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賞析及翻譯

時間:2022-03-17 12:40:46 文言文 我要投稿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賞析及翻譯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大家一定都接觸過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種書面語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你知道的經典文言文都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賞析及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賞析及翻譯 篇1

  鄒忌諷齊王納諫

  兩漢 劉向 撰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于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后,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此所謂戰勝于朝廷。(謗譏一作:謗議)

  譯文

  鄒忌身長五十四·寸左右,而且形象外貌光艷美麗。早晨,(鄒忌)穿戴好衣帽,照了一下鏡子,對他妻子說:“我和城北徐公比,誰更美呢?”他的妻子說:“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齊國的最美的男子。鄒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而又問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誰更美呢?”妾說:“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從外面來(拜訪),(鄒忌)與他相坐而談,問他:“我和徐公比,誰更美呢?”客人說:“徐公不如您美麗。”又一天,徐公來了,鄒忌仔細地看著他,自己認為不如徐公美;照著鏡子里的自己,更是覺得自己與徐公相差甚遠。傍晚,他躺在床上休息時想這件事,說:“我的妻子贊美我漂亮,是偏愛我;我的妾贊美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贊美我美,是有事情要求于我。”

  在這種情況下,鄒忌上朝拜見齊威王,說:“我知道自己確實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愛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們都認為我比徐公美。如今齊國有方圓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宮中的姬妾及身邊的近臣,沒有一個不偏愛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沒有一個不懼怕大王的,全國范圍內的百姓沒有一個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由此看來,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嚴重了!”

  齊威王說:“你說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們,能夠當面批評我的過錯的人,給予上等獎賞;上書直言規勸我的人,給予中等獎賞;能夠在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指責議論我的過失,并傳到我耳朵里的人,給予下等獎賞。”命令剛下達,許多大臣都來進獻諫言,宮門和庭院像集市一樣熱鬧;幾個月以后,還不時地有人偶爾進諫;滿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么可說的了。燕、趙、韓、魏等國聽說了這件事,都到齊國朝拜齊威王。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注釋

  鄒忌:戰國時的齊國人,曾任相國。

  諷:諷諫,用暗示,比喻之類的方法,委婉的規勸。

  齊王:即齊威王,威王。

  納諫:接受規勸。納,接受,接納

  修:長,這里指身高。

  八尺:戰國時一尺約合今天的七寸左右。

  昳麗:光艷美麗。

  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名詞作動詞活用,意為穿戴,在句中作狀語。)

  窺鏡:照鏡子。

  孰:誰,什么。

  與:和……比。

  及:比得上

  旦日:明天。這里指第二天。

  明日:即上文“旦日”的后一天。

  若:如。

  孰視之,孰:通“熟”,仔細。之:代城北徐公。

  弗如遠甚:遠不如。弗:不。

  又:更。

  寢:躺著。

  美我者:贊美/認為……美

  私:動詞,偏愛。

  誠知:確實知道。

  皆以美于徐公:都認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邊省去了“我”。以:認為。于:比。

  地:土地,疆域。

  方:方圓。

  宮婦:宮里的姬妾。

  左右:身邊的近臣。

  四境之內:全國范圍內(的人)。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蔽:形容詞用作動詞,指受蒙蔽。

  善:好。

  乃:于是,就。

  面刺:當面指責。面,當面,名詞作狀語。

  受上賞:給予,付予。通“授”

  謗譏于市朝:在公眾場所議論(君王的過失)。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譏,諷喻。謗譏,在這里指“指責,議論”,沒有貶意。市朝,眾人集聚的公共場所。

  聞:這里是“使……聽到”的意思。使動用法。

  時時而間(jiàn)進:有時候偶然進諫。間進:偶然有人進諫。間,間或,偶然,有時候。

  期(jī)年:滿一年。期,滿。

  朝于齊:到齊國來朝見(齊王)。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這就是身居朝廷,不必用兵,就戰勝了敵國。

