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典型先進事跡材料

時間:2023-04-27 17:34:40 先進事跡材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典型先進事跡材料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用到過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不是單純為其單位和個人評功擺好,而是為了鮮明地體現和積極宣揚一種特定時代所需要的精神。大家知道事跡材料的格式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典型先進事跡材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典型先進事跡材料

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典型先進事跡材料1

  中藥材種植林業專業合作社于10月注冊正式掛牌成立,位于白巖鄉檀木村,是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而出現的農村林業新型經營實體,是我市林改后出現的首家中藥材種植的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各級和相關部門的幫助與支持下,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依托湘西州湘泉制藥廠和吉首市武陵山

  地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兩個戰略合作伙伴,將中藥材種植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連接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了合作社規模化的快速發展,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現代生態中藥材種植產業。

  目前合作社輻射周邊6個行政村,現有社員228戶,參加意向報名加入合作社組織的農戶300多戶,固定資產500萬元,實現林地流轉3500畝,總產值達3xxxx年,每年按70元/畝支付租金,共計年租金24.5萬元。

  通過流轉讓農村閑置林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發展,為實現現代林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提供了保障。

  二是投入財力人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

  合作社投入資金90萬元,勞動力20xx年實現贏利500萬元。

  二是農戶不僅有土地租金,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收益xxxxx元。

  三是得到戰略合作伙伴湘泉制藥等企業的扶持,共同謀劃基地發展,湘泉制藥等企業先期墊付成本(如:苗木、種子、化肥和除病藥物),統一收購時剔除成本,獲得贏利160萬元。

  四是支部贏利。

  “公司+基地+支部+合作社+成員”的運作模式,每年從收益中提取2萬元資助所在地黨支部投資當地公益事業。

  五是老百姓贏利。

  合作社不僅發展了基地,而且爭取了上級150萬元資金支持,硬化村道5.5公里,方便了附近村老百姓出行。

  合作社成立以來,得到了各級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基地和所在村基礎設施都得到很大改善。

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典型先進事跡材料2

  縣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位于吉林省東南部長白山脈的余脈龍崗山南麓的輝南縣樣子哨鎮大椅山村,成立于20xx年,合作社帶領成員發展天麻、林下人參、貝母等林下中藥材種植,形成以技術、市場為先導、以基地、農戶為依托,以品牌、加工為后盾六位一體的合作發展模式,將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連接成完整的產業鏈條,使廣大農戶從中獲得了良好的種植收益。目前合作社發展成員560戶,合作社在本縣共發展林下參1萬多畝,天麻8萬多平方米,五味子70余畝;先后在柳河、琿春、集安、撫松、白山建立5個林下中藥材基地,輻射帶動吉林、通化、遼源、延吉、鐵嶺、錦州等21個縣市區,帶動農戶種植林下藥材面積xxxxx余畝,會員戶均增收10萬余元。20xx年被農業部評為國家示范社。

  一、科技領航、市場牽引,為合作社發展提供內驅動力

  領先的天麻繁育栽培技術是合作社立于不敗之地的先決條件。合作社掌握長白山烏桿天麻育種栽培核心技術,創辦者周長霞是東北掌握天麻有性繁殖技術的第一人,馴化培育出品質優、產量好、抗逆性強的長白山烏桿天麻品種,命名“烏美”,通過了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的審定,是吉林省目前唯一審定通過的天麻品種。烏美天麻配合有性繁殖技術,產量比原來無性繁殖翻一翻。周長霞成為東北天麻育種、栽培領域的無冕之王,受邀參與編寫吉林省無公害農產品天麻地方標準,與人合著的《天麻栽培200問》科普讀物被列為新農村建設系列叢書,為吉林農大代培2名研究生,被評為吉林省首批農民實用型專家,并授予農民科學家稱號。合作社擁有現代化的發菌室和菌種廠,占地面積3000多平米,年可生產菌種20萬袋,為會員統一提供天麻種子,并直接配送到戶,有效保證了品種的純正,為天麻穩產高產奠定了基礎。合作社大力開展科技培訓。五年來,在縣內外共舉辦林下中藥材種植培訓班30余期,培訓農民9000余人次。對簽約成員,派技術人員上門指導,確保學員能夠熟練掌握全部技術環節,有效提高了社員的林下中藥材種植技術水平。

