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自清《荷塘月色》同步練習
一、基礎知識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脈脈(mò) 顫動(zhàn) 乘涼(chéng) 獨處(chǔ)的妙處(chù)
B.酣睡(hān) 參差(cī) 裊娜(nuó) 蓊蓊郁郁(wěng)
C.點綴(zhuì) 倩影(qiàn) 皺纈(xié) 梵婀玲(fán)
D.惦著(diàn) 羞澀(sè) 宛然(wǎn) 踱著步(dù)
2.下列加點的詞語解釋有錯誤的一項是 ( )
A.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致的輪廓)
B.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態)
C.樹色一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遠遠看去)
D.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情態、樣子)
3.下列各句中與其他三句修辭方法不同的一項是( )
A.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B.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C.突然是綠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滿幽情的樂曲。
D.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
4.對“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這段話的理解最恰當的一項是 (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寧靜的月夜,這時的“我”與白天的“我”判若兩人。
B.在寧靜的月夜中,作者可擺脫白天人世的羈絆,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時的自由。
C.在寧靜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憑自己的性格,想說就說,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寫月夜的美麗,自己也進入了一個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5.對“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這段話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A.白天的應酬太多,交際太多,夜晚終于可以安閑了,所以就放下心來欣賞荷塘月色。
B.在黑暗籠罩下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勾心斗角,白天必須說些違心的話,做些違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時候,才覺得輕松了些。
C.白天在壓抑的心情與環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終于暫得寬余,獨自欣賞荷塘月色,從那些令人厭倦的人與事中解脫出來,感到淡淡的喜悅。
D.白天從事地下工作,必須加倍小心地同周圍的敵人周旋,到了晚上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悅。
6.對文中有關聯想江南采蓮風俗的文字,理解最貼切、最準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在夜晚閑居無事,沿著荷塘漫步而浮想聯翩,這一段文字沒有太大的意義,可以刪去。
B.作者觸景生情,表達了他對祖國美好河山的無限熱愛,由眼前的荷塘聯想到故鄉的荷塘,流露出熱愛家鄉的情感。
C.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對故鄉的惦念,是想把自己從“頗不寧靜”的心情中解脫出來。
D.為了充實作品內容而附加的,沒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二、課內文段閱讀
(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1.與“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中“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
A.彌留之際 B.欲蓋彌彰 C.彌天大謊 D.彌補過失
2.把荷葉比作舞女的裙,荷葉給人的感受是 ( )
A.翠綠欲滴 B.輕盈飄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聳立
3.這一段描寫荷塘,精彩的一筆是作者敏銳地捕捉并生動地描繪了“微風過處”的景色。下面對微風在這段景物描寫中所起的作用進行分析,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
A.開頭寫葉和花的靜態,微風過后才寫出它們的動態,使景色多樣化。
B.因微風吹開密密地挨著的葉子,才見到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
C.因微風吹動葉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風送來縷縷清香,才引出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這個精彩的比喻。
4.這一節依次寫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二)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詞語極富表現力。下列關于這方面說明不當的一項是 ( )
A.“瀉”扣緊了“月光如流水”這個比喻,加強了月光的流動感。
B.“浮”這個動詞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了。
C.“斑駁”是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表明黑影中還有綠色與銀白色。
D.“畫”能突出“倩影”之美,表達了作者此時的喜愛之情。
2.對文中畫波浪線的三句話的含義說明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欣賞美妙的月色,內心無限喜悅。
B.月光一會兒像流水般清明,一會兒青霧籠罩,變幻不定。
C.月光一會兒明亮一會兒陰暗,作者亦喜悅亦傷感。
D.月光素淡朦朧,作者面對美景內心蕩起淡淡的喜悅和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說明“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比喻句本體與喻體相似點正確的一項是 ( )
A.“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能給人以藝術享受。
B.“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能給人和諧自然的感受。
C.“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不均勻,不呆板,富于變化。
三、課外拓展
(一)蓮花自古以來,一向為我國人民所稱頌。歷代文人墨客愛蓮,稱它為“君子花”,推它為知己,頌揚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其實,只是以蓮花來標榜自己的超然出世罷了。
然而,說到蓮花,我不禁想起了《荷塘月色》的作者,著名的詩人、散文作家、愛國知識分子朱自清先生。他在那貧困交加、饑寒交迫的時刻,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斷然拒絕領取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救濟糧”,這不正是“出淤泥而不染”的崇高品格的真實寫照嗎?