  而形貌昳(yì)麗:而,表并列關系。

  文言現象

  通假字

  1.有:通“又”。

  2.孰:通“熟”,仔細。如“孰視之”。

  3.受:通“授”,給予、付予。

  詞類活用

  1、朝服衣冠(名詞作狀語,在早上)

  2、朝服衣冠(名詞作動詞,穿,戴)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形容詞意動用法,認為……美)

  4、能面刺寡人之過者 (名詞作狀語,當面)

  5、聞寡人之耳者 (動詞使動用法,使……聽到,)

  6、私我也(形容詞作動詞,偏愛)

  7、王之蔽甚矣(形容詞用作動詞,受蒙蔽)

  古今異義

  鄒忌諷齊王納諫 (古:(對君主、尊長、朋友等)委婉地規勸,諷諫。今:誹謗,嘲諷)

  窺鏡而自視(古:照,看。今:偷看)

  今齊地方千里 (古:土地方圓。今:地點,處所)

  能面刺寡人之過 (古:指責。今:用尖的物體進入或穿過)

  謗譏于市朝 (謗,古:公開指責別人的過錯。今:誹謗。譏,古:諫;今:諷刺)

  臣之妻私臣 (古:偏愛。今:自私)

  宮婦左右莫不私王 (左右,古:國君身邊的近臣。今:方位名詞或表示范圍的副詞“大概”。莫,古:沒有誰;沒有什么。今:不,不要)

  鄒忌修八尺有余 (古:長,原文指身高。今:改正)

  明日徐公來 (古:第二天。今:明天,今天的下一天。)

  朝服衣冠(古:穿戴。今:衣服)

  特殊句式

  1,判斷句

  城北徐公(者),齊國之美麗者也。(用“……者,……也”表示判斷)

  2,倒裝句

  忌不自信。(賓語“自”前置,正常語序為“忌不信自”)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介詞結構“與城北徐公”后置,正常語序為“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此所謂戰勝于朝廷。(語句可調整為“此所謂于朝廷戰勝”)

  欲有求于我。(狀語“于我”后置,正常語序為“欲于我有求”)

  謗譏于市朝。(狀語“于市朝”后置,正常語序為“于市朝謗譏”)

  3,省略句

  與坐談省略主語“鄒忌”和介詞“與”的賓語“之”(代客人),(鄒忌)與(之)坐談。與坐談,介賓。之,代詞賓語。

  4,被動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一字多義

  a 之

  齊國之美麗者也(的)

  問之(代詞,他)

  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獨立性)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取消句子獨立性)

  孰視之(代詞,指徐公)

  暮寢而思之(代指這件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由此觀之(代詞,指這件事)

  臣之妻私臣(的)

  王之蔽甚矣(不翻譯)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的)

  數月之后(不譯)

  燕,趙,韓,魏聞之(代詞,指上面這件事)

  b 朝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上朝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見

  于是入朝見威王 《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朝廷

  朝服衣冠《戰國策·鄒忌諷齊王納諫》 早晨 (zhāo)

  c 孰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代詞,誰)

  孰視之,自以為不如(通“熟”,仔細)

  d 于

  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向)

  能謗譏于市朝(在)

  皆以美于徐公(比)

  e 美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認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這里的意思是俊美。)

  課文研討

  關于課文

  課文通過鄒忌以自身經歷對齊王進行類比從而得出直言不易的道理,諷勸齊王納諫除弊的故事,從而說明國君必須廣泛采納各方面的批評建議,興利除弊,才可以興國的道理。

  這個故事明確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人在受蒙蔽的情況下,是不可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客觀事物的。作為領導,更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防止被一些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要偏聽偏信,要廣泛聽取他人的批評意見,對于奉承話要保持警惕,及時發現和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不犯或少犯錯誤。

