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原道》原文及翻譯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韓愈《原道》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原文:
傳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刑、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絲麻,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
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其亦庶乎其可也。
(節選韓愈《原道》,有刪節)
譯文:
《禮記》說:“在古代,想要發揚光大圣明的品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國家;要治理好他的國家,一定要先整治好他的家庭;要整治好他的家庭,必須先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要加強自我品德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須先使自己具有誠意。”這樣,那么(可見)古人所謂端正思想和具有誠意,都是為了要有所作為。現在那些修心養性的人,卻想拋開天下國家,這就是要滅絕人的本性中本來的東西,(這些和尚、道士)可是他們不把他們的父親當作父親,(他們也都是臣子)可是他們不把他們的君當作君,(他們都是民)可是他們不做百姓該做的事。孔子作《春秋》,中原地區的諸侯采用蠻夷禮節,就把他們當作蠻夷看待;蠻夷進入中原地區而采用華夏民族之禮的,就把他們當作華夏民族看待。《論語》說:“夷狄雖然有君主,還不如中原沒有君主。”《詩經》說:“夷狄應當攻擊,荊舒應當懲罰。”現在,卻推崇夷禮之法,把野蠻人的道理加到中國先王的道理之上,這差不多(讓中國人)都淪為野蠻人的地步了吧!
所謂先王之教,是什么呢?就是博愛即稱之為仁,合乎仁的行為即稱為義。按照仁義的原則去做就是道。內心具備仁義的本性、不需要外力的支持和幫助叫做德。教化人民的教材是《詩經》、《尚書》、《易經》和《春秋》。體現仁義道德的法式(進行社會控制的工具)是禮儀、音樂、刑法、政令。社會階層應該是士、農、工、商構成,社會關系倫理次序是君臣、父子、師友、賓主、兄弟、夫婦,人民衣服是麻布絲綢,人民的居處是房屋,人民的食物是糧食、瓜果、蔬菜、魚肉。它們作為理論是很容易明白的,它們作為教育是很容易推行的。所以,用它們來教育自己,就能和順吉祥;用它們來對待別人,就能做到博愛公正;用它們來修養內心,就能平和而寧靜;用它們來治理天下國家,就沒有不適當的地方。因此,活著為人處事合乎情理,死了也順應自然。有人問:“你這個道,是什么道呀?”我說:這是我所說的道,不是剛才所說的道家和佛家的道。這個道是從堯傳給舜,舜傳給禹,禹傳給湯,湯傳給文王、武王、周公,文王、武王、周公傳給孔子,孔子傳給孟軻,孟軻死后,沒有繼承的人。只有荀卿和揚雄,對儒家學說認識、選擇的不精當,對儒家學說論述過于簡略還欠詳細。從周公以上,繼承的都是在上做君王的,所以儒道在具體事務中能夠得到推行;從周公以下,繼承的都是在下做臣子的,所以他們的學說能夠流傳。
那么,現在怎么辦才能使儒道獲得實行呢?我以為:不堵塞佛老之道,儒道就不得流傳;不禁止佛老之道,儒道就不能推行,必須把和尚、道士還俗為民,燒掉佛經道書,把佛寺、道觀變成民房。弘揚先王之儒道來教育人民,使鰥夫、寡婦、孤兒、老人、殘廢人、病人都能夠生活,這樣做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拓展內容:韓愈原道賞析
【原文】
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
[1],由是而之焉之謂道
[2],足乎己而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兇有吉。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為仁
[3],孑孑為義
[4],其小之也則宜。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凡吾所謂道德云者,合仁與義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謂道德云者,去仁與義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沒,火于秦,黃老于漢
[5],佛于晉、魏、梁、隋之間。其言道德仁義者,不入于楊,則歸于墨
[6];不入于老,則歸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汙之
[7]。噫!后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老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師之弟子也。”為孔子者,習聞其說,樂其誕而自小也
[8],亦曰“吾師亦嘗師之”云爾
[9]。不惟舉之于口,而又筆之于其書。噫!后之人雖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其孰從而求之?
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訊其末,惟怪之欲聞。古之為民者四
[10],今之為民者六
[11]。古之教者處其一,今之教者處其三。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賈之家一,而資焉之家六[12]。奈之何民不窮且盜也?
