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自清《綠》經典教案
《綠》是朱自清早期的一篇游記。全文以熱情的筆調,對梅雨潭的景物進行了細致的描寫,頌揚了祖國大自然的絢麗風光,寫得清新細膩,漂亮縝密,精致玲瓏,詩意盎然。表達了作者對美好境界的贊美和追求。
朱自清《綠》經典教案
教學目標
1.學習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學習變換寫景角度和運用貼切的修辭手法來細致描繪景物特點的方法,學會抓住“文眼”來組織材料。
3.體會作品中流露出的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強烈情感,培養學生鑒賞能力和藝術想象力。
教學重點
抓住最能透視文章神韻的詞句,引導學生從情景相生的角度理解分析散文。
在寫景中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學習變換寫景角度和運用貼切的修辭手法來細致描繪景物特點的方法。
2.把握文中情與景的對應關系。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王安石的詩《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大家都知道這首詩中“綠”字用得最好。據說他為選用這一字煞費苦心,曾用過“到”、“入”、“過”、“滿”等十幾個字。“綠”字用得妙,形容詞動詞化,有色有形,化靜為動,一字用妥,盡得風流。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朱自清的散文,也以《綠》為題,表明他對綠的鐘愛。這篇散文是一幅明麗誘人的圖畫,是一塊純潔溫柔的美玉,是一首情彩橫溢的詩歌,是一曲幽雅動聽的樂章,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朱自清先生當年在溫州游仙巖梅雨瀑時寫下的散文佳作《綠》,是怎樣將一潭綠水寫得生動逼真、活靈活現的。”
二、作者簡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原籍浙江紹興,生于江蘇東海。1916年考進北京大學預科學習,參加五四運動。1925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致力古典文學研究,從事散文創作。1931年至于932年留學英國。抗戰前對前途充滿勝利信心。抗戰勝利后,反對中華民國政府打內戰。
1948年6月,在拒絕“美援加面粉”的宣言上簽字。臨終前囑夫人:“有件事要記住,我們家以后不買中華民國政府配給的美國面粉!”8月12日,在貧病交加中逝世于北平。毛澤東高度評價他說:“我們中國人民是有骨氣的。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我們應當寫聞一多頌,寫朱自清頌,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三、時代背景介紹。
《綠》,寫于1924年。當時,南方成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戰爭已在醞釀之中。盡管朱自清并沒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對中國社會的前途,時刻都在關心著;對于以統一為大業的北伐,無疑也是抱支持態度的。他這一時期的思想,基本上還保持著“五四”運動時期青年人勇于進取的勢頭。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則表現為格調的明朗,節奏的明快,滿蓄著“為人生”、“寫實”和昂揚向上的生命活力。
《綠》雖然不過是一篇寫景文,但只要仔細品味,還是很容易觸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動著的脈搏,看到一顆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熱愛祖國的赤子之心。
四、全文朗讀(聽錄音、配音樂及畫面)
1、掌握下列生字詞
踞(jù) 薄(bó)陰 綹(liǔ) 棱(léng)角
穹(qióng) 塵滓(zǐ) 皺纈(xié) 什剎(shíchà)
明眸(móu)善睞(lài) 挹(yì) 掬(jū)
2、整體感知
(1)、作者寫景的立足點有幾個?每個立足點寫了什么景物?
(2)、這篇散文的“文眼”上什么?
教師補充:文章中最能顯示作者寫作意圖的詞語或句子叫“文眼”。“文眼”是窺看主題思想的窗口,理清全文脈絡的筋節,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聯系的關鍵。清代學者劉熙載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者必顧之,在篇末則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也就是說,文眼是文章的精神凝聚點,能點出文眼,就是讀懂文章的一個標志。
(3)、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抓住“文眼”來寫“綠”的?