  應該說明的是,這篇課文所記述的,未必全是事實,很可能是戰國時期流傳的名人逸事。所謂納諫能導致“戰勝于朝廷”的結果,在諸侯割據稱雄、以攻伐為賢的戰國時代,只能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觀察日常生活,從中提煉出有意義的主題,而且通俗生動,說服力強,文筆流暢而富有變化,充滿情趣等,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內容分析

  第1段,進諫的緣起。

  作者先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修長,儀表堂堂。“窺鏡”“自視”,逼真地刻畫出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與下文見徐公后“弗如遠甚”的自慚心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遠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卻異口同聲地認為他比徐公漂亮,顯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們沒有勇氣說出真實的情況。這里,三個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雖然都是贊揚,但語氣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現了妻對他由衷的喜愛,愛戀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與主人之間并沒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順從,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強,說話比較拘謹,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則明顯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難能可貴的是,鄒忌在這一片贊揚聲中,并沒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先是“不自信”,等見到徐公后,又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甚而至于“暮寢而思之”。

  這一段,作者并沒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瑣事之中,一般性地寫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贊美而感到自滿,而是將人物形象進一步提高、升華,由自身想到國家,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見威王”。

  第2段,進諫的內容。

  這一段是課文的中心部分。鄒忌見威王后,并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用類比推理、推己及人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里,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使他懂得廣開言路,虛心納諫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了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他為什么敢下這樣的結論呢?一是鄒忌曾任齊相,是國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無所顧忌;二是以小見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國君的受蒙蔽,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第3段,進諫的結果。

  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立即發布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開張圣聽,對于關心國事、積極進諫者,分不同情況給予獎賞。齊王納諫之后,齊國果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門庭若市”說明在此以前,齊國確實有許多積弊,“時時而間進”說明最初的進諫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齊威王已經根據人們的意見,改革了弊政。“雖欲言,無可進者”,說明威王已完全糾正了缺點和錯誤,齊國政治清明。齊威王納諫去蔽,從而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考綱篇目

  文學常識

  1.《戰國策》:戰國時代國別史匯編,也是一部歷史散文總集。由漢代劉向編訂,共33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策。它記載了戰國時期各國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動,記錄了各國謀臣的策略和言論。它語言流暢,寫人記事真切、生動。在藝術上有很高成就,對后代文人的影響很大。

  2.文章主旨:

  本文通過記敘鄒忌以家庭瑣事設喻勸諫齊威王和齊威王勇于納諫的故事,表現出作者對善于勸諫者和開明君主的肯定和贊賞。在今天,鄒忌的忠誠與智慧,齊威王的胸懷與魄力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3.寫作特點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采用設喻說理的方法。先由用作設喻的事實寫起,寫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妻、妾、客的贊美之辭以及鄒忌對這些言辭的分析,這部分內容表面上看來似乎與諷諫無關,實際上是設喻說理的前提。接著寫鄒忌諷諫齊王,正面設喻來說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最后從國內和國外兩個方面寫出了鄒忌諷諫齊王納諫后取得的巨大成效。從全文看,第一部分的敘事是第二部分設喻說理的前提,第二部分是設喻說理本身,第三部分則是第二部分的必然發展和結果。三部分之間聯系緊密,結構嚴謹。此外,鄒忌以自己與徐公比美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設喻,由己及君,以小見大,由家事到國事,道理由淺入深,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4.人物形象

  首先鄒忌在周圍人的交口稱贊中,頭腦冷靜,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可見他是一位有自知之明的人。當他通過觀察思考,由現象到本質得出正確結論的時候,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思維縝密,具有豐富生活經驗的人。當他把這一生活現象和治理國家聯系起來的時候,一位忠于職守,勤于王事,善于發現問題的謀士形象就躍然紙上。而他高超的勸諫藝術更進一步刻畫出他足智多謀、嫻于辭令、深諳君王心理的政治家形象。

  齊威王是一位善于納諫而又有魄力的開明君主。他不僅認真聽取了鄒忌的勸諫,認為“善”(當然與鄒忌的委婉諷諫藝術有關)。而且果斷采取正確措施,制定出對進諫者的獎勵辦法,鼓勵更加直接的進諫者。而文章通過“令初下”,數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的變化,表現出齊威王措施得力,從善如流,興利除弊,改革成效十分顯著。可見他是一位有魄力有能力的開明君主。

  內容理解

  鄒忌以什么事聯想到國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鄒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與徐公誰美的問題。

  鄒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對自己的評價?