  成熟穩定的銷售渠道是不斷發展壯大的不竭動力。在多年的滾動發展過程中,周長霞時刻關注天麻市場動向,多方奔走拓展天麻銷售空間,在廣東、廣西等多個藥材專業市場設有銷售網點,與多家醫藥企業建立了供銷關系,形成了穩定的銷售渠道,產品供不應求,每年都有經銷商到產地坐等購貨,解決了合作社發展的市場出口,為合作社發展壯大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目前,合作社年產鮮麻50余噸,產值達到1000余萬元。

  二、統分結合、互惠共贏,聚沙成塔不斷擴大基地規模

  合作社與成員之間依靠合作協議,形成松緊適度、統分結合、互利共贏的的合作關系。合作社負責提供種子(種苗)、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合作社成員負責基地建設和生產管理,在產中環節實行分散管理。這種以合同為保障的合作關系,符合當前中藥材產業發展的特點。 以合同方式明確雙方的責權,使各方利益得到法律保障。合作社一方履行產前產中產后服務義務,使合作社成員最大限度地降低生產成本,規避市場和技術風險,實現穩賺不賠。合作社以市價提供種栽,免費提供技術指導,保證穩定的種苗收益和穩固和生產基地。以略高于市場價保底回收產品,使農戶無市場風險,有效保證了農戶的'利益。 以合同方式聯結雙方利益關系,實現責權與利相輔相承。通過合同約束雙方履行義務,合作社有償提供種栽,保底回收產品,使合作社成員付出一定的生產成本,同時靠向合作社出售產品獲得收益,使生產管理水平和收益掛鉤,付出和收益成正比,對合作社成員有了利益上的約束,增強了農戶的責任意識、風險意識和履責意識,有利于提地適應了當前的土地承包經營模式。使農戶可以合理利用房前屋后、農田林地、閑置棚舍等,只要氣候、光照條件合適,適當客土改土,都可以發展天麻栽培,門坎較低,適合千家萬戶農民發展。

  三、打造品牌、精深加工,確保合作社做大做強

  以品牌為依托,提升市場知名度,提高品牌效益。20xx年,合作社將自己培育的“長白山烏桿天麻”注冊了“喜霞”牌商標,產品成功通過國家有機認證,每市斤鮮麻比南方品種高出20元,凸顯出品牌效應。為提高商品價值,合作社實行統一菌種、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商標、統一包裝等“八統一”模式,變散裝為精裝,打造自己的商品品牌,有效提升了市場占有率和附加值,有效保障了會員種植林下藥材的經濟效益,擴大了市場空間,降低了市場風險。

  以精深加工為抓手,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為了使合作社能給成員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幾年來,合作社努力探索林下中藥材種植的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思路,多次到南方考察學習,確定走精深加工之路,并與省農科院合作開發了天麻密餞、天麻酒、天麻飲品等保健品,進一步拉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擴大農民非農就業規模。目前,天麻酒、天麻密餞已進入試生產階段。

  下步,合作社將圍繞資源優勢,加大推廣力度,做大基地規模;進一步優化服務,完善與成員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調動農民群眾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的積極性;加大市場開拓和產品精深加工力度,打創著名品牌,不斷做精、做強,帶動更多農民兄弟姐妹走上致富路。

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典型先進事跡材料3

  記中藥材種植林業專業合作社一、合理利用閑置林地,全面發展藥材種植二、規范流轉林地資源,實現林業集約經營

  節約、集約利用林地是科學發展的集中體現,根據以用為先、依法進行、分類處理、集約利用的原則,林權管理部門認真落實國家法律法規,積極做好林地資源管理工作,向合作社提供政策支持和優質服務,實現了林地的節約、集約利用,在有限的'空間實現了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流轉數量增加和規模逐步擴大。合作社自成立起就開始注重林地流轉,在自有500畝林地的基礎上通過互換、入股、租賃等方式進行流轉,目前已將4個村(白巖鄉作落村、檀木村、橋六村和馬頸坳鎮汩比村)集體和農戶承包的3000畝林地流轉連片使用。簽訂流轉合同手續的農戶有228戶,流轉林地3500畝,流轉期20年,每年按70元/畝支付租金,共計年租金24.5萬元。通過流轉讓農村閑置林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和發展,為實現現代林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提供了保障。

