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組教材以“中國古典名著”為專題,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是本組文章的教學重點。而《猴王出世》一文是一篇略讀課文,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石猴從出世到成為猴王的經歷,體會石猴勇敢頑皮的特點,感受其形象,激發對古典文學的興趣,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課文是古代白話文,有些詞語與現代語言有區別,因此,理解這些詞語的意思進而讀懂課文內容是教學的難點。根據本文的語言表達特點,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來安排教學過程。首先,學生自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讀中了解課文的大體內容。然后圍繞“石猴 是怎樣出世的,又是怎樣成為猴王的”等問題讀讀議議。接著再讀課文,以“這只猴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為線索,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形象。最后,結合本組的口語交際“讓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臺”組織學生演演猴王出世的故事,讓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在整個教學中,我認為有三處亮點:
一、注意引導學生體味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如:“這句話是什么描寫?”“通過抓住動作、語言的描寫,讀出了你心中猴王的形象,這
是閱讀的好方法。”
二、借助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
動畫版的《西游記》主題曲,電視劇石猴稱王的片斷,《西游記》原著的圖片,每一次的引
入,都能調動學生親近文本的興趣。
三、巧設結語,感受文字的魅力。
“一百個人讀西游記,就有一百個孫悟空的形象,一百個人讀西游記,就能演出一百個
孫悟空的形象,這就是名著的魅力,經典的魅力,文字的魅力“作結語,使學生領悟的文字
的魅力是動畫、電視劇無法承載的內涵。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解決“理解詞語的意思進而讀
懂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的難點時,指導還不夠充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學生在讀悟文
本時,顯得力不從心。
另外,“讓名著中的人物走上舞臺”組織學生演演猴王出世的故事,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
”這一設計,本應該是最大的亮點,但由于教師的急功近利,在學生演不出來的時候,沒有
馬上停止,反而又演一組,既浪費時間,又沒有好的示范效果。成為本堂課最大的敗筆。如
果當時在“請一組同學表演”不成功后,適時媒體播放電視劇石猴稱王的片斷,再繼續進行
“看看應該注意什么?”的口語交際,相信一定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猴王出世》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2.猴王出世教學課件
3.猴王出世教案
6.美猴王教學課件
7.美術教學反思論文
8.教學反思與評語
9.教學反思或隨筆
10.論文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