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啟蒙》是著名作家、詩人孫友田寫的一篇敘事散文。文章回憶了母親在美麗寧靜的夏夜,伴著明月星光,為兒時的“我”唱歌謠、童謠、講神話故事、說謎語的動人情景。文章以“月光啟蒙”為線索,語言清新素雅,其中的民歌民謠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讀來耐人尋味。
教學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體、披文入情,以情促讀,以讀解文,通過詩化的教學語言,學生自主的閱讀實踐,展現詩情畫意的農家月夜場景,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品味民間文學所散發的泥土芳香,感受深厚的母子親情,體會“我”對母親終身難忘的感激、懷念之情。
1、在解疑中理解 :教學中緊扣中心設疑“為什么說母親不識字,卻是我的啟蒙老師?”在文本的處理解讀方面我著重圍繞歌謠、童謠、講故事展開教學,在感知中生疑,在解疑中理解,創設情景,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感悟,以學生為主體,充分體現新課改理念。
2、在情境中感悟:理解歌謠“芳香的音韻”,我是這樣做的:聽一聽母親那深情的吟唱,再讓學生想一想,如果你就是那個被媽媽摟在懷里的孩子,在這美麗的月光下,聽著母親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吟唱的歌謠,你有什么感覺?此身臨其境幸福感充溢心田,感覺的美妙、如癡如醉,一種濃濃的幸福感在心中流動,就像聞到花兒的芳香,這種通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享受。
理解童謠,讓學生拍手唱童謠,用孩子們最喜歡方式讓他們感受童謠幽默風趣,使他們在愉悅的氛圍中讀出童謠的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特點,從而獲得心靈的凈化,語言的內化。
3、在拓展中提升。課雖上,而情未了,意猶未盡。課文結束時,我精心設計了兩個作業,旨在情感上提升,知識上拓展,以文本為載體,以課堂為紐帶,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因為外來的“營養”,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使語文內容更為豐滿。作者對母親的感激、懷念之情,學生理解得就更加深刻。今天在城北小學上課,是非常愉快的,我也得到了一次情感洗禮,回家好好孝順父母。以上是我的設計意圖,浮淺,不當之處,請專家、同仁不吝賜教。謝謝!
[情感的歷煉與洗禮 教學反思(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美術教學反思論文
2.教學反思與評語
3.教學反思或隨筆
4.論文的教學反思
5.語言故事教學反思
6.成語教學的反思
7.成語教學反思高中
9.教學反思與隨筆
10.蘇教版識字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