五、學生精讀課文,討論并歸納
1、作者寫景有三個立足點。
第一個立足點是山邊,寫梅雨潭的遠景。
第二個立足點是梅雨亭邊,寫梅雨潭的環境:山、巖、亭、天、草、瀑布、水花。
第三個立足點是梅雨潭邊,寫梅雨潭的綠:潭面、水波、水光、水色,并聯想。把三個立足點所繪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懸瀑、飛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圖”。
2、這篇散文的文眼是: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
3、作者是這樣抓住“文眼”來寫“綠”的:
文章開頭點題: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便按游蹤之先后,遠寫飛瀑及梅雨潭周圍的環境,實際上仍抓住“驚詫”來寫:“飛瀑之下必有深潭”,暗示出梅雨潭并非死水之潭,則是有不盡的活水深潭,是充滿生機之綠,這也是梅雨潭可愛之由。其瀑流飛瀉而下的氣勢、威力令人“驚詫”,水花飛瀉情景更可“驚詫”。然而寫到梅雨潭的綠招引我們去“追捉”時,“我心中已沒有瀑布了”,這顯示作者先寫瀑布,不過是用作陪襯,強調了“梅雨潭的綠”尤其令人“驚詫”,驚詫于她的潭面、水波、水光、水色,最后,文章結尾照應開頭:“我驚詫于梅雨潭的綠了”,顯示“驚詫”這“文眼”貫穿始終,而在“驚詫”之前加上“不禁”,更突出了“綠”的強烈印象。
文章充分體現了“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六、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完成《同步導學》中的“基礎訓練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綠色是大家喜愛的顏色,但大家聽說過“女兒綠”?觀賞過女兒綠嗎?
如果沒有請打開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綠》。(引起學生對“女兒綠”的注意。)
二、請一組學生分別用一個詞概括“十二三歲小姑娘”的特征。(為進一步引導學生把握“女兒綠”的具體寓意創設條件。)
三、閱讀品析第三自然段
1、聽朗讀,品味梅雨潭的綠是否具有女兒的魅力。目的:學生一邊聽配樂朗誦,一邊看屏幕上播放的梅雨潭綠意盎然的畫面。(為學生品析梅雨潭的綠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將第三段末的女兒綠與段前的博喻、比較、想象結合起來,由“女兒綠”這一點,延展到對文章寫景狀物各個環節的分析。)
2、教師示范引路,品析“招引、追捉”所顯示的情與景。
3、放開手腳讓學生自己品味分析“喻綠”、“比綠”、“想綠”的描寫。注意啟發學生從“十二、三歲”這個年齡段“小姑娘”的特征上去分析。
4、仿寫練習:“我若能…”寫幾個句子。(加深學生對情景交融的理解,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
5、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眼中的梅雨潭為什么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啟發學生聯系文章的寫作背景,作者的經歷。(把握情與景的對應關系,突破難點。)
四、引導學生回顧第二段。
1、動手為這段配上插圖。
2、寫梅雨潭的綠為什么要先寫梅雨瀑、梅雨亭?(用畫圖帶動對重點詞語的品析。明確寫景的內在連系。)
〈2〉課文第二段描寫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寫梅雨潭水的綠,那描寫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在文章中找出能說明這問題的句子來:
提示:a、為了襯托梅雨潭,使“驚詫”落到實處。
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間;但我的心中已沒有瀑布了。”
b、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實際上因瀑而來。
五、將全文連起來看,結尾重復開頭的“驚詫”,而且多出“不禁”二字,告訴了你什么?教師從人物稱代上點撥。(明確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
那我們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圍繞這“驚詫”二字來寫的。
〈1〉文章的開頭與結尾兩段都用了幾乎相同的一句話,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簡單的重復?作用是什么?這兩段話可以對調嗎?
提示:a、第一段中的“驚詫”前多了一個“不禁”;
b、這兩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復修辭手法的運用;
c、不能對調,因為“不禁驚詫”是作者在熱情地描繪梅雨潭之綠,抒發自己對她的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實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
六、品味語言
1、仿佛一張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厚積著的綠;
2、她松松的皺纈著,像少婦拖著的裙幅;
3、她輕輕的擺弄著,像跳動的初戀的處女的心;
4、她滑滑的明亮著,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雞蛋清那樣軟,那樣嫩;
5、她又不雜些兒塵滓,宛然一塊溫潤的碧玉;
如第四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梅雨潭水綠的波光的明亮和質地的柔軟的特征。
六、布置作業
1、背誦第三段精彩的語句
2、完成《同步導學》中的“能力提升”和“中考之窗”
【朱自清《綠》經典教案】相關文章:
《綠》朱自清09-20
朱自清《綠》07-09
朱自清《綠》賞析10-27
朱自清散文綠08-03
朱自清的作品《綠》09-27
朱自清《綠》賞析11-24
朱自清的《綠》閱讀答案10-05
朱自清《綠》閱讀答案09-18
朱自清《綠》原文及賞析09-10
朱自清《綠》閱讀心得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