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問說文言文翻譯

時間:2024-04-29 08:14:55 文言文 我要投稿

問說文言文翻譯

  問說,即為關于求學應當勤問的論說。本文的中心論點為“君子之學必好問”,敘述了“問”在學習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編為你帶來的問說文言文翻譯 ,歡迎閱讀。

問說文言文翻譯

  問說原文: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云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而非是者,雖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

  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作者概況

  原文選自《孟涂文集》,劉開(1784—1824)字明東,又字方來,號孟涂,清代桐城人,散文家。 劉開是清朝桐城派詩人。劉開出生數月喪父,母吳氏日耕夜織,盡心撫育。少時牧牛常依塾窗外,傍聽塾師講課,天長日久,習以為常,塾師頗為愛憐,留館就讀。劉開如饑似渴,遍讀詩文。十四歲,以文章拜會姚鼐,姚鼐看后高興地說:“此子他日當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墜緒賴以復振,吾鄉幸也。”遂收為弟子,授以詩文之法。劉開融會貫通,盡得師傳,與同鄉方東樹、上元管同、歙縣梅曾亮并稱“姚門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劉開生平以教書為業。授課之余,潛心散文創作與文論研究,主張“以漢人之氣體,運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經,參之以周末諸子”,“然后變而出之,用之于一家之言”。(《與阮云臺宮保論文書》)他還提出:“夫文之本出于道,道不明,則言之無物;文之成視乎辭,辭不達,則行之不遠。”(《復陳編修書》)劉開的這些主張和見解,進一步闡發了方苞、劉大櫆、姚鼐諸前輩的文論,對當時的散文創作,具有一定指導意義。劉開雖尊崇桐城家學,但不“拘于繩尺”,而能“取精汰粗,化腐為奇”,“集眾家之美”,“而得其天然”。他的散文明白曉暢,動宕恣肆,才氣俊逸。其詩文多反映貧民疾苦,暴露官場黑暗,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精神。如《食蕨嘆》寫道:“昔聞力田能免饑,今見老農愁不死。出門回望面石灰,十戶七閉三半開。親里相見各無語,但問何處多野菜。”早年曾游歷廣東、浙江、泰山、黃山等風景名勝,寫下了不少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篇。著有《劉孟涂詩文集》14卷、《駢文》2卷、《廣列女傳》20卷、《論語補注》3卷。

  問說譯文:

  君子學習一定喜歡提問。提問和學習是互相輔助而進行的,不學習(就)不會發現疑問,不提問(就)不會增廣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勤奮地提問,不是真的喜歡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但有時不通曉在事理上,了解其中大的(道理)了,但有時不了解其中的細節,(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

  (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提出疑問來破解那些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對)道德才能不如自己的人,問他們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憑借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憑借知識多向知識少(的人)問”。(對)道德才能同自己相等的人,問他們借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探討,明確地分辨那些問題。《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并提“學問之道”,“學”之后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并且在“學”的前面。

  古代的人虛心采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圣人(也)采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后,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何況世俗的人呢?

  認為自己對,而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弊病,學習有未貫通的地方(不理解的地方),(卻)硬要認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可問的事情(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和他相處親近而不莊重,不甘愿向他問,像這樣,那么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愿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愿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正)是由于這原因嗎?

  而且那些不喜愛問的人,(是)由于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于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于問是理所當然的。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有一次失誤。圣人所不了解(的道理),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道理);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要學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并不認為會是可恥的,后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后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問說注釋:

  (1) 君子:古時對有德有才人的稱呼。

  (2) 輔:輔助。

  (3)好:喜好。

  (4)無以致疑:不會發現疑問;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致:求得。疑:疑問,疑難。

  (5)廣識:增廣知識;廣:使……廣,增廣,增加、增長。

  (6)或:有時。

  (7)達于事:(使道理)用于實行。達,通曉,通達。

  (8)舍問:放棄提問。舍:放棄。

  (9)其奚決焉:怎么能解決問題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詞,指代文中的“理”與“識” 。焉,代詞,指代上述的“理”與“問”。 決:判斷,解決。

  (10)就 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

  (11)以資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資:憑借。

  (12)交相問難(nàn):互相詰問;難:駁詰。

  (13)審問:詳細地詢問。(古今異義,今意為“審訊”)

  (14)放心:古今異義,放縱散漫的心思。

  (15)是己而非人:意動用法,以己為是,以人為非。是:以……為是;認為……對 非:以……為非。

  (16)未安:不穩妥的地方。

  (17)臆度(yì duó):主觀猜測;臆:主觀的;度:猜測,估計。

  (18)狎(xiá):親近而不莊重。

  (19)理無專在: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

  (20)唯,只。

  (21)舍問,其奚決焉 舍,放棄。

  (22)君子之學必好問 必:必須 好:喜歡,喜愛。

  (23)而或:但卻。

  (24)不肖:不成器的人。

  (25)是故:因此。

  (26)相輔而行:互相協助進行。

  (27)賢:道德才能高。

  (28)破:破解。

  (29)知:了解,明白。

  (30)強:勉強。

  (31)不屑:不重視,輕視。

  (32)幾:幾乎。

  (33)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34)忌:嫉妒。

  (35)妄:胡亂地。

  (36)得:某一方面的見解。

  作品鑒賞

  問說,即為關于求學應當勤問的論說。本文的中心論點為“君子之學必好問”,敘述了“問”在學習的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謂“學問”,就是“學”與“問”的結合,“學”與“問”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現被編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級第一學期語文課本教材。“說”是古代一種文體,通過發表議論或記述事物來說明某個道理。

【問說文言文翻譯】相關文章:

問說的文言文翻譯10-06

問說全文文言文翻譯11-15

問說劉開的文言文翻譯04-04

《問說》原文及翻譯08-23

《問說》文言文及注解10-31

《問說》原文及翻譯賞析11-29

問說閱讀答案及翻譯06-03

說難文言文翻譯09-13

猿說文言文翻譯10-28

《馬說》文言文翻譯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