我愛蓮花,愛它那樸實無華的風姿,愛它那不染污泥的風骨,也愛它那順乎自然的獨特美姿。在烈日當空的時候,是嫵媚燦爛;在皎潔的月光下,則清影嬌綺;風吹,是綠波翻騰,紅裳飛衣;雨打,則碧碗傾搖,銀珠戲跳。不論是什么時候,不論大自然如何變幻,它總能展示出一幅優美動人的圖畫,使人心曠神怡。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出自周敦頤所寫的《 》。
2.下列詞或句子打上引號,它們的作用分別是 ( )
①“君子花” ②“出淤泥而不染” ③“救濟糧”
A.①引用 ②強調 ③具有特殊含義 B.①強調 ②強調 ③引用
C.①強調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義 D.①表示專用名詞 ②引用 ③具有特殊含義
3.由“蓮花”聯想到朱自清先生,這屬于 ( )
A.因果聯想 B.相關聯想 C.相似聯想 D.對比聯想
4.朱自清拒領救濟糧的原因在于 。
(二)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暉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蓋田田,倍添麗色。不過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情。
近來,炎天溽暑,始終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風徐來,綠云自動”的荷池。趁著晚晴時分,全家到了植物園。一路上盡念著姜白石(南宋詞人)的句子“古城野水,喬木參天”、“水佩風裳無數”、“冷香飛上詩句”、“高柳垂蔭,老魚吹浪,留我花間住”,似乎涼意頓生,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對滿塘翠葉紅花,卻很想嘆氣!首先,荷葉太擠,擠得每片葉子都不易伸展,很難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謝,就是未開,加上剛下過一場雨,一點荷香也聞不到,自悔尋芳到已遲,“冷香嫣然”只是憑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間居然一大塊空白,片葉俱無,真像人頭上患上了癬癩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據說是水污染的后遺癥,真是大煞風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無味,正預備敗興而返。——偏偏一歲半的小女兒面對平生初見的“奇景”,正感動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說“花花開啦”、“蜻蜓來啦!”兩條小腿,繞池急奔,興奮得恨不能縱浪池水中,伴花葉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們也只有繞池一周。這才發覺到池邊樹下,游人如織,觀賞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靜坐,有人閑聊,有人讀書,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驟雨方晴,夕陽燦燦如金,荷風陣陣,拂面生涼,老樹濃蔭,細草柔碧。再細看池中未開的花苞宛如木筆,亭亭擎立,嫣紅如染,荷葉上圓珠的閃爍,晶瑩如玉。此情此景,確也可樂。忽覺心中陰霾頓消,也想著和女兒唱起歌來:“夕陽斜,晚風飄,大家齊唱采蓮謠……”
原來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一年好景,一歲繁華,本無須遠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心,巨細無遺的眼,真正去領略,就是福氣。
1.“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
2.“黃昏夕陽中,卻也別有風情”的“風情”是指 (可用文中詞語稍加組織概括作答)
3.第二節引姜白石詞句,意在表達 。
4.作者“預備敗興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對本文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話來說,就是“喜樂悲愁,全在一念之間。”
B.作者對荷池感情的變化可以這樣概括:向往荷池——嘆氣敗興——觀賞得樂。
C.作者寫如織游人怡然自得襯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樂。
D.作者用華美的詞藻和大致整齊的文句描寫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悅之情。
E.作者用對比的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現出對水污染的不滿。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
1.B(A顫chàn C梵婀玲fàn D踱duó) 2.C (乍看:剛一看去,初看) 3.D(前三句都是通感) 4.B 5.C 6.C
二、課內閱讀
(一)1.C(A彌留:病重快要死了; B更加 C滿 D填滿) 2.C 3.B (并沒有見到葉子底下脈脈的流水) 4.葉—花—香—波
(二)1.C(顏色深淺不一)2.D(A項,內心有淡淡的喜悅;B項C項明顯不當)3.B
三、課外閱讀
(一)1.《愛蓮說》 2.C 3.C 4.表現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
(二)1.池中大塊空白,片葉俱無。 2.荷塘夕照,確也可樂。 3.去荷池路上的喜悅之情(或對荷池的向往之情)。 4.①荷葉太擠,難有“田田”之感; ②聞不到荷香; 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塊空白,大煞風景。 5.A、E(本文主旨倘用文中語句說,應是“一年好景,一歲繁華”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對比手法寫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轉換觀賞、描寫的角度。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2
