.語文教師教學隨筆
10.教師研修隨筆怎么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