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常常思索著這樣一個問題:語文課應該怎么上,應該給學生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通過近幾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把課上到孩子們的心里。把課上到孩子們的心里,在我看來,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其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師生進行情感撞擊;其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進行心靈對話;其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師生要學會分享。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孩子們課堂上度過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我想:是由我們教師的手來翻閱,我們的語文課堂究竟應該如何去翻閱孩子的生命。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我思量著:要把自己的情感傳遞給學生。 每節課上,無論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與挫折,要調整好自己的心緒,深挖教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當中的每一個情感因素,把對于課文內容、對于生活、對于人生的每一分感悟、每一種情感,用自己的語言、眼睛、動作……傳遞給學生,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們度過每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課堂上,教師把學生看作知心的朋友,學生將視教師為眼中的親人。教師眉開眼笑,學生則歡聲笑語……真正意義上的情感撞擊,將帶給師生同品共享合作學習的愉悅,將帶給師生美妙的心路歷程。如果說滔滔河流是兩山之間的橋;綿綿細雨是天地之間的橋;縷縷陽光是天宇和地球之間的橋;那么,濃濃情感就是教師和學生心靈之間的橋。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新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里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言的交際,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
1、“文本對話”。在我的課堂中,經常會有這樣的問話:“如果你是某某(課文中的人物),你會怎樣說,怎樣做?”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
2 、“師生對話”。語文教學中,老師與學生對話主要是以文本為中介進行平等的互動交流,如果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就無法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從講臺上走下來,做學生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
3、“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例如,小組合作學習無疑是一種極佳的教學形式,它能使學生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思維方式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學生的確是“動”起來了。但一定不能把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形式、一種點綴、一種過場,要確實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課堂上,千萬別讓你的“告訴”扼殺了屬于孩子的一切!讓他們去做小老師、小畫家、小演員、小辯論家、推銷員、小導游……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吧!。把學習的自主權交給了給學生。把生活帶進課堂。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教師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又要走出文本,把從文本的感悟和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使靜態的語言文字在學生的心中跳蕩起來,變成動態的畫,變成充滿生命活力的畫。
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對話的課堂”、 “開放的課堂”,把課上到孩子們的心里,是一種觀念,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境界.我真誠地希望:我的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
[把課上到孩子們的心里]相關文章:
1.觀開學第一課心里感想
4.給我的孩子們閱讀答案
6.心里空空的說說
9.掌心里的記憶
10.你在我心里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