常識填空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上大學時,朱自清開始創作新詩,1923年發表的長詩《 》,震動了當時的詩壇。1929年出版詩集《蹤跡》,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創作轉向散文,同時開始研究古典文學。1928年出版散文集《 》,成了著名的散文家。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詩人、散文家、學者,又是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毛澤東稱他“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本文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抒情散文,寫于1927年7月,當時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著中國大地。朱自清也處于苦悶彷徨中,文中表現作者想擺脫這一苦悶的“淡淡的喜悅”和“淡淡的哀愁”。
基礎知識。
給下面加點字注音。
小煤屑路( ) 蓊蓊郁郁( ) 獨處的妙處( )( )
裊娜( ) 脈脈的流水( ) 倩影( )
三、閱讀課文。 全文共10個段落,從作者的行蹤變化上看,可以劃分成四個大部分:緣由、去荷塘、觀荷塘、離荷塘。
緣 由:第一段:獨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和緣由。
去荷塘: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樹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時的感受。(追尋清冷、幽僻的環境)
觀荷塘:第四段:月下荷塘。
第五段:塘中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離荷塘:第七、八、九段:聯想古代江南采蓮的舊俗。
第十段:在思鄉與遐想中踱回家門。
(一)緣由。 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是全文的文眼。這樣寫有什么目的?
(二)去荷塘。
第二自然段寫荷塘的環境,寫這一環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第三段中路上的一段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心理描寫照應上文中哪一句話?
(三)觀荷塘。
第四自然段:月下荷塘。
這一段所寫的景物依次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 。
2、這一段景物描寫的觀察角度是:由_______而_______,由_______則_______,由_____而_______。
3、“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句話寫出清香的特點是 ( ) A、隨風飄散,蕩然無存 B、聚而不散,芳香濃郁
C、悠長連綿,沁人心脾 D、斷斷續續,若有若無
4、第四段文字結尾寫葉下流水時,用的詞語是“脈脈”而不是“靜靜”,這樣寫的作用主要是:( )
寫出流水默默無聲,襯托荷花柔美風韻。
寫出流水含有情義,襯托荷花柔美風韻。
寫出流水默默無聲,襯托荷花艷麗照人。
寫出流水含有情義,襯托荷花艷麗照人。
5、這一段文字在寫法上的特點是( )
A、托物言志 B、融情于景 C、觸景生情 D、直抒胸臆
第五自然段:塘中月色。
1、下面句子加點字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瀉”字富有動感)
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洗”字顯出牛乳之清)
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畫”字賦予主動意識,寫 出倩影之真)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彌”字突出荷葉之廣之密)
2、“酣眠”和“小睡”分別指( )
A、熟睡和田較少時間的淺睡 B、滿月和淡淡的云
C、朗照和淡云遮掩的朦朧的月照 D、黑影和殘月
第六自然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這一自然段描寫荷塘四周月色,其作用至少有二,請簡要分析。
(四)離荷塘。
第7、8自然段寫荷塘月色中的人。
作者想起江南采蓮的風俗,表現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故鄉的惦念,其目的是什么?請簡析。
2、填入下面的《采蓮曲》(南朝梁代蕭綱)中的詩句,正確的一項是( )
晚日照空磯,采蓮承晚輝。風起湖難度,蓮多采未稀。
棹船芙蓉落,__________,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A.船移白鷺飛 B.傍人嬌鶯飛
C.蓮搖魚暫飛 D.更逐鷓鴣飛
答案:二、xiè wěng chǔ chù niǎonuó mò qiàn 三(一)直抒情懷,顯出作者內心有苦悶,心緒煩亂;這正是夜闌人靜出游觀賞荷塘的緣由:欲排遣苦悶之情。(二)1(1)交代沒有月色夜晚的荷塘四周的景色,為下面寫月色荷塘做鋪墊;(2)交代作者的心情特征: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2、“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三)第四自然段:1荷葉、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2由遠而近,由上而下,由靜而動。3D 4B 5B 第五自然段:1B 2C 第六自然段 (1)從內容上看,這表現了作者“淡淡的哀愁”(2)從形式上看,全文的中心寫的是月色的荷塘和荷塘的月色,而四周月色的描寫,與“荷塘月色”構成完整和諧的畫面。(四)1、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故鄉的惦念,表明作者欲超然現實,強調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2、A
荷塘月色
1.下面加點詞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A. 踱(慢步行走)著 朗(稀朗)照 蓊(草木茂盛)郁
B. 乘(利用)涼 眠(睡眠)歌 蒼(青色)茫
C. 亭亭(直立的樣子) 風致(美的姿態) 空隙(縫隙)
D. 豐姿(姿態) 點綴(組合) 惦(掛念)著
2.如果將下面加點的句子改成括號中的語句,比較準確的一項是( )
A.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照)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B.薄薄的青霧浮(升)起在荷塘里。
C.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已經盛開)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含苞欲放)的。
