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专区|和领导一起三p娇妻|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ⅴ色|欧美视频网站|亚洲一区综合图区精品

再別康橋講課稿

時間:2024-12-10 12:19:32 智聰 再別康橋 我要投稿

再別康橋講課稿(通用12篇)

  《再別康橋》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再別康橋講課稿,歡迎分享。

  再別康橋講課稿 1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二、說教學目標,重點、難點的確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 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三、說方法

  如何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采取如下辦法: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誦讀是必不可少的。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聯想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師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

  四、說教學過程的設計

  1、導入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2、分步實施

  第一步:課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紹。

  第二步:詩歌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背誦。

  第三步: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第四步:把握與體味詩歌的意象美。先講意境和意象的含義(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然后引導學生感受詩中的意象美。

  讓學生自讀,思考: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組討論交流)。

  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五步: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用與詩歌每一小節意境相配的優美圖片,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

  3、小結

  本課我們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現代詩歌,并分析詩歌的表達感情和寫作風格,同學們要學會這種鑒賞新詩的方法。

  4、作業設計

 、 背誦課文。

 、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比較賞析。寫一篇賞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拓展閱讀:《再別康橋》鑒賞

  一、誦讀提示

  這首詩像一首憂傷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跌宕起伏和輕柔舒緩的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節旋律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二到第六節舒緩而悠揚,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起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又有情感的升華,令人回味無窮。

  二、整體感知

  1.寫作背景

  關于《再別康橋》的寫作時間和緣起也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1920年徐志摩遠渡重洋,從美國到英國研究文學。在倫敦劍橋大學,他以一個特別生的資格,隨意選科聽課,度過了一年多真正悠閑自在的日子。據他后來回憶,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禈蛎利惖淖匀痪吧o他留下了難忘的印象。他說:“……在星光下聽水聲,聽近村晚鐘聲,聽河畔倦牛芻草聲,是我康橋經驗中最神秘的一種:大自然的優美、寧靜、調諧在這星光與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靈! (《我所知道的康橋》)在風景秀麗的康河兩岸,他仰臥在有星星黃花點綴的蔥綠草坪上,或看書,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時候在碧波蕩漾的康河里劃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臨到他要離開倫敦的前夕,在一個美麗的`黃昏,他在康橋上漫步,流連忘返,寫下了這首詩。

  另一種說法是,此詩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歐游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海。7月底的一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誰也沒通知,一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遺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國朋友一個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橋,在那里靜靜地等待他,一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于他當時比較忙,又趕著要去會見另一位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的活動記錄下來。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涌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2.結構分析

  全詩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

  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出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二節,寫了岸邊柳樹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夕陽照射下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嫵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條隨風輕輕搖擺,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艷的新娘。這“波光里的艷影”在水中蕩漾,也在詩人的心頭蕩漾。

  第三節,寫了康河里的水草隨微波起伏。綠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搖,仿佛在向詩人招手示意。在這仙境般的地方,詩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條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愛撫!罢袚u”二字,生動地寫出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度;而“甘心”兩字,也寫出詩人對康橋的永久戀情。

  第四節,寫榆樹下的清潭及由此引發的聯想。這所謂“榆陰下的一潭”即指拜倫潭,相傳拜倫曾在康河游玩。那榆樹濃陰覆蓋著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可以讓人想像那五彩斑斕的景色充滿了多么醇厚的詩意!在這里,詩人融情入景,詩人的留戀之情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五節,詩人迷戀的感情達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要離別康橋而去了,想像自己撐著一桿長篙,向遠方草色深處漫溯,去尋他“彩虹似的夢”。到晚上歸來時,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了。

  第六節,詩人的思路急轉,由幻想回到現實。想到今晚要和康橋離別,不禁別情縷縷,離緒重重,消失了的夢竟無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別離的笙簫,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就連青草叢中的夏蟲似乎也體會到了離別之情,也為他保持沉默。往日歡愉的康橋,今晚也無語,一切的一切都為詩人的離去而歸于寂然!俺聊墙裢淼目禈颉睂⒃娙遂o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極致。

  第七節,跟開頭呼應!霸撇省北緛砭褪遣荒軒ё叩,然而詩人卻強調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溫柔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淡淡的離情別緒,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給人以審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藝術形式表達了人類共有的一種感情,即對失去的美好事物,人們總是充滿懷念。

  再別康橋講課稿 2

  一、說教材: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要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品味詩的意象美,體悟詩人的真情;

  2、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主動分析鑒賞詩歌的能力;

  3、反復朗讀,品味現代新詩的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并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訓練重點是把握詩歌意象,體味詩歌情感。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3配樂朗讀法——反復朗讀,深入體會。

  三、說學法:

  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詩歌感情已經成為這節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想法,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四、教學程序:

  這首詩歌我準備用一課時的時間處理完,內容不多,但是重點得突出。具體分為四個環節:

  (一)導入新課,激發學生興趣

  上課之前,我會給大家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里一首歌曲,詞是徐志摩的詩歌《我不知道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曲是專門為這首詩歌以及徐志摩本人而作,感情舒緩,意境朦朧,這首詩很能代表徐志摩,可以說是他的“標簽”之作。通過歌唱更添上幾分詩歌的"夢"態.熟悉徐志摩家庭悲劇的人,或許可以從中捕捉到一些關于這段羅曼史的影子。徐志摩是個追求愛、自由和美得多情才子,通過這首歌曲將學生帶入詩人豐富的感情世界。

  導入語:“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是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被胡適稱為“情圣”和“詩圣”的詩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樣一個人呢?這節課讓我們和志摩一起“再別康橋”,走進詩人追求愛、自由和美得詩意的內心。

 。ǘ┱w感知,讀中學讀

  給一段音樂,讓學生自讀詩歌,在讀的過程中分析詩歌基本感情,然后討論交流,說出詩歌感情基調以及朗讀時應保持怎樣的語調和節奏。

  首段三個“輕輕地”顯出旋律輕快柔和,即抒發了作者對康橋的依依不舍,又奠定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總體語調:舒緩低沉

  節奏:輕柔和諧

 。ㄈ┭形鼋Y構,分析意象,精讀感悟

  閱讀教學中應該像葉圣陶先生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美讀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彼栽谶@一環節中,我們可以扣“問“展開,結合學法指導,從分析意象出發,指導學生邊讀邊悟情。

  1、王國維先生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就是說在表情達意時,往往要選擇典型景物來表達特定感受,這些典型的寄托了作者感情的景物,我們稱它為意象。那么這首詩選擇了哪些意象來表達詩人怎樣的情感?

