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嘴山市惠農區燕子墩學校:姓名 龐瑞霞
關鍵詞 :實踐活動 生活 趣味 坡度和難度 鼓勵
摘要:只有生活才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實踐證明,現實生活中,各種實踐活動資源是交織在一起,并沒有特別清晰的界限,而且任何活動的開展不可能僅僅依靠一種活動資源。因此在開發和利用實踐活動資源的過程中我們要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其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都能發揮出最大效用,成為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有利保障。教師要善于創設情景。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要選取能讓學生“心動”的主題。這個主題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越好,范圍越小越好。沒有人不需要借助外界力量,能從一樓直接上到四樓,樓梯就是我們的憑借,它使我們愈來愈高,視野也愈來愈寬闊。綜合實踐活動也要有樓梯這樣的坡度和難度。
教育是喚醒,教師就是在塑造人。培養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和習慣,讓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全面提高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實踐活動要有始有終,最忌虎頭蛇尾。教師要對活動做公正、全面的評價,這對學生既是一種指導,更是一種鼓勵。
教學“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的體會
正如歌手李娜所唱的那樣: 生活是一團麻, 那也是麻繩擰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線, 也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生活是一條路, 怎能沒有坑坑洼洼, 生活是一杯酒,飽含著人生酸甜苦辣……生活在象牙塔的孩子們,更應該試著了解生活,感受生活,甚至改變生活。綜合實踐活動就顯得尤為重要。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我們的教育,要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能看;解放孩子的雙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孩子的時間,讓他們能學自己想學的東西。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要以活動促發展,讓學生主動實踐,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大膽探究,敢于質疑。真正親近生活,親近實踐。如何來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資源呢?《新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開發并利用校內外各種資源,讓學生通過實踐,增強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增進學校與社會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充分利用家鄉的資源,實現課程的教學時空向自然環境,生活領域和社會領域的拓展,真正做到讓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生活。
通過教學“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我對綜合實踐課的教學有了深刻的體會。
一、實踐活動要與生活相結合,要貼近生活。
綜合實踐課的本質在于:讓學生自主參與到開放式的綜合應用實踐活動中,通過切身的身心體驗,從而達到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正如美國教育家杜威以“做中學”為核心的教育思想認為的那樣:“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活動中主動體驗,嘗試、改造,必須去做”,充分體現“實踐中體驗,體驗中發展”。
只有生活才是語文學習永遠取之不竭的源泉。實踐證明,現實生活中,各種實踐活動資源是交織在一起,并沒有特別清晰的界限,而且任何活動的開展不可能僅僅依靠一種活動資源。因此在開發和利用實踐活動資源的過程中我們要處理好它們之間的關系,使其在綜合實踐活動中都能發揮出最大效用,成為實施綜合實踐活動的有利保障。如教學“走進信息世界”,我們師生了解到,信息不是新冒出來的事物,本來就廣泛存在于自然與社會之中。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正是依靠太陽東升西落帶來的信息確定時間的。南燕告春,是動物帶來了春天的消息,一葉知秋,是植物送來了秋天的信息。學生坐在教室了學習,與親友、朋友通信,看電視、電影,也是在接受信息。信息包含了人們以往不知道或者不能確定的東西。因此,消息、新聞、報道、資料、情報都是一種信息。知識也是一種信息,是經過人們提煉、加工、系統化了的信息。現代社會信息量越來越大,信息傳遞的速度越來越快,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廣。學會搜集和處理信息,對社會和個人的發展都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了解古今信息傳遞方式和變化,這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但對消息閉塞的農村孩子來說又是不全面的。讓他們在非懂似懂中開展這項綜合實踐活動,學生會覺得既有挑戰性,又能勝任。通過師生共同搜集,查閱發現古今的傳遞信息的方式是多樣的。1.用候鳥,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鐘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臺等 5. 一個是信件,由郵差來發放,騎馬到每個驛站,再換馬,最后把信送到;或者說書的先生將某些事編成書詞,用說書的方式唱出來,也算是信息傳播;還有些比較不正規的就是傳言,說書等等。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移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同學們總結出:古代信息的缺點是信息傳遞速度慢、不精確、信息形式單一。現代傳遞的信息量大、信息多樣化,傳遞速度極快、不受地域阻隔。我乘勢要求學生回家互相打一個電話或用手機發一個短信,感受現代信息的優勢。
