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標識》 預習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識記、理解本課生字詞。
2、能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體會樹對于城市的重要性。
3、理清文章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4、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1、結合重點詞句體會樹對于城市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優勢解決學習中的疑惑。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城市的標識》一文,增強我們保護生存環境的意識,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化作行動。
【學法指導】
在反復朗讀品味的基礎上,從整體上體會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以情激情,受到啟發和感染。
【教材助讀】
簡析:《城市的標識》是北師版課標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珍惜”中的第三篇課文,是當代作家張抗抗的一篇散文。文章篇幅較長,通過對城市現狀的理性思考,表達了樹是城市的標識,提醒和號召人們要自覺珍愛、保護我們身邊的樹及生存環境,使之與人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主題,其見解深邃而獨到。
作者: 張抗抗(1950年7月3日-),原名張抗美,中國女作家,出生于杭州,祖籍廣東新會杜阮鎮長喬。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題材的長篇小說《分界線》,1979年以短篇小說《愛的權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則更是作品不斷。1987年長篇小說除《隱形伴侶》,還有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識分子命運的《赤彤丹朱》(1995年)。
評價:作為一位作家,張抗抗具有良好的藝術感覺和藝術素質,一方面她以女性的溫柔和細膩探索青年一代的追求與痛苦,以敏銳、瀟灑的筆揭示人的心靈底蘊,作品中洋溢著青春的朝氣和純凈的詩意;另一方面比之于其他女作家的作品,她的作品包含著更多的理性思考。她不被感覺和情緒所左右,而是以一個智者的清醒有意識地將作品當作某些思考的載體,使其很多作品以深邃而獨到的思索見長。
寫作思路:本文自然段較多,共17個自然段。作者是按著如下的思路寫作的。
作者先從反面入手,寫出了現代化的城市與城市之間越來越雷同,像"多胞胎"像"連體人",失去了特有的個性,失去了活氣和靈性。作者抓住了城市的"大廈和大樓","街道","轎車","人們的衣著"等這些具體事物,用細膩,形象的語言來寫現代城市的缺欠--雷同,沒有個性,為下文從正面寫城市的標識--樹,做好了準備。這一部分里有一個難句:"就好像每個城市的商店賓館,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鏈,把天下各處自家的門臉統一鎖成一個連體人。"這句話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城市間的雷同,描寫中帶有諷刺。接著,作者就寫城市中的樹,正面寫城市的標識。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標識。香樟樹是杭州的標識;法國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標識;榕樹是福建或廣州的標識;油松是長春的標識;圓冠榆是喀什的標識;國槐榆是北京的標識。最后作者發出由衷的感慨,樹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記,不可被置換的標識,將成為城市的靈魂,是大自然的饋贈,是城市僅存的個性。
【預習自測】
1、給下列字詞注音、釋意。
擄掠( ) 霓虹燈( ) 遒勁( ) 蔚為壯觀( ) 婀娜( )
挺拔蒼勁( ) 堅韌( ) 忠心耿耿( ) 蕓蕓眾生( )
擄掠: 遒勁: 婀娜:
蔚為壯觀: 蕓蕓眾生:
2、多音字組詞。
( ) ( )
識 冠
( ) ( )
3、寫出下列詞語的近、反義詞
擄掠-【 】( )茂密-【 】( )干涸-【 】( )
饋贈-【 】( )
4、請用簡練的語言概括出本文的主要內容。
5、請你給課文劃分部分。并總結出每段寫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惑】
請同學們把自學過程中存在的疑問及難點梳理在下面
《城市的標識》探究案
【使用說明】:本篇導學案適用于課堂學習環節,結合課文教學目標和重難點,按照探究學習順序,高效完成學習任務。要求AB層學生完成全部探究和拓展的內容,C層學生完成探究內容,有時間的同學可以完成拓展內容。
【學法指導】:通過朗讀、搜集資料、聯系時代背景來感知文章大意;通過質疑、小組討論,解決疑難問題;在反復朗讀品味的基礎上,從而體會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探究點一:學習第一部分
1、自讀課文,畫出城市間雷同的具體事物。
2、“就好像每個城市的商店賓館,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鏈,把天下各處自家的門臉統一鎖成了一個連體人”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和體會這句話呢?
探究點二:學習第二部分
1、難道城市就沒有標識了?那哪句可以看出來?
2、作者提出了樹是城市唯一的標志、靈魂的觀點,你們有什么想法?
探究點三:學習第三部分
1、為什么要以樹作為城市的標識?
2、作者為什么用大量筆墨描寫城市雷同?文中連用了三個只剩下了樹,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當堂檢測】結合討論情況,尋找家鄉自己的標識,并寫下來。
《城市的標識》訓練案
一、補充下列詞語
( )流不息 小心( )( ) ( )( )眾生
( )為壯觀 忠心( )( ) ( )( )無措
二、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辭手法。
1、那棵樹有一種端莊的王者風度。( )
2、樹枝也如巨大的龍爪。( )
三、用關聯詞造句。
如果……那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會縮寫下列的句子。
1、秀氣而堅韌的國槐飄來久遠而古老的京城氣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迷失在被無數次復制過的城市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資料鏈接】
城市的出現,是人類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標志,也是人類群居生活的高級形式。城市的起源從根本上來說,有因“城”而“市”和因“市”而“城”兩種類型,因“城”而“市”就是城市的形成先有城后有市,市是在城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種類型的城市多見于戰略要地和邊疆城市,如天津起源于天津衛;而因“市”而“城”則是由于市的發展而形成的城市,即是先有市場后有城市的形成,這類城市比較多見,是人類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本質上是人類的交易中心和聚集中心。城市的形成,無論多么復雜,都不外乎這兩種形式。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也是伴隨人類文明與進步發展起來的。農耕時代,人類開始定居;伴隨工商業的發展,城市崛起和城市文明開始傳播。其實在農耕時代,城市就出現了,但作用是軍事防御和舉行祭祀儀式,并不具有生產功能,只是個消費中心。那時城市的規模很小,因為周圍的農村提供的余糧不多。每個城市和它控制的農村,構成一個小單位,相對封閉,自給自足。學者們普遍認為,真正意義上的城市是工商業發展的產物。如13世紀的地中海沿岸、米蘭、威尼斯、巴黎等,都是重要的商業和貿易中心;其中威尼斯在繁盛時期,人口超過20萬。工業革命之后,城市化進程大大加快了,由于農民不斷涌向新的工業中心,城市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英國、美國、德國、法國等國絕大多數人口都已生活在城市。這不僅是富足的標志,而且是文明的象征。
隨著城市的林立而起,其象征力便沒了以往的深刻而吸引人,這似乎也暗合了“道”,也許城市與鄉村本就無本質上的區別,正像是人的安居樂所與勤奮工作一樣,順其自然(生產力的發展)而交替著自身的位置。
城市對人類文明進程是如此的重要。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主題“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應當成為每個城市未來發展的方向。未來城市應倡導低碳、節能、便利;倡導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使每位市民、每位來訪者都充分享有現代文明帶來的豐碩成果。
“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兩方面的含義:“城”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的集聚地;“市”為商業的概念,即商品交換的場所。而最早的“城市”(實際應為我們現在“城鎮”)就是因商品交換集聚人群后而形成的。而城市的出現,也同商業的變革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
[城市的標識導學案 (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1.《談中國詩》導學案
9.開學第一課安全教育導學案
10.導學案培訓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