  品味詩歌意象上的繪畫美,詩的語言多采用有色彩的詞語: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艷影、軟泥上的青荇、彩虹似的夢、青草、星輝斑斕;這些意象清新飄逸,寄托了作者依依惜別的深情。

  對比: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柳永《雨霖鈴》)

  離別的對象不同: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感情“離而不傷,別而不愁”。

  2、詩人既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又“不能放歌”,為什么如此的矛盾呢?

  介紹詩歌創作背景:此詩寫于1928年11月6日,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說過這樣一句話:“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

  因此,可從徐志摩故地重游百感交集,無從說起:六年來的.情感經歷生活感受縈繞腦海,欲說還休——語言在復雜的情感面請意境失去了力量,只能是彈奏深幽低回的心曲。

  3、朗讀詩歌首尾兩節,比較作者在煉字上的不同,并品味詩歌語言的音樂美(押韻;音節和諧,節奏感強;回環復沓)

  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了詩人許多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用上心頭。明明是那么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輕輕地招一招手,悄悄地揮一揮衣袖,悄悄地走了,就像輕輕地來一樣。多么的灑脫、飄逸!在這種人情、景致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泊但是又執著堅定的意念,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

  詩人最后是“悄悄地”走了,從第一節“輕輕地”變為最后“悄悄地”,在原來的輕柔惜別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更為灑脫。進一步體會詩歌哀而不傷的感情。

  4、綜觀全詩,發掘詩歌的建筑美(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并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ㄋ模⒆鳂I布置: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是:朗誦并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這一聲珍重里有密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再別康橋講課稿 3

  一、說教材

  本課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詩歌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它是“新月詩派”徐志摩的傳世之作,以離別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比較典型地體現了獨抒性靈柔美飄逸的風格特點。

  二、說學生

  1、學生在前一課《沁園春長沙》的學習過程中已對“意象”有初步了解,掌握了一定的誦讀技巧。

  2、高一新生對學習抱著極大的熱情,對老師和同學也有新鮮感,能積極地參與討論,課堂比較活躍。

  三、說教學目標

  1、品析“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2、掌握誦讀技巧:用抑揚頓挫的聲音表達詩人豐富的情感,為單元活動“詩歌朗誦比賽”做準備。

  四、說重難點及突破方法

  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突破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法,通過學生小組討論,進而分析、歸納。

  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突破方法:①采用比較法,通過名家朗誦、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學生的自讀找出差距,細細體會提高自己的誦讀技能。②老師直接指導,我將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讀”落實誦讀技巧。

  五、說教法和學法

  1、誦讀法:有名家朗誦、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試讀、全體學生的齊讀多種形式。

  2、合作探究法:

  ①老師根據重難點精心設計問題,讓學生分組合作探究。

 、谛〗M派代表上臺展示成果,其他小組可以補充。

 、劾蠋燑c評,多肯定激勵學生。真正落實“以學生為主體,以老師為主導”的新課程理念。

  六、說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七、說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任務:

  1、完成目標一:品析“三美”

  2、落實重點:“繪畫美”中對詩歌意象的把握。

  1、以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導入新課(3分鐘)

  讓學生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引起學生的好奇“詩歌也可以唱?”

  2、簡介作者:配以熱播劇《人間四月天》的劇照用講故事的形式來介紹。(2分鐘)

  部分學生看過這部電視劇,即使沒有看過,對其中的主要演員黃磊、周迅也比較熟悉。這些唯美的圖片更是能喚起學生對徐志摩的好奇心。介紹時不回避詩人的情感經歷,向學生講述志摩的愛情故事,強調兩位重要女性對他創作的影響,有利于學生更全面的了解詩人和他的創作。

  3、朗讀課文:首先播放錄音,然后學生試讀。(4分鐘)

  讓學生再次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并初步體會作者的情感,同時先聽名家誦讀,再到自己讀,有一個比較,學生會自主地總結誦讀技巧。

  4、進入重點的分析“對意象的把握”,運用的學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較法”“聯系上下文法”。(25分鐘左右)

  我設計的問題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蘊含作者的情感是?

  學生分小組討論,老師巡堂適當的參與討論,目的在于①了解討論進度、正確度,②對討論得比較熱烈的小組給予鼓勵,對討論得比較安靜的小組給予指導,總之讓所有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

  對討論結果的設想是:根據前一課《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有關“意象”的知識,從課文中不難找到第一個問題的答案,根據學生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聯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個問題。

  學生可能出現的問題是:發言人不能準確簡潔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記錄員不能抓住關鍵詞板書。這需要老師的引導與完善,相信隨著“合作探究法”的全面開展和同學們的多次鍛煉,這個問題出現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小。

  5、過渡到目標一——品析“三美”(4分鐘)

  先總結以上意象都可以組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如“揮手作別云彩圖”“河畔金柳倒影圖”,然后指出這就是本流派主張的“三美”之一——畫面美。進而欣賞這首詩歌的另外“兩美”——音樂美和建筑美。

  “音樂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導學案》中也有詳細的講解,所以老師在這里可以點到為止。

  6、作業:(2分鐘)

 、賴L試朗誦全詩,要求抑揚頓挫地讀出詩人細膩豐富的情感。

 、谡n后閱讀張貼的'打印稿《古代送別詩歌20首》、《徐志摩詩選》,促使學生有意識地積累詩歌素材。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也就解決了難點——讀出詩人的情感

  1、通過填空復習重點導入:作者選擇了________意象,運用了________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________起伏情感。(2分鐘)

  請一個成績中等偏下的同學來講臺上書寫,了解同學對上節課的掌握情況,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拉到課堂中來

  2、完成目標二——掌握誦讀技巧,運用的學法是:朗誦法,比較法(與名家朗誦、老師范讀以及《沁園春長沙》的讀法比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個時候那個地方的那個人)。(25分鐘左右)

  我的步驟是:

 、冽R讀:了解同學對課文的熟悉程度。

 、谡堃粋同學來試讀,根據在《沁園春長沙》中學到的誦讀技巧讀出詩人的情感。

  ③學生點評“哪些讀得好,哪些讀得明顯的不對”并讓指出不對的同學重讀一下,對有爭議的地方老師適當指點。

 、苈犆艺b讀

 、堇蠋熃Y合詩情,逐節逐句進行誦讀指導并范讀(提醒學生做筆記),學生當堂試讀。

  如第一節連用三個“輕輕地”,這個詞要用輕柔舒緩的語調,仿佛詩人緩慢而輕柔的步履,讀出詩人那種依依不舍的情感。第二節“新娘”這個詞要讀出驚艷的喜悅,聲音比較柔美,此時詩人仿佛又回到過去的美好歲月,無比陶醉與幸福。