二、實踐活動內容要有趣味
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們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必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因此激發學生濃厚的參與欲是綜合實踐活動實施首要步驟。教師要善于創設情景。教師可以依據兒童當前的經驗、需要、興趣等,選擇某一普遍化或理想化的文化生活的側面,尋找足以滿足和培養這些需要的材料,從而使兒童對自己目前的生活和環境有更深的理解。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時要選取能讓學生“心動”的主題。這個主題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越好,范圍越小越好,讓學生在活動沒有開始之前便“躍躍欲試”,這樣才會使課堂活動之外的真正探究因這份心動而更加豐富多彩。
情境創設的方式多種多樣:1、可根據學生學習、生活中普遍存在卻熟視無睹的問題引導討論,激發學生的探究欲,如神話電視劇或動畫片是怎樣制作的出神入化的。結合信息技術課,讓學生在電腦上欣賞照片、音樂、動畫、收發郵件、賀卡等,親身體驗多媒體電腦和網絡的神奇,感受現代信息傳輸的方便快捷。2、可以通過組織參觀訪問或引導觀察、實驗,如教學“走進信息世界”,我帶領學生到醫院看收費科操作,到銀行看別人存、取錢3、可以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引發思考,如教學“走進信息世界”,讓學生預測一周的天氣會怎樣,你是怎么知道的,準確率有多高,然后上網查詢。
為了充分發揮基地的依托作用,開展活動時還可以邀請部分學生家長,熟悉情況的行家或專家等擔任輔導員,指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這樣,學生們欣喜地走出校園,目睹了高科技生產的神力,體驗到生活的真諦。
三、綜合實踐活動設計要有坡度和難度。
沒有人不需要借助外界力量,能從一樓直接上到四樓,樓梯就是我們的憑借,它使我們愈來愈高,視野也愈來愈寬闊。綜合實踐活動也要有樓梯這樣的坡度和難度。綜合實踐活動最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實踐,讓學生實實在在的“做”。實踐學習與文本學習的關系實際上是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的關系,是教師講解與學生自主實踐活動的關系,是霧里看花到手里拿花的過程。既要有一定的印象,經驗,還要有探索的空間。我們要給孩子創設鍛煉的機會和條件,因為他們總要在學習中自己長大。因此,作為教育者,必須引領學生獲得輕松參加實踐的體驗和經驗,在“立腳處求平衡,于出頭處謀自由。”(陶行知的教育言論)。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這次活動中或多或少了解自然、社會、自我及它們的內在聯系。
四、綜合實踐活動要有教育意義
教育是喚醒,教師就是在塑造人。要抓住學生喜歡實踐課的契機,通過學生的看、說、用,領悟教育的信息。充實思想,完善人格。培養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語文用語文的興趣和習慣,讓學生在語文綜合性學習中全面提高人文素養和語文素養。震撼心靈的同時,達到和諧統一的目的。在實踐中獲得新知,形成了意識,鍛煉了能力。學生的整體素質在實踐中獲得提高,對學校、家庭、社會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如學寫簡單的研究報告:我布置了和學生息息相關的研究主題,調查去年的家庭各項收入(玉米、麥子、枸杞、蔬菜……)各項開支(種子、化肥、雇工工資、生活開銷……)及家庭年純收入,寫出調查結果。。學生積極回家準備,咨詢,調查。第二天,交來一份份各異的報告,我仔細翻閱,大部分學生多家庭的年純收入感到吃驚。家庭各項開銷這么大,一年剩不了多少錢。很多學生寫到:我感到很心酸,爸爸媽媽支撐這個家很不容易,我再也不亂花錢了。還有一部分學生發現種枸杞來錢快,建議家長擴大種植量。學生們開始融入家庭,關心家庭。把自己當做其中的一員,為家庭出謀劃策。這種教育效果是課堂上空洞的說教所不可替代的。
五、綜合實踐活動要及時評價、總結、鼓勵。
有始就要有終,實踐活動最忌虎頭蛇尾。教師要對活動做公正、全面的評價,這對學生既是一種指導,更是一種鼓勵。
在具體評價的操作中,我認為可采用以下兩種方法:
1、可用簡單便捷的口頭評價: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應著重考查學生參與的態度‘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既評價個人,也評價小組,甚至家長,關注個人在活動中合作態度和參與程度,隨時指導、評價。多用激勵性評語。
2、建立“四級評議表”:采取學生個人評價、小組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使評價更加科學、全面、真實。
總之,在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時期里,教師可在不同時段要求學生充當批評家或傳記作家的角色,對自己成長過程中所發生的進步、已實現的目標以及在學習中所走過的彎路等進行總結。通過指導學生進行這種回顧和自省,為學生的成長提供了重要的契機,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的能力。
[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教學體會]相關文章:
4.走進春天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