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聾生由于聽力障礙,與正常人交往困難。他們的正常的情感需求經常得不到滿足,導致了一種因心理偏差而產生的、經常性的行為問題,同時該行為給他人和自身都帶來了不良影響,這就是破壞性行為。因此,只有精心呵護聾生的情感需求,滿足聾生的正當需要,才能有效減少聾生破壞性行為。
關鍵詞:呵護 情感需要 減少 破壞行為
學校聾生宿舍里的衣柜門有的破爛不堪,有的早就沒有了蹤影,學生物品經常有人被偷;籃球隨便扔,不是被扒了皮就是被弄泄了氣;教室玻璃不是壞了就是被取了……上課老師到學校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批評、說教犯錯誤的學生。工作中我們不難發現,一味地批評說教往往會帶來很多的負面影響,如:某某今天因犯了錯誤被批評了,處理完這件事以后,我們的教師反而不輕松,常常會擔心這個聾生出事(逃出校園、跳欄桿、割腕等)。面對這一現象,我們作為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人有何感想呢?不禁會問:問題出在哪兒呢?毫無疑問,是我們的工作方法出了問題。
筆者從事多年特教工作,接觸不少這方面的案例,從中了解到聾生造成破壞性行為的一般原因有:
1.由敵對情緒引起的報復。有的孩子經常受到欺侮和譏笑,自己又缺乏說理、辨解的能力,便采取偷偷摸摸地搞一些破壞性行為來報復。學生宿舍經常有人互相割壞衣物,調查后,有的說是別人用中指侮辱了他,誰又恨了他等。
2.由不愉快情緒引起的發泄。有的孩子好生氣,總感到心煩意亂,容易把這種情緒發泄到周圍事物上,如摔門、敲桌椅、亂丟東西等。當孩子受到挫折而極度煩惱時,也可能通過破壞性行為來發泄怒氣。學生楊貴川在上學期由于跳圍墻威脅值班教師,受到學校的留校察看的處分。只要有一點小錯誤,就馬上有學生和老師告狀,在后期表現中,他的情緒極其低落。有一次,有個學生故意招惹他,他非常生氣,但又不敢打,忍無可忍,為了發泄自己的情緒,他撿到一塊石頭砸碎了玻璃窗。當領導找他談話時,他埋頭不語。
3.為了炫耀自己“能干”。有的孩子錯誤地認為,打碎玻璃,損壞他人財物是一般孩子不敢干的,而自己干了,以此作為炫耀自己的資本,認為自己比誰都 “能干”。本班學生羅航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他從小父母離異,寄養育在伯伯家,在家中得不到溫暖,在社會上受人嘲笑,在學校里得不到老師的關注。他們在學習和各項集體活動中屢經挫折,得不到表揚,由于受尊重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產生了破壞性行為。有一次學校的消防栓被弄壞了,老師清查時,幾個調皮的大同學把他抬到老師的面前,引來了不少圍觀的學生,大家都指著他,他笑嘻嘻地點頭痛承認,樣子得意極了。
4.由好奇心的產生探索行為。有的孩子在碰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總是有一萬個“為什么”出現,而出現“為什么”時,就想動手去探索。學校剛開學才在教學樓安置的“安全通道”的指示牌,學生一進校門,老師就講了此裝置的作用,告訴學生里面有電危險,千萬不能用小刀撬。可聾生是第一次看見,好奇啊!上面的人和字還亮著綠光,五年級的卿帥沒事時,還是用小刀順著指示牌周邊弄了一條口子。
聾生出現破壞性行為時,實際上是一種情感需要的產生,教師應針對其感受作出反應,呵護他們情感上的需要,使聾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在糾正聾生的行為前先處理他們的情緒問題,才能有效減少其破壞性行為的產生。
1、情緒不好,發泄不滿 當學生對某人或某事有意見時,往往希望把內心的不滿發泄出來,也是人之常情。處理此類鬧劇首先要靈活分析原因,及時進行正面引導和教育,給學生以更多的關愛。當楊貴川受到眾人的監督和指責時,情緒極其低落,遍體零傷的他沒有人玩,平時受他奚落的同學,每個都笑話他。這時楊貴川極需要老師的訶護。為了讓楊貴川解氣,我讓學生把籃球當成自己仇恨的對象用力拍打。在后期學習生活中,楊貴川找到了解除煩惱的方法,不再痛苦,不再惹事生非。
2、學生由于心理因素喜歡表現自己而制造出一些戲劇性鬧劇,既不要鼓勵,也不要譏諷,最好是冷處理。羅航平時得不到受尊重的需要,就干破壞性的事情“炫耀”自己的能干。平時生活中的我給予他過多地關注,發動全班的學生來關愛他。一次羅航的鞋被人割壞了,查不出作案者。沒有鞋穿的他,凍得哭了。班會課上,我號召全班同學一人出一元錢,捐錢為羅航買鞋,我第一個拿出一元錢,學生們一個接一個都不約而同地拿出了一元錢。共16錢,為羅航買了一雙只有學校球員才穿的球鞋。我第一次看到羅航感動地哭了。上期選班干部,大部分學生都爭著報班長、學習委員等,好多平時很驕傲自滿的學生都沒有選上。只有羅航一個人報了勞動委員一職,我沒讓學生舉手表決,讓他一舉通過,并大張其鼓地表揚了他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從沒當過干部的羅航不停地擦流出來的淚水。為了樹立羅航的威信,我得意地告訴學生,勞動委員并不勞動,是叫人勞動,檢查衛生的。后來的羅航變化很大,學習認真,經常幫助小同學,不再故意破壞公共財物。
3、好奇--是人的天性,是尋求新知識的開始和動力,也是教師進行有效引導的源泉。處理此類鬧劇,教師應給予學生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對學生關注的問題及時進行正確引導,循循善誘,適時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責任心。卿帥想了解“安全通道”指示牌裝置,老師可以拿一個未安裝的給他看,給他講解,請工人示范安裝等。聾生明白后,可讓其和工人一起修理弄壞的裝置。
由于受生理缺陷的影響,聾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差,是非、好壞概念經常呈模糊狀態。教學中,我們會發現:聾生認為的“好”就是得到家長、教師的表揚、贊許的事,而“壞”則是做了帶來批評以至懲罰的事。每每碰到聾生做“壞”事,我們教師會怎樣做呢?訓斥、批評,不能和聾生交流的老師就用手打、用棍子嚇、做出兇神惡煞的表情,對于學校、老師,經常犯錯誤的聾生有一種畏懼心理,聾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嚴重威脅。遇到聾生的破壞性行為時,我們教師應充分了解事情的經過,再分析聾生的心理特征,耐心地告訴聾生錯在哪兒,為什么會錯,讓聾生心服口服,精心呵護聾生的心理健康。
作為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師,能夠了解聾生產生破壞性行為的心理,而耐心的加以疏導和教育,就可以在他們實施破壞性行為之前去采取“防患于未然”的一些措施,罅學生的破壞性為發生;或在破壞發生之后,概括其性質和成因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防止其強化。這樣,才能徹底根治這種破壞性行為,并為之創造出一個有利于身心發展的環境。
[呵護聾生的情感需求減少聾生的破壞行為 (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相關文章:
1.聾校美術課件
3.聾校數學教學計劃
4.聾校拼音教學課件
6.震耳欲聾成語解析
10.聾啞兒童社會實踐報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