  他認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見他有自知之明。

  鄒忌是如何“諷”齊王的?鄒忌在“諷”齊王時,很講技巧,先以“閨房小事”談自己的體會,然后以類比的方式委婉進諫。

  諷諫的結果如何?齊王接受諫言,并發布政令,廣開言路,懸賞納諫,始而“門庭若市”,繼而“時時而間進”,最后“無可進者”,終于“戰勝于朝廷”。

  鄒忌成功說服齊王,他的勸說方式對我們帶來什么啟示?

  他的勸說方式,即委婉勸說,它的優點就在于充分尊重被勸說者,使之受到啟發、明白道理,從而樂于接受。今天的人際交往仍值得借鑒這種做法。

  鄒忌在妻、妾、客的交口稱贊中,沒有得意忘形,還能保持清醒的判斷,最后承認自己“弗如遠甚”,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境界。我們應該從鄒忌身上學到些什么呢?探究文意,說說你的認識。

  ①對人對已有實事求是的態度(正視自己,論人客觀等表述亦可)。

  ②善于思考,有反思的習慣與自省的能力。

  ③觀察事物深入細致,透過現象看本質(正確認識妻、妾、客的贊美動機等)。

  7.齊國能“戰勝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請你從中概括出一條對我們的學習有指導意義的建議。

  第一問:一是有鄒忌這樣的敢于直諫且善于勸諫的忠臣,二是齊威王敢于采納群臣的意見。

  第二問答案開放,言之戚理即可。答案示例:(1)要虛心地向師長、同學征求學習方面的意見。(2)要虛長、同學提出的學習方面的批評和建議。(3)在學習過程中要敢于挑戰權威,大膽質疑。(4)要敢于、善于指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錯誤。

  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國道理是什么?

  要廣開言路、虛心納諫,讓人們敢于說真話,才能做到政治清明,在朝廷上戰勝別國。

  總結鄒忌諷諫成功的原因

  ① 列國爭強爭霸,齊是大國,齊威王是有作為的君主,鄒忌進諫的內容是“受蔽”使威王領悟到“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道理,這是關系到國家興亡的問題;②鄒忌進諫的方式是委婉設喻,易于被對方接受;③鄒忌把過錯歸于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使威王可以接受;④威王受蔽是客觀存在,只是由鄒忌點明而已。

  句子賞析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麗。朝服衣冠,窺鏡,

  【句解】第一次“窺鏡”自視,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魁梧,儀表堂堂,逼真地再現了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比“美”。

  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句解】其心里應該是對自己的美貌充滿信心,所以,這第一問的語氣應該是充滿自信,且沾沾自喜的。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妻子的回答,極贊其美,語態親昵,飽含偏愛之情。尤其“美甚”二字,將此種神態、心理渲染得淋漓盡致。與后文“私我”呼應。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句解】插筆介紹徐公,說明徐公是齊國著名的美男子,為鄒忌怕比不上他提供現實依據。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

  【句解】鄒忌對自己的美貌略有懷疑。因此,這句話的語氣應帶有疑惑,并且急于知道結果。另外,考慮到所問的對象是小妾,因此,語氣是嚴肅,焦慮,急切的。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

  【句解】妾回答,少“君美甚”一句,仍用反問語氣,表現了妾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順從心理。與后文“畏我”呼應。

