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丁寨酒文化
作者:朱永富 文章來源:咸豐縣丁寨鄉中小學 點擊數:669 更新時間:2008-3-18 13:51:43
我是一個不喝酒的人,所以很少醉酒。也許是醉酒的次數太少,只感覺到了醉酒后難受的滋味,至今也沒能領略到醉的幸福,也無從知道一醉解千愁的意義。也就是說,對于酒文化來說,我可算作一個局外人。“旁觀者清”,不知這話用在這里是否合適,但我想說說我對丁寨酒文化的一孔之見。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就聽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類的話,印象非常深刻。喝第一杯酒是什么時候,我記不真切了,但第一杯酒進嘴入肚的感覺似乎還有印象:辣辣的,熱乎乎的,有些喜歡,有些討厭,覺得刺激而非常興奮。當長大之后,與朋友相聚、人事交往的機會多了起來,喝酒的次數也多了起來,也就有了醉酒的經歷。我感覺非常難受,特別是嘔吐時那種感覺讓人如下地獄一般。上了酒桌也就很少有人勸酒,我也就能清醒地從頭吃到尾,既有機會細品所有菜肴的滋味,也對酒文化有了更多一層的思考。
酒在人際交往中確實有著非凡的魔力。不管你是哪里來的,是否互相陌生,也不管你是男人還是女人,也不管你是長輩還是晚輩,圍坐在一張酒桌旁,以酒為媒,馬上就可成為朋友,幾乎沒有了尊卑之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瞬間就親密起來。許多難以啟齒的話,許多難辦的事,在酒桌上簡簡單單就解決掉了。有過結的朋友,一杯酒下去,前嫌盡釋了,皆大歡喜。每逢佳節,每遇佳日,哪個幸福家庭會沒有酒會呢?有時候,我也會情不自禁地呷一小口酒,想向那位見不了面的酒神說一聲謝謝。
不過,酒也絕非只結善緣,不結惡果。因酒傷身的事件屢見不鮮,因酒誤事的事件數不勝數。但要怪卻只能怪我們自己,誰讓你死命喝它?
在酒場上,人們最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感情都在酒中了”。為了交情,為了友誼,就是死在酒桌前也得將酒喝下去。喝酒的人都很注重交情,怕斷了交情,所以喜歡酒后反反復復強調這個交情,喜歡做各種解釋,唯恐他們的交情被誤解、被損傷,特別是有點喝高了之后。他們在這個時候也經感覺不到自己是如何羅嗦煩人。雖然舌頭大了,腿腳不靈便了,性子卻更執拗了,似乎這個時候世上只存在一件事,就是他們的交情。
還有“舍命陪君子”這句話,聽起來就覺得這樣的人真偉大,真夠朋友。雖然已經不能再喝了,但為了拾起朋友的臉面,無論后果如何,也要把杯中酒干了。有些時候,是因為對方給自己辦過事,解決過難題,幫助過自己,所以盛情難卻,拚死也要把杯中酒干了,才顯得自己講義氣,是個知恩圖報的人。而知恩圖報,是傳統文化中份量最重的準則之一。那個人好不好,能不能相處,就在這酒中了。這樣選擇朋友的方式真簡單,解決問題的速度也真迅捷。“一切都在酒中了”,聽起來多干脆,多利索,多明了,千言萬語,個中滋味,就能從這酒中品出來。對那些不能喝酒的人,自然只能望酒興嘆,自慚形穢了。
酒場上的主角往往是具有帝王情結的人,這類人,雖然沒有要天下人遵從自己意愿的野心,卻有讓聽者遵從自己意愿的豪氣。“喝,這可是我倒的酒,不喝不行的。怎么,瞧不起我,是不是?是想吃罰酒嗎?”為了這一杯酒的面子,他們可是常常將杯中酒潑在不給面子之徒的臉上呀。在酒場,酒量大,膽氣壯者就是王! “服,你就干了杯中酒;不服,那咱就換大杯對喝如何?”一句話,就是“我倒的酒你喝了就是”。這種人不也是一種王嗎?“這可是我倒的酒! ”不管對方能否再喝,這話脫口便出。誰敢不喝,不喝便要翻臉不認人了。從敬酒到罰酒以至到翻臉,整個過程是不是在演繹著至尊者特有的臉譜變化,讓我們自然聯想到讓眾多生靈跪俯在地幾千年的帝王?
唯有醉才解千愁的人,委實讓人猜解不透其內心的豐富。許多人喝多一點,“老子天下第一”的話音不就從平常緊得象褲腰帶似的嘴邊竄出來了嗎?還有人喝得高興時大呼“痛快”,好象平時無法聚集的自豪感迸發出來了,在醉酒的瞬間迷迷糊糊實現了平素間難以圓的至尊夢。我始終以為這痛快是說給人聽的。“痛快”之后,是嘔吐,是無奈、無助的疲乏。豪爽的背后難道不是萎頓嗎?
我總覺得喜歡醉的人有飲鴆止渴的嫌疑。因為他把幸福人生泡在酒里,他的幸福的感覺充其量就只是喝酒后醉酒前的這一段時光吧?可憐的人生。不必談人生的意義,不必說如何在人生中去發現美、欣賞美的事物,就是人生中最平常的內心的寧靜他也享受不到呀。酒精的滋味是越喝越淡,而美的滋味卻是越品越濃烈的。
可以說喝酒過度,就是對快樂的一種放縱,有百害而無一利。一醉方休本是對人生命的一種踐踏,決不會實現想象中的豪爽與灑脫。醉且快樂著,這是有語病的。醉且痛苦著,才是客觀實在。酒后醉前是快樂的,醉后酒前是痛苦的,這樣的人生不應是受過理性知識熏陶的現代人所追求的人生。
或許我也在說醉話?我且住口吧。
[我知道的丁寨酒文化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
2.音樂教師隨筆
3.歷史教師隨筆
4.教師數學隨筆
5.教師工作隨筆
6.美術教師隨筆
7.教師隨筆感悟
8.有關路過教師隨筆
9.教師生活隨筆
10.美術教師工作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