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張九齡年譜
中國文學之盛始于唐代,唐代文學之盛始于盛唐,盛唐之盛始于張九齡。
張九齡年譜
張九齡,字子壽,一名博物,唐朝儀鳳三年(678年)生。
九齡七歲能文,三十歲擢進士第二,授校書郎;先天元年(712年)12月,玄宗于東宮舉文學士,九齡名列前茅,授左拾遺;開元四年(716年)秋,九齡辭官歸養,開大庾嶺新路,溝通南,北陸路交通干線。
開元六年(718年)春,九齡被召入京拜左補闕,主持吏部選拔人才;開元七年,改任禮部員外郎;開元八年,遷任司勛員外郎;開元十年,宰相張說薦九齡為中書舍人;開元十三年,張說罷了宰相,九齡因此事改任太常少卿,出任冀州剌史,后改授洪州(南昌)都督,不久又轉授桂州都督,充嶺南按察使。開元十九年(731年)三月為秘書少監,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開元二十年二月轉為工部侍郎。
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九齡升任檢校中書侍郎,十二月,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兼修國史。開元二十二年五月,九齡遷升中書令集賢院學士知院事修國史。開元二十三年三月,九齡進封為始興開國子,食邑四百戶。
開元二十四年八月五日千秋節(玄宗生日),九齡送《千秋金鑒錄》作賀儀,勸皇帝勵精圖治。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九齡因周子諒觸犯玄宗一事受株連,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七年,九齡被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春,九齡歸故鄉掃墓,五月七日于韶關曲江病逝,享年六十三歲,被追封為荊州大都督,謚文獻。
民間傳說
民間現在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張九齡母親盧氏在始興已懷孕滿十月仍未分娩。其父見妻身體粗大面黃體弱,疑是得了黃腫病。一日遇見一個看病兼算命的老先生,經診斷后,老先生告訴張九齡之父,“腹中胎兒乃非凡人物,因這個地方太小,容其不下,恐須到大地方出生。”聽罷先生一言,張家只好遷到韶州。而張九齡據說就是在那里出生的。但張九齡出生后也曾返回始興故里。始興縣民間流傳的“捉鼠解朝廷”的故事就是來自張九齡年幼時在石頭塘讀書的經歷。
張九齡墓
張九齡墓, 位于韶關市北郊羅源洞山麓。張九齡是唐玄宗開元年間丞相,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回鄉掃墓,因病逝世于其家中,享年63歲,被謚為“文獻公”。開元東南方二十九年葬。
張九齡家族墓地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地前面是張文獻公祠,祠堂后山約120米處是張九齡及其妻盧氏、弟張九皋、九章的墓冢,是廣東省具有代表性的唐代大墓。張九齡為磚室結構,坐北面南,平面呈“古”字形,分墓室、甬道、耳室三部分。墓室為主體建筑,成四角攢尖式頂,長7.98米,寬4.8米,高5.35米,四壁及甬道均有侍女蟠桃園等壁畫,是廣東境內最早出土的、絕無僅有的唐代壁畫。墓前神道原有石座像分立于兩旁,今有唐嶺南節度使、著名書法家徐浩撰寫的《神道碑》和杜甫作詩的《故右仆射相國張九公齡詩碑》。墓下有饗堂。今饗堂內還保存著明清以來的碑刻。1960年7月,經文物管事委員會愈墓。
【張九齡年譜】相關文章:
王安石年譜06-08
關于李賀的年譜11-01
張九齡的典故07-22
張九齡的《感遇》06-23
張九齡的詩精選06-10
張九齡的詩07-16
張九齡感遇08-02
張九齡墓10-01
張九齡的感遇07-30
張九齡是誰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