  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

  【句解】鄒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仍在懷疑。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句解】客回答,因有求于人,故答語婉轉,阿諛奉承。與后文“有求于我”呼應。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句解】“窺鏡而自視”,自我感覺“弗如遠甚”。可見,由“自信”到“自慚”,心理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句解】妻、妾、客的回答,都肯定了鄒忌美于徐公,但鄒忌并沒有飄飄然,而是在會見徐公后,又經過冷靜的思考悟出了妻、妾、客的謬贊是有其原因的,就是“私我”“畏我”“欲有求于我”。這表現了他實事求是的精神,終于看清事物的本質。這句話也是下文他用暗示、比喻的方法諷諫齊王的基礎。

  創作背景

  春秋戰國之際,七雄并立,各國間的兼并戰爭,各統治集團內部新舊勢力的斗爭異常尖銳激烈。在這激烈動蕩的時代,士作為一種最活躍的階層出現在政治舞臺上。各國統治者也認識到失去了民心,國家的統治就難以維持。所以,他們爭相延攬人才。至于鄒忌諷齊王納諫的故事,于史無考。

  寫作特色

  1.情節完整,人物生動。

  全文雖然只有三百多字,卻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鄒忌的兩次窺鏡,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以及“暮寢而思”等情節,妙趣橫生,富于生活氣息,親切有味。對人物的刻畫特別講究。如對鄒忌,作者不重形體的刻畫,而是著重用細節和對話,表現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又如,齊王只有兩個舉動,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個賢明的君主形象表現得生動傳神。

  2.敘事簡潔,剪裁巧妙。

  對鄒忌與徐公比美的情節,作者作了繪聲繪色的描繪,對他的進諫,卻只作概括的敘述。對臣民的進諫,也突出重點,記敘“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三個時期的不同情況,使讀者從中體會齊王納諫后的巨大變化,而對齊王最初受蔽之深,齊國積弊之多,以及具體如何改革等,都只從側面暗示,略而不寫,使文章的中心更為突出。三問三答,也沒有從每個人的形態上去描寫,而是通過不同語言來顯現人物對問題的不同態度。用筆簡潔,辭約意豐。

  3.語言繁簡適度。

  鄒忌的三問,內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變化,既表現了他的懷疑,又毫無重復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卻大不一樣。齊王的回答只有一個“善”字,既表現了他的態度和誠意,又恰如其分地顯示了他的矜持與尊貴。.

  4.設喻說理,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設喻說理是本文最顯著的寫作特點.文章先寫鄒忌與徐公比美,接著對妻,妾,客的贊美之詞進行了分析,為下文的設喻說理做了必要的鋪墊.接著寫鄒忌諷諫齊王,先從自己的私事說起,隨后以私事比國事,讓齊威王從中受到啟發。這種由近到遠,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事大事,用設喻來講道理,表明了只要語言含蓄委婉,忠言完全可以順耳,使得對方愉快的接受。

  全文運用了類比的寫作手法。【設喻說理】

  設喻,又叫諷喻,這是比喻修辭的一種擴大化的用法,是借敘述一個故事,通過暗示、類比,說明某一事理,表述某一主張的富有機智幽默情趣比較婉曲的語言表達方式。它往往是一段話,甚至是一篇文章,用整個故事透露出喻意,不用比喻詞,喻意較含蓄,讓讀者去體會兩件事情在道理上的相似之處,有時有“意在言外”之感。諷喻的使用非常靈活,既可以在行文中插敘,并且點明本意;也可以獨立成章,寓意其中,并不明說,而留給讀者以思考。無論是哪種形式,一般都蘊含著諷諫、譏刺、規勸、批評、誘導的意義。

