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人物的心理活動,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通過對人物的心理活動的描寫,能夠直接深入人物心靈,揭示人物內心世界,表現人物豐富而復雜的感情。《爭吵》就細致描寫了“我”的心理活動;“我”的不安與后悔,“我”知錯卻沒勇氣認錯的矛盾心理,真實地體現了“我”的個性特征。那么,
如何寫好人物的心理活動呢?
首先,要抓住人物語言、神情、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心理。如文中“克萊諦不時用眼睛瞟我,從他的眼里表示出來的不是憤怒,而是悲哀”。從動作描寫中可以體會到克萊諦的內心活動,對“我”行為的不滿。
其次,在進行心理描寫時,要注意所寫的心理必須符合人物的年齡、身份。假如讓孩子表現出成人的心理特點,那就不真實,不能令人信服。
怎樣寫好文章結尾
結尾與開頭一樣,是文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且由于它的特殊位置,在文中有特殊的作用。常寫作的人對它特別關注,古人曾說過,寫文章應講究“虎頭”“豬肚”“豹尾”。這個“豹尾”說的就是結尾要有力量。確實,如果文章結尾收得好,文章就顯得“言盡而意無窮”,力量無限,讓讀者回味很長時間。相反,拙劣的結尾會使人讀罷索然無味,覺得不夠勁兒。
《一只貝》看似自然性結尾,實則不然。“啊,那貝殼呢?孩子們重新去沙灘尋找它,但沒有找到”,這句話絕非作者的隨意之筆。當人們看過大珍珠后,想到了這只奉獻大珍珠的貝。可這時候,它卻連殼都消失了,它犧牲了自己卻奉獻出那么珍貴的東西。這樣的結尾會使人們、使讀者對這只貝和對像這只貝那樣不惜犧牲自己,默默地做出奉獻的人產生更深的敬意。
要想寫好文章結尾,可以采用以下幾種形式:
一、 是自然性結尾,即事情敘述完了,文章也自然而然結束了。這種方法清楚明白、顯而易見,也能點明意義,利于表達中心。如“我對月亮一笑,跨進屋里,鉆進被窩,甜甜地睡著了”就是自然性結尾。
二、 是總結性結尾,即把文章的內容加以總結,使人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總印象。這種結尾有時可以直接把中心思想寫出來,有時還可以發表感想。如“通過實踐,我覺得這些知識是書本上學不到的。只有把書本和實際結合起來,才能學到真正的知識。”
三、 是啟發性結尾,即含蓄的結尾,啟發讀者去想象和思考,比直接說出來更有意味。看上去可以繼續寫下去,但不往下寫反而意義更深遠。如“離開吳先生的住宅已經很遠了,但他老人家的親切教導,仍在耳邊縈繞。”
結尾最常見的毛病是“虎頭蛇尾”和“畫蛇添足”。前者指“草草收兵”的結尾,與漂亮的開頭相比,顯得很無力;后者是指明明事情已經講完,還要多此一舉地硬加一段話。應此,寫文章是要避免出現這些毛病。
學會運用聯想手法
聯想是一種寫作手法,指由一種事物想到與其相關聯的事物。《蘆葉船》第4自然段和第8自然段中都運用了聯想手法。第4自然段從“找不到的”,聯想到“已經遠航了”;從“靠在岸邊”,聯想到“進港了”,表現我們在聯想中自得其樂。第8自然,從豎河通長江,長江通東海,聯想到“我們的蘆葉船,是不是也漂到東海了呢。”從而看出一個天真兒童的遐想,更表現了孩子們對外面世界的向往。
聯想可以使寫作的空間更為廣闊,尤其許多難以描摹的事物可以借助它表現出來,讓人感到具體易懂,不抽象、不枯澀。那么,怎樣恰當地運用聯想手法呢?
首先,要抓住事物的本質特征。任何聯想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由客觀存在的事物引起的。因此要掌握你所要描寫的事物的本質特征。然后發散地想象:眼前的事物使你想起了什么?給了你什么啟示、啟發?還有哪種事物與它相似?這兩種事物有什么共同點?如面對一根正在燃燒的蠟燭,可以這樣聯想:由燭光給我們帶來光明,想到老師傳播文明,給我們智慧;由燭光照亮前進之路,想到老師點燃理想之火;由蠟燭燃燒自己,想到老師無私奉獻。面對飽滿低頭的谷穗,聯想到越是知識豐富越是謙虛謹慎的人。面對滿樹的花朵,聯想到“樹上仿佛滿是桃兒、杏兒、梨兒,在向我們點頭、微笑”。再如,當小紅看到別人過生日吃蛋糕,就會想起她已經去世的奶奶。奶奶生前最疼愛她,每次她過生日,奶奶都會做蛋糕和許多好吃的
運用聯想手法要注意:聯想不僅要合理,而且要與中心有關,是為表現中心服務的。
[如何寫好人物的心理活動]相關文章:
1.心理活動教案
6.形容好人多的成語
7.社區好人好事日記
9.一件好人好事日記
10.好人好事獎勵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