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通用31篇)
在平時(shí)的學(xué)習(xí)中,大家都經(jīng)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在為看懂文言文發(fā)愁,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1
酒以成禮
鐘毓兄弟小時(shí),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藥酒。其父時(shí)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后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注釋】
①托:假裝。②酒以成禮: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③寢:睡覺。④因:趁機(jī)。⑤時(shí):當(dāng)時(shí)。⑥何以:為什么。⑦覺:醒。⑧值:當(dāng)......時(shí)。⑨且:尚且,暫且。
【文言知識】
釋“覺” 上文“其父時(shí)覺”中的.“覺”,不是指“發(fā)覺”,而是指“醒”,句意為當(dāng)時(shí)他們的父親醒過來了。又,文言文中的“睡覺”,指睡后醒來。又,“盜半夜入室,主人未覺”,意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為醒。
【參考譯文】
鐘毓兄弟小時(shí)候,正趕上父親午睡時(shí),趁機(jī)一起偷喝藥酒。他們的父親當(dāng)時(shí)睡后醒來,姑且裝睡看看他們要干什么。鐘毓行禮后喝酒,鐘會喝酒不行禮。隨后父親問鐘毓為什么要行禮,鐘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又問鐘會為什么不行禮,鐘會說:“偷本來就不是禮儀,所以不行禮。”
【閱讀訓(xùn)練】
1.解釋
①寢:睡覺。②因:趁機(jī)。③時(shí):當(dāng)時(shí)。④何以:為什么
2.翻譯:
①且托寐以觀之。
譯文:父親姑且假裝睡著來看他們(做什么)。
②既而問毓何以拜。
譯文:隨后父親問鐘毓為什么要行禮。
3.你認(rèn)為鐘毓和鐘會兄弟倆哪個(gè)更有道理?
答:鐘會的說法應(yīng)該更有道理,因?yàn)橥蹈`已不附禮儀,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禮儀了。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2
常羊?qū)W射
常羊?qū)W射于①屠龍子朱。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夢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發(fā)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⑩拂王旃⑾而過,翼若垂云⑿。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養(yǎng)叔⒁進(jìn)曰:“臣之射也,置⒂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fā)而十中。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注釋】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田:同“畋”,打獵。④云夢:古代湖澤名,泛指春秋戰(zhàn)國時(shí)楚王的游獵區(qū)。⑤使:讓。引:拉。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澤的小官吏。⑦起:趕起。⑧發(fā):跑出來。⑨交:交錯(cuò)。⑩鵠(hú):天鵝。⑾旃(zhān):赤魚的曲柄旗。⑿垂云:低垂下來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注,附著。⒁養(yǎng)叔:名養(yǎng)由基,楚國善射者。⒂置:放。
【參考譯文】
常羊跟屠龍子朱學(xué)射箭。屠龍子朱說:“你想聽射箭的道理嗎?楚國國王在云夢打獵,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哄趕禽獸出來射殺它們,禽獸們跑出來了,鹿在國王的左邊出現(xiàn),麋在國王的右邊出現(xiàn)。國王拉弓準(zhǔn)備射,有天鵝掠過國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猶如一片垂云。國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誰。養(yǎng)叔上奏說道:‘我射箭的時(shí)候,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發(fā)箭十發(fā)中。如果放十片葉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于:向。②道:道理。③之:代“禽”。④射:射箭時(shí)。
2.翻譯:
①置一葉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譯文:把一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譯文:如果放上十片葉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志,集中一個(gè)主要目標(biāo)。如果三心二意,左顧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3
次非殺蛟
荊有次非者①,得寶劍于干遂②。還反涉江,至于中流④,有兩蛟夾繞其船⑤。次非謂舟人曰⑥:“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見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余奚愛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fù)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選自《呂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釋】
①荊(jīng):古代楚國的別稱。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北。③反:同“返”,回,歸。④中流:江中心。⑤蛟:傳說蛟屬于龍類,水中的一種兇猛動物。⑥舟人:駕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義。⑦嘗:曾經(jīng)。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⑨余奚愛焉:我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參考譯文】
楚國有位叫次非的勇士。他在干(hán)遂買到一把寶劍。在回鄉(xiāng)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過江。木船剛到江心,江水中竄出兩條惡蛟,從左右兩邊圍住了木船。次非問搖船人:“你看見過兩條蛟龍繞住船兒船上的人還活下來的嗎?”搖船人回答:“沒有看見過。”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寶劍,說:“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如果犧牲寶劍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為什么要吝惜這把劍呢?”于是便縱身躍入波濤,跟惡蛟拼死搏斗,殺了惡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于:在;②反:同“返”,回,歸;③全:保全;④復(fù):又。
2.翻譯:
①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
譯文:你曾經(jīng)見過兩條蛟纏住了木船,船上的人還能活命的嗎?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譯文: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罷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爭的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4
大脖子病人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②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③,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人至,則群小婦人聚觀而笑之,曰:“異④哉人之頸也,焦⑤而不吾類。”外方人曰:“爾之累然⑥凸出于頸者,癭病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xiāng)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終莫知其為丑。
(選自明·劉元卿《賢奕編》)
【注釋】
①秦蜀:陜西、四川一帶。②其:那里的。③病癭(yǐng):得大脖子病。癭:長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的瘤子。④異:奇怪。⑤焦:干枯,這里形容人的脖子細(xì)。⑥累然:形容臃腫的樣子。
【參考譯文】
南岐在陜西、四川一帶的山谷中,那里的水很甜,但是水質(zhì)不好,常年飲用這種水的人就會得大脖子病,所以南岐的居民沒有不得大脖子病的。有一天,山外來了一個(gè)人,小孩婦人就一起來圍觀,笑話那人說:“看那個(gè)人的脖子真怪,那么細(xì)長,干巴巴的,和我們的不一樣。”外地人聽了,笑著說:“你們的脖子臃腫凸起,那叫大脖子病,你們不去求好藥治你們病,反而認(rèn)為我們的脖子細(xì)而有病呢?”南岐人說:“我們?nèi)迦硕际沁@樣的脖子,為什么要醫(yī)治呢?”始終不知道是自己丑。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其:代詞,那里的;②輒:就;③異:奇怪;④然:這樣。
2.翻譯:
①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
譯文:所以那里的`百姓沒有一個(gè)不得大脖病的。
②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
譯文:你們不去求好藥治你們病,反而認(rèn)為我們的脖子細(xì)而有病呢?
