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
一、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構成情況:
班 級 總 人 數 男 生 數 女 生 數 轉出人數
2、上學期學習成績分析:
總 分 均 分 及格人數 及格率 優秀人數 優秀率
3、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33人,男生18人。語文能力比較突出的學生有:唐興龍、唐小桐、馮自強、劉巧盈等,后進的學生有:王佳玉、吳志強、方偉翔等。大部分學生需繼續加強雙基的訓練,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同時由于學生閱讀的自覺性不夠,閱讀面不夠廣泛,因此將在訓練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力爭在原有基礎上作進一步提高。
二、教材簡析:
1、指導思想:注重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有效地培養聽說讀寫能力,使學生喜歡語文,為他們終生學習打下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2、內容編排:教材繼續按專題組織單元,共設計了八個專題。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國在我心中,心靈之歌,真愛我們的家園,出識魯迅,輕叩詩歌的大門,人與動物,藝術的魅力。
本冊共有課文28篇,其中精讀課文14篇,略讀課文14篇;教材后面還附有8篇選讀課文,總共32篇。這些課文從精讀、略讀到選讀,按三個層次編排,體現由扶到放的設計思路。
3、地位及內在聯系:本冊是在前十冊教材的基礎上編寫的,教材的結構及思路有一定的繼承性,與前幾冊一脈相承。體現整套教材的延續性,同時又有發展變化。
4、教材重點:
展開聯想和想象進行表達的方法;讀課文時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5、教材難點:
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深入思考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三、教學目標
1、認字200個,會寫150個,會使用字典、詞典,有一定獨立識字的能力。
2、能用鋼筆書寫楷書,行款整齊,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筆書寫楷書,并體會漢字的優美。
3、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默讀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6、能借助于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
7、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敘述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基本的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于發表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斷。
8、學習瀏覽,根據需要搜集信息。
9、利用圖書館、網絡等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閱讀。擴展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
四、教學措施及設想:
1、看圖學文教學時要將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緊密結合起來。
2、 講讀課文教學時要突出重點訓練項目的訓練,
3、 重視詞、句、段的訓練,重視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4、 加強信息反饋,注意師生溝通。
5、 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6、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運用電教設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7、 積極開展各項活動,讓學生多一些體驗教育,為語文學習提供實踐經驗。
五、語文綜合性活動:
本冊教材有兩個“綜合性學習”專題。
一個是“祖國在我心中”專題,與課文的學習同步進行,要求學生開展調查訪問、搜集資料等活動,交流收獲和展示成果。
另一個綜合性學習專題“輕叩詩歌的大門”安排在第六組。首先,在導語中提出學習任務──以“了解詩歌”為主題,開展搜集詩歌、欣賞詩歌、朗誦詩歌等活動。而后分成兩大板塊──“詩海拾貝”“與詩同行”,按兩個階段開展綜合性學習。教材在這兩大板塊中,分別提出活動建議,提供若干必讀材料,第一個板塊引導學生搜集詩歌并進行整理、欣賞;第二個板塊引導學生動手寫詩、開詩歌朗誦會、編詩集和進行詩歌知識競賽。最后,提出寫一個簡單的活動總結。綜合性學習的編寫,把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貫穿在整個學習活動中。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培養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及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六、語文學科評價方案:
方式: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加強過程性評價);定性評價和定量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定性評價);教師的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間相互評價相結合,家長積極參與。
內容:
1、識字、寫字評價:從音、形、義三方面進行,是否有較強的識字能力;寫字是否做到規范、端正,有一定的速度。
2、閱讀評價:
對朗讀能力的評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對閱讀能力的評價:能對讀物,正確完整地概括。
對欣賞能力的評價:重在評價學生的想象能力與欣賞水平。
3、口語交際評價:
評價途徑:在口語交際課上,在語文教學各個環節中,在日常生活中評價。
評價標準:是否愿意與別人主動交流,是否主動認真地聽、講話。
4、語文實踐活動評價:
個人是否主動積極,組織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著重看在活動中的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能否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能
否積極主動地搜集信息和整理材料,語文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運用,學習成果的展示與交流。
七、教學用具:小黑板、掛圖、錄音機、多媒體課件等
八、教學進度(附后):
[六年級上冊語文教學計劃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0.六年級上冊音樂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