D.月光是隔著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亂七八糟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印)在荷葉上。
3.對下列語句的分析,選出不正確的一項( )
A.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這句話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心緒的煩亂;這也正是作者夜深人靜出游荷塘的緣由。
B.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在行文上,這是一個過渡句,提挈下文重筆寫荷塘月色;在感情上起了變化,作者沒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他要追尋美來,反映了不滿現實而又幻想超脫現實的心態。
C.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這句話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準確形象,但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作者并不割愛此句,是因為作者心中有難以排除的哀愁、煩怨。
D.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這句話在結構上照應前邊“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一句;在感情上,照應前邊“心里頗不寧靜”的心緒。
閱讀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1.下面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
A.本段描寫的是月下的荷葉、荷花、荷香和流水。
B.本段描寫的是月下的荷塘。
C.本段描寫的是荷塘上的月色。
D.本段描寫了月下荷塘的靜態美和動態美。
2.下面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這段文字寫景順序的概述,錯誤的一項是( )
A.從天上到水里 B.從上到下
C.由靜到動 D.荷葉、荷花、荷香、流水
3.作者將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選出分析正確的一項( )
A.荷塘上的荷花呈圓形而且閃閃發光;
B.塘上的荷花是名貴的品種,而且朵兒不大;
C.這種荷花能像“明珠”和“星星”那樣光芒四射;
D.在月光的照射下,白色的荷花給人一種如“明珠”般潤澤的感覺,在綠葉的映襯下,又像碧天里的星星了。
4.作者將荷花的清香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請指出二者的相似點。
答:
5.從全文看,本段文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綜合實踐創新
1.將下列句子擴展,使之豐富,突出性格特征及情狀。
他走進了教室
。
2.根據北京市統計部門發布的最新抽樣調查結果的要點,擬一條一句話新聞。
1999年第10期《內參信息》發布了北京市統計部門最新抽樣調查結果:北京市失業人口中,86.8%是40歲以下的青壯年。其中25歲至29歲的失業人口最多,而40歲以上的失業人口較少;失業人口中男性所占比重為58.4%;失業人口中,3人戶、4人戶、5人戶及以上戶所占比重分別為42.5%、20.4%和20.2%;失業人口中,95.6%的人有求職愿望,但只有3.3%的人正在接受培訓,29.7%的人準備參加培訓。
(不超過40個字)
3.仿照下面兩個比喻句的形式,以“真誠”為開頭,寫兩個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猶如一個愛出謎語的頑童,總是出一些難題讓你解答。人生猶如一次漫長的旅行,理解就是前進的火把。
參考答案
基礎知識運用1.B(A.“朗照”的“朗”應為“光線充足” C.“亭亭”應為“形容高聳” D.“點綴”的“綴”應為裝飾) 2.C 3.A(這句話直抒情懷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苦悶,而不是“含蓄”地表達)。
綜合遷移訓練
1.C 2.A 3.D
4.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和微風中荷香的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相似。
5.這段文字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悅心情,反映了作者不滿現實而又幻想超脫現實的心態。
拓展探究學習
1.他雙手插在褲兜里,用跟狠狠地將門踹開,搖搖晃晃,慢慢騰騰地走進了教室。
2.北京市失業人口中“四多一少”:青壯年多,男性多,3人戶多,有求職愿望者多,愿意參加培訓的少。
3.真誠就像開滿枝頭的花朵,總是能結出友誼的果實。真誠好象一條清澈的小溪,心靈就是小溪的源頭。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3
【同步達綱練習】
一、課內練習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小煤屑路( ) (2)彌望( ) (3)裊娜( )
(4)點綴( ) (5)倩影( ) (6)參差( )
2.根據注音寫出漢字。
(1)yōu( )僻 (2)miǎo( )茫 (3)bān( )駁
(4)lǎnɡ( )照 (5)沒精打cǎi( ) (6)妖童yuàn( )女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3~7題。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3.運用“置換法”體會文中加粗詞語的精妙之處。
(1)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
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
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
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
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運用“還原法”分析以下各句的修辭效果。
(1)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