3.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
答:閉關(guān)自守會使人孤陋寡聞,目光短淺,甚至發(fā)展到是非顛倒,黑白混淆的地步。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5
高陽應(yīng)造屋
高陽應(yīng)將為室家①,匠②對曰:“未可也,木尚生③,加涂其上④,必將撓⑤。以生為室,今雖善,后將必?cái)、蕖!备哧枒?yīng)曰:“緣子之言⑦,則室不敗也——木益⑧枯⑨則勁⑩,涂益干則輕,以益勁任⑾益輕則不敗。”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⑾敗。
(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五 別類》)
【注釋】
①室家:房屋,房舍。②匠:古代專指木工。③生:這里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干。④涂:泥。⑤撓(náo):彎曲。⑥敗:毀壞。⑦緣子之言:按照您的話。緣,順著,按照。子,對人的尊稱,相當(dāng)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您”。⑧益:更加,越發(fā)。⑨枯:干。⑩勁:堅(jiān)固有力。⑾任:擔(dān)負(fù)。果——果然,果真。
【參考譯文】
高陽應(yīng)要建造新房子,木匠說:“不行啊!現(xiàn)在木料還沒有干,如果把濕泥抹上去,必定會壓彎的。用它來做房屋,現(xiàn)在即使是好的,以后一定會毀壞的。”高陽應(yīng)說:“按照您的說法,那么房子不會壞——因?yàn)槿兆右痪茫玖显礁删驮接玻鴿衲嘣礁删驮捷p。用越來越硬的'木料去承受越來越輕的濕泥,房子就不會壞。”木匠無言以對,只好聽從他的命令來造屋了。房子剛蓋成以后是很好,但是沒過多久,房屋果然坍塌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為:造;②以:用;③善:好;④益:更加。
2.翻譯:
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
匠人沒有話可以回答他,只好聽從他的吩咐來造屋。
3.你認(rèn)為文中的高陽應(yīng)是個(gè)怎樣的人?
答:善于詭辯卻不顧客觀規(guī)律,光憑主觀意志去做事。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6
竭澤而漁
竭①澤而漁②,豈不獲得,而明年③無魚;焚④藪⑤而田⑥,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
(《呂氏春秋·卷十四·義賞》)
【注釋】
①竭:使…干涸。②漁:捕魚。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燒毀。⑤藪(sǒu):指野草。⑥田:通“畋”,打獵
【文言知識】
釋“竭” 上文“竭澤而漁”中的“竭”,指“干涸”,這里是使動用法,句意為使池水干涸而捕魚。又,“地震,山崩川竭”,意為因?yàn)榈卣穑奖浪恿鞲珊浴K指“盡”,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力竭而斃”,意為精力用盡而倒下。
【參考譯文】
抽干湖水來捕魚,怎么可能捕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怎么可能打不到?但是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幸有用,以后不會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竭:使…干涸②漁:捕魚;③明年:第二年;④焚:燒毀。
2.翻譯:
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后將無復(fù),非長術(shù)也。
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今天僥幸有用,以后不會有第二次,這不是長久的'方法。
3.成語“竭澤而漁”的比喻意義是: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長遠(yuǎn)利益。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7
功名
水泉深則魚鱉歸之,樹木盛則飛鳥歸①之,庶草茂則禽獸歸之,人主賢則豪杰歸之。故圣王不務(wù)歸之者,而務(wù)②其所以歸。強(qiáng)令之笑不樂;強(qiáng)令之哭不悲;強(qiáng)令之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釋】
①歸:歸順,歸附。②務(wù):致力。
【參考譯文】
水泉很深,魚鱉就會游向那里,樹木繁盛,飛鳥就會飛向那里,百草茂密,禽獸就會奔向那里,君主賢明,豪杰就會歸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強(qiáng)使人們歸依,而是盡力創(chuàng)造使人們歸依的條件。強(qiáng)制出來的'笑不快樂,強(qiáng)制出來的哭不悲哀,強(qiáng)制命令這種作法只可以成就虛名,而不能成就大業(yè)。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則:那么;②盛:茂盛;③所以:……的原因;④令:讓,叫。
2.翻譯:
人主賢則豪杰歸之。
君主賢明,那么豪杰就歸附他。
3.上文開頭三句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說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須要有基本的生存環(huán)境條件作保障,同時(shí)也說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間有著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8
目貴明
目貴①明②,耳貴聰③,心貴智④。以天下之目視,則無不見也。以天下之耳聽,則無不聞也。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輻輳⑤并進(jìn)⑥,則明不可塞⑦。
(選自《管子九守》)
【注釋】
①貴:以……為貴。②明:聰明,這里指明查(則明不可塞。)③聰:聽力好。④智:思維敏捷。⑤輻輳:車輪的輻條。⑥進(jìn):這里指向中間集中。⑦塞:受蒙蔽。
【文言知識】
