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時期以來,我對農村小學學生作文現狀進行了調查了解,并依據有關材料作了認真分析,覺得農村學校(特別是村小)的作文教學狀況確實令人憂慮,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如何走出困境,是值得我們共同探討的話題。
一、作文教學的現狀
1 、學生方面:大部分農村學生寫起作文來不是無話可說,就是有話寫不出。學生一寫作文就叫苦連天,即使是勉強寫出來的作文,也是內容空洞,思想貧乏,語言干癟,缺乏真情實感,假話、空話連篇,虛浮不實,矯揉造作,令人面目可憎。
2、教師方面:大部分農村教師是半路出家,由民師轉正的,對寫作理論掌握不好,自身作文能力差。教師不知如何下手指導,碰上作文課,教師隨手拈個題目,任學生信筆涂鴉。學生作文既無目標,也無路標,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寫來寫去,還是一頭霧水。還有一種走捷徑者,作文指導有意無意地指導學生套作,讓學生仿作一些作文書中的優秀作文,造成有的小學生干脆把這類作文改名換姓,一套了之。
3、指導方面:未嚴格按照年段要求,教學要求過高過急,訓練沒有階段性。作文教學無序列、無計劃,教學程序單一,讀寫脫節,課內與課外不能密切結合的現象較為普遍。有的作文題目或范圍要求沒出在學生的生活經歷和生活范圍內,不能開闊學生思路,未教給學生一些觀察事物的方法。在作文的批改上也不夠認真,沒有啟發性和針對性,特別是批語,篇篇皆是語句通順、內容具體、書寫工整等,或反之。
二、原因分析:
1、學生差異,影響了作文的水平。由于農村學生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常常表現為不愛說話,見了生人就面紅耳赤。很想寫,但不敢提筆,敢提筆,卻又無從下筆。大部分學生腹中空泛,筆頭枯澀,作文內容貧乏,單薄空洞,語言表達枯燥、不規范、不切實際。農村小學生相對于城市里的小學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觸到的新鮮事物要少很多,社交能力也無法與城市學生相比,加上家長對孩子有許多仍有“大人講話,小孩子不準插嘴”這樣的限制,所以本來就不是很能說的孩子就更加變得沉默了。 眼界的狹小,可供閱讀的書籍的匱乏,使學生的知識容量也相應的變小。當碰到一個作文題目時,由于記憶庫存的空蕩,提起筆來擠不出一點墨水。
2 、地域差異,遮蔽了學生的視野。由于農村地處相對偏遠,相對落后閉塞,學校硬件設施相對欠缺,圖書館、閱覽室尚不健全,圖書陳舊過時,信息傳媒相對滯后,限制了學生課外學習、寫作素材收集的空間,造成農村學生課外閱讀狹窄,接觸社會少,生活單調,視野小,在作文中無東西可寫,因此,農村學生在心理上對作文也有一種恐懼感,或者說是厭惡感。
3、教師差異,制約著作文的進步。大部分農村教師對當前作文教改的形勢不十分清楚,缺乏作文教學改革精神,理論不夠,方向不夠明確,教改信息閉塞。一些教師未嚴格按照作文教學“從說到寫”的原則進行訓練:對學生的寫作指導不力,使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寫出來的文章趨于雷同、缺乏創新,嚴重影響了農村孩子的思維發展。再加上素質相對較差,嚴重制約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4、課堂差異,影響了作文的興趣。作文指導上,年級與年級斷層,教材與大綱脫節,中年級在辛辛苦苦指導謀篇布局,高年級又在一個勁兒矯正標點符號,或者重復指導,缺乏層次性;讀寫并未做到真正結合,很大一部分課堂上,內容的理解總是占去大量的時間,正當要涉及寫法時已臨近下課,于是蜻蜓點水,大有走過場之嫌。教師這樣指導學生作文,不立足于平時,不以課文為范例,而是為了完成任務,長期停留在仿作甚至套作上,教師的批語又常常是少有是處或一無是處,自然不能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寫出漂亮的作文。
5、家長差異,滯后了作文發展。現今的農村,學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給爺爺奶奶看管,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養所限制,他們在這方面根本是有心無力的。甚至有時還會起一些反面作用,這樣就會對學生作文形成一個惡性循環,滯后了孩子們作文水平的發展。
三、提高農村小學學生作文水平的途徑
如何才能克服農村不利因素,充分開發農村有利資源,切實提高農村學生作文水平呢?本人在反復研讀《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結合自己的作文教學實踐和分析,談些粗淺的看法:
1、走進生活,就地取材,開拓作文教學的源泉。葉圣陶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章。”農村天地廣闊,生活豐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風光,風土人情,農家生活皆為農村學生作文提供了豐盈不竭的源泉。如:(1)欣賞廣袤的自然風光。農村孩子常年與山水、田園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貼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豐厚回報。只要留心,不難發現多樣的自然風光為我們農村小學作文素材注入了鮮活的源頭活水。(2)感受淳樸的民風民俗。相對于城鎮生活而言,農村生活更注重于對傳統風俗習慣、古老文化的繼承。如果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因時制宜,結合特殊的日子進行以傳統風俗為題材的作文教學,將之作為作文的一類素材,也不失為寫作教學中的一大亮點。(3)注目農村特有的勞動場景。相對于城鎮孩子,農村的學生親身經歷的勞動場景會更多,也更有感觸。勞動對孩子們來說如數家珍,而每一種場面都會讓他們歷歷在目,印象深刻。教師在指導寫作時,就應牢牢抓住這些讓學生有話可寫的題材,讓孩子們有展示自己實踐風采的舞臺。比如,可結合春秋時的農忙時節,一方面讓學生幫助家人分擔勞動重擔,一方面結合親身經歷的勞動實踐來寫相應的作文。這樣的習作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表達能力,更培養了學生的優秀品質,可謂“一舉多得”。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些都是農村孩子親眼目睹,也是他們得天獨厚的寫作素材。例如:狀物寫景,可從山川田野、家鄉的特產和四季寫:寫人可從學校老師同學,鄰居大伯大媽,種煙技術員、班車駕駛員寫;記事可從農家生活,農事活動,公路硬化,種植植物,養家畜家禽寫。
