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圣、愚、群、足、攻、經(jīng)” 等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復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2、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3、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能力訓練目標
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德育教育目標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yǎng)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教學重點
1、學習積累并掌握“傳”“師”“從”等多義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積累“也、則、于、乎、所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三、教學難點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論述的老師的定義、作用、必要性、以及從師的方法,端正學習態(tài)度,樹立尊師重教、虛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四、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本文的教學目的;2.作者介紹、解題;3.有關詞的讀音、單音詞和雙音詞、古今異義、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4.分段;5.意動用法。
二、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遠古,教師有著較高的地位,“天地君親師”可以一見;現(xiàn)在,教師的地位也一直在提高,尊師重教蔚然成風。然而在一段歷史時期,尊師重教的風氣一直不是很濃,教師甚至有“臭老九”之稱,僅在道士、和尚等閑雜人士之上,教師地位之低,從師風尚不濃,可想而知。尤其在韓愈所處的中唐時期,“師道之不傳也久矣”。當時的情況正如韓愈的盟友柳宗元所言:“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罵,指目牽引,而增于言辭。愈以是和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梢娮髡咦鳌稁熣f》是由于現(xiàn)實的原因,現(xiàn)實“恥學于師”的嚴重性,更能看出韓愈非凡的勇氣和斗爭精神,難能可貴。韓愈倡言師道,觸犯流俗、勇氣可貴。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著名的文章《師說》。(板書題目)-
二、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后世尊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為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nèi)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四段他贊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后進寫作古文。經(jīng)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于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艷的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為人們所傳誦的優(yōu)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nèi)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zhì)樸,氣勢雄壯,因此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也尊他為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之首。
三、解題
“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后議,也可夾敘夾議!罢f”與“論”相比,隨便些。像《捕蛇者說》、《馬說》都屬“說”一類文體!罢f”,古義為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都可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稁熣f》意思是解說關于“從師”的道理。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為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四、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借助提示、注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zhì)疑,老師點撥指正。
1、讀準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讀音:
句讀dòu-讀書dú 或不焉fǒu-不能bù 經(jīng)傳zhuàn-傳道chuán 聃dān-冉rǎn
2、找出課文中合成的雙音詞:
學者 句讀 百工 六藝
3、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受”通“授”,教授,傳授)
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從師學習)
4、指出下列加點詞的古今義:
學者 古義:求學的人,讀書人。今義:有專門學問的人。
句讀 古義:句子停頓的地方。如:句讀之不知。今義:看字發(fā)出聲音。
小學 古義:小的方面學習。今義:對兒童、少年實施初等教育的學校。
眾人 古義:一般人,普通人。今義:許多人。
所以 古義:特指代詞“所”+介詞“以”,相當于“用來……的”。 今義: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
不必 古義:不一定。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今義:用不著,不需要。
5、詞類活用 :
吾師道也(名詞“師”用作動詞,學習)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從師。下文“則恥師焉”“師道之不得”同此)
或師焉(名詞“師”用作動詞,從師學習)
不恥相師(名詞“師”用作動詞,表自動,學習)
吾從而師之(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而恥學于師(形容詞“恥”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孔子師郯子(名詞“師”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形容詞“惑”活用作名詞,疑難問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前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后面的“圣”“愚”均為形容詞活用作名詞,圣人,愚人)
6、重要句式:
1) 判斷句:
①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者,……也”表判斷)
②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也”表判斷)
2) 被動句:
① 不拘于時(介詞“于”表被動)
3)賓語前置句:
①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
4)介賓短語后置句:
① 而恥學于師。② 不拘于時,學于余。 ③ 師不必賢于弟子。
5)省略句:
①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② (人)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③ (人)問之,(士大夫)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
④ (士大夫)則群居而笑之。
6)固定格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庸…乎”,表示反問,意思是“難道…嗎?”)
7、一詞多義:
文言實詞
道: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道理)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風尚)
③道相似也(道德學問) ④余嘉其能行古道(道路)
傳: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傳授) ②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流傳)
賢:①其賢不及孔子(才能) ②師不必賢于弟子(高明)
師:①古之學者必有師(老師)
②吾從而師之(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③吾師道也(學習)
④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從師)
⑤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從師)
惑:①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疑難問題)②則恥師焉,惑矣(糊涂)
知: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識別,動詞)②可知矣(知道,了解)
文言虛詞
之
① 作代詞,有兩種情況:
指代人或事物。 如“擇師而教之”。
連接定語和中心詞,表示統(tǒng)一關系,相當于“這類”、“這些” 。如“郯子之徒”“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
② 作助詞,有四種情況:
連接定語與中心詞,相當于“的”。 如“ 古之學者”。
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如“ 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賓語前置的標志。 如“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
在動詞、形容詞或表示時間的詞后,湊足音節(jié),無意義。如“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
③ 以前學過的課文中還有三種情況:
作代詞,指代自己。 如“ 君將哀而生之乎”。
作助詞,定語后置的標志。 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作動詞,“到”、“往” 。 如“吾欲之南!