釋“并”:上文“輻輳并進(jìn)”中的“并”,指“全都”、“一起”、“一齊”、“一同”句意為車輪的軸條一起向車輪中心的圓木集中,比喻目、耳、心一起使用。又,“萬箭并發(fā),城中如雨”,意為一萬支箭一齊發(fā)射,城內(nèi)如同下雨。又,“五人并行”,意為五個(gè)人一同行走。又,“德才并佳,人主任之”,意為品德與才能都好,國君就任用他。
【參考譯文】
眼睛貴在明辨事物,耳朵貴在聽覺靈敏,心思貴在思維敏捷。(若能)用天下人的眼睛觀察事物,就能沒什么看不見;用天下人的`耳朵探聽消息,就能沒有什么事不知道;用天下人的心思思考問題,就能沒有什么事情不知道。情報(bào)來源豐富,像車輪的輻條一樣向中間集中,(君主)就能明察一切,而不受蒙蔽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貴:以……為貴;②聰:聽力好;③智:思維敏捷;④塞:受蒙蔽。
2.翻譯:
以天下之心慮,則無不知也。
譯文:用天下人的心智思考問題,就能無所不知。
3.與引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成語是:耳聰目明,其意思是聽得清楚,看得分明,形容感覺靈敏。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9
自知之明
自知者①不怨②人,知命③者不怨天;怨人者窮④,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選自《荀子·榮辱》)
【注釋】
①自知者:有自知之明的人。②怨:埋怨。③知命:懂得命運(yùn)。④窮:走投無路。⑤無志:沒有見識。⑥失:過失,過錯(cuò)。⑦反:反而。⑧豈:難道。⑨迂:拘泥守舊,不合時(shí)宜。
【文言知識】
釋“君子”與“小人”“君子”與“小人”在西周及春秋時(shí)期是指貴族統(tǒng)治者和被統(tǒng)治的勞動百姓。《國語》上說:“君子務(wù)治,小人務(wù)力。”意為君子致力于統(tǒng)治,小人致力于苦力。到了春秋末期及以后,“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道德卑劣的人。古語有“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意為君子心胸寬闊,小人時(shí)常憂愁。《論語》中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意為君子懂得仁義,小人只懂得利益。成語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意為用小人的心思猜度君子的.思想。
【參考譯文】
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怪怨別人,懂得命運(yùn)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而進(jìn)取。。錯(cuò)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zé)求別人,難道不是不合時(shí)宜了嗎?所以君子從來是淡定自若而不驚恐,小人則是常常驚咋而不鎮(zhèn)定。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知:認(rèn)識;②豈:難道;③道:遵循;④怪:異端。
2.翻譯:
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
抱怨別人的人必將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上天的人就不會立志而進(jìn)取。
3.荀子在上文中的主要觀點(diǎn)是:人應(yīng)該有自知之明。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10
對牛彈琴
公明儀為①牛彈清角之操②,伏③食如故④。非牛不聞,不合其耳⑤也。轉(zhuǎn)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⑥,即掉⑦尾奮⑧耳,蹀躞⑨而聽。”
(載于 南朝·梁·僧佑《弘明集》)
【注釋】
①為:給。②清角之操:高雅的曲子。③伏:趴著。④故:從前。⑤耳:耳朵聽。⑥鳴:鳴叫聲,作名詞。⑦掉:搖擺。⑧奮:豎直。⑨蹀躞(dié xiè):小步走。
【參考譯文】
公明儀給牛彈奏古雅的清角調(diào)琴曲,牛依然像剛才一樣埋頭吃草。牛并非沒有聽見,而是這種曲調(diào)不適合它聽罷了。公明儀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蠅的叫聲,(以及)孤獨(dú)的小牛犢的聲音。牛就擺動尾巴豎起耳朵,小步走并聽著。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為:給;②如故:像先前一樣;③鳴:叫聲;④奮:豎起。
2.翻譯:
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
譯文:不是牛不要聽,是曲調(diào)不悅它的`耳。
3.這個(gè)寓言故事的寓意是:說話不看對象,或?qū)τ薮赖娜酥v深?yuàn)W的道理,都是不可取的。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11
承宮樵薪苦學(xué)
承宮,瑯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xiāng)里徐子盛明《春秋》經(jīng),授諸生數(shù)百人。宮過其廬下,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jīng)。豬主怪其不還,尋之。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門下。樵薪執(zhí)苦,數(shù)十年間,遂通其經(jīng)。
解詞:
1.少孤:年幼喪父。
2.明:精通;懂得。
3.授:傳授;教。
4.諸:所有。
5.好:喜歡,愛好,喜好。
6.怪:奇怪。
7.索:索要
8.門下生:指學(xué)舍里的學(xué)生。
9.樵薪:砍柴。
10執(zhí)苦:干苦活。
11.廬:屋子。
12.笞(chi).:用竹片鞭打。
13. 數(shù):幾。
14欲:想要。
15.樵薪:砍柴。
16.執(zhí)苦:干苦活。
翻譯:
承宮,是瑯邪姑幕人,小的.時(shí)候父親就死了,他八歲的時(shí)候,幫別人放豬。鄉(xiāng)里徐子盛精通《春秋》這本經(jīng)書,傳授的學(xué)生有上百人。承宮從他房前經(jīng)過,看見那些學(xué)生在朗誦,感到很喜歡,于是忘記了他的豬就聽徐子盛講經(jīng)書。豬的主人對他不回來感到奇怪,去尋找他。看見他在聽講經(jīng)書,就想用竹鞭打他。眾位學(xué)生一起阻止,豬的主人才沒有打他。承宮于是就留在徐子盛門下學(xué)習(xí)。承宮上山砍柴,吃苦受累,幾十年里,就精通了這本經(jīng)書。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12
