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教學反思
人教版七上課文的變化在暑假中就予以了一定的關注。新學期開學后翻看嶄新的語文書,首先發(fā)現(xiàn)的是第一單元的《生命 生命》 被更換成了《短文兩篇》,一篇是小思的《蟬》,還有一篇是席慕蓉的《貝殼》。后面一篇《貝殼》以前在蘇教版的七下曾經(jīng)看到過,不過《蟬》倒真是第一次看到。仔細研讀之下,發(fā)現(xiàn)這兩篇課文的主題依然是“生命”,只不過原課文強調(diào)的是生命的堅強,而這兩篇分別從不同角度闡述了生命的意義。從學生喜聞樂見的事物引起年級新生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似乎比杏林子的感悟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今天給學生講的是《蟬》,從朗讀開始。先聽學生的齊讀,基本沒有什么字詞的問題。然后是我自己的范讀,事先怕再讀錯,在辦公室練習了好幾遍。給學生讀的時候,有意思地放慢了速度,加強了重音,自我感覺還算可以。
回顧這一節(jié)課,我不自覺地以朗讀為主要手段,以中心問題引領學生來理解文本,通過數(shù)字的對比讓學生感悟生命的長和短,也讓他們自主發(fā)現(xiàn)了問題,并在我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解決了問題。雖然學生程度不好(這從找中心句需要九個學生回答可見一斑),但只要老師放手讓學生去閱讀、去理解、去感受,相信學生,多引導學生,他們還是能達到你的基本教學設計要求的。我們老師需要做的是點燃學生頭腦中的這個火把!
[《蟬》教學反思 (鄂教版四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2.瘸蟬教學課件
4.美術教學反思論文
5.教學反思與評語
6.教學反思或隨筆
7.論文的教學反思
9.語言故事教學反思
10.成語教學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