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生對文本食之有味
--淺析《玲玲的畫》中的情境創設
一位德國學者曾經有過這樣一句精辟的比喻:將15克鹽放在你的面前,無論如何你也難以下咽。但當將15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15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在教學《玲玲的畫》這篇課文時,教者就像身懷絕技的廚師,創設出了有滋有味的教學情境,讓學習像美味佳肴一般吸引著學生們。
下面,我把《玲玲的畫》這節課中的幾種創設情境的方法與大家一起來分享。
一、 表演體會創設情境
1、在講到玲玲對自己剛畫好的畫表現出滿意時,老師叫一名學生上臺表演玲玲滿意地端詳著自己的畫,讓學生結合動作理解并挖掘出了“端詳”一詞,既讓學生體會到了玲玲當時對這幅畫是滿意的,又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端詳”這個詞。
2、接著,玲玲的畫不小心被弄臟了,老師出示了句子“玲玲小聲地哭了起來。”與“玲玲哇地哭了起來。”進行比較,讓全班學生表演兩個句子的情景,通過“哇地”感受玲玲傷心、難過的情境。
3、在接下來的玲玲與爸爸的對話中,老師又巧妙地讓同桌分角色表演,特別強調了要注意玲玲和爸爸的語氣、表情和動作:玲玲的傷心和著急,爸爸的關心和引導,讓學生入情入境。
4、玲玲在弄臟的地方畫了一只小花狗,小花狗“懶洋洋”地趴在樓梯上,老師適時地讓學生們邊讀邊演示“懶洋洋”的小花狗的樣子,通過小花狗的“懶洋洋”更突顯出玲玲的家的溫馨,學生在表演的同時感受到了玲玲辦法的巧妙。
5、課文最后一節,玲玲的畫得了一等獎,老師讓學生想象玲玲獲獎時的表現,并表演出來,體會玲玲喜悅的心情。學生們積極表現,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將玲玲的喜悅之情淋漓盡致地表演出來,讓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
在表演體會情境時,由于學生自己進入、扮演角色,課文中的角色不再是書本上的,而是自己或自己班集體中的同學,這樣,學生對課文中的角色必然產生親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的體驗。
二、 電教媒體創設情境
老師先后用課件出示了三幅畫:玲玲剛畫好的畫;不小心被弄臟的畫;在弄臟的地方畫了一只小花狗的畫。老師運用課件引領學生與主人公玲玲一起經歷了滿意--哭了--更滿意的心靈歷程。并將剛畫好的畫與修改后的畫進行直觀地比較,體會“在弄臟的地方畫了一只小花狗”的妙處,進而引導學生理解“只要肯動腦筋,壞事能變成好事。”
在這里,電教媒體提供了直觀的語言交際情境,使得各個環節銜接緊湊自然,層層深入但又不失其輕松活潑的情境,使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達到“感知、理解、運用”的目的。
三、 問答討論創設情境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老師適時地提出問題,有時讓學生同桌討論,如:體會小花狗的“懶洋洋”;有時讓學生思考回答,如:最后邊回顧全文邊闡述道理時:玲玲是如何把壞事變成好事呢?老師在課堂上營造了一個個學生之間及師生之間的問答互動情境,并誘導學生用自己的想法處理并解決問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啟發學生進行積極思考,讓學生充分投入活動,從而產生最佳的學習效果。
四、 語言描述創設情境
教學中,老師經常在情境出現時,伴以語言描繪。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讓學生講述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是否也遇到過困難并怎樣克服時,學生的回答并不理想。這時,老師靈活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引導:放學了,同學們都走光了,但你的家人還沒有來接你,你該怎么辦呢?伴著老師聲情并茂地語言描述,語言情境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越來越近,激起了學生表達的欲望,調動了學生語言表達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學生表達交流能有話可說,談的感受也是自己獨特而真實的情感體驗。同時老師適時穿插了安全教育,可謂是一舉多得,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而教師與學生的對話是具有生成性的,教師是很難預設的,它需要教師靈活、精心地創設“誘人”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點燃學生的認知激情,讓學生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情境中,參與到相應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的智慧之光在精心創設的教學情境中熠熠生輝。
[讓學生對文本食之有味]相關文章:
1.人間有味是清歡
2.有滋有味造句
3.津津有味的造句
4.津津有味近義詞
5.要活得有滋有味
6.白洋潮課件文本
7.津津有味怎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