義鼠
楊天一言[1]:見二鼠出,其一為蛇所吞;其一瞪dèng目如椒jiāo [2],似甚恨怒,然遙望不敢前。蛇果腹[3],蜿蜒wān yán [4]入穴;方將過半,鼠奔來,力嚼jiáo其尾。蛇怒,退身出。鼠故便捷[5][6],欻xū然[7]遁dùn去[8]。蛇追不及而返。及入[9]穴,鼠又來,嚼如前狀。蛇入則來,蛇出則往,如是者久。蛇出,吐死鼠于地上。鼠來嗅xiù之,啾啾jiū如悼dào息[10],銜xián之而去。友人張歷友為作《義鼠行》[11]。
解詞:
[1]言:說。
[2]瞪目如椒:眼睛瞪得很圓,其狀如花椒。
[3]果腹:飽腹,滿腹。
[4]蜿蜒:彎彎曲曲的樣子。
[5]故:素來。
[6]便捷:機(jī)靈敏捷
[7]欻然:欻, 讀xū。欻然,快速的樣子。
[8]去:離開。遁去,跑掉。
[9]及:到。
[10]啾啾:擬聲詞,形容動物細(xì)小的叫聲 。啾啾如悼息:啾啾的'叫聲好像在悼念哭泣。
[11]張歷友:名篤慶,號厚齋,字歷友。康熙副貢。蒲松齡詩友。博極群書,而終身未仕。晚年居淄川西昆侖山下,因自號昆侖山人,著有《昆侖山房集》等。集中載《義鼠行》一詩。
翻譯:
楊天一說:曾看見兩只老鼠出洞,一只被蛇吞下,另一只瞪著眼睛如同花椒粒,非常怒恨,但它只是遠(yuǎn)遠(yuǎn)地盯著不敢向前。蛇吃飽了肚子,就蜿蜒地向洞內(nèi)爬去;剛爬進(jìn)一半,那只老鼠猛地?fù)鋪恚莺莸厮酪ё∩叩奈膊俊I吲泵ν顺龆磥怼@鲜笏貋矸浅C(jī)靈敏捷,便飛快地跑了。蛇追不上,又入洞。老鼠又跑回來和上次一樣咬住不放。就這樣蛇入鼠咬,蛇出鼠跑,像這樣反復(fù)了好多次。最后,蛇爬出洞來把吞下的死鼠吐在地上,那只老鼠才作罷。它用鼻子嗅著自己的同伴,吱吱叫著悲鳴痛悼。繼而,用嘴銜著死鼠去了。我的朋友張歷友為此寫了一篇《義鼠行》。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13
不展家書
宋,胡瑗(yuàn),布衣時(shí),與孫明復(fù)、蔡守道為友,讀書泰山,攻苦,食淡,終夜不寐。十年不歸,得家書,見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澗,不復(fù)展讀,不欲分其心也。
解詞:
攻苦,指刻苦,艱苦的生活;刻苦攻讀。
翻譯:
宋代,胡瑗。在他還是平民的時(shí)候,同孫明復(fù)、蔡守道是朋友,三人在泰山讀書學(xué)習(xí),三人拼命讀書,吃粗茶淡飯,通宵不睡覺。十年了都不回家,有家里面的'書信來時(shí),只要看見上面說了家里面平安無事,就將信扔進(jìn)山澗之中,不再讀下去,不想因此影響學(xué)習(xí)而分心。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14
孫叔敖埋蛇
孫叔敖為嬰兒之時(shí),嘗出游,見兩頭蛇,殺而埋之,歸而泣,憂而不食。母問其故。叔敖對曰:“兒聞見兩頭蛇者必死。向吾見之,恐去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見,殺而埋之矣。”母曰:“無憂。吾聞有陰德者,天報(bào)以福,汝不死電。”及長,為楚令尹,未治而國人信其仁也。
解詞
①嬰兒:這里指少年時(shí)。
②向:剛才。
③去:離開。
④陰德:暗中有德于人的行為。
⑤天報(bào)以福:天以福報(bào)之。
⑥治:治理,管理。
翻譯
孫叔敖小的時(shí)候,曾經(jīng)到外面游玩,看見一條兩個(gè)頭的蛇,就殺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就哭個(gè)不停,憂傷而不吃飯。母素問他原因。孫叔敖回答說:“我聽說見了兩個(gè)頭的蛇的人一定會死,剛才我見到了,我恐怕要離開母親而死了。”母親說:“蛇現(xiàn)在在哪里?”回答說:“我恐怕別的人再見到這條蛇,就打死它埋了起來。”母親說:“不要憂慮。我聽說暗中有德于人的人,上天會用福來報(bào)答他的。你不會死的`。”孫叔敖長大后,做了楚國的令尹,還沒有開始治理,百姓都已經(jīng)相信他的仁愛了。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15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愛狙,養(yǎng)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損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匱焉,將限其食,恐眾狙之不訓(xùn)于己也。先誑之曰:“與若茅,朝三而暮四,足乎?”眾狙皆起怒。俄而曰:“與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眾狙皆伏而喜。
解詞
狙(jū)公:養(yǎng)猴子的老頭。
狙:猴子。
解:了解,理解,懂得。
得公之心:了解養(yǎng)猴老人的心思。得:懂得。
損:減。
充:滿足。
欲:欲望,要求。
俄而:一會兒,不久。
匱:缺乏。
限:限制。
恐:擔(dān)心。
馴(xùn):馴服,順從,聽從。引申為服服帖帖。
誑(kuáng):欺騙。
與:給。
若:文言文中的人稱代詞,代“你”、“你們”,文中指猴子們。
芧(xù):橡樹的果實(shí),俗稱“橡實(shí)”。
足:夠,足夠。
起而怒:一齊生氣起來。怒:惱怒,生氣。
喜而伏地:都很高興地趴在地上(一般是動物感到滿足時(shí)的動作)。
翻譯
宋國有一個(gè)養(yǎng)猴子的老人,他很喜歡猴,養(yǎng)的猴成為了一大群,他能懂得猴們的`心意,猴們也懂得老人的心意。老人減少了他全家的口糧,來滿足猴們的欲望。不久,家里缺乏食物了,他將要限制猴們的食物,害怕猴們生氣不聽從自己,就先騙猴們:“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shí),早上三顆,晚上四顆,足夠了嗎?”眾多猴子很生氣,都跳了起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我給你們的橡樹果實(shí),早上四顆,晚上三顆,這樣足夠嗎?”獼猴們聽后都很開心地趴下(對那老人服服帖帖的了)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16
截竿入城
魯有執(zhí)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zhí)之,不可入;橫執(zhí)之,亦不可入。計(jì)無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解詞:
①執(zhí)——拿.
②俄——一會兒.
③ 老父(fǔ)——對老年人的尊稱.
④遂——于是.