2、學習觀察,做好指導,教給學生寫作的方法。魯迅先生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要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于一言一動之微,一沙一石之細,都不要輕易放過。農村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要讓孩子們平日養成認真觀察的習慣,攝取反映農村特點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導學生現場觀察,調動學生觀察思考和練筆的積極性。在他們的身邊,常常有忙碌的身影,可讓他們留心觀察。例如,讓學生回家跟媽媽做一件家務事,教師提示三方面的內容:(1)學做家務事的時間、地點、名稱;(2)做這件事的經過、結果;(3)你學到了什么,媽媽的態度怎樣?這種作文由于學生的參與和有意識地觀察、記憶、思考,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學生也有話可說可寫。作文也會有真情實感,能實事求是,杜絕說空話,假話。
3、鼓勵閱讀,開發書角,在閱讀中做好積累。葉老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古人云:“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多讀”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是學生汲取人類思想精華,提高思想認識的有效途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雖然農村小學條件有限,圖書室不健全,但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料進行閱讀。學校可充分發動教師、同學捐書,開展人人每月捐獻一本書的活動,充實班級圖書角,這樣,就能保證農村孩子的閱讀量,為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開拓他們的視野。
4 、開展活動,親身體驗,在活動中積累素材。廣闊的天地是農村孩子們的樂園,也是他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寫作素材。教師應結合農村特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特別是要利用好綜合實踐活動 。組織參觀、訪問、游覽等活動。讓孩子們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魚……也可根據季節的變換,選擇不同的場地,讓孩子們去親身體驗。如收割季節,讓他們到田野去拾麥穗,秋天到了,到果園去摘果子……還可讓學生觀察一種動、植物或一處景物,如雞、鴨,毛竹、杉樹等,看它一年四季的變化過程,由此讓學生知道它們也會隨著時間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素材。活動后進行作文時,要提倡他們自由命題,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來寫作,言之由衷,充分表現學生個性。
5、說寫結合,加強訓練,提高作文指導效果。對一個學生說寫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教師的訓練是否扎實。從作文課堂教學來看,農村小學普遍忽視“說”的訓練。學生到大自然去看了,聽了,有很多的話要說,要盡量給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說話的能力靠培養,語言能力的訓練是別人代替不了的。學生所寫的作文都是自己親身體驗,作文就是把自己剛剛說的話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在他們還未掌握足夠的文字時,就應當不失時機地發展口頭語言,到了中、高年級,可采取先說后寫,以說促寫的辦法,使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同步發展,提高作文指導課的質量。
此外,還要認真作好作文的批改。要善于從幼稚的、粗糙的習作中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尤其是講評差生作文時,即使他們全文僅有一兩個用得恰當的詞,一兩句精煉的話,也要加以鼓勵,使他們能鼓起作文的勇氣,下次作文時有所進步。總之,“讓學生不拘形式自由表達”是作文教學改革的重要思想。要注意拓寬思路,激發興趣,使農村學生也有比較大的選擇余地,讓孩子們在作文這塊廣闊的空間自由地翱翔。
[農村小學作文教學如何走出困境]相關文章:
1.小學作文教學隨筆
2.小學作文教學課件
4.小學作文教學計劃
5.小學作文教學論文
10.小學語文作文教學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