  ⑥小結誦讀要點。

  3、疑點解析:學生提出問題,原則上讓其他同學來回答,老師只作引導。(5—10分鐘)

  4、作業:(3—5分鐘)

 、僬n外拓展:閱讀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沙揚娜拉》,寫一篇鑒賞短文。

  目的:因為在第一課后寫過《老馬》的鑒賞短文,所以這里繼續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增強動手寫的能力。

 、诒痴b《再別康橋》

 、弁瓿伞豆虒W案》相關練習

  八、說板書設計

  1、借代比喻擬人比喻

  繪畫美——云彩金柳青荇清泉

  “三美”音樂美——韻律和諧,回環往復

  建筑美——節的勻稱,句的整齊

  2、作者選擇了云彩金柳青荇清泉等意象,運用了借代、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康橋難分難舍、歡喜眷戀、興奮高歌、情緒低落、悄然作別的起伏情感。

  再別康橋講課稿 4

  一、說教材:

  1、單元地位、作用

  《再別康橋》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的第二首詩歌,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是詩歌單元,主要學習現代新詩,要求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著重分析詩歌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讀詩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學習用精煉的語言和新穎的意象來表達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應該喜歡用詩的語言來表達豐富的情感,學習本單位的新詩一定會激發那些有興趣的高中生來寫寫新詩。

  2、教學目標、重難點

  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三個:

  知識目標:品味詩的意象美,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真情。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這三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并結合學生實際,我把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和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設定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就在于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二、說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睘榱诉_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激發學生興趣,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熱情參與,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1、誦讀法

  《語文教學論》中指出:"朗讀是書面語言的有聲化,具有移情的作用,

  能夠激發美感,喚起內心視象,感受作品的意境。"葉圣陶先生也提倡過"美讀"的方法。在詩歌教學中,誦讀應該是重要的一環,反復地誦讀作品,在誦讀中把握詩的韻味。誦讀法既是教法也是學法。象《再別康橋》這樣一首意境很美的詩歌,更需要通過誦讀去感受詩中的情感、韻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學法

 。1)《再別康橋》猶如一幅極富美感的圖畫,教學中可采用情境教學法激勵學生們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這幅畫面立體生動,讓學生在具體形象的情境中深深體會這首詩的意境美、詩意美。

 。2)用富有文學意韻的語言來組織教學,并借助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建立立體可感的視聽形象,營造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教學氛圍。

  3、點撥法

  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在一個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課堂中,教師適度的

  點撥可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促進課堂預設的生成。

  三、說學法:

  作為高一學生,他們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體會較膚淺,并且缺乏一定的鑒賞詩歌的能力,常常拿著這樣一首詩歌,他們覺得很美,卻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詩意美,無法品味詩歌的意境,所以我將教會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詩歌感情作為這節課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討論法、朗讀法、聯想法,動口動腦,培養學生自主獲得知識的能力,同時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四、說課堂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目標,我采用以下教學步驟:

  (一)情感激趣,導入新課

  從播放徐志摩的另一首詩《偶然》譜成的曲子導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詩人徐志摩與康橋"偶然""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他永難忘懷的記憶而長伴人生。讓我們與徐志摩一起《再別康橋》(板書課題和作者)

  我的導入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優美的畫面及柔美的音樂可以將學生帶入一個淡淡的憂愁的境界。多媒體展示歌詞,教師恰當的銜接語,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二)時空鏈接走近作者

 。1)簡介徐志摩

 。2)關于再別康橋的寫作背景

  這一環節我先讓學生穿越時空與徐志摩展開對話,順著學生的發問,導出問題,先讓學生自行解決,老師歸納。并用幻燈片展示。盡可能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知人論事"在文學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ㄈ┱b讀涵詠整體感知

 。1)學生默讀。

 。2)個別朗讀。

  (3)名家范讀。[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在劇中對這首詩的朗誦。讓學生找出朗讀差距,進一步把握這首詩的朗讀情感,同時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掃清字詞的障礙。]

 。4)配樂朗讀。[我為這首詩的朗誦配上《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纏綿、惆悵而又帶有輕靈、飄逸的音樂中,教師進行示范吟誦,注意節奏、輕重、情感,讀出音韻美,營造一種夢幻般的感覺。帶動學生有感情朗讀。]

  (5)學生齊讀。

  在朗讀這一環節中,默讀可以讓學生把握朗讀的節奏、情感,個人讀可展示個性,音樂制造了情境,范讀激發了美感,齊讀引起群體感受,從而體味本詩音樂美的藝術性特點。在"美讀"中解決教學重點1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朗讀已為學生們對詩的理解做了鋪墊,同時又為下文對詩意的鑒賞蓄勢。(學生帶著對康橋的憧憬進入--

 。ㄋ模┘ぐl想象賞景悟情

  A、品意象

  (1)詩中直接描寫康橋的`景物的有哪幾節?(2、3、4節)

  (2)如果把這三節的內容換成三幅畫,我們可以選取哪些景?請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學生思考,小組交流,推選代表全班交流)

  老師要引導學生選好景點,對學生的發言予以充分肯定,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尤其是運用聯想和想象對畫面加以具體的描述的學生。這一環節主要根據新課標教學建議"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此基礎上請學生自由朗讀這三節詩。

 。3)更進一步思考:詩人告別康橋時為什么不選取周圍的建筑、那里的人們,而是選取了金柳、柔波、青荇等自然景物?

  語文新課程標準積極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段學習從詩歌畫面美入手,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通過意象選擇營造的意境,并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追求語言美的課堂氛圍。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都得到較好體現。并解決教學重點2賞析詩中的畫意美、詩意美。

  B、悟真情

  步驟:將全詩分為三個版塊,分別賞析。抓住詩中意象,賞析重點詞語,把握詩人情感變化。

  第二、三、節:通過重點賞析"新娘""水草""蕩漾""招搖""甘心"等詞語,把握詩人情感的變化:由依依惜別時的感傷無奈而陶醉留戀于康河美景。

  第四、五節:通過重點賞析"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放歌""笙簫"夏蟲"等詞語,體悟詩人情感的發展高潮。

  第一、七節:通過重點賞析:三個"輕輕的""悄悄""不帶走一片云彩"詞語通過比較第一節和第七節,體悟詩人離別母校之時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完美地統一在一起。同時感受詩歌的回環之美。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依據新課標所要求的"欣賞文學作品,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但凡讀懂了詩的人都會有這樣的體驗,如果不一句一句地反復咀嚼,只是一路順暢地讀下去,結果什么也得不到。詩歌濃郁的情感、跳躍的形象、凝練的語言,決定詩歌教學的特點:反復朗讀細細品味、啟發聯想、再現形象,其中教師的引導作用是關鍵。教師的講與新課標提倡的學生探究性學習有機結合,讓思考深入,以求突破本課的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也達到了體味詩歌繪畫美的目標。