翻譯:
魯國有個(gè)拿著長長的`竿子進(jìn)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jìn)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jìn)入城門,實(shí)在想不出辦法來了.一會兒,有個(gè)老人來到這里說:“我并不是圣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么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cái)嗪筮M(jìn)入城門呢?”那個(gè)魯國人于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cái)嗔?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17
桑中李樹
南頓張助,于田中種禾,見李核,欲持去,顧見空桑,中有土,因植種,以余漿溉灌。后人見桑中反復(fù)生李,轉(zhuǎn)相告語。有病目痛者,息陰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謝以一豚。"目痛小疾,亦行自愈。眾犬吠聲,盲者得視,遠(yuǎn)近翕xī赫,其下車騎常數(shù)千百,酒肉滂沱。間一歲余,張助遠(yuǎn)出來還,見之,驚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種耳。”因就斫zhuó之。
解詞:
(1)南頓:古縣名,在今河南項(xiàng)城市。
(2)欲:想要。
(3)去:離開。
(4)顧:回頭看。
(5)空桑:枯空的桑樹,老桑樹有枯空的樹洞。
(6)因:于是,就。
(7)焉:于之
(8)以余漿:用多余的水。以:用。
(9)李君:李先生。此指空桑里長出的李樹。
(10)豚:小豬 謝以一豚:用一只小豬拜謝。
(11)亦行自愈:自己也會逐漸痊愈。亦,也。愈,病好了,此指痊愈。行,不久。
(12)眾犬吠聲:是"一犬吠形,百犬吠聲"的'省略,意思:一只狗叫,其他的狗也跟著叫起來。形容眾人盲目附和,眾人隨聲傳聞。
(13)得:能夠。
(14)翕赫:此指轟動、驚動。翕:聚集。赫:盛貌。
(15)滂沱:原來形容雨很大。這里形容酒肉多而不斷。
(16)間:事隔。
(17)就斫:跑去砍了。就,接近。斫,砍。
翻譯:
南頓人張助,在田里種禾苗,看見一個(gè)李核,想把它帶回去 ,又回頭看見根部枯空的桑樹,里面有土,所以就種了進(jìn)去,用剩下的水澆灌。后來有人看見桑樹中忽然長出了李子,以為是神(感覺奇怪),就互相轉(zhuǎn)告,有一個(gè)眼痛的病人在樹下休息,說:李樹君如果使我的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豬感謝。眼痛是小病,自己也會痊愈,眾人盲目符合,說是失明的人重見了光明,遠(yuǎn)近轟動,來樹下許愿拜祭的車、馬在常常有數(shù)千,李樹旁擺滿了酒肉,過了一年多,張助從遠(yuǎn)處回來,看見了驚訝地說:"這算什么神呀,這是我種的啊。"于是就跑去把樹砍了。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18
疑人竊履
昔楚人有宿于其友之家者,其仆竊友人之履以歸,楚人不知也。適使其仆市履于肆,仆私其直而以竊履進(jìn),楚人不知也。他日,友人來過,見其履在楚人之足,大駭曰:“吾固疑之,果然竊吾履。”遂與之絕。逾年而事暴,友人踵楚人之門,而悔謝曰:“吾不能知子,而繆以疑子,吾之罪也。請為以如初。”
注釋:
昔:曾經(jīng),從前。
于:在。
竊:偷。
履:鞋子。
歸:返回。
適:恰好,恰逢。
使:命令、派遣。
市:買。
肆:店鋪。
私:私吞。
以:拿,把,用。
他日:另一天。
過:拜訪,探訪。
駭:吃驚。
固:本來,原來。
果:果然。
然:這樣。
絕:斷絕。
逾:過了。
暴:暴露,顯露。
踵:到,走到。
謝:道歉。
繆:通“謬”,錯(cuò)誤,荒謬。
罪:罪過。
而:就。
直:同“值”,價(jià)值。
遂:于是,就。
知:了解。
進(jìn):交給。
翻譯:
從前有個(gè)借宿在朋友家里的楚國人,他的仆人偷了他的朋友的鞋子回來,楚國人不知道。恰好他讓仆人到集市上去買鞋,仆人私藏了買鞋的錢把偷來的鞋子交給他,楚國人也不知道。有一天,他的朋友來拜訪他,看見自己的鞋子穿在楚國人的腳上,很驚訝地說:“我本來就懷疑是你(偷了我的鞋),果然是你偷了我的.鞋。”于是和他斷絕了關(guān)系。過了幾年有關(guān)這個(gè)仆人的事情暴露,他的朋友來到這個(gè)人的家里,向他道歉說:“是我不夠了解你,才錯(cuò)誤地懷疑你,這是我的過錯(cuò)。請讓我們和好如初吧。”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19
愚人食鹽
昔⑴有愚人,適⑵友人家,與主人共食,嫌淡而無味。主人既聞,乃⑶益⑷鹽。食之,甚美⑸,遂自念曰:“所以⑹美者,緣⑺有鹽故⑻。”薄暮⑼至家,母已具⑽食。愚人曰:“有鹽乎?有鹽乎?”母出⑾鹽而怪⑿之,但見兒唯食鹽不食菜。母曰:“安⒀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⒁在鹽中。”愚人食鹽不已⒂,味敗⒃,反為⒄其患⒅。天下之事皆⒆然⒇,過則非唯①無益②,反③害之④。
注釋:
⑴昔:從前
⑵適:到……去
⑶乃:于是就
⑷益:增加
⑸甚美:(味道)很美。甚:十分,非常
⑹所以:······的原因
⑺緣:因?yàn)?/p>
⑻故:原因
⑼薄暮:黃昏,傍晚
⑽具:準(zhǔn)備、置辦
⑾出:拿出
⑿怪:對···感到奇怪
⒀安:怎么
⒁咸:盡,全部都
⒂已:停止
⒃味敗:口味敗壞
⒄為:成為
⒅患:害
⒆皆:一樣
⒇然:這樣
①非唯:不僅。唯:只
②益:好處,益處
③反:反而
④之:指代自己
翻譯:
從前有一個(gè)愚笨的人,有一天到朋友家里去,主人和這位客人一起吃飯。這位客人嫌棄(這些菜都)淡了一點(diǎn),都沒有味道。主人已經(jīng)聽到了(他的話),于是加入了鹽。愚笨的`人嘗了之后,特別好吃,就自言自語道:“菜這么好吃,是因?yàn)榉帕他}。”黃昏時(shí)回到家,母親已備好了飯菜。(他)說:“有鹽嗎?有鹽嗎?”母親取出鹽,對此感到有點(diǎn)奇怪,只看到自己兒子唯獨(dú)吃鹽不吃飯菜。母親問:“怎么可以這樣呢?”他說:“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鹽中。”愚人一直不停地吃鹽,口味敗壞,反而變成他的禍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樣,過了就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弄巧成拙。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20