  二是投入財力人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合作社投入資金90萬元,勞動力2200個,整治林地3500畝,人行道路7300米,興修排水渠2400米,灌溉池320口,通過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提高了林地土壤保水保肥能力,減少了水土流失,使生態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林地的利用率和產出率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三、合理利用人力資源,極力創建就業平臺四、林權改革效益突顯,合作經營實現五贏

  中藥材種植林業專業合作社在林地流轉中使農戶、支部及合作伙伴得到實惠,實現了森林資源資產要素與市場要素的有機結合,促進林業的規模經營,激活了林業要素市場。實現了五贏:

  一是專業合作社股東每年實現贏利500萬元。

  二是農戶不僅有土地租金,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收益xxxxx元。

  三是得到戰略合作伙伴湘泉制藥等企業的扶持,共同謀劃基地發展,湘泉制藥等企業先期墊付成本(如:苗木、種子、化肥和除病藥物),統一收購時剔除成本,獲得贏利160萬元。

  四是支部贏利。公司+基地+支部+合作社+成員的運作模式,每年從收益中提取2萬元資助所在地黨支部投資當地公益事業。

  五是老百姓贏利。合作社不僅發展了基地,而且爭取了上級150萬元資金支持,硬化村道5.5公里,方便了附近村老百姓出行。合作社成立以來,得到了各級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基地和所在村基礎設施都得到很大改善。

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典型先進事跡材料4

  一年前的這個日子,我就是坐在這個透明的茶幾前,對著黑色的筆記本,然后地動天搖,躲在廁所里,腳顫抖的頻率遠遠大過地面波動的頻率,直到自己拼命告訴自己,不要怕不要怕,不要抖了不要抖了,最后終于能鎮定地站在廁所里,任它甩得天昏地暗。

  認識的人們都還在,不認識的許多人們卻突然離開了。

  記憶里的羅浮山溫泉,銀廠溝也還在,現實里的它們也永遠告別了我們的暑假。

  那場地震已經停止震動了365天,那這片土地上的人呢?要多久他們才能不再害怕不再顫抖才能鎮定從容地走出地震?

  忽然之間鋪天蓋地的紀念活動撲面而來,報紙上每篇文章都如此慷慨激昂感嘆號和數據相映成趣,詩歌與悼文齊飛。

  不是我沒有回憶沒有感慨沒有悲痛不想大書特書,只是突然發現,這么多的背后,我們最欠缺的一樣東西還是欠缺著。 理性的審思。

  不是說沒有,是依然很少。

  謠言止于智者。不知還有多少人記得那些謠言,可笑又可恨的謠言。是什么造成全城的恐慌,是什么造成全城的斷水?那個可惡的水污染謠言。是什么造成全城車輛出動堵塞了道路,是什么造成我們半夜依然守在廣場上等待那未知的1點到3點的余震?那些善意卻依然可惡的余震誤報。我慶幸大腦讓我在那個混亂的時候一個都沒有相信,但是我一個人告訴我的媽媽我的奶奶又有什么用呢?如果那時人們可以更理智些,如果以后我們可以更理智些,我們的抗震救災也會更順利些,更有效些。如果我們一味沉浸在悲痛抑或重建成功的喜悅里,那么下次,更加愚蠢的謠言在四川人民中依然會如魚得水。 災難總是讓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就像它讓曾經默默無聞的志愿者行為變成一種大眾性全民性的行為。每一個志愿者面試,我總想好一句臺詞,看起來很傻,但是說出來很帥:因為我來自四川,全國各地的志愿者曾經那樣幫助過我們,我也想做一名志愿者。雖然不曾有機會來說,但那些地震中全國各地志愿者的身影,所有四川人都不會忘記。古有湖廣填四川,今有八方助四川,四川啊四川,紫色盆地,天府之國,何其有幸!可是,不怕潑一盆冷水,志愿者的蜂擁而至也曾造成過麻煩。各地的自駕車想來就來,想走就走,路口一堵,救災的物資車,挖掘機統統進不去,也不難想象,志愿者這家串了走那家,人來人往,無法保證每戶都得到相同相應的照應。如果,如果曾經有過一些有效的組織,適當的安排,如果志愿者也能稍微統一地調配,統一地分發物資,幫助群眾,是不是抗震救災的工作也會順利那么一點點?