其
① 作代詞,有四種情況:
在主謂短語中作主語。 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他),“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那些)。
復指,作主語。 如“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他們)。
作兼語。 如“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作定語。 如“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們的)。
② 作語氣副詞,有兩種情況:
表猜測。 如“ 圣人之所以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嘆。 如“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多么)
五、布置作業(yè)
1、結合注釋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書面作業(yè):“練習”二-四題。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一、誦讀探討
1、請同學們根據(jù)你對文章的理解,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齊讀一遍課文。和學生探討朗讀的感受。
課堂情況預測:有的學生讀的速度太快,機械呆板;有的學生讀的速度太慢,陌生生 硬;有的學生讀的速度適中,沒有感情。
問題解決:語感不強,可以通過多讀,注意字音、句讀、重讀、節(jié)奏等加以解決。
2、重在解決學生誦讀的感情。以文章的第一段為例子:
【提示】結合文章的內(nèi)容,作者的生平以及寫作背景,讓學生揣摩本段應該如何朗讀,并說出其依據(jù)是什么。
課堂情況預測:
①說教的語氣――文章是寫給韓愈的門生李蟠的。(請學生以說教的語氣范讀,師生共同點評)
②憂慮的語氣――文章是為了抨擊時人恥學于師的時弊的,僅僅只是借寫給李蟠為名。(請學生以憂慮的語氣范讀)
③謙虛的語氣――文章雖然師針砭時弊,但是作者也必須身體力行,樂從師也。(請學生以謙虛的語氣范讀)
④冷靜的語氣――世間從師之風日下,眾人皆醉我獨醒,作者清醒而深刻地認識到“從師”問題的嚴重性與迫切性,因而應該冷靜、客觀、莊重。(學生讀)
3、教師總結:我們應該允許持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身份的人用不同的口氣演繹出不同的心情。但是老師更贊同第②④ 種人的意見。從文章中感受到的是一種刻骨的擔憂和清晰的冷靜。(然后教師范讀第一段)
4、讓學生以以上對誦讀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讀全文。
二、文章研析
【提示】講一件真實的故事。吉林油田高中有一位叫××的數(shù)學老師,他輔導的學生多次在 各種數(shù)學競賽中獲獎。有一回,一個獲獎學生的家長很不客氣地對他說:“你應該感謝我兒子,沒有他你就不會出名!闭埻瑢W們思考一下,你對這位家長的觀點作何評價?
【觀點甲】我認為這位家長的觀點是正確的!毛澤東的老師徐特立就是靠毛澤東才名揚天下的,沒有老師照樣可以自學成才。
【觀點乙】我不贊成那位家長的意見,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辛勤培養(yǎng),沒有老師,就沒有當代文明; 沒有老師,人類只能處在刀耕火種的原始蒙昧時期。
【點評】兩個人的觀點都偏激、片面。一個徹底否定了教師的作用,一個又無限夸大了教師的作用?磥恚苡斜匾獙W生進行唯物辯證法的教育。但現(xiàn)在還不是結論的時候,趕快打住,轉(zhuǎn)入課文,而后再從課文生發(fā)開去展開討論。
【提示】同學們的發(fā)言說明了對教師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F(xiàn)在我們先研讀《師說》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韓愈 對這個問題有何高見,然后再請同學們深入討論。
【活動】學生看書。可圈點課文,可輕聲議論,可作沉思狀。
【提問】請同學們考慮,韓愈的觀點是什么?你怎么看?
【明確】韓愈認為老師的作用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這個認識應該說是對的,比較準確地概括了教師的 本質(zhì)特征。
【提問】那個時候,老師傳的什么道?授的什么業(yè)?
【明確】傳的是儒家之道,講授的是六藝經(jīng)傳。
【提問】非常好,儒家的鼻祖是誰?
【明確】孔子。
【提問】儒家之道是誰提煉總結出來的?
【明確】也是孔子。
【提問】后人學習孔子的發(fā)明,這說明師生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明確】應該是一脈相承的關系。
【提問】如果說,現(xiàn)在的老師的作用仍然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這種說法對不對呢?
【明確】也對也不對。具體說現(xiàn)在的老師還是在做“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義、“業(yè)”的內(nèi)容都發(fā)生了變化。韓愈所說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提問】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明確】“仁”,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孟子也說過“殺身成仁”,“仁”是 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提問】現(xiàn)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明確】是愛國主義教育吧?是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提問】既然當代教師仍舊擔負著“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任務,那么老師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無的吧?
【明確】普通的學生需要老師的培養(yǎng),天才的學生靠自學就可以成才。
【提問】有些人不是學而知之,而是生而知之?