(2)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3)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5.下面畫線的詞語與“只有些大意罷了”中的“大意”意思最接近的一項是( )
A.此事關系重大,大家千萬不要大意。
B.聶衛平此番敗給少年棋手,真可謂是大意失荊州啊。
C.這巨幅碑刻經過了上千年的雨淋風蝕,現在只能看出個大意來了。
D.分析一篇較長的散文,得先從理解語句、歸納段落大意開始。
6.第二段文字在描寫荷塘周圍的樹木時,用了好幾個疊音詞。試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說明它們的好處。
答:內容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一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閱讀下面的語段,完成8~11題。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8.下列各詞語中的“彌”字與“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一句中“彌”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彌留之際B.欲蓋彌彰C.彌天大謊D.彌補過失
9.“不能見一些顏色”一句中“顏色”的含義應是( )
A.面貌,容貌B.情態,樣子
C.色彩D.顯示給人看的厲害的臉色或行動
10.把荷葉比喻為“舞女的裙”,寫出了荷葉的特點是( )
A.翠綠欲滴B.輕盈飄逸C.舒然展放D.高高聳立
11.根據語段內容填空。
這段文字依次寫了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_、荷_________。
二、課外練習
閱讀朱自清的另一篇散文《綠》,完成12~14題。
綠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梅雨潭是一個瀑布潭。仙巖有三個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邊,便聽見花花花花的聲音;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我們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對著那條瀑布;坐在亭邊,不必仰頭,便可見它的全體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云在我們頂上流著;巖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響了。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巖上有許多棱角;瀑流經過時,作急劇的撞擊,便飛花碎玉般亂濺著了。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據說,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覺得像楊花,格外確切些。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這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的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
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合的神光了。揪著草,攀著亂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過了一個石穹門,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邊了。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我的心隨潭水的綠而搖蕩。那醉人的綠呀!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但這是怎樣一個妄想呀。——站在水邊,望到那面,居然覺得有些遠呢!這平鋪著、厚積著的綠,著實可愛。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卻看不透她!我曾見過北京什剎海拂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叢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大約潭是很深的,故能蘊蓄著這樣奇異的綠;仿佛蔚藍的天融了一塊在里面似的,這才這般的鮮潤呀。——那醉人的綠呀!我若能裁你以為帶,我將贈給那輕盈的舞女;她必能臨風飄舉了。我若能挹你以為眼,我將贈給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睞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著你,撫摩著你,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著她了。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巖的時候,我不禁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寫作背景:本文寫于1924年,作者時年26歲,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學國文教員。當時,南方已成為革命策源地,北伐戰爭正在醞釀之中)
12.運用“置換法”體會文中加粗詞語的精妙之處。
(1)抬起頭,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兒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于眼前了。
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個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面都是山,像半個環兒擁著;人如在井底了。
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
招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運用“還原法”分析以下各句的修辭效果。
(1)(梅雨潭)仿佛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
(2)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3)我送你一個名字,我從此叫你“女兒綠”,好么?