  賞析

  本文著重寫齊相鄒忌以自身生活中的小事設喻,勸說齊王必須以廣泛聽取人民的意見作為施政依據的故事。

  全文可以分三部分。

  從開始到“欲有求于我也”是第一部分,寫鄒忌從妻、妾、客三人都謬贊自己比城北徐公還美這件事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這一段的第一層,寫鄒忌之美。先說明鄒忌是個高大美麗的男子,再通過三問三答,從妻、妾、客三個人異口同聲的回答中印證了鄒忌的美麗,而且比齊國的美男子徐公更美。然后在這一段的第二層,記敘鄒忌和徐公實地比較的情況。鄒忌深信:“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因此在比美中頗有自知之明,他懷疑妻、妾、客同聲肯定他比徐公美是一種阿諛。他要從客觀現實中找到正確的答案。通過“孰視”“窺鏡”,終于發現自己遠遠不如徐公,于是引起他的深思。夜深人靜,獨自思忖,最后悟出妻、妾、門客阿諛自己的原因:凡對自己有偏私,有所畏懼,或者有所企求的人,在自己面前只會說些獻媚討好的假話,不會指出自己的缺點。這一段文字雖然不多,但用了鋪陳和對比的手法,最后點明道理,是一則情節非常生動的故事。

  從“于是入朝”到“王曰:‘善’”是第二部分,寫鄒忌“因小見大,自容貌之微,推及于朝廷大事”。(見《鄭堂札記》卷四)

  鄒忌從比美的生活經驗中深刻認識到一個統治者聽到真話之不易。在齊國地位最高、權力最大的齊威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蒙蔽者。于是他把切身體會告訴了齊威王,揭示了這個發人深思的問題,并以此來諷喻齊威王納諫去蔽。為了使齊王能接受諫言,先述說自己的生活體驗,指出妻、妾、客的三種回答是出于不同的動機,先給齊王一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以齊王所處的生活環境和自己的經歷作比較,指出齊王受蒙蔽的嚴重。這樣現身說法確實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從“乃下令”到結束是第三部分,寫齊威王聽取鄒忌的規勸下令求諫和群臣在一年中進諫的情況。齊威王欣然接受了鄒忌的勸告,下令獎勵臣民向他進諫。齊威王納諫結果是提高了齊國的威望,贏得了很多諸侯的尊敬。

  在這一部分記述中,有幾點值得注意:1.文章沒有寫群臣受賞的情況,也沒有寫威王對待意見的情況。但是,從越來越沒有人提意見和越來越提不出意見的情況就暗示了齊威王不僅聽取意見,而且虛心接受意見改革了政治。2.齊王下令號召“群臣吏民”都來提意見,可是踴躍進諫者只寫到群臣而沒提到吏民。可見地位低下的吏和民,實際上是不可能參與政治發表看法的。文章不提吏民只寫群臣,真實地反映了這一政治活動的階級局限性;同時,我們不能只從“雖欲言,無可進者”,就認為威王的統治十分清明。3.文章只寫“燕、趙、韓、魏聞之,皆朝于齊”,未及秦楚。燕、趙、韓、魏是戰國時期齊國北方和西方的'鄰國,國力和齊國相若,后來都比齊國弱小。秦、楚則是齊國西方和南方的大國,文章沒提秦楚,還是比較符合當時實際形勢的。4.最后一句“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點出全文的主旨。說明只要去蔽納諫,修明內政,就能“戰勝于朝廷”。