【明確】不是,他不需要向別人學習,可以完全憑借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識。但韓愈在《師說》中開篇就說:“古之學者必有師。”我認為今之學者也一定有老師,天才的出現(xiàn)同樣離不開老師,他與常人不同之處只是智商高些罷了。當然不能否認自學成才的事實。比如法布爾……
【提問】初讀《師說》時,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從文章內(nèi)容,論證方法,語言風格,精辟語句等,說理由。)
【教師總結】給我感受最深的是文章里面飽含文化底蘊和哲理的精辟語句,聯(lián)系本文的一些精辟語句在生活中的再現(xiàn)與應用。
三、精辟語句鑒賞:
【活動】請學生提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并說出理由。(自圓其說即可)
課堂情況預測舉例:
①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
【明確】這句話是韓愈先生對“教師”職業(yè)的定義獨到的見解。在傳道、受業(yè)、解惑三者當中,傳道是核心。所謂“道”,就是道理,在當時特指儒家的思想。在佛、老盛行的唐代,韓愈倡導“古文運動”,主張“文以明道”,表現(xiàn)出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積極進取精神。所謂“業(yè)”是指儒家的經(jīng)典,是“道”的載體,受業(yè)是傳道的手段。所謂“惑”,即指在“受業(yè)”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會產(chǎn)生疑問,所以老師具體的任務就是“解惑”。
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明確】這句話是韓愈先生對從師必要性清醒的認識。正所謂“人非圣賢,孰能無惑”,人要想不斷進步,就得不斷學習,從毫不知之到有所領悟,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從而提升自我修養(yǎng)。
③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明確】這句話是韓愈對擇師的態(tài)度和標準的超世俗的看法!吧跷崆埃渎劦酪补滔群跷幔釓亩鴰熤笔侨酥G椋恰吧跷岷,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尤其需要勇氣。尤其在當時那樣一個“恥相師”的浮躁社會,人們往往以世襲的官位來衡量自己的地位,而忽視了人的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更不要說從師了。韓愈提出“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推出了“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結論。這一觀點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問面前人人平等的民主精神和辯證思想。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 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明確】這句話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于師”的尖銳批判。 “師道之不傳久矣”, 古今殊變。不僅古之學者必有師,古之圣者猶且從師而問之,但是今之眾人才智不及他們,反倒恥學于師。擇師教子,自身卻“恥師焉”,故“小學而大遺”。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但是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則往往相互饑笑。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這句話不僅對當時的人能醍醐灌頂,對今天也有醒世之作用。君不見……(例舉社會此類現(xiàn)象。)
強調(diào):三組對比,針砭時弊:先以“古之圣人”比照“今之眾人”,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結論;再以擇師教子和自身“恥師焉”作對比,得出了“小學而大遺”的結論;最后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發(fā)人深思。
⑤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nbsp;
【明確】這是句至理名言。正像“人”字各有長短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但是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所以聰明的人往往會從身邊的人哪里不斷取長補短,從而不斷完善自我。
⑥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明確】這句話是韓愈對自己觀點的總結,既是對前面有關從師學習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系、師道關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表現(xiàn)了一種動態(tài)觀,用相對的、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師生關系,將老師和學生之間那條人為的固定的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這種閃光的思想,被后世許多教育家引申發(fā)揮,對教育理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聯(lián)系當今教育實際談:如教師素質(zhì),學習態(tài)度,自主學習等)
【教師總結】(穿插對文章結構的分析)我最喜歡的就是一個字:“必”(全文精神和作者觀點的濃縮,一字引領全文,一字囊括乾坤。個中奧妙,我們共同探討。)。和學生一起探討原因:
①“必”者須也,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必須有什么?
【明確】必有師。
②何為“師”?文章里面列舉了的幾類人,是不是都是作者要說的“師”?
【明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教師定義與作用)其重點在于“傳道”。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如文章所言“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钡恰暗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③為什么“必”有師?
【明確】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從師的必要性)
④文章所說的那些人“必有師”?這個道理那些人明白?
【明確】
古之學者――必有師。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⑤時人的從師的情況又如何?
【明確】 古之圣人----從師而問 今之眾人----恥學于師
擇師教子 于其身恥師
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族----群聚而笑
⑥這樣導致了怎樣的一個結果?
【明確】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古”所指代的時間是什么?
【明確】 “古”應該是先秦時期,兩漢之前。
⑧由此觀之,是否只是“古之學者必有師”?
【明確】否。古之學者必有師,今之世人也必有師。(回到話題。)
四、本文有關“教師”的見解,其進步性、局限性表現(xiàn)在哪里?
見解: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nbsp;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
進步性:
指出教師不僅是教學生寫字、斷句的,更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
減輕了教師的神秘性、權威性和封建專制性,對自古以來的“師道尊嚴”提出了挑戰(zhàn)。
擴大的教師的范圍,在現(xiàn)代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信息激增,每個都可以從他人那里接受信息,進行學習。
局限性:
把教師“傳道”的內(nèi)容專于儒家思想,無論是在哪個時代,都是不合理的。
五、作業(yè)
找出文章的論證方法:如下定義,作結論,做比較,舉例子以及引證法。
[師說(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有關師說的教案
2.師說教案教案
3.師說課件設計
4.師說原文及翻譯
6.師說名師教案
7.師說課件教案
8.職專師說教案
9.《師說》教學課件
10.師說經(jīng)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