14.細讀原文,結合文章后面提示的寫作背景,概括出作者在文中表現的思想感情。
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5~18題。
河 流
沈天鴻
現代美國詩人蘭斯敦休斯寫過一首《黑人談河流》,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我了解河流|我了解河流和世界一樣古老,比人類血管中的血液還要古老‖我的靈魂與河流一樣深沉。|……我了解河流|古老的,幽暗的河流。”第一次讀到,我就喜歡上了它,它說出了我沒有說出的對河流的感受。這的的確確是只有對河流有著深刻了解的人才能寫出的詩句,是“古老的,幽暗的河流”,抓住了河流深沉的魂——河流深沉的靈魂只有在幽暗中才能呈現出來,才能被看見。陽光太亮的時候,河流以流水的強烈反光對抗,它的靈魂,它的水聲,那靈魂的聲音,都被細碎而刺眼的強烈反光遮掩住了。
觀看河流的最好時間是在晚上,夜色籠罩,河流在白天暗藏不現的光從層層流水中照射出來,但只照亮它自己,讓流水在自己的光中流淌。這種流淌與白天是那么的不同,看上去幾乎停止不動,平靜、安靜,但水聲響亮起來,向夜色的深處流去,使人知道,那靜謐不動的河水其實是在一刻不停地流動,流動就在不流的表象之中,而且那水仿佛不是在水中流,而是在水聲中流。當水聲大了起來時,便是河流在拐彎了,如果是乘著小船順著河床前行,這時盡可以停下槳來,即使不是汛期而是深秋河水枯瘦季節,拐彎處的水流也仍然會以足夠的速度將你的小船送過這“轉折點”——河流拐彎處的確可以用“轉折點”來形容,接近拐彎處時,黑暗突然加深了,只有緊貼河面的黑暗因為被水光照射才稍淡一些,變成一種幽暗。河水肯定也覺察到了這一點,因此它的速度也突然加快了,帶著小船猛然拐過彎去,水光頓時明亮起來,夜色也頓然淡了幾分,讓人體驗到一種柳暗花明的豁然開朗的感受。不過,不論你有什么感受,做出什么樣的舉動,在自己的光中幽暗深沉的河流,總是對一切視如不見聽若不聞地在自身中在水聲中,在天空和大地之間一如既往地流淌。如同休斯熟悉他家鄉的密西西比河那樣,我也極其熟悉我家鄉每一條河流上這樣的夜晚,我多次在夜晚的河流上獨自劃一條小船勞作,休息時,放開槳聽任小船隨水流飄蕩,古老的水聲敞開它的門任我進進出出,又像一種靈魂的嘆息聲,撫摩著我什么也不想,但又正因為什么也沒想便什么都似乎全想到了。這時,河流的靈魂和我的靈魂便融合在一起,與休斯不同的是,河流的深沉讓我感到不可企及。人,一個如此為衣食住行殫精竭慮勞碌終生,而且生命大多不過以兩位數計的人,靈魂雖然也可以深沉,但那深度那重量如何能與河流相比?人,永遠只能向河流學習而已。
體內藏著意外的高峰的河流,一直保持著一成不變的樸素,就連對于顏色,它也所取甚少,只取渾濁的黃色這一種,此外就是無色了——無色之色就是清澈。這樣的深刻,這樣的樸素,從河流邊發源的人類,究竟又學到了多少?
“我聽到密西西比河在歌唱,我看到河流混濁的胸脯被落日染得金黃。”將密西西比河染得金黃的落日,也同樣將地球這邊我中國家鄉的河流染得金黃,那金黃的胸脯中,有比一切都深沉、有力地搏動著的心臟!