  本文篇幅不長,但完整地記敘了鄒忌與徐公比美和威王納諫強齊兩則故事,而且包含了深刻而明白的寓意,容量是很大的。文章之所以寫到這樣,在技巧上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1.用設喻的方法講述道理。鄒忌勸說齊王廣開言路,不是像一般人那樣正面講道理,而是用一段具體的家庭瑣事為譬喻來闡明“納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2.具體形象地刻畫人物。如寫鄒忌,先是“朝服衣冠,窺鏡”,然后是問妻、問妾、問客;見到徐公,先是“孰視之,自以為不如”,再是“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最后是“暮寢而思之”;人物的動作心理,無不刻畫入微。有了這一段有聲有色的描寫,才使下文的進諫入情合理。3.語言簡練生動。一篇三百多字的短文,從家事說到國事。寫人物,聲貌畢肖;敘事實,曲折引人;用語言,簡潔生動:如“于是入朝見威王曰:……”幾個字就交代了朝見的過程,省去了進諫的“導語”,開門見山地直陳其事。齊王聽了諫辭以后,只用了一個“善”字就寫出了齊王納諫的決心。威王下令納諫以后,只三十來字就交代清楚了“令初下”“數月之后”“期年之后”三個階段的具體情況,說明了納諫后發生的巨大變化;納諫的效果,只寫鄰國的動態,而略去國內的情況。這些都稱得上簡潔有力。再看語言的生動:鄒忌與妻、妾、客的三問三答,意思基本一樣,句法卻各不相同,文字錯綜,毫不呆板。妻、妾、客的答話并不雷同,反映各自的心理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文章內容未必盡合歷史事實,但所表達的思想有積極意義,并且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賞析及翻譯 篇2

  文章以“孰美”的問答開篇,繼寫鄒忌暮寢自思,尋找妻、妾、客人贊美自己的因為,并因小悟大,將生活小事與國大事有機地聯系起來。由自己的“敝”,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婉諷“王之敝甚”,充分顯示了鄒忌巧妙的諷諫藝術與嫻熟的從政謀略。鄒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體悟,委婉地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改革弊政,整頓吏治,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

  第一部分,寫鄒忌與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贊美而自喜,而是從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作者先刻畫了鄒忌的外貌:身材魁梧,儀表堂堂。“窺鏡”“自視”,逼真地刻畫出他不無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這點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與下文見徐公后“弗如遠甚”的自慚心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遠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卻異口同聲地認為他比徐公漂亮,顯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們沒有勇氣說出真實的情況。這里,三個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雖然都是贊揚,但語氣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現了妻對他由衷的喜愛,愛戀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與主人之間并沒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順從,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強,說話比較拘謹,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則明顯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難能可貴的是,鄒忌在這一片贊揚聲中,并沒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先是“不自信”,等見到徐公后,又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弗如遠甚”,甚而至于“暮寢而思之”。

  這一段,作者并沒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瑣事之中,一般性地寫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贊美而感到自滿,而是將人物形象進一步提高、升華,由自身想到國家,從中體味出國君不易聽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見威王”。

  第二部分,寫鄒忌以切身經歷設喻,諷諫齊王除蔽納諫。

  這一段是課文的中心部分。鄒忌見威王后,并沒有單刀直入地向威王進諫,而是先講自己的切身體會,用類比推理的方式講出“王之蔽甚矣”。他先敘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從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國大事,說明齊王處于最有權勢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這里,沒有對威王的直接批評,而是以事設喻,啟發誘導齊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嚴重性,從而使他懂得納諫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依據,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點明了進諫的主旨,猶如當頭棒喝,一針見血,使其猛醒,具有強烈的表達效果。

  鄒忌敢下結論的原因:一是鄒忌曾任齊相,是國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無所顧忌;二是以小見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國君的受蒙蔽,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第三部分,寫齊王納諫及其結果。

  齊王接受了鄒忌的勸告,立即發布政令,懸賞求諫,廣開言路,對于關心國事、積極進諫者,分不同情況給予獎賞。齊王納諫之后,齊國果然發生了可喜的變化。“門庭若市”說明在此以前,齊國確實有許多積弊,“時時而間進”說明最初的進諫已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齊威王已經根據人們的意見,改革了弊政。“雖欲言,無可進者”,說明威王已完全糾正了缺點和錯誤,齊國政治清明。齊威王納諫去蔽,從而使齊國國勢強盛,威震諸侯。

