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和人才市場的開放,大批農民都告別了曾賴以生存的土地,告別了溫暖的小家庭,前往發達的地區打工“淘金”。無可奈何地把“掌上明珠”托付給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甚至是親戚朋友照看,于是便產生了留守學生這一特殊群體。這個特殊群體的學生的教育與管理更加不容忽視,留守學生的教育是當今社會、學校教育面臨的新課題,留守學生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更是我們班主任工作的重點。作為班主任,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深入調查,建立“留守學生”檔案
首先,做好的是對“留守學生”情況調查,對本班級“留守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安全、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登記,全面了解“留守學生”的生存狀況和成長需求,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在深入調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資料;要對“留守兒童”進行深入調查,摸清“留守學生”基本情況,全面掌握“留守學生”的數量、家庭狀況(包括父母在外的通訊地址、電話)、家里代管監護人情況。認真分析“留守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心理品質,建立“留守學生”輔導檔案,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品質、學習行為、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進行詳盡記載。教師并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訴學生及其監護人,以便及時聯系。同時,并適時根據本班學生變動情況,及時補充或變更檔案的相關內容。
(二)真情關愛,給留守學生溫暖。
教育工作中,愛是基礎,在對留守生的管理中,愛更是關鍵,這不是血緣關系、親情關系,而是教師職業特有的道德準則。這些留守生在家缺乏父母的關愛,爺爺奶奶的愛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溺愛。所以我們班主任必須真心誠意的關愛他們,像母親愛自己的孩子那樣無私地關愛他們。了解他們的愿望,理解他們的行為,并讓他們能真切地感受到你對他的愛是無私的,是發自內心的,是不求回報的。這樣才能讓他們慢慢地信任你,服從你,從而把他們引到正道上來。
三、加強對留守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強學生法制觀念
大多數留守學生由于缺少父母的監管,自制力差,脾氣暴躁,往往因為一點小事與同學打架,嚴重影響了其他學生的安全,造成極壞影響。而女生多缺乏自我保護意識。作為班主任,要利用每周的思品課,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從電視上、網絡上、多搜集一些實際例子,對學生進行教育。班主任每月與“留守學生”談心一次,詳細填好記錄卡,對少數學習嚴重滑坡、人格發展不健全、道德發展失范、涉嫌違法的“留守學生”要制定個別教育管理方案,著重進行矯治和幫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組織留守學生積極參與,使他們生活在歡樂、和睦的氛圍中,找到回家的感覺,增強學習、生活的信心,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成長的快樂。
四、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做他們的朋友們。
每個學生都有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有自己的理想和尊嚴,他們渴望得到屬于自己的各種權利,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認可和尊重。這些留守生比別的學生更敏感、更脆弱,他們經常用“漠視一切”的態度來掩飾自己的內心世界。他們平常不愿與人交往,但如果有人無意觸犯到他自身的利益,他們會立刻變得蠻橫起來,甚至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我們班主任要多與他們談心,多了解他們的想法及他們的愛好,經常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并要求周圍的學生多與他們交朋友,一起學習、一起玩耍,讓他們感受到友情的珍貴,班集體的溫暖,學校生活的快樂。從而使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無憂無慮地生活。
五、關住“留守學生”的心理健康
“留守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外出務工父母無暇顧及的嚴重問題,孩子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和幫助,缺少父母的溫暖和教育,這對學生心理產生極大影響。留守學生一般內向、自卑、敏感,性格比較脆弱。缺少親情,缺少關愛,缺乏督促,很容易使“留守學生”們變成了“問題學生”。但留守學生并不一定都是問題學生。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待留守學生,發現他們的優點。他們中也有自立自強的,部分留守學生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強的勞動觀念,勞動技能水平遠高出其他同齡人。班主任要珍視留守兒童的這些特質,利用一切契機激勵、表揚他們,培養他們自立自強精神。
總之班主任老師要建立一個比較良好的班級的學習氛圍,和諧的班集體,讓留守學生感受到來自同學關愛。以班級為單位,號召全班同學都來關愛留守學生,給他們送去集體的溫暖。讓他們感受到了集體的關懷,增強了自己戰勝困難的信心。用關愛、親情為留守學生營造溫馨的家園氛圍,讓留守學生在遠離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樂的成長。并讓每一個留守學生不再孤單,不再無助,在學校同樣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
[談班主任如何關愛留守學生 (五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6.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計劃
10.小學生關于關愛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