鄭和傳
鄭和,云南人。成祖欲示中國富強(qiáng),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chái①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jī②金幣。造大舶修③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fù)自福建五虎門揚(yáng)帆,首達(dá)占城④,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帝大悅,爵賞有差。十年復(fù)命和等往使,至蘇門答臘。十四年冬,滿剌加等十九國咸遣使朝貢。
和經(jīng)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凡三十余國。自宣德以還,遠(yuǎn)方時(shí)有至者。自和后,凡將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夸外番,故俗傳和下西洋,為明初盛事云。
解詞:
①儕:同輩。
②赍:攜帶。
③修:長。
④占城:今越南南部。
翻譯:
鄭和,是云南人。成祖想顯示中國的富強(qiáng),永樂三年六月,命令鄭和與他的同輩出使西洋。(鄭和)帶領(lǐng)士兵二萬七千八百多人,攜帶很多金銀財(cái)物。建造了六十二艘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的'大船。從蘇州劉家河渡海到福建,又從福建五虎門揚(yáng)帆,首先到達(dá)占城,以先后次序遍游諸多海外國家,向他們宣讀天子的詔書。五年九月,鄭和等人回來,各國的使者隨同鄭和朝見明成祖。明成祖非常高興,對出海者進(jìn)行了不同等級的封爵、獎(jiǎng)賞。永樂十年,明成祖又派鄭和等人出使,(鄭和等人)到達(dá)蘇門答臘。永樂十四年冬天,滿剌加等十九國都派遣使者來朝廷進(jìn)貢。
鄭和經(jīng)歷并侍奉三個(gè)君主,先后七次奉命出使,所經(jīng)過的國家有三十多個(gè)。自從宣德以來,遠(yuǎn)方各國不時(shí)有使者來中國。從鄭和后,凡是奉命出使海外的人,沒有一個(gè)不極力稱贊鄭和來向外國夸耀的,所以世人把鄭和下西洋傳為明朝初年的盛事。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21
劉庭式娶盲女
齊人劉庭式未及第時(shí),議娶其鄉(xiāng)人之女既成約而未納幣也。庭式及第,其女以疾,兩目皆盲。女家躬耕,貧甚,不敢復(fù)言。或勸納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許之矣。雖盲,豈負(fù)吾初心哉。”卒取盲女,與之偕老。
解詞:
1、未及第:沒考上科舉。
2、既:已經(jīng)。
3、成約:約定婚姻關(guān)系。
4、納幣:送聘禮。
5、以:因?yàn)椤?/p>
6、躬耕:種田人。
7、貧甚:貧窮得很。
8、或:有的人。
9、納:娶。
10、許:屬于。
11、負(fù):違背。
12、初:早先。
13、卒:終于。
14、偕老:和好到老。偕:共同。
15、復(fù):再。
翻譯:
齊國人劉庭式還沒考上科舉時(shí),他的父母為他討論要他娶他們同鄉(xiāng)的女兒,雖然兩家已經(jīng)形成婚約,但還沒給女方送禮。后來,劉庭式考上科舉考試,自己的`未婚女友因患疾病,兩眼都瞎了。女家是農(nóng)耕之家,很窮,不敢再提起婚事。有人規(guī)勸他迎娶那家小女,劉庭式笑著說:“我的心已經(jīng)許配給她了。即使她兩眼瞎了,怎能違背我當(dāng)初的忠心呢。”最后迎娶了盲女,并和她共同生活到老。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22
畫地學(xué)書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而孤,母鄭,守節(jié)自誓,親誨之學(xué)。家貧,至以荻畫地學(xué)書。幼敏悟過人,讀書輒成誦。及冠,嶷然有聲。修始在滁州,號醉翁,晚更號六一居士。天資剛勁,見義勇為,雖機(jī)阱在前,觸發(fā)之不顧。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
解詞:
母鄭:母親鄭氏
守節(jié)自誓:自己下決心不改嫁
誨:教導(dǎo),訓(xùn)導(dǎo)
荻:與蘆葦同類,這里指荻桿
輒(zhé):立即,就
冠:指成人
嶷(nì)然有聲: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譽(yù)。聲:聲譽(yù)
及:到……的時(shí)候
天資剛勁:生性剛直
機(jī)阱:設(shè)置機(jī)弩的'陷阱。這里比喻陷害人的圈套
畫地學(xué)書,書:書法,書寫
再三:一次又一次;多次;反復(fù)多次。
翻譯:
歐陽修字永叔,廬陵人。四歲時(shí)便死了父親,母親鄭氏決心不改嫁,(在家)親自教歐陽修讀書學(xué)習(xí)。因家里貧窮,以至于只能用蘆荻在地上練習(xí)寫字。幼年時(shí),歐陽修就聰敏過人,讀過一遍書就能背誦下來。等到成年時(shí),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譽(yù)。歐陽修開始在滁州任職,自號為醉翁,晚年更改為六一居士。他天性剛直不阿,見義勇為,即使有陷阱在前面,都一往無前即使身受其害都不回頭。即使被貶低多次,(他的)志向也一樣不變。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23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yù)之曰:“吾盾之堅(jiān),物莫能陷也。”又譽(yù)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yīng)也。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解詞:
①楚人:楚國人。
②鬻(yù):賣。盾:盾牌,一種用來防御的古代兵器。
③譽(yù):稱贊,這里是夸耀、吹噓的意思。
④莫能:沒有能。
⑤陷:刺破,刺穿。
⑥利:鋒利。
⑦或:有人。
⑧以:用。
⑨弗:不。應(yīng):回答。
⑩夫(fú):放在句首,表示將要發(fā)表議論。
翻譯:
戰(zhàn)國時(shí)期,楚國有個(gè)賣矛和盾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很堅(jiān)硬,說:“無論用什么東西都無法破壞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銳利,說:“無論什么東西都能被它破壞!”