  評析

  標題

  本文選自《戰國策· 齊策一》原是沒有小標題的,本文的題目為編者所加。題目用“諷”齊王納諫。而不用“勸”,一個“諷”字抓住了這篇文章的主要特點。諷,就是用委婉的語言暗示、勸告或指責。諷諫,不同于直諫或勸諫,關鍵在于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語進諫,去啟發、開導被諫者。良藥而不苦口,便于對方接受。鄒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體悟,委婉地勸諫齊威王廣開言路,改革弊政,整頓吏治,從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以“孰美”的問答開篇,繼寫鄒忌暮寢自思,尋找妻、妾、客人贊美自己的原因,并因小悟大,將生活小事與國家大事有機地聯系起來。由自己的“蔽”,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婉諷“王之蔽甚”,充分顯示了鄒忌巧妙的諷諫藝術與嫻熟的從政謀略。

  內容

  本文通過齊人鄒忌勸齊威王納諫的故事,說明只有虛心聽取他人意見,做到納諫除弊,才能把事情做好。鄒忌勸諫的對象是齊威王,目的是讓齊王聽納忠言,振興齊國。但是文章卻以很大的篇幅寫鄒忌與徐公的比美,以及他從中所受到的啟發。鄒忌用自己的例子和體會勸說齊威王,看來似與主題游離,實則鄒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為喻,從自己的私事說起,隨后用來比國事,讓齊威王從兩事的類比中受到啟發,明白其中道理。文章的思路是由近及遠,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這種寫法委婉動聽,淺顯易懂,能使讀者受到啟發和教育。

  人物刻畫

  本文作者極善于刻畫人物,其表現手法,不重于形體的描繪,而著墨于對人物的舉止細節的摹畫和對話的細微差別。例如鄒忌“朝服衣冠,窺鏡”,“窺鏡而自視”。兩處都用“窺”而不用“對”,“窺”不能解作“偷看”而應釋為“暗自”,將人物私下品評自己容貌的內心世界傳神地表現出來。“孰視”,仔仔細細、認認真真地端詳徐公,內心里反反復復地做著比較,這些細節都惟妙惟肖。再如,第一段的三問三答,句式相同而略有變化,尤其是三答,雖然異口同聲地說“你比徐公美”,但是各自答話的微小差別,卻顯示了人物關系的親疏與各自的心態。妻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為之驕傲的,妾的回答卻多少有些遲疑、緊張而謹慎,客的回答雖然斬釘截鐵挺干脆,但敷衍應酬也是顯而易見的。

  道理

  本文通過齊人鄒忌勸說齊威王納諫的故事,說明只有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納諫除弊,方能把事情做好。文章不是直抒其意,而是先從自己的切身體會談感受,強調蒙弊的害處。再說私事,層層設喻,進而談論到君王執政這間國家大事,讓齊威王從類比中受到啟迪,感到察納眾言的必要。文章思路清晰,由遠及近,由小到大,由生活瑣事推及國家大事,層層深入。這種寫法委婉生動,淺近易懂,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修法律而督奸吏。鄒忌接受相印后,淳于髡前去會見他,向他提出五點建議。其中一條是"大車不經過校正,就不能托載規定的重量;琴瑟不經過校正,就不能成就五音"。意即一個國家的政治,就像大車運轉、琴瑟彈奏和弦一樣,要有一定的制度約束,使百官協調一致。鄒忌回答說:"謹受令,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即頒布法律,督責不法官吏,不使為非。這樣就樹立起正氣,打擊官場中阿邑大夫之徒的歪風邪氣。

  編者簡介

  劉向

  劉向(約前77—前6)又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漢宣帝時,為諫大夫。漢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后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漢成帝即位后,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中國最早的圖書公類目錄。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賞析及翻譯】相關文章:

鄒忌諷齊王納諫原文與習題12-16

課文《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11-30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練習及答案07-14

《鄒忌諷齊王納諫》說課稿8篇12-16

鄒忌諷齊王納諫導學案課件05-13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答案(15篇)03-15

《鄒忌諷齊王納諫》閱讀答案15篇03-12

《鄒忌諷齊王納諫》課文重難點講解12-12

《鄒忌諷齊王納諫》《成侯鄒忌為齊相》閱讀答案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