 。ㄎ澹┍容^閱讀,剖析情感

  《再別康橋》是一首離別詩,寫離別的詩句你知道哪些?試著比較異同。啟發學生展開聯想,尋找有關詩詞名句,擴大課堂的容量。讓學生通過對比探究離別之情的不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

 。┚C觀全詩,發掘詩歌的建筑美

  共七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并聽配樂朗誦,觀看康橋美景。

  (課堂教學任務到此基本完成,已經達到了教學的目標,解決了教學的難點、重點)

 。ㄆ撸┯嘁衾@梁收束全文

  詩人離別康橋時不帶走一片云彩,他離開人世時也不帶走一片云彩,他走得很匆忙,因為飛機失事,那一年他才35歲。胡適飽含淚水寫下《追悼志摩》:"志摩走了,他帶走了這個世界上的全部色彩……"

  詩人雖然過早地離去,但是他的名字、才氣,他的詩情、他的浪漫卻留在了人世,他的《再別康橋》成了中國現代詩歌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留給人們無限的遐想與仰慕。

  在這種氣氛的渲染下,老師與學生齊讀《再別康橋》(配《人間四月天》的主題音樂)。在濃濃的詩意中結束對這首詩的學習。留給學生更多的感染,更多的回味。以期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ò耍┳鳂I布置: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學生課外閱讀的開始。我布置的課外作業是:朗誦并背誦徐志摩詩歌《沙揚娜拉》。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這一聲珍重里有密甜的憂愁——————沙揚娜拉!

  (九)評價與反思

  《再別康橋》是一首精美的詩,因此,在說課方案中,我確立了朗讀—鑒賞——比較這一教學思路,將朗讀和鑒賞作為教學的重點,尤其是采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輔以多媒體教學手段,讓學生在朗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去體驗詩歌的情感,品味詩歌的語言和音樂美。在教材處理上,摒棄一般的從詩歌的開頭講到結尾的方式,從詩的中間入手,再說開頭和結尾,這主要是根據詩的結構特點來確定的。直接抓住康橋的景物描寫進行鑒賞,充分欣賞這首詩景中含情,融情于景,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的說課結束了,因水平有限,有許多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謝謝!

  再別康橋講課稿 5

各位尊敬的領導、各位老師:

  你們好!我說課的題目是《再別康橋》(板課題、作者),下面我從四個方面說一說這堂課的設計:一、說教材;二、說教學方法;三、說教學過程;四、說教學理念。

  一、說教材

  首先,談談教材。《再別康橋》是技校一年級上學期的教學內容,具體編排在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一課,是必讀課。這首詩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明確了詩歌閱讀的標準:“初步理解詩歌的意象及語言特點,能夠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和表現手法。”根據這個要求,結合《再別康橋》情景交融的特點,我期望學生在學完這節課后,能達到以下目標(課件)知識與技能:

 。1)品味詩的意象,領悟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真情。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比較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難心理,對課文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或者雖能讀下去,卻只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而已,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針對學生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生的心理狀態,我確立本課重難點如下:(課件)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品味。

  二、說教學方法

 。ㄒ唬┱f教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設的過程。根據我們學生學習的現狀,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課件)

  第一,以誦讀為主。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讓學生在誦讀中從語言層面理解詩歌的內容,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借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在課堂上,學生的自讀、教師的范讀;個別學生的朗讀,全體學生的齊讀、齊背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聯想法。詩歌比較抽象,因此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第三,探究法。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詩歌的內容。

 。ǘ┱f學法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一百條建議》里說:“請您毫不猶豫的在課堂上擠出時間讓學生主動掌握知識吧,那樣將得到百倍的補償!备鶕@個建議,結合我們學生的特點,在學習過程中,我放手讓學生充分感知課文內容,主要運用以下學法:(課件)朗讀理解法、質疑提問法、自主討論探究法。讓學生自己朗讀課文,提出問題,共同討論,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過程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導語。有句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從一部以徐志摩為題材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的劇情介紹開始,播放主題歌,給學生全新的視聽感受。這樣便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順利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ǘ┙酉聛砭瓦M入了教學過程的第二個環節,由《人間四月天》順勢介紹作者徐志摩的簡要情況,課件展示作者的照片和康橋的優美圖片,讓學生熟悉詩人,對詩歌的內容有一定的感知。(課件)

  (三)詩歌朗讀。這一環節采用朗讀法。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請學生欣賞配樂朗誦,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把握這首詩的情感,同時掃清字詞的障礙。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最后學生齊讀。通過反復朗讀,使學生對詩歌內容逐步的理解,同時又為下面對詩意的鑒賞蓄勢。

 。ㄋ模┱w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在讓學生誦讀的基礎上暢談朗讀體會。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一些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讓學生進行比較,從而體會這首離別詩不落窠臼的高明之處。(課件)這個過程解決了教學重點之一“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

  (五)那么接下來安排的內容就是講解教學的第二個重點:“三美”的品析。(板書:“三美”)首先,分析詩的音韻、節奏和結構,體會“音樂美”(板書:美在語言——音樂美);第二,抓住具體意象,體會“繪畫美”(板書:美在意境——繪畫美),這里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那么我將怎么突出重點、解決難點呢?先給學生講意象的含義,然后引導學生把握和品位詩中的意象。采用“探究法”,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詩中哪些景物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讓學生分析這些意象分別融入了詩人的哪些情感,進而體會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學生討論后,鼓勵他們大膽發言,對他們的答案適時肯定或點撥,真正做到蘇霍姆林斯基所建議的“善于鼓舞學生,是教育中最寶貴的教學經驗!弊詈蠼處熆偨Y本詩的意象:云彩、金柳、水草、水波和星輝。(課件)第三,分析段落、句子,體會“建筑美”(板書:美在形式——建筑美)。我將這些內容作為本課的板書設計,因為它能夠直觀地體現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谥v完詩歌的內容之后,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康河的圖片,(課件)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背誦。

  (七)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我布置課外作業題: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課件)要求學生討論后下次課推舉代表發言。

  四、說教學理念

  最后,說一說我的教學理念。我對“教學”的認識是:教學是教與學的結合,“教”是為了“學”,“教”應服務于“學”。因此,我在實踐中努力遵循“以學為主”的教學理念。備課時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想一想,對這篇課文,我怎樣才能讓每個學生都達到教學目標。在課堂上,做到“互講互聽”、“互啟互發”,我的目標是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更期望實現的目標是讓學生都喜歡語文!