  一頭本地的豬告訴我,當外地的同學一致用“災區”這個稱呼代替了“四川”時,她非常非常的戈應。“災區”稱呼四川,好像并沒有什么不妥,因為四川就是災區。那么直呼殘疾人“你這個殘疾人”也似乎并沒有什么不妥,因為他就是殘疾人。四川為什么要重建,因為他不想成為祖國永遠的一道疤,殘疾人為什么要努力站起來,因為他不想看起來像個弱者。災區有災區的尊嚴,請直呼我們四川,四川還是四川,她還立著,還驕傲著,她瘸過殘過受傷過,但她永遠不是一個弱者。

  我最后悔的一件事,是沒有記下地震期間手機里的那些短信。那些代表著樂觀快樂成都人的短信,那些苦中作樂的短信,帶來的安慰卻是難以估計的。想起那些震后依然在路邊打麻將的四川人,想起今天電視中重新展露笑顏的四川人,想起回國時候看到那些淳樸而傻呵呵的笑臉。我為什么喜歡我的祖國我的家鄉,我就喜歡那些爛兮兮的墻,破爛爛的房,那些皮膚黝黑穿著廉價襯衫蹬著破三輪的老農民,那些睡在棚里唱著爛俗大調踏著臟拖鞋的老民工,總是快樂,總是有開不完的玩笑,說不完的幽默,再差勁的條件,還是樂觀,還是從容。快樂的四川人,若有誰還記得那些短信,請不吝傳我一些。 多難興邦。若還有一個詞在去年能安慰我們中國人,那就只有這個詞了。多難為什么興邦,因為經歷過,才不再害怕不再顫抖不再茫然,因為思考過,才會更好應對才更加堅強。因為悲傷過,才團結才勇敢才可重新來過。

  還記得全國悼念日那天的xx廣場,那時的熱淚盈眶:四川加油,中國加油!

  我們都活下來了,我們都該思考啦,我們是怎樣活下來的?或者,我們怎樣才能讓更多的人活下來?

  一、概述: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和“科教興國”方略的實施,我國農村中小學所取得的成績是眾所周知,有目共睹的。特別是黨的十七大以后,我國農村教育事業駛入了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的健康軌道。

  目前,在我國農村普遍實施了根本意義上的九年義務教育免費機制,不僅鞏固和加強了農村義務教育“普九”成果,同時還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和諧社會的創建進程。

  然而,由于受傳統教育的束縛和影響,長期以來,我國農村教育結構單一,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應試教育積重難返,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學率作為評價教育工作近乎唯一的目標,致使農村教育與當地生產和群眾生活脫節,忽略了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長此以往,必將影響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農村中小學教育所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逐步浮出水面,并且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障礙。為此,筆者對所在的濱州市濱城區堡集鎮農村義務教育現狀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查。

  二、調查方式

  我們選擇了訪談和問卷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問卷式調查用于收集標準化的定量資料,訪談式調查用于收集非標準化的無結構的定性資料。

  通過調查,得到豐富的、個性化的信息。然后經過歸納、分析、綜合、整理,得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本次調查我們重點采用訪談法,正是想通過這種面對面的交談的方式,探詢我鎮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共謀改進我鎮義務教育的大計。

  在訪談人群選擇上,我們依據典型性、廣泛性原則,采取發散的方式,尋找可以影響到鄉村義務教育的各大主體,分別和一部分學生、教師、家長等進行了訪談。

  三、農村中小學教育現狀及成因分析: 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經過分析整理,我們概括出了我鎮義務教育的現狀如下:

  現狀一:教育經費嚴重短缺

  農村中小學教育資源的嚴重短缺首先體現在教育經費的嚴重不足。最近幾年,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僅占gdp 2%的比例。就這2%而言,絕大部分都投入到了高等教育和城市中小學教育中,等到本來就十分有限的經費到了區、縣、鎮一級教育行政部門手中,他們中的一些好大喜功者卻充分利用這一經費,在城區大興“示范校”、“窗口校”,不遺余力地標榜個人政績。

