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六年級是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是人生第一次對自己的前途做出選擇,是壓力、迷茫和困難并存的。但六年級的學生心智發育不全,沒有社會經驗。人生的11、12歲至17、18歲被稱為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危險期。在這一時期,孩子自以為自己長大了,有極強的反叛家長、教師甚至法律的心理。但又因為他們沒有社會經驗和成熟的思想,所以往往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不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特別是六年級,處在這一危險期的開始階段,如果家長處理不好,或是家庭環境不佳,那么對以后整個危險期的發展、甚至是以后人生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同時六年級還面臨著考初中的問題,所以一旦處理不好,影響是極大的。但同時,只要家長采取了合理的教育方式,營造了溫馨的家庭環境,使孩子成功的、順利的度過這一時期,那么對孩子以后的發展,對樹立孩子的自信,都是及其有利的。
下面從學習和一般教育兩個方面具體討論一下。
一、學習方面
不可否認,升初中是六年級面臨的頭等大事。不論家長、學校還是學生自己都把學習成績看成是最重要的。面對學校里繁重的作業、緊張的學習氛圍和家長的期盼,學生的壓力是不言而喻的。壓力當然可以促進學生的努力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但前提是壓力必須是適度的,過重的壓力會使學生有一種窒息感,對學生的身體和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引起學生對學習的反感、恐懼和抵觸。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所以家長不要給學生施加壓力。
在學校中,不論是教師日常的講授,還是班級內的氛圍,學生已經有了很大的壓力。在家庭中學生需要的是關心和愛護,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如果在家庭中孩子聽到的、感受到的也是壓力,那么孩子會有一種無助感,嚴重的會有抑郁、焦慮傾向。引起嚴重的心理問題,影響孩子的健康。同時會加劇孩子對學習的抵觸和反感。
所以,在家庭中,家長要做的不是“加壓”,而是適度的減壓。學習講究“勞逸結合”,學校是“勞”,那么家庭中就是“逸”。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學生在家庭中學習時,家長不要聊天、看電視等。因為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好奇心強,所以當家長干一些事情時,學生會被吸引過去,不能安心學習。另外,家長應該合理的安排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活動,給他們放松。減壓。
檢驗學習成績的方法當然是考試。考試成績的好壞是對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評價。但人與人是不同的,目前的考試考核的不是一個人的能力、智商和情商。而是理解力、記憶力和簡單的邏輯思維能力。我們對一個學生考試成績的評價不能單純看他的成績,要結合學生平時的努力程度、進步與否等等。如果一個孩子已經努力了,但成績不理想,家長不應該批評他,反而應該鼓勵他,使他鞏固目前的成績。如果此時家長一味的批評,那么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
面對一個成績不好的孩子,家長不必灰心、喪氣。偉大的心理學家榮格在上小學和中學是6門課不及格,但他獲得了心理學雙博士,是國際精神分析協會的會長。愛迪生小時被學校開除,理由是“實在太笨了”,但他一生有幾百項偉大的發明,包括電燈、留聲機等。所以,成績不好不是因為孩子的智商和能力問題,只是他們沒有“開竅”,或是還沒有興趣。
面對目前一個班60多人的大班額教學,教師不可能照顧到所有的人,更不可能關注到所有的人。但任何人都希望成為別人矚目的焦點,成為別人眼中的明星,希望別人關注自己。特別是孩子。大部分的所謂后進生上課搗亂就是為了引起老師的關注。所以,家長要充分注意這一點,多關注孩子,積極傾聽孩子的心聲,即使孩子說的是一些瑣碎的小事,但“孩子的事就是大事”。
另外,對一些中學的選擇,不能一味的追求所謂名氣。許多所謂名校,因為大量商人、官員的子弟的進入使得這些學校的學生除了學習好,什么也不好。特別是私立學校,這些學校助長了孩子的攀比心、虛榮心。
二、其他問題
根據心理學中的“需要層次理論”。下一層是上一層的基礎。越往下越重要,越需要滿足,對人的發展也越重要。
目前學生的學習、升學問題屬于最高一層“自我實現”。在這個體系中屬于最不重要的一層。但“自我實現”又是人生的奮斗目標,使人生存的最終目的。但如果下面的幾層不能得到滿足,孩子或是沒有精力和能力去完成學業,或是沒有積極性去完成學業。“生理的需要”層面有 “休息的需要”、“飲食的需要”等。其中因為學業的繁重,孩子的“休息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更重要的是,“尊重的需要”層面中的“得到應有的尊重和認可”也得不到滿足。當然家長不會故意去蔑視、侮辱自己的孩子。但一些諸如“你比豬還笨”、“你比某某人差”等這類打擊了孩子自信心的話就是對孩子的侮辱。六年級的孩子是極其敏感的。試想,誰會聽一個侮辱了自己的人的話。所以與孩子談話時,需要特別注意。
在目前六年級這個年齡,處于青春初期,也是心理發展的關鍵期。孩子的同性家長無形中為孩子示范了自己應有的社會性別角色。如母親為女孩示范了如何扮演好一個女性的角色,父親為男孩示范了如何當一個男人。但對于女孩來說,父親的影響也是相當重要的。父親給予了女孩自信和安全感,“父親是女孩的初戀情人”。女孩在后期對社會的看法、對男性的看法甚至成年后由此引發的對“性”的看法都在很大程度上受11、12歲至17、18歲時對父親的看法和影響。
還需要提醒家長注意的是,對于青少年早戀問題,堵不如疏。由于青春期的萌動,孩子對異性產生好感是一種正常反應,家長和學校老師都不應大驚小怪,更不應把事情擴大。相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孩子一般都會接受。那些導致孩子早戀者,問題往往正是出在家長身上。要么是單親家庭,要么是夫妻感情出現了問題,使孩子喪失和睦的家庭環境,缺乏應有的愛的滋潤。
家庭的教養方式可以分為“專制型”、“放縱型”和“民主型”。
“專制型”即傳統的“棍棒之下出孝子”。家長對孩子采取打壓的教育方式,孩子稍有不對就不容分說,不與孩子交流,不問原因,不講明道理。只是一味的懲罰。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或是怯懦、膽小,或是有嚴重的暴力傾向,喜歡打架斗毆。
“放縱型”即家長一切順從孩子,由著孩子的性子來,孩子的要求或是不予理睬,或是全部答應。對孩子的錯誤或是漠視不管,或是包庇縱容。這樣的孩子狂妄自大,沒有吃苦精神,張揚跋扈。
“民主型”即一切給孩子講明道理,說明一切事物好還是不好,為什么好,為什么不好。平等的、將道理的、友好的與孩子講清道理,說明原因。積極提取孩子的意見。做到“蹲下來與孩子交流”。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自信心強、理智。是最容易成功的一類孩子。
總之,家庭環境、家長的榜樣和家長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這一影響超過了學校的教育作用。注重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使家庭影響與學校教育有機的配合起來,建立“家庭--學校”這一有效的、適用孩子心理與生理特點的大環境,是解決孩子問題,教育好孩子的關鍵。
[六年級學生家庭教育指導意見 教師隨筆]相關文章:
1.家庭教育隨筆怎么寫
2.音樂教師隨筆
3.歷史教師隨筆
4.教師數學隨筆
5.教師工作隨筆
6.美術教師隨筆
8.教師隨筆感悟
9.有關路過教師隨筆
10.教師生活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