  我的說課結束了,謝謝大家!

  再別康橋講課稿 6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下午好!

  我說課的篇目——《再別康橋》。(課件展示題目)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說教學板書四個方面向各位老師展示我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特點

  熟悉教材是成功授課的前提。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單元,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一些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對整個文學鑒賞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对賱e康橋》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契合了新課標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詩歌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可以說是詩壇的一棵常青樹,因為它始終回蕩著美的旋律。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

  2、、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在誦讀中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象和意境、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以上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

 。2)、能力目標:

  掌握誦讀技巧。初步學習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3、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

  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領悟詩情,賞析詩歌畫面、詩意美。

  教學難點:

  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作者情感。

  二、說教法與學法

  由于高一年級學生對詩歌鑒賞尚處起步階段,因而在課堂上,老師應將鑒賞搞得生動活潑,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愿聽愛讀,積極主動地鑒賞作品的習慣。加上語文新課程標準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反復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進行賞析并對重要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進行審美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體現的作者情感進行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

  4、多媒體演示法。通過它音形色兼具的特點,創設情景氛圍,激發學生興趣,以利于學生形象直觀地把握課堂內容。

  學法:反復誦讀品語言,聯想想象賞畫面,知人論世悟情感。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完成教學過程,實現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

  第一步:導入新課

  首先,用多媒體展示電視劇《人間四月天》相關劇照 ,這樣能引起同學對劇情的回憶,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

  第二步:作者簡介。

  力求創新,突破傳統的介紹方式,用講故事的形式介紹作者的生活、情感經歷,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設計這一步驟即所謂“知人論世”,以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作者情感。

  第三步: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整體感知;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再讓學生伴隨優美的樂曲進行誦讀,從而感受詩歌的音樂魅力。反復誦讀,是學生學習詩歌的基礎,同時,也契合了大綱中重視感悟、熏陶和語感培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要求。

  第四步: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應該充分重視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每一節詩歌相配的優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請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詩歌內容,并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重要意象,關鍵詞(動作性很強的詞、融入強烈情感的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現代詩歌的方法,逐步提高學生鑒賞能力。

  第五步:比較閱讀,體會建筑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王維的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進行結構上的比較。通過比較,學生不難發現本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第六步:揣摩作者情感,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再別康橋》是作者與康橋的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較為輕快的情調。為了便于學生準確把握作者對康橋的依依惜別之情和詩中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我從中國詩詞中篩選了以下幾個將離愁寫得黯然銷魂的詩句,與《再別康橋》進行比較,以便學生把握本詩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基調,以突破教學難點:

  課件展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第七步:結合畫面,以圖引文,引導學生配樂試背全詩,再次整體感知詩歌的詩意美。

  第八步: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首詩《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后作業:從內容、形式、意境等方面比較兩首詩歌的異同。

  四、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過程,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再別康橋講課稿 7

  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特點

  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良好的審美創造力是語文學科的任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為詩歌,收錄了中國現當代的優秀詩篇是高中階段文學鑒賞的開始《再別康橋》出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必修)第一冊第一單元排在本單元的第二課,是鑒賞學習現代詩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鑒賞其他現代新詩的基礎學生可以借此體會、比較、鑒別不同題裁、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詩詞,這又契合了新課改特別關注學生多方位情感體驗,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對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病W習目標和重點,難點的確立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意境和意象、語言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再別康橋》一文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根據新課程標準及教參的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我確定了本文的三維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了解現代詩的特點品味詩歌語言,把握詩歌獨特意象和意境,學習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

  過程和方法目標:培養學生對詩詞的興趣和熱情;掌握背誦技巧。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體味作者對康橋依依惜別之情,感知《再別康橋》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本文的教學重難點確立為:

  教學重點:訓練學生誦讀詩歌的能力,把握詩歌的獨特意象,品味詩歌的意境。

  教學難點:感受詩歌涌動著的激情,把握主題,理解意象的意義和象征的作用。

  說教法

  高中語文新課標倡導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過程應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本課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1、誦讀法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

  2、問答欣賞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3、探究式學習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1、聯想鑒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入新課

  首先,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其次,我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再次,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這樣的導入課文,自然就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在這一環節中,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再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能讓學生從中找出差距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3、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4、比較閱讀,體會建筑美。

  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5、整體感知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6、遷移應用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新月詩派是新詩史上極為重視形式美的一個流派。通過學習《再別康橋》,可以從中體會到新詩的“三美”,即繪畫美、音樂美和建筑美,也使學生對詩詞格律的認識有了更多的了解。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靈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再用多媒體展示徐志摩的另外兩首詩《偶然》和《沙揚娜拉》,感受新詩的特點和“三美”,并留課下作業:根據對《再別康橋》三美的分析,試分析這兩首詩中的“三美”。

  說板書設計

  一篇優美的板書設計有“微型教案”之稱,一篇好的板書設計能體現本節課的教學思路,教學重點、難點,也易于學生學習。這節課我采用圖示式的板書設計,兼以簡潔的文字說明,體現課文內容,并利于學生背誦理解。根據求實、求精、求新、求美的原則,我設計了如下板書:(客觀物象)+(主觀情意)=意象 金柳 云彩。

  再別康橋講課稿 8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課堂是《再別康橋》,下面我將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對本文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這篇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單元的第二課(詩兩首其一),選自《徐志摩全集》。從單元導語來看,本單元主要是對現代新詩進行學習,關于如何來鑒賞詩歌,單元導語也給了我們清晰的建議,即“鑒賞詩歌應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著重分析意象,同時品味語言”,發揮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示意圖表示)

  我就是在這樣宏觀的框架下來建構本單元的學習內容。同時,我們每一課著重講框架中的一至兩個知識點((《沁園春長沙》意象、知人論世;《雨巷》意象、音樂美;《再別康橋》、意象、情感、“三美”),使得每課之間在教學目標上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從而更系統地完成本單元的整理教學目標--“把握新詩的藝術特征、掌握鑒賞新詩的一般方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嘗試寫寫現代詩”。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僬莆罩攸c字詞(7個);

 、趯Α靶略屡伞贝碓娙诵熘灸Γā皭邸⒆杂、美”的信仰追求)做一定的了解;

  ③了解本詩的創作背景;

 、軐W會分析每節的主要意象“云彩、金柳、青荇、清潭、夢、夏蟲、云彩”和詩人想借之表達的情感;