  筆者在一篇教育調研報告中看到了一個僅有60萬人口的小縣,不顧百姓的反對,不惜斥資近億元將原本就修建得相當不錯的一所重點中學易地重建。這般層層卡扣,最后到達農村中小學尤其是義務教育學校的幾乎是微乎其微。

  由于教育經費的嚴重短缺,加之某些教育官員的政績膨脹,農村中小學基礎教育教學設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學活動無法開展,音體美勞等不少課程都因教學設施的缺乏而無法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所謂現代化的教育設施也是繡花枕頭,成了擺設。由于信息渠道不暢,能熟練或基本熟練使用電腦的不足半數,遠程教育資源的共享成為了夢想。

  現狀二:師資力量薄弱

  筆者所處的鄉鎮,六處完全小學中,除了中心小學師資力量相對較為雄厚一點外,其他小學,沒有幾個是個正規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的,幾乎是清一色的“民轉公”。

  他們中只有極少數受過專業培訓,大部分是憑借自己日積月累的教學經驗開展工作的,相當一部分教師教法陳舊、觀念落后。

  教師隊伍整體存在著年齡偏大、知識結構老化、知識面窄的問題。通過查閱所在鄉鎮的教師檔案資料,發現全鎮中小學教師平均年齡47歲,其中,50歲以上占51.8%。不僅年齡老化,而且學歷偏低,知識結構老化,教育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

  六處小學中,市、區級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幾乎為零;初中學校,稍有改觀。面對新形勢下的`素質教育,面對改革后的義務教育新課程,他們往往顯得力不從心。試想,這樣一支隊伍擔負著我鎮中小學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和教育改革的繁重而艱巨的任務,談何容易?!

  造成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受經濟發展水平和事業人員編制的制約,難以注入“新鮮血液”,使得一些學校不得不臨時招聘代課教師,以解燃眉之急。

  現狀三:應試色彩濃郁,師生不堪重負。

  “考、考、考教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數十年來,農村中小學教師一直無法走出這一應試教育的怪圈,究其原因是一些區、縣、鎮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在學年末,拿中考升學率、非畢業班優秀率、合格率,統一排位,排位的名次、學生成績的好壞,直接關系到老師的晉級加薪。

  于是乎老師們也顧不了“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素質教育”,一味汗水加時間,有道是:“不管黑貓白貓,考得高分就是好貓”。筆者所在地是一處偏僻的農村小鎮,老師們早晨5:30天蒙蒙亮,就要早起跟班輔導,晚上初中部的老師還要輔導到9:30。一天下來,師生心力交瘁,苦不堪言。

  現狀四:德育教育令人堪憂。

  重智育輕德育是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中存在的普遍現象。在一些學校,有的老師可以公開容忍成績優秀的學生犯錯誤,少數學生家長在自己孩子與同齡孩子發生沖突時,竟然給予縱容和支持。不少學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打群架、偷財物、出入網吧、集結團伙、侮辱師生等現象絕無僅有。

  記得不久前有報道稱:某地某校發生了震驚全國的中學生“滅門慘案”。由此可見,造成一些農村中小學生法制觀念淡薄,道德品質敗壞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家庭、社會都沒有對之引起足夠的重視。尤其是學校德育教育的嚴重缺失。

  現狀五: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

  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是農村教育的主要癥結。據有關統計資料,全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初高中畢業生中60%以上要回到農村,尤其是農業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這一比例更高,達到80%以上。這些學生大多返鄉務農或外出打工。

  但農村普通初中教育,尤其是課程設置、教材編寫與農業生產經營、城鄉經濟發展實際需要相脫節,學到的基礎文化課,就連勞動技能課也都解決不了很多農村產業技術與經營管理問題。畢業后的農村青年不能盡快融入到當地的經濟建設中,造成農村勞動力的巨大浪費和盲目流動。

  一些初中畢業后不能升入重點高中的孩子,寧可融入了滾滾打工洪流,也不愿到職成教育學校學習深造。因而出現了“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的教育怪圈。

