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華山小學 吳紅燕
語文是一門工具課,但語文工具不是簡單的生產工具,而是極具思想與內涵的特殊工具,是表情達意的工具。新課程指出:語文教學要注意只是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相互滲透,融為一體。從而,語文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掌握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這個基本任務。 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也不可有人對真理的追求。”白居易說:“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這些話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諦。語文和其它學科相比,似乎更強調情感。因為語文教材本身頗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會之美、藝術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動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無不是“情”的噴涌結晶。語文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引導學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那么在語文教學中,就應把握文中瀉泄奔騰的感情激流,領悟字里行間跳動著的感情脈搏。這樣,呈現在學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號,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說,“情感教育”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在了解到語文情感教學的重要性后,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情感教學的功能。使學生能對學習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并能在語文學習中賞受美的熏陶,修身養性,完善自我?這個問題不容置疑地擺在了我們面前。我經過認真分析和思考,對這個問題有了一些自己地見解。
一、憑借教師自身的情感喚起學生的情感
情感具有極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條件下,一個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別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情感的這一特點,以情育情。首先,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學生“親老師”方能“信其道”如果學生厭惡甚至憎恨老師,那么對其所教學科也自然沒有學習熱情。教師要對學生傾注全部愛心,關心愛護學生,尊重信任學生,滿腔熱情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尤其對差生要傾注更多的愛。時時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贊許,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愛,產生一種滿意,喜愛的情感。其次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相信學生,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生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因而,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引導,多鼓勵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特別是討論過程中學生思維出現障礙而中斷和錯誤時,要多引導啟發,盡量讓其完成,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認識自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師,表現出更大的學習和參與熱情。再者,教師要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熱烈高漲的情緒,絕不把個人不健康的情緒帶進課堂,以免影響學生。由此看出,做為一名語文教師不僅要有廣博的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過硬的教學基本功,而且還必須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健康、豐富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情感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憑借教材喚起學生的情感
教材,特別是好的教材,不僅提供了大量的認知信息,還隱含著豐富的情感信息,這些情感又可分為審美的情感(如愉快、悲哀、熱情、憎恨、喜悅、神往等情感)、道德的情感(如愛國主義情感、國際主義情感、正義感、責任感、同情感等)、理智情感(如求知欲、好奇感、興趣感等)。我們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要使學生在學習中如沐春風,身臨其境,與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樂,愛其所愛,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達到忘我的境界。那么,教師怎樣才能“發掘”出作品的內蘊?
1、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調動學生情感的
課前,教師要廣采博覽,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思想經歷、寫作背景,這樣才能深入剖析作品,進入角色,挖掘出創作的匠心,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對潛在的字、詞、語、修辭的領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代發擔喜怒哀樂。反之,就達不到這樣的效果。 如果教師只教其“文”,未教其“義”,更沒有情的輸入,如此就不必說以情動人了。
2、教師的感情范讀--調動學生情感的基本條件
教師的立場、觀點、思想感情,對于誘發學生的內心體驗、情感有著直接影響作用。教師的范讀,除了示范作用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把教師這個特定個體的情感體驗通過有表情的高質量的朗讀表現出來。當教師的心融于文章之中,真情注入課文之中,感情就會自然流露出來,并傳導給學生。例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我懷著對小女孩的無限同情,滿含深情地在課堂上范讀這篇文章,讀完后,師生都流下了同情的熱淚,可見教師的情也會直接感染和打動學生,使學生與文章作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從而得以情感的升華。
三、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組織引人入勝的教學活動來呼喚學生的情感
1、創設情境,營造氛圍
王國維說:“景非獨為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人間詞話訓》)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需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始終處在情緒高漲、興趣濃厚、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之中,而要達到這種狀態,教師必須根據課文的主題,借助音樂,運用錄像、課件等科技手段,創設某種情境,做到“以境育情”。比如,我在教《秋天》一課時,采用了圖畫再現美、音樂渲染美的方法創設情境,使學生感受到美的具體形象。當我把放大《秋天》彩圖展現在學生面前進,教室里響起一片贊嘆之聲:“多美呀!”“太美了!”圖中蔚藍的天空、棉絮似的白云、金黃的稻子、明鏡般的湖水、正在落葉的梧桐,構成了一幅優美的田園秋色。那柔和的色彩、栩栩如生的場景,無不充滿詩情畫意,讓人賞心悅目。同時播放音樂,讓學生們在輕快的古箏獨奏、高山流水聲中看畫面,想像自己來到畫中,成了畫中的一員。同學們情緒高漲,爭著發言。顯然,學生好像身臨其境,充分感受到自然之美,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同時他們的觀察、想像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2、體驗“非我”,充實“自我”
感受到的東西并不等于全部理解。在學生內心情感日趨加劇之進,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表達情意的途徑和佳機,讓學生的情感得以進一步深化。表演、游戲、模仿等正是引導學生對生活、對情感的體驗,充實“自我”的絕好時機。教師創設機會讓學生表演,學生“身體力行”所得到的感受與只讀書本的感受不一樣。記得有一次,我教完《小鹿的玫瑰花》一文后,為了讓學生體會小鹿受傷后,看不到玫瑰花進惋惜的心情和小鹿最后知道黃鶯、微風感受到玫瑰花的美麗而興奮的心情,認為自己的玫瑰沒有白栽,我在分角色有感情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來演一演小鹿。表演中,一副表情、一個動作、一句言語,無不讓學生帶著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去體會情感。本譚的情感目標就在學生的表演過程中得以實現,內心的情感表達也油然而生--別人的快樂才是自己鹽酸正的快樂。
3、內化情感,成為理念
由于情感是具有瞬時性和不穩定性的,所以在對事物評價以后,教師要將學生獲得種種情感的體驗組織到一個內在和諧的系統內,使之內化為用來指導自己行動的某種理念,才算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情感教育。學《玩出了名堂》一文后,學生的情感體驗已被列文虎克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感染。在此基礎上我又進一步為學生搭建平臺,拓展了“我說列文虎克”的課外活動,把學生的切身體會用語言得以表達。最后讓學生來寫寫自己玩中的樂趣或收獲,引導學生試做“列文虎克第二”。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更重要的是他們創造意識,觀察能力得以培養。由不感興趣到喜歡,又由喜歡發展到自信,那不正是語文教學的魅力嗎?
綜所觀之,在社會各界呼喚創新人才的今天,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熱愛有必要強調“情感”因素。讓我們的孩子在情感之“河”中揚帆控航,乘風破浪,駛向知識的彼岸。
作者郵箱: whongyang@tom.com
[摭讀在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3.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感教育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