 、堇斫猬F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并學會分析本詩是如何實踐這一主張的。

  2、過程與方法:

 、偻ㄟ^有感情的分層次誦讀,讓學生感受體驗詩的意境和形象;

 、诓捎枚嗝襟w教學(精選劍橋大學的圖片),幫助學生感受康河之美、理解詩人的康河情結;

  ③圍繞本詩,進行拓展閱讀,包括《我所知道的康橋》、《偶然》、《你是人間四月天》,引導學生課下從書刊(互聯網)搜集有關材料;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偈箤W生在經典詩文的學習中,得到精神陶冶和審美愉悅

 、谑箤W生了解“詩意的棲居”不僅僅是一句高雅的口號,更是值得我們為之付諸實踐的道理。

  教學重點:①重點字詞的積累;

  ②把握“三美”的詩歌理論;

  ③對本詩“意象-情感”進行分析;

  教學難點:①對“三美”詩歌理論的理解。

  三、【說教法】

  本堂課主要采用了興趣導入法、講解法、點撥法進行教學

  四、【說學法】

  通過分層次朗讀、課堂討論、重點識記的方法來指導學生學習本詩

  五、【說教學設計】

  (一)導入設計:

  學生三分鐘演講來導入新課:

  1、上周假期作業是現代詩創作,劉媛媛同學提前在同學們的作品中選擇了一首她最喜歡的現代詩(王真的《陌上花開》)來進行點評和分享。

  2、這首學生自己寫的原創小詩,其中也運用到了“三美”的美學主張,為我們《再別康橋》的學習也起了一定的鋪墊作用,營造了一種詩意的'氛圍。

  3、同齡人始終是同齡人最好的榜樣。讓學生來幫助老師導入新課,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培養學生的分享意識。

 。ǘ┓謱哟卫首x設計:

  1、齊讀:清除閱讀障礙,領略詩歌原味。

 、俟串嬛攸c字詞

 、跇顺龉潝怠㈨嵞_

  2、抽讀:每個學生讀一小節,給更多學生展示的平臺。

  ①自選一個角度(意象、意境、情感、語言、形式),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初步理解或第一印象。

  3、范讀:聽名家配樂朗誦,感受本詩的畫面美。

  ①請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跟隨優美的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去想象徐志摩筆下如詩如畫的康河美景。并談談哪一幅畫面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么?

  老師跟隨學生所描述的畫面,共同討論每一節詩的精彩之處。學生未提到的詩節,老師稍作補充。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突出學生在課堂之上的主體地位,讓他們能夠在本堂課盡量發揮自己的想象,從而主動地走進徐志摩筆下的康橋的世界。

  老師要明確的每一節的重點,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思考:

  第一節:實寫自身悄悄到來和離別康橋時的情思。

  1、三個“輕輕的”連用,有何表達效果?

 、偾楦校簽槿姷於溯p柔纏綿的感情基調,寫出了作者不忍心打破康橋的寧靜。

 、诠澴啵函B詞的連用,使本詩的節奏更加舒緩、音韻更加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

  輕柔、飄逸、自由、絢爛

 。ㄎ魈------------云彩)

  輕輕作別

 。ǖ碾x愁、深深的情思)

  第二節:寫岸邊柳樹倒映康河的情景。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暗喻】*拓展比喻的分類和表達效果

  柔媚、美麗、嬌羞

  (金柳------------新娘)

  心頭蕩漾

  (迷戀、摯愛)

  第三節:寫康河的水草

  1、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緮M人】

  表達效果:

 、儋x予青荇以人的神態,形象地寫出了青荇對詩人的熱烈的歡迎

  ②“招搖”一詞也寫出了青荇在康河中那自由自在的狀態,表達了詩人對自由和美的追求。

  自由自在

 。ǹ岛-----------青荇)

  游游招搖、甘心

 。ㄗ杂勺非、依戀之情)

  第四節:寫榆陰下的清潭

  “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泉,是天上虹”【暗喻】

  空間變化:下--上--下

  動靜結合:靜--動--靜

  虛實結合:清泉 vs 虹/夢

  絢爛、靜美

  清潭----------虹/夢

  揉碎、沉淀

 。ň鞈、幸福、沉浸其中)

  第五節:詩人流連忘返、泛舟放歌的情景。

  1、這一節畫面感極強,像電影里的鏡頭一般

  2、“尋夢”

  康橋之夢?

  求學之夢?

  愛情之夢?

  借此補充本詩的寫作背景、詩人“愛、自由、美”的信仰和追求

  斑斕、絢爛、美好

  長篙----------尋夢

  漫溯、滿載、放歌

 。ㄇ楦械母叱保

  第六節:詩人由幻想回到了現實。

  1、讓學生感受詩人情感的起伏變化(轉喜為悲),思考:為什么此時“我不能放歌”?

  因為悄悄是別離的笙簫,詩人從美夢中醒來,回到清冷的現實,離別之傷襲上心來,哪還有心情放聲高歌。

  2、夏蟲也為我沉默【擬人】

  悄悄的別離

  夏蟲----------沉默

  沉默的康橋

 。ɑ氐浆F實、轉喜為悲)

  第七節:呼應開頭,最后點題。

  結合課后習題,解決第三題兩個重要的知識點:

  1、徐志摩的這首經典之作到底美在哪里?結合中國現代新詩“三美”的美學主張對其進行鑒賞:

  ①音樂美(語言)節奏、韻律

  節奏感( 疊字) 韻律美 (押韻)

  ②建筑美(形式)節的勻稱、句的均齊

  全詩七節、四行一節、每行字數相近、

  錯落排列、回環呼應

 、劾L畫美(意象、意境)

  “云彩 金柳 夕陽 青荇 清潭...... ”

  意象:色彩豐富、視覺美感;意境優美

  2、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及其表達效果:

  ①強化了真摯的情感:第一節和最后一節,語意相似,結構相同,個別字詞稍作改動,都表達了詩人與母校告別的依依不舍與纏綿悱惻的情感,一種揮之不去的惆悵傷感的情緒始終繞在心頭。

  ②創造了深邃的意境:詩人融情于景,他的情懷不是直白顯露的,而是熱烈而有分寸的;詩人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輕輕的到來又悄悄的離去,然而字字句句中又無不蘊藏著詩人對康橋的濃濃情思和依依不舍。這種淡淡的詩味和濃濃的情思,也給讀者留下了更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間。

  總結:請學生來為我們總結一下本詩的大致內容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這是一首抒情意味極濃的詩,首節三個“輕輕的”寫出了詩人對康橋難以割舍的感情,為全詩奠定了一個輕柔纏綿的基調;中間四節描繪了康橋迷人的風光,滲透了詩人無限的情思,第六節是一個過渡,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最后一節只將第一節稍做改動,進一步深化了離別的心緒。