15.作者為什么喜歡休斯寫的《黑人談河流》?找出文中的原句作答。
16.河流的靈魂最本質的特點是 。在文章的第二段中找出最能體現這一特點的兩個句子。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三段中“樸素”一詞的語境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對文章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文以河流為“主人公”加以描繪、謳歌,實則寓情于物。
B.作者對河流靈魂的贊揚,使人體味到其實是對某種人生態度的審視和頌揚。
C.說河流“體內藏著意外的高峰”,在文中“高峰”實指“樸素”。
D.河流在文中已不是單純的“物”,它融合了作者豐富的感情,是作者內心世界的外化。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一、1.(1)xiè (2)mí (3)niǎo nuó (4)zhuì (5)qiàn
(6)cēn cī
2.(1)幽 (2)渺 (3)斑(或“班) (4)朗 (5)采 (6)媛
3.(1)可將“浮”置換為“升”字。“浮”字寫出了霧的輕飄狀態。另外霧是在荷塘上面漂浮著而不是一直向上升,因此“升”字欠準確。
(2)可將“畫”置換為“印”字,“畫”給人以美的感覺,眼前的景象就像一幅畫一樣,而“印”則沒有這種效果。
(3)可將“帶”字置換為“片”字,因為是透過樹梢去看,而且又是遠山,因此“帶”字較準確,而“片”字范圍太大。
(4)可將“漏”字置換為“灑”字,用“漏”字說明樹葉比較密。與上文的“蓊蓊郁郁”相照應。“灑”字則體現不出這一點。
4.(1)還原為:葉子和花在月光下顯得很朦朧。
修辭效果:“牛乳”給人一種潔白而鮮艷欲滴的感覺,“夢”表現了月光下荷葉、荷花輕飄柔美的姿容。
(2)還原為:光與影搭配得很和諧。
修辭效果:運用通感,表明光與影的和諧,與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樣悠揚、優美,烘托出一種溫馨、幽雅的氛圍,給讀者以聯想和想像,乃至帶入一種幻境。
(3)還原為: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昏暗的路燈光。
修辭效果:運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方法,寫燈光的昏暗,生動、形象,而且與作者當時的情緒融為一體。
5.C
6.內容上:寫出了樹木的錯落有致、數量多、茂盛等特點。
形式上:讀起來節奏感強、韻律協調,有音樂美。
7.不能擺脫現實的惆悵、失意之情。
8.C 9.B 10.C
11.葉 花 香 波
二、12.(1)可將“鑲”字置換為“掛”字或“貼”字。“鑲”字給人以“畫的美感”。作者的眼前就像一幅動態的畫面,內容是從上傾瀉而下的瀑布,而兩旁的山石則是畫框。
(2)將“踞在”置換為“位于”,將“浮”置換為“停”,原文兩個字化靜為動,寫出了梅雨亭的氣勢,它仿佛就要展翅高飛了。
(3)將“擁”置換為“圍”字,“擁”字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梅雨潭三面環山的地形。給人以親切的感覺,富有情趣。
(4)將“招引”置換為“吸引”,“招引”一詞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梅雨潭水的可愛迷人。
13.(1)還原為:梅雨潭水一片碧綠。
修辭效果:運用比喻,寫梅雨潭水的綠,形象生動,突出了綠的程度。
(2)還原為:梅雨潭水面有細小的波紋。
修辭效果:運用比喻,寫潭水的動態美,而且使人聯想無窮。
(3)還原為:我很喜歡梅雨潭的綠。
修辭效果:運用呼告,寫出對梅雨潭的綠的喜愛,簡直到了如醉如癡、物我統一的境界了。
14.全文通過對充滿生機、洋溢著生命活力的“綠”的贊美,表現了作者熱愛生活、勇于進取的思想感情。
15.它說出了我沒有說出的對河流的感受。
16.深沉 ①那靜謐不動的河水其實是在一刻不停地流動,流動就在不流的表象之中。
②總是對一切視如不見聽若不聞地在自身中在水聲中,在天空和大地之間一如既往地流淌。
17.對于顏色所取甚少,只取渾濁的黃色這一種,此外就是無色了——無色之色就是清澈
18.C(“高峰”指河流的“深沉”)
《荷塘月色》同步練習4
荷塘月色同步訓練
(一)基礎知識
1.加粗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大致的輪廓)
B.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態)
C.樹色一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突然看去)
D.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享受,多用于否定)
2.分別選出與下列詞語加粗字的意義
[ ]
(1)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A.欲蓋彌彰 B.彌天大謊
C.彌補過失 D.彌留之際
(2)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
A.彩陶文化 B.光彩奪目
C.五彩繽紛 D.興高采烈
3.標點符號用法正確的一項是
[ ]
《荷塘月色》寫于1927年7月①當時舊中國正處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團亂麻④也可以說是一團火⑤見⑥朱自清給S君的⑦一封信⑧
4.從下面句子中找出一句在修辭特點上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一句相同的句子
[ ]
A.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B.那瀑布從上面沖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幾綹,不復是一幅整齊而平滑的布。
C.這個亭踞在突出一角的巖石上,上下都空空兒的;仿佛一只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D.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5.選出對下列句子修辭手法判斷無誤的一組
[ ]
①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②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光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
③可愛的,我將什么來比擬你呢?我怎么比擬得出呢?
