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各具特色的民居
學習目標:
1、讀讀記記本課的四字詞語。
2、默讀課文,了解客家民居、傣家竹樓的鮮明特色,體會中華傳統民居豐富的文化內涵。
3、學習課文準確的說明和生動形象的描述,積累語言,領悟表達方法。
學習重、難點:
1、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
2、體會課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并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學習準備:
通過網絡或者圖書館等查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
課時:建議一課時,也可根據學情適當調整。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航:
課文導讀
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藝術形式上百花盛開,在民居上也是各具特色,具有古老而獨特的魅力,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們要先來總結一下前面閱讀方法,包括識字、解詞、品句等方法。有了方法,在閱讀時,不僅要知道課文寫了哪些具有特色的民居,更重要的是學習作者是怎樣來寫的,為我們介紹當地民風民俗做好準備。
基礎達標
1、讀準字音,選擇正確的畫√
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pā b。
客家先民崇尚圓形 。 (chóng chǒng )
先輩希望子孫和睦相處、勤儉持家的愿望 ( chù chǔ )
那一幢幢竹樓都藏在濃綠的竹林中了。 ( cáng zàng )
傣族人家至今依然保持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 bàng páng )
據說這樣才能吉祥、平安,家道興旺。 (xīng xìng )
2、按課文內容填空
各地民居的樣式和特點是和當地的環境有密切的關系的,客家人的居住地
,為了 ,所以建造了營壘似的住宅;傣族人的居住地 ,為了 ,所以建竹樓。
3、我知道課文主要寫了
4、我體會到了作者是怎樣說明兩種民居的?我能舉例
學后疑惑:通過讀書我有以下幾個問題要和同學探討:
疑惑一:
疑惑二:
挑戰自我
如果你是導游,你準備怎樣向游客介紹客家民居或傣家竹樓?
二、拓展閱讀
永定土樓
近五六年來,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數以千計的專家、學者慕名前往閩西永定縣,參觀考察被稱贊為“中國古建筑奇葩”的閩西土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顧問史蒂漢斯安德烈先生參觀了土樓后贊美道:“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建筑模式。”
永定土樓,特別是圓形住宅(土樓),以悠久的歷史,宏大的,精巧的結構,獨特的風格揚名于世。優美而壯觀的永定圓樓,掩映在青山綠水之中,有如從地下冒出來的自然生長的巨大的“蘑菇”,又如自天而降的黑色“飛碟”,環形的屋頂飄浮在煙霧中。僅以永定縣苦竹鄉井頭村的深遠樓為例,樓里三圈,直徑80米,周長250米。外圈四層,房子260間;中圈二層,房子60間;里圈一層,房子8間。共有房子328間,里頭住毒害80戶500人。尤其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偌大一座城堡式的高大建筑,不用一根鋼筋,一包水泥,一塊磚石,全以一擔擔黃土堆積而成,自明清迄今,始終完好如新。
永定圓樓由于土墻環拱,又能保暖隔熱,冬暖夏涼,,易于防衛,便于管理。
閩西土樓為什么能歷久不毀,成為我國古建筑藝術的一個奇葩呢?控其奧秘,原來它以黃土為主要原料,佐以沙、石灰,拌摻少量紅糖、糯米和木屑、竹條等,經過反復揉打、研舂、碾壓,然后夯打土墻,并以木料為梁呆,瓦片為頂蓋,因而異常堅實牢固。
這篇文章在介紹永定土樓的特點時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四、作業及活動設計
上網查詢有關資料,了解民居的成因、建筑特色、流傳價值和與之相關的歷史傳說與民間故事,寫一篇說明短文。
五、相關鏈接
各地民居
內蒙民居──蒙古包氈包是我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園形,古代稱“穹廬”“氈帳”。蒙古包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中央設可支起的園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園形住宅。在柳條兩側涂料灰草泥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兩個園形住宅之間,聯以土墻,成為并列的3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西藏民居──藏南碉房。西藏南部各地的鄉村和城鎮,石村豐富,民居一般用石砌墻、高2~3米,稱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頂,有的設外廊。木梁、柱子上有鮮艷的色彩,窗上裝玻璃,可能有效地利用當地充足的陽光。在廣大牧區草原,牧民居住方形的帳房。帳頂是用牛毛織成的氈毯,四周用草泥塊圍成矮墻。碉房順應高原自然條件、農牧業生產、信仰喇嘛教、生活習慣及自衛防御的需要。
東北民居──吉林──蒙古族馬架房。馬架房是吉林省蒙古族農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墻開山,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稱馬架房(見郵票下方, 以及左圖)。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墻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墻壁會因潮濕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北京民居──四合院。四合院式的住房是我國最為普遍、歷史是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大多坐北朝南,面南為正房,北面為偏房,兩側為廂房,陽光充足,四間房由一個院子緊緊地聯接在一起,俗稱“四合院”。其布局常為“一正兩廂”,正房(上房)位置在全宅的中軸線上,坐北朝南,開間、進深、高度和裝飾等都央全宅之首。院子兩側的廂房、陪襯著正房。院子是交通、采光、通風的樞紐,并配以綠化,成為休息與家庭活動的中心。
上海民居──上!笆瘞扉T”房子。上海舊的住宅除一部份花園樓外,以里弄“石庫門”房子最具代表性。因為上海繁華,人口稠密,住宅大都成排組成,相互毗連。戶內建筑布局緊湊,高2~3層,青瓦坡屋頂,并有小型曬臺,在建筑正面和墻頭、大門等外常作簡單的裝飾。樓上樓下,小巧玲瓏,青瓦覆蓋,閣樓曬臺,綠樹掩映,十分幽雅。
陜北民居──窯洞。窯洞是典型西北黃土高原、黃河上游地區,少雨地帶的民居。窯洞一般寬3米、深5~20米,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溫溫度比較穩定,可謂冬暖夏涼。窯洞有單獨的沿崖式窯洞(土窯)、土坯或磚石的拱式復土窯洞以及天井地院落式窯洞三種。窯洞門面裝有較大面積的門窗,其采光好、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響少。
臺灣民居──臺灣民居的基本形態是三合院、四合院。屋頂前后坡落水。農家多用三合院,前面廣場可曬農作物。較富裕的人家或官司家住宅則多用四合院,有門廳與正廳的緩沖,秘密性較高。
六、學習反思。
[《各具特色的民居》講學稿 學案設計(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4.民居的導游詞
5.客家的民居導游詞
6.描寫皖南古民居的散文
7.寫客家民居導游詞
8.柳氏民居導游詞
10.客家民居導游詞24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