有人問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它們將怎么樣?”那個(gè)人無法回答。
無法被刺穿的盾牌和能刺破所有盾的長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24
小兒不畏虎
有婦人晝?nèi)罩眯荷成隙揭掠谒摺;⒆陨缴像Y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久之,至以首抵觸,庶幾其一就懼;而兒癡,竟不知。虎亦尋卒去。噫,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亦無所施歟!
解詞:
1、 浣衣:洗衣服。
2、馳:向往。這里指:老虎從山上(往沙灘)跑下來。
3.自若:神情不緊張。
4. 熟: 仔細(xì)。
5. 首: 頭。
6 、庶幾:差不多,有那么一點(diǎn)。在這里是“希望”的`意思。
7.懼:害怕 。
8.癡:此指無知識。
9. 卒: 最終。去:離開。 尋:副詞,隨即。
10 、被:施加,給......加上。
翻譯:
有個(gè)婦人白天將兩個(gè)小孩安置在沙灘上,而自己去河邊洗衣服。老虎從山上跑了下來,婦人慌忙地潛入水里來躲避老虎,兩個(gè)小孩還是像剛才一樣在沙灘上玩耍。老虎仔細(xì)地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用頭來觸碰他們,希望讓其中一個(gè)能夠感到害怕,可是小孩很天真,最終還是不知道害怕,最后,老虎終于離開了。估計(jì)老虎吃人,先要對人施加威風(fēng)來嚇唬人;可是(對于)不害怕的人,它的威風(fēng)也就沒有施展的地方!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25
點(diǎn)石成金
一人貧苦特甚,生平虔奉呂祖,祖感其誠,忽降其家;見其赤貧,不勝憫之,因伸一指指其庭中磐石,粲然化為黃金,曰:“汝欲之乎?”其人再拜曰:“不欲也。”呂祖大喜,謂:“子誠如此,便可授子大道。”其人曰:“不然,我心欲汝此指頭耳。”呂祖倏不見。
解詞:
虔奉:真誠地信奉。
乃:是。
赤貧:極端的貧窮。
憫:同情。
磐石:厚而大的.石頭。
俄頃:一會兒。
粲(càn)然:金光閃閃的樣子。
再拜:拜了兩次。
誠:如果,果真。
不然:不是這樣。然,這樣。
倏(shū):極快地,忽然。
翻譯:
一個(gè)人特別貧窮,一生真誠地信奉呂祖。呂祖就是呂洞賓,是道教全真道派的祖師。呂洞賓被他的誠意所感動,一天忽然降臨到他家,看見他非常貧窮,不禁同情他,于是伸出一根手指,指向他庭院中一塊厚重的石頭。一會兒,石頭變化成了金光閃閃的黃金,呂洞賓說:“你想要它嗎?”那個(gè)人拜了兩次,說:“不想要。”呂洞賓非常高興,說:“你如果能這樣,沒有私心,可以傳授給你成仙的真道。”那個(gè)人說:“不是這樣,我是想要你的那根手指頭。”呂洞賓忽然不見了。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26
劉備托孤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篤,召亮于成都,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jié),繼之以死!“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解詞
章武:三國時(shí)漢昭烈帝劉備年號(221年4月- 223年4月)。
病:生病。
篤:(病)重。
于:在。
屬:囑咐。
曹丕:曹操之子。
安:安定。
定:平定。
大事:此指魏滅吳,一統(tǒng)中國。
嗣:繼承。嗣子:此指劉禪。
輔:輔佐。
自取:自己取而代之。
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
竭:盡,完。
股肱:比喻輔佐之臣。
效:效仿。
節(jié):節(jié)操。
繼之以死:即一直到死。
為:寫。
事:侍奉。
翻譯
劉備對諸葛亮說:“你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必能使國家安定,最終滅魏滅吳,統(tǒng)一中國。如果劉禪值得你輔佐,你就輔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你就自己取而代之他。”諸葛亮痛哭著說:“我一定竭盡全力輔助幼主,做一個(gè)堅(jiān)貞可靠的忠臣,以死報(bào)國。”劉備又寫了詔書給劉禪說:“你跟著丞相一同處理國事,侍奉丞相就要像侍奉父親一樣。”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27
朱文公受騙
朱文公①有足疾,曾有道人②為施針熨③之術(shù),旋覺輕安。公大喜,厚謝之,且贈以詩云:“幾載相扶藉瘦筇④,一針還覺有奇功。出門放杖兒童笑,不是以前勃窣⑤翁。”道人得詩徑去。未數(shù)日,足疾大作,甚于未針時(shí)。亟令人尋逐道人,已莫知其所往矣。公嘆息曰:“某非欲罪之,但欲追索其詩,恐其持此詩誤他人爾。”
解詞
①朱文公:即朱熹,南宋儒學(xué)大師,謚“文”,故稱朱文公。
②熨:中醫(yī)學(xué)名詞,俗稱“熱敷”。
③旋:一會兒。
④筇:竹名。
⑤勃窣:匍匐而行。
翻譯
朱文公有腳疾,曾經(jīng)有個(gè)術(shù)士給他進(jìn)行針炙燙熨,隨即覺得腳步輕盈。朱文公很是高興,重重地感謝他,并且寫了一首詩贈給他,說道:“多年來,我拄著一根瘦拐杖行走,老神醫(yī)給我扎了一針過后,有奇特的`功效。出門之后像兒童那樣開懷大笑,不再是以前那樣蹣跚走路的老頭子了。”道人拿著這首詩徑直離開了。沒過幾天,腳病再次嚴(yán)重復(fù)發(fā),比沒有針灸時(shí)更為嚴(yán)重。趕緊讓人尋找追回道人,但是已不知(道人)去向何方了。朱文公嘆息著說:“我并不是要怪罪他,只是想要把寫的那首詩要回來,害怕他拿著這首詩貽誤他人罷了。”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28
樂不思蜀
司馬文王與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xì正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后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zāi)惯h(yuǎn)在隴、蜀,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fù)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解詞
①司馬文王:指司馬昭。