A.①擬人、比喻 ②比喻 ③擬人、反問、反問
B.①擬人、擬人 ②比喻 ③擬人、反問、反問
C.①擬人、暗喻 ②比喻 ③擬人、設問、反問
D.①擬人、暗喻 ②擬人 ③擬人、反問、反問
6.下面句子中破折號的作用是
[ ]
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
A.表轉折 B.表停頓
C.表解釋說明 D.表遞進
7.對《西洲曲》一詩分析恰當的一項
[ ]
A.此詩是北朝樂府中的名篇。
B.詩中采用了夸張、頂真、比喻、借代多種修辭方法。
C.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為的是描寫蓮花高過人頭,蓮子清如水的特點。
D.此詩的寫作特點是寓情于景,描寫了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情思纏綿宛轉,音節和諧流暢。
8.下面默寫正確的一項是
[ ]
A.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著,這便有了一道宛然凝碧的波痕。
B.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有裊娜地開著的。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
D.樹色一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英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
9.《荷塘月色》的結尾,作者突然把筆鋒一轉,聯想梁元帝《采蓮賦》和江南采蓮舊俗,對此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借“惦記江南”抒發“今非昔比”的感慨,暗寓對現實的不滿。
B.對江南的惦念,更足以表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C.惦記江南,意在擺脫不平靜的心境,借以超脫現實生活的重壓。
D.豐富月下荷塘畫面的意境,進一步反襯現實生活給人帶來的不快。
10.《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幾種說法,請選出正確的一種
[ ]
A.通過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寫,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作者對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發了對荷塘月色的朦朧美的感受。
B.通過對荷塘月色的細膩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清醒的認識和強烈的憤慨,借謳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發了作者對推翻舊制度、開創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過對荷塘月色的細膩描寫,反映了作者對現實不滿以及向往中國古代六朝時的幸福生活的強烈愿望。
D.通過對荷塘月色的細膩的描寫,反映出作者對現實的不滿以及他苦悶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個幽靜的環境中尋找精神解脫而又無法解脫的矛盾心理。
(二)閱讀
課文文段閱讀題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里。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
1.文中加粗的詞語極富表現力。下列關于這方面說明不當的一項是
[ ]
A.“瀉”扣緊了“月光如流水”這個比喻,加強了月光的流動感。
B.“浮”這個動詞把水氣和月色交織在一起,霧的輕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漸擴散的特點準確地表達出來了。
C.“斑駁”是一種顏色中雜有別的顏色。這里表明黑影中還有綠色與銀白色。
D.“畫”能突出“倩影”之美,表達了作者此時的喜愛之情。
2.對文中畫波浪線的三句話的含義說明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欣賞美妙的月色,內心無限喜悅。
B.月光一會兒像流水般清明,一會兒青霧籠罩,變幻不定。
C.月光一會兒明亮一會兒陰暗,作者亦喜悅亦傷感。
D.月光素淡朦朧,作者面對美景內心蕩起淡淡的喜悅和終究難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說明“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比喻句本體與喻體相似點正確的一項是
[ ]
A.“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能給人以藝術享受。
B.“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能給人和諧自然的感受。
C.“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光與影”的組合與“奏著的名曲”都不均勻,不呆板,富于變化。
參考答案
(一)1.C(起初一看)2.(1)B(2)D 3.B 4.D 5.A 6.C 7.D(A.南朝樂府;B.無借代;C.本詩通過諧音雙關,曲折表達情意) 8.C 9.C 10.D
(二)1.C(顏色深淺不一)2.D(A項,內心有淡淡的喜悅;B項C項明顯不當)3.B
轉載請保留本文連接:http://www.niubb.net/a/2015/07-10/723943.html
【朱自清《荷塘月色》同步練習】相關文章:
朱自清荷塘月色04-07
朱自清:荷塘月色05-08
荷塘月色朱自清段落11-12
《荷塘月色》朱自清課文08-25
荷塘月色朱自清段意09-05
荷塘月色朱自清全文05-11
荷塘月色朱自清課文10-22
荷塘月色朱自清簡介09-13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賞析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