  課內拓展:《我所知道的康橋》節選、《偶然》、胡適《悼志摩》、林徽因《你是人間四月天》

  再別康橋講課稿 9

  一、說教材

  《再別康橋》選自于長春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抒寫了詩人1928年秋重返英國劍橋大學,故地重游時的感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這首詩音韻和諧、意境優美,在樸素的詩句中把對康橋的那種刻骨銘心的愛展現得淋漓盡致?梢哉f,《再別康橋》代表了徐志摩的藝術成就,也代表了中國新詩的藝術成就。

  二、說學生

  對八年級學生來講,這首詩極易喚起他們的閱讀興趣,但由于對現代詩知識掌握不多,他們對詩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膚淺,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難以深刻把握詩的思想內容。

  三、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認識,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與技能:把握詩中的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悟作者情懷,引發共鳴,逐漸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學生閱讀的現代詩歌不多,加上詩歌本身抽象難懂,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是抓住意象,感悟詩歌的意境美。

  四、說方法

  本課的教學我主要采用朗讀法和討論點拔法來達成教學目標。

  五、教學過程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教學過程

  首先,導入新課

  課前播放歌曲《再別康橋》。讓學生說一說這首歌的演唱者是誰,在學生答不出來的情況下,我再順勢導入:的確,隨著時間的流逝,這首歌的演唱者己經漸漸為人們所淡忘,但是,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們總會想起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徐志摩的名篇——《再別康橋》,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橋情結。通過這樣的導入來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另一個藝術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引發其閱讀期待。

  接下來,本著知人論世的原則,讓學生交流課前搜集的相關資料,簡要介紹英國劍橋大學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學經歷,了解這首詩的創作背景,以利于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讀,整體感知。

  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使學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并談一談對全詩的整體感受。為進一步理解詩歌作鋪墊。

  第三步:在學生充分閱讀的基礎上,走進意境,感悟詩情。

  這首詩的教學,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康橋景色“美麗”和“寧靜”這兩個特點,引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這是一首離別詩,人們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但這首詩卻并沒有像傳統的離別詩那樣過于注重傷感凝重的情緒的渲泄,而是側重于對離別之地的自然景色的描寫。那么詩中康橋的哪些景物讓你感受到了美?請學生默讀全詩展開豐富的想像,將文字轉化成畫面,并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從而引導學生抓住“河畔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榆陰下的一潭”等景物進行深入的品讀。在此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的發言給予點拔和指導,使學生初步感受詩歌優美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在這首詩里,詩人之所以能將原本平常的自然景物寫得如此之美,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在對景物的描寫過程中融入了自己的喜愛之情,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進而使學生明確:像金柳、青荇、深潭等這些被賦予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物象,就叫做——意象!耙狻 即詩人的主觀情意;“象”是指詩人感受到的客觀物象。詩歌往往是借助于意象來抒發感情的。此時,可以再聯系一下,曾學過的古典詩歌中的意象,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渭城朝朝雨徘岢荊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以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意象的理解,從而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

  接下來,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康橋的景色,除了“美麗”之外,還有一個突出特點是什么呢?(寧靜)引導學生抓住開頭的三個“輕輕的”和結尾的兩個“悄悄的”,通過反復朗讀和小組討論來體會詩中所渲染的寧靜的氣氛。進而使學生認識到這種“靜”與詩人的情感二者之間的關系。即:詩人不忍讓自己的離別破壞這種境界,即使是揮揮手打一下招呼,也不能有一點喧嘩,輕輕地來,輕輕的走,輕輕的告別和揮手,此時此刻,無聲的悄悄是一首深情離別的歌,無言的沉默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至此,學生領悟了詩人的情感,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所以,整首詩的教學,我實際上是按照由抓住物象——理解意象——體會意境——感悟詩情的順序展開的。之后,全班有感情的齊讀全詩,再次領悟詩歌優美的意境和詩人的情懷,從而加深理解和體驗。

  最后進行課堂小結:

  這首詩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作者對于康橋這個自己曾經獲取青春生命乳汁的地方,這個曾給予自己智慧與自由情懷的美麗母校,表達了深情的贊美、無限的眷戀。

  作業:課外閱讀徐志摩的《沙揚娜拉》并與本詩進行比較。

  再別康橋講課稿 10

  一、教學理念

  情感自我體驗,喚起愛學。

  開放自主協作,培養會學。

  聯想探索實踐,鼓勵善學。

  二、說課標與教材

  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

  《再別康橋》一詩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因為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因而他的詩歌具有語言清新、音韻和諧、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的特點!对賱e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這種風格特點。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對詩歌學習的要求,將本節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1、反復朗誦,體驗詩的節奏、韻律,體會作者濃郁的感情。

  2、感知和品味詩歌語言,咀嚼詩歌的意境之美。

  3、讀出詩味,領悟詩意,陶冶性情。

  四、說重點難點

  學生喜歡故事性的文章,對詩歌的抽象性可能會產生畏懼心理,對課文提不起興趣,或者只能走馬觀花,難以深入體會詩歌的感情,鑒于此我把本課的重難點作了如下設定:

  教學重點:領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品析“三美”,感受藝術性。

  教學難點:意象的把握與體味。

  通過學習來掌握現代詩閱讀的方法。

  五、說教法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理念告訴我,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往往對那種純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體會較為膚淺,《再別康橋》是新月派詩人徐志摩的傳世之作,有極高美學價值,它所抒發的離愁別緒是人類共同的情感經歷,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根據以學定教的原則,本課特采用以誦讀法為主其它教學法為輔的綜合教學法。

  第一、誦讀法。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是情感的藝術,要品位詩歌的語言美,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多誦讀有助于學生很好地把握內容理解作者情思,從而獲得自我的情感體驗,詩歌的語言是獨特的、精練的、優美的,誦讀有助于品味詩歌的語言美。誦讀是詩歌教學不可或缺的方法,我遵循“怎樣讀――為什么這樣處理”逐字逐句落實朗讀,在分析中完成教學目標。課堂上,生自讀、師范讀;個別學生試讀,齊讀、背讀將穿插在教學的各個環節。

  第二、發現問題法。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引導他們進行積極的思考,當然教師要進行適當的目標控制,否則將流于為提問而提問的形式。

  第三、欣賞聯想法。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ppt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再別康橋》中康橋美景的賞析和意象進行解讀,引導學生欣賞詩歌的畫面美,從而受到審美的體驗。