古之時,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養之道。為之君,為之師。驅其蟲蛇禽獸,而處之中土。寒然后為之衣,饑然后為之食。木處而顛,土處而病也,然后為之宮室
[13]。為之工以贍其器用,為之賈以通其有無,為之醫藥以濟其夭死,為之葬埋祭祀以長其恩愛,為之禮以次其先后,為之樂以宣其湮郁
[14],為之政以率其怠倦,為之刑以鋤其強梗
[15]。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
[16]。相奪也,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為之備,患生而為之防。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盜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爭。”
[17]嗚呼!其亦不思而已矣。如古之無圣人,人之類滅久矣。何也?無羽毛鱗介以居寒熱也,無爪牙以爭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今其法曰[18],必棄而君臣,去而父子
[19],禁而相生相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凈寂滅者
[20]。嗚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見黜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21]。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見正于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與王,其號雖殊,其所以為圣一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其事雖殊,其所以為智一也。今其言曰
[22]:“曷不為太古之無事”?”是亦責冬之裘者曰:“曷不為葛之之易也?”責饑之食者曰:“曷不為飲之之易也?”傳曰
[23]:“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然則古之所謂正心而誠意者,將以有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國家,滅其天常
[24],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
[25],進于中國則中國之
[26]。經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
[27]。”《詩》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28]”今也舉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
[29]?夫所謂先王之教者,何也?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其文,《詩》、《書》、《易》、《春秋》;其法,禮、樂、行政;其民,士、農、工、賈;其位,君臣、父子、師友、賓主,昆弟、夫婦、;其服,麻、絲;其居,宮室;其食,粟米、果蔬、魚肉。其為道易明,而其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為己,則順而祥;以之為人,則愛而公;以之為心,則和而平;以之為天下國家,無所處而不當。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效焉而天神假
[30],廟焉而人鬼享
[31]。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謂道也,非向所謂老與佛之道也。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
[32],軻之死,不得其傳焉。荀與揚也
[33],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由周公而上,上而為君,故其事行。由周公而下,下而為臣,故其說長。然則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
[34]。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
[35],其亦庶乎其可也
[36]。”——選自《四部叢刊》本《昌黎先生集》
【注釋】
[1]宜:合宜。《禮記·中庸》:“義者,宜也。”
[2]之:往。
[3]煦煦(xǔ許):和藹的樣子。這里指小恩小惠。
[4]孑孑(jié潔):瑣屑細小的樣子。
[5]黃老:漢初道家學派,把傳說中的黃帝與老子共同尊為道家始祖。
[6]楊:楊朱,戰國時哲學家,主張“輕物重生”、“為我”。墨:墨翟,戰國初年的思想家,主張“兼愛”、“薄葬”。《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7]汙(wū污):污蔑,詆毀。
[8]誕:荒誕。自小:自己輕視自己。
[9]云爾:語助詞,相當于“等等”。關于孔子曾向老子請教,《史記·老莊申韓列傳》及《孔子家語·觀周》都有記載。