  現狀六:“國有民辦”教育舉步維艱,學生家長選擇處于兩難

  筆者所處的濱城區堡集鎮,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幾年前,一所由多方籌措資金、集九年教育于一體的“國有民辦”實驗學校應運而生了。

  這所學校,辦學經費和教師工資全部是“公辦”性質,并且整合了全鎮最優秀的師資資源,全部充實到了實驗學校。而收費標準則是“私立”性質的,導致原本并不富裕的當地農民家庭更加不堪重負,為了給予子女較好的受教育機會,而又別無選擇。

  縱然,這所學校在一定時期受到了應有的關注,也取得了較為突出的辦學效益。然而,舉債千萬元辦學基礎上的高收費教育,一方面給義務教育學校和學生、家長造成了人為的不公平,加重了當地百姓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也惡意爭奪了那些名副其實的民辦學校的教育資源,限制或者扼殺了真正意義上的民辦學校的生存和發展。在國家強制施行義務教育的今天,暴露出了這類所謂民辦教育的種種問題。

  農村家長往往為了讓孩子能夠得到高質量的教育,學更多的知識,走出農村,而將孩子們送入學費昂貴的私立學校學習,放棄收費較低甚至免費的公辦學校。

  從而得知,國家支持農村的大量教育經費,并沒有從實際意義上給廣大農民減輕負擔,反而使他們中一部分家庭的實際負擔較往日大大加重了。恐怕,這就是問題的癥結所在。

  由于農村學校的公用經費撥付不夠及時到位,致使很多農村學校向學生家長等私人借款維持學校的正常運作。據調查,筆者所在的鄉鎮實驗學校,截至目前,尚有1600多萬元的不同債務。可見,農村學校尤其是“國有民辦”學校的負債累累,將嚴重阻礙農村教育的又好又快科學發展。

  面對兩種性質的學校,面對兩種相差懸殊的教育質量,面對掌上明珠的兒女和捉襟見肘的家庭境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處于兩難境地。

  那就是,如果讀免費的公辦學校,家長將無經濟負擔,但由于本鄉鎮最優質的師資被強行抽調到“國有民辦”實驗學校,因此孩子要付出自己的前程;如果讀“國有民辦”實驗學校,孩子得到較為優質的教育,但家長要卻付出具大的犧牲。

  這種兩難境地,正是目前農村教育的困境。隨著義務教育保障機制的逐步完善,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尤其是中考制度的改革,象筆者家鄉這樣的“民辦” 學校面臨的沖擊和生存的風險與日俱增。

  現狀七:初中學生流失現象死灰復燃

  除學生家庭經濟困難這一主要客觀原因外,還有教師敬業精神差、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教學質量低下等,也是導致學生厭學進而流失的一些主要原因。 近年來各級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門為了引進和穩定人才普遍重視了提高教師待遇,卻往往放松了對教師的思想教育工作,教師為人師表、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意識淡薄,追逐個人名利、動輒跳槽厭教的現象時有發生。

  教師厭教的表現不僅不利于良好校風的建立,同時也是導致學生厭學之風的重要誘因之一。家長們認為孩子升學無望,紛紛通過各種關系把孩子轉到區直學校就讀,家庭條件較差的便索性讓孩子輟學。

  五、改變農村教育現狀的策略

  根據調查的情況,筆者建議,為改變農村教育現狀,應當采取以下策略:

  對策一: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首先要把教育經費的挪用作為重點抓,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迅速成立一個調查小組,查清農村中小學的負債狀況以及教師的工資待遇落實情況,對因負債建校舍的,要通過財政撥款支付,使學校能較好地運轉;其次完善對農村教育投資的監督機制,嚴防中間環節的克、挪、卡、要,確保專款專用,并且還要力保各校將有限的經費用在刀刃上,從而逐步完善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

  對策二:全面提升農村中小學教師整體的綜合素質。加大師資培訓力度,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清退或分流不合格教師,招收有大專學歷的畢業生回鄉任教,同時對教師的福利等問題要根據實際給予改善。完善農村教育資源尤其師資資源配置,促進農村教育的公平正義。 對策三:徹底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在為學生“減負”的同時也要為教師“減負”。在我國大部分農村中小學,由于受現代企業制度的影響,曾經風靡一時的推行所謂的“末位淘汰”機制,廣大農村教師因擔心自己本就來之不易的“鐵飯碗”砸在質量上、丟在“末位”上,不惜起早貪黑長時間同學生泡在一起,致使應試教育愈演愈烈,一些學生由此產生厭學、逃學的現象。