②禪:指蜀王劉禪,劉備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劉禪舊臣,與劉禪一起被遷送到洛陽。
⑤隴、蜀:都指四川。
翻譯
司馬昭宴請劉禪,故意安排蜀國的節(jié)目,在旁的人都為劉禪的`亡國感到悲傷,而劉禪卻歡樂嬉笑,無動于衷。司馬昭看見這種情形就對賈充說:“想不到劉禪竟糊涂到了這種地步,即使諸葛亮活到這時(shí),也不能輔佐,何況是姜維呢!”賈充說:“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馬昭問他說:"是否會思念蜀地?"劉禪回答說:“這里很快樂,不思念蜀國。”知道了這事,隨侍劉禪的郤正就指點(diǎn)他說:“如果司馬昭再問起時(shí),你應(yīng)哭泣著回說:‘先人的墳?zāi)苟荚嵩谑竦兀沂翘焯於荚诘肽钪!焙髞硭抉R昭再次問他時(shí),劉禪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話回答。司馬昭于是說:“為何像是郤正的語氣呢?”劉禪聽了大驚,睜眼望著司馬昭說:“您的話確實(shí)沒有錯(cuò)。”左右的人都笑了。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29
董行成
唐懷州河內(nèi)縣董行成能策賊。有一人從河陽長店,盜行人驢一頭并皮袋。天欲曉,至懷州。行成至街中,見之,叱曰:“個(gè)賊住!即下驢來!”遂承伏。人問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驢行急而汗,非長行也;見人則引韁遠(yuǎn)過,怯也;以此知之。”捉送縣,有頃,驢主尋蹤至,皆如其言。
解詞
策:辨認(rèn)
至:到
遂:于是
人問何“以”知之:憑借
以此知“之”:代詞,代這個(gè)小偷
翻譯
唐朝懷州河內(nèi)縣,有個(gè)叫董行成的'人,能一眼就分辨出對方是否賊匪。有一名賊人在河陽長店偷得路人一頭驢和皮袋,在天快破曉時(shí)趕到懷州境內(nèi),正巧碰到董行成迎面而來。董行成一見他就大聲喝道:“你這賊子給我站住!立即從驢上下來!”那人一聽立即下驢認(rèn)罪。事后有人問董行成如何看出那人是賊,董行成說:“這頭驢因長途急行而流汗,不是走了很長的路;而是這人見了路人也會引驢繞路,這一定是因他心虛;所以我判定他一定是賊。”董行成將盜賊送到縣衙,不一會兒,驢的主人尋著蹤跡找來了,實(shí)際情況和董行成說的一模一樣。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30
石崇與王愷爭豪
石崇與王愷爭豪①,并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②,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③擊之,應(yīng)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④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干絕世⑤,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⑥。愷罔然自失。
解詞:
①石崇與王愷爭豪:石崇和王愷爭比豪富。石崇,宇季倫,西晉人,是當(dāng)時(shí)最大的富豪。王愷,字君夫,官至后軍將軍。
②武帝,愷之甥也: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武帝,晉開國君王司馬炎。
③如意:一種供賞玩之物。
④疾:同“嫉”,嫉忌。
⑤條干(gàn)絕世:枝條樹干世上少見。
⑥如愷許比甚眾:像王愷那樣的非常之多。
翻譯:
石崇與王愷比富,雙方都極力地把穿著、車馬裝飾得豪華奇麗;晉武帝是王愷的外甥,常常幫助王愷。晉武帝曾經(jīng)把高二尺多的一棵珊瑚樹賜給王愷,枝杈伸張著,世上很少有能比得上它的。王愷給石崇看,石崇看罷,用鐵如意一敲,隨即就碎了。王愷既惋惜,又認(rèn)為石崇嫉妒自己的.寶貝,變了臉色,聲音嚴(yán)厲。石崇說:“不值得生氣,現(xiàn)在我就賠你。”于是命左右盡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高的,枝條樹干世上少有,光彩奪目的有六七棵,像王愷那樣的非常之多。王愷茫然若失。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 31
邴原泣學(xué)
邴原少孤,數(shù)歲時(shí),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xué)者,有親也。一則愿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xué),中心傷感,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茍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于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jīng)》《論語》。
解詞:
孤:年少失去父親。書舍:書塾。
何:為什么
中心:內(nèi)心里。
故:所以。
得學(xué):能夠?qū)W習(xí)。
惻然:憐憫,同情。
茍:如果,要是。
徒:白白的,此處指不收費(fèi)。
就書:上書塾(讀書)。
翻譯:
邴原小時(shí)候失去父親,幾歲時(shí),經(jīng)過書塾就哭起來了,老師問他說:“孩子,你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兒容易悲哀,窮人容易感傷。凡是能夠?qū)W習(xí)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來羨慕他們有父親,二來羨慕他們能夠上學(xué)。內(nèi)心感到悲傷,所以就哭了。”老師同情他,說:“你想要讀書嗎?”邴原說:“我沒有錢支付學(xué)費(fèi)。”老師說:“孩子如果有志向,我白教你,不收學(xué)費(fèi)。”于是邴原就開始讀書。一個(gè)冬天的時(shí)間,就已能背誦《孝經(jīng)》《論語》。
【小升初語文常考短篇文言文】相關(guān)文章:
小升初語文常考詩句集合06-10
小升初易考文言文07-02
高考常考文言文學(xué)常識01-12
小升初常考的中國文學(xué)常識02-08
語文常考文學(xué)常識10-19
2022年小升初常考詩句匯總02-19
高考語文常考文學(xué)常識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