[10]四:指士、農、工、商四類。
[11]六:指士、農、工、商,加上和尚、道士。
[12]資:依靠。焉:代詞,指做生意。[
13]宮室:泛指房屋。
[14]宣:宣洩。湮(yān煙)郁:郁悶。
[15]強梗:之徒。
[16]符:古代一種憑證,以竹、木、玉、銅等制成,刻有文字,雙方各執一半,合以驗真偽。璽(xī西):玉制的印章。斗斛:量器。權衡:秤錘及秤桿。
[17]以上幾句語出《莊子·胠篋》。《老子》也說:“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18]其:指佛家。
[19]而:爾,你。下同。
[20]“清凈寂滅”:佛家以離開一切惡行煩擾為清凈。《俱舍論》卷十六:“諸身語意三種妙行,名身語意三種清凈,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為清凈。”寂滅:梵語“湼槃”的意譯。指本體寂靜,離一切諸相(現實世界)。《無量壽經》:“超出世間,深樂寂滅。”
[21]三代:指夏、商、周三朝。黜(chù處)貶斥。
[22]其:指道家。
[23]傳(zhuàn撰):解釋儒家經典的書稱“傳”。這里的引文出自《禮記·大學》。
[24]天常:天性。
[25]夷:中國古代漢族對其他民族的通稱。
[26]進:同化。
[27]經:指儒家經典。二句出自《論語·八佾》。
[28]引文見《詩經·魯頌·閟宮》。戎狄:古代西北方的少數民族。膺:攻伐。荊舒:古代指東南方的少數民族。
[29]幾何:差不多。胥:淪落。
[30]郊:郊祀,祭天。假:通“格”,到。
[31]廟:祭祖。
[32]文:周文王姬昌。武:周武王姬發。周公:姬旦。孟軻: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孔子再傳弟子,被后來的儒家稱為“亞圣”。
[33]荀:荀子,名況,又稱荀卿、孫卿。戰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揚:揚雄(約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漢末年文學家、思想家。
[34]廬:這里作動詞。其居:指佛寺、道觀。
[35]鰥(guān關):老而無妻。獨:老而無子。
[36]庶乎:差不多、大概。
賞析:
《原道》是韓愈復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文中觀點鮮明,有破有立,引證今古,從歷史發展、社會生活等方面,層層剖析,駁斥佛老之非,論述儒學之是,歸結到恢復古道、尊崇儒學的宗旨,是唐代古文的杰作。“原道”,即探求道之本。韓愈認定道的本原是儒家的“仁義道德”,他以繼承道統、恢復儒道為己任,排斥“佛老”,抨擊藩鎮割據,要求加強君主集權,以緩解日益加深的社會矛盾。
在《原道》中,韓愈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他對儒道的理解:“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為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己、無待于外之謂德。仁與義為定名,道與德為虛位。”以此為據,他批評了道家舍仁義而空談道德的“道德”觀。他回顧了先秦以來楊墨、佛老等異端思想侵害儒道,使仁義道德之說趨于混亂的歷史,對儒道衰壞、佛老橫行的現實深表憂慮。文章以上古以來社會歷史的發展為證,表彰了圣人及其開創的儒道在歷史發展中的巨大功績,論證了儒家社會倫理學說的歷史合理性,并以儒家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為對比,批評了佛老二家置天下國家于不顧的心性修養論的自私和悖理,揭示了它們對社會生產生活和綱常倫理的破壞作用,提出了“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的具體措施。
韓愈的這篇文章在歷史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晚唐的皮日休熱情地贊揚韓愈:“蹴楊墨于不毛之地,蹂釋老于無人之境,故得孔道巍然而自正。”并請求于太學立其位配饗孔子。宋代早期的理學先驅石介著《尊韓》一文,極力推尊韓愈及其《原道》:“噫! 伏羲氏、神農氏、黃帝氏、少昊氏、顓頊氏、高辛氏、唐堯氏、禹、湯氏、文、武、周公、孔子者,十有四圣人,孔子為圣人之至;噫! 孟軻氏、荀況氏、揚雄氏、王通氏、韓愈氏,五賢人,吏部為賢人之卓。不知更幾千萬億年,復有孔子;不知更幾千百數年,復有吏部。孔子之《易》、《春秋》,自圣人來未有也;吏部《原道》、《原仁》、《原毀》、《行難》、《禹問》、《佛骨表》、《諍臣論》, 自諸子以來未有也。嗚呼至矣!”在《讀原道》一文中,他更明確地提出:“余不敢廁吏部于二大圣人之間,若箕子、孟軻,則余不敢后吏部。”置韓愈于孟子之上,真可謂推崇備至了。
【韓愈《原道》原文及翻譯】相關文章:
韓愈原道原文及譯文賞析12-27
韓愈《原道》文言文翻譯10-21
韓愈《原鬼》原文及譯文11-27
關于韓愈原道鑒賞11-16
早春原文及翻譯韓愈03-01
韓愈《春雪》 原文、翻譯及賞析02-08
韓愈春雪原文翻譯及賞析05-06
歐陽修原弊原文及翻譯06-11
韓愈《馬說》原文及翻譯(3篇)09-10
山石_韓愈的詩原文賞析及翻譯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