  有的教師生怕下崗,便以透支身體健康為代價,長期自主加壓,延長工作時間,更有甚者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障礙。據調查,在農村中小學教師中由于擔心教學質量而整日吃不好睡不香者大有人在,尤以45歲左右中年教師最為突出。

  此外,在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半邊戶”(夫妻只有一人有固定工作)由于工作壓力大,家庭負擔重,個人收入有限,他們往往身心俱疲。我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在農村中小學教師身上大力弘揚人文精神,落實人文關懷,不遺余力地為他們減輕工作壓力,消除心理障礙,為在廣大農村全面推行素質教育鋪平道路。

  對策四:堅持德育為首的教育方針,促進學生健康個性和諧發展。

  加強和改進農村中小學學生德育工作,首先要把握好中小學教育階段青少年身心成長發育的特點,把握好不同學生個體的個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學業基礎,從而有的放矢的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確立健康向上的人生目標。

  抓緊這時期的德育工作,將對他們一生的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當前社會生活發生著復雜而深刻的變化,傳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倫理道德觀正受到商品經濟大潮的不斷沖擊,致使現階段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一時無所適從。

  因此,我們的德育教育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并有機結合傳統美德,把握新時代特點,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思想道德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教育的全過程。

  要把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機統一于教材之中,積極改進教育教學方法和形式,把傳授知識、訓練技能、培養創新精神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努力營造出寬松、和諧、愉悅的“三位一體”德育教育環境,為培育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礎。

  對策五:深化教育改革,徹底改變農村學生“升學無望,就業無路,致富無術”的局面。農村中小學教育要與農村實際相結合。國家要著力改革農村中小學課程,設置一些體現農村教育特點的實用性課程,使之在提高農村人口整體素質的同時還能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對策六:針對我鎮“國有民辦”實驗學校舉債辦學、舉步維艱,而且對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沖擊較大,造成教育資源配置不公的狀況,建議上級主管部門在充分征求廣大師生和學生家長意見的基礎上,依法進行收購,恢復公辦學校的名分,并且將優質的師資資源與另外幾所義務教育中小學進行平衡的基礎上重新整合,分期償還建校債務,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免費機制,促進我鎮義務教育全面健康和諧發展,切實減輕農民負擔,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建進程。

  對策七:針對初中學生輟學現象死灰復燃的現象,一方面要加大義務教育宣傳和實施力度,確保困難學生不會因貧失學;一方面要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樂學善學,確保學生不會因厭學而輟學。

  同時,要完善學校辦學水平評估機制,切實把“減負控輟”工作納入教育督導評估序列并不斷提高評價指數。從而把“減負控輟”工作納入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一盤棋工程,最大限度的控制學生流失。

  六、調查過程中的收獲與反思: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不僅對家鄉農村中小學教育的現狀有了較為明晰的了解和分析,而且對改革發展家鄉農村義務教育提出了粗淺的意見和建議。

  同時,還增強了對家鄉的熱愛和向往,增強了發奮學習、頑強拼搏的信心和毅力,為日后報效家鄉、報效祖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礎。可以說,受益匪淺。在此,真誠感謝學院團委給予我這次難得的接受鍛煉教育的機會,真誠感謝家鄉父老給予的配合支持。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將珍惜火熱的青春年華,珍惜書聲瑯瑯的大學時光,在學院黨委和團委的正確領導下,在恩師諄諄教誨和學友的相互勉勵下,發奮苦學,頑強拼搏,待學有所成,為創建和諧社會無私奉獻自己全部的光和熱!

【中藥材種植合作社典型先進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防疫先進典型事跡材料12-27

先進個人典型事跡材料01-16

班組先進典型事跡材料11-23

先進典型事跡材料范文03-20

師德先進典型事跡材料03-31

防疫先進集體典型事跡材料12-19

企業個人先進典型事跡材料09-13

消防先進典型的事跡材料(精選9篇)11-02

防疫先進典型事跡材料精選15篇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