  第四、探究法。抓住詩中的關鍵字句進行推敲、點評。引導學生對《再別康橋》情感和主題的探究。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多媒體的運用主要是起到一個激發學習興趣的作用。

  六、說學法

  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尤為重要。教是為了不教,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要比單純的知識傳授要重要得多。

  1、誦讀法:這是閱讀詩詞的一般方法。

  2、聯想鑒別、協作探究。徐志摩是現代詩壇獨具魅力的詩人,單憑一首詩是很難“窺一斑而知全豹”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鑒別能力,我們引入聯想比較法。學生可課外查尋有關抒寫離愁別緒的詩詞和課文進行比較,另外可以引導喜愛徐志摩的學生閱讀詩人的其他詩并作進一步深人鉆研。

  實踐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展示探究

  七、說教學過程

  導、說、聽—看、讀—感、品—悟、議—賞、寫—拓、誦、結、做

  根據“教指導學,為了學,服務于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采用以下教學步驟來達到教學目的:

  1、導一導:

  情境導入意在能讓學生盡快走進文本和徐志摩的內心世界,體味他的那份淡淡哀傷、那份戀戀不舍。因為好的導語猶如唱戲前的開臺鼓一樣未開臺先叫座,自然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欲望。(投影并書寫課題《再別康橋》,展示學習目標)

  2、說一說:

  學生說說自己所知道的徐志摩,自己所知道的《再別康橋》。在此借用課件展示徐志摩的簡要情況和劍橋大學校園的圖片,即以圖片加文字的形式讓學生從視覺上對課文有一定的感知,幫助學生理解詩人的“康橋情結”。用多媒體以文字形式展示時代背景。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爸苏撌隆痹谖膶W作品類的教學中是必要的。因為每個詩人都是獨特的,每首詩都有它產生的'社會根源及個性特點。因而對詩人的生活背景、遭遇作適當的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深入理解詩歌的情感。

  3、聽一聽、看一看

 。ㄕJ真聽范讀錄音)正音,為情讀奠基。理解題目,明確題目中的“再”,是詩人第二次離開,如今情難自控,再次揮筆成詩,可見作者對康橋的依戀。作者告別的對象不是人,而是物,是優美寧靜的康橋風光。就這點此詩較之于一般的離別詩,就顯得新穎而又含蓄!对賱e康橋》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明白這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的詩境之美。在這一環節中,欣賞配樂朗誦《再別康橋》,然后教師范讀,并進行誦讀指導。(注意音節、重音、基調)讓學生在優美的樂曲中感受到詩歌的音樂魅力。

  4、讀一讀、感一感

  詩意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注意朗讀的節奏,入情入境地朗讀)學生自由朗讀并交流誦讀感受,讓學生與范讀錄音比較找出差距。能夠明確詩的特點:(1)、節奏輕盈舒緩,情感與景物和諧統一,具有很強的感染力。(2)、這首詩感情很真摯。(邊讀邊想象)本詩基調:含有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對康橋風景的贊美和深情。(感情變化:依戀—歡欣—陶醉—執著—激動—沉默—平靜)(重點:彩夢————尋夢—————夢醒)

  5、品一品、悟一悟:

  激發想象,體會詩歌營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為了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進入詩歌夢幻般的氛圍,首先把全詩分成七幅畫面,精心挑選了一系列與詩歌每一幅畫面相配的優美圖片,并用多媒體展示。讓學生根據詩意選畫面。再找個別學生朗讀自已最喜歡的一節詩歌,結合圖片畫面,說出喜歡的理由,讓學生深入體會每一節的畫面美。老師抓住詩中的亮點,關鍵詞進行適當的點撥,借此指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受到審美的熏陶。

  6、議一議、賞一賞:

  《再別康橋》的美體現在哪些地方?

  在比較閱讀中,體會建筑美。為了讓學生理解和感受新格律詩的建筑美,我選取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的格律詩《望洞庭》進行比較。通過比較,學生發現了新格律詩的結構特點:一、三句詩排在前面,二、四句詩低格排列,空一格錯落有致,建筑有變化;再者一三句短一點,二四句長一點,顯出建筑美。

  7、誦一誦:

  跟著音樂再次走進課本深情誦讀(配肖邦的《小夜曲》)。再次感受詩歌離而不傷、別而不愁的格調。播放黃磊演唱的歌曲《再別康橋》,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使學生進入到情景之中。

  自古以來,離別總免不了沉重的愁緒,我從中國詩詞中找了幾個寫黯然銷魂的離別的詩句,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王維《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柳永《雨霖鈴》)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通過比較是學生深入體會到《再別康橋》是一場深情的離別,卻透露出輕快的情調,學生可以準確把握這首詩有幾分無奈,又有幾分灑脫的基調。

  8、結一結:

  詩者如酒,品詩如品酒,我們用“品”酒的心情品味了詩歌,品出了盎然的詩意?禈颉娙艘磺忻篮蒙畹拇~,是詩人理想王國的象征。《再別康橋》——詩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康橋理想的告別曲。這首優美而哀婉的抒情詩的獨特的魅力就在于它是詩人性靈的詩化,也是詩人執著追尋單純信仰——愛、美和自由的歌吟。

  師生同送文本,并情深朗讀:詩歌是油彩,它給生活帶來絢爛;詩歌是清泉,它給心靈帶來滋潤;詩歌是星,引你走出暗夜;詩歌是霞,為你映亮黎明;詩歌是火,燃起燎原的熱烈和豪放;詩歌是水,漾出無邊的風月和柔情。來吧,燃燒你的熱血,放飛你的生命,敞開你心扉,傾吐你的心聲。張開你的口,在空氣的樂譜上,寫下你第一組明麗的音符,揮運你的筆,在紙張的天幕上,綴上你第一串閃亮的星星!

  八、說練習設計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為此我設計了寫一寫、拓一拓:

  1、帶著自己的理解將自己喜歡的那一節改寫成一段情景性的描寫

 。╬pt參考:微風輕拂,水波輕漾,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像在輕舞,又像是嬰兒在母親的懷中撒嬌,在這美麗的柔波里,我心甘情愿地做她懷中的一條嬌嫩的水草。。

  2、對第六節進行仿寫。

  最后設計了做一做:(二選一)

  1、模仿本詩歌,用幾個意象表達內心的某種情緒,寫一首現代詩。

  2、有人說:“讀《再別康橋》這首詩,能從詩中感受到面對精神歸宿時的心靈的平靜”結合你對詩的理解,寫出你的讀后感言。(讀完《再別康橋》,那優美的意境,給予我心靈的平靜,就像一片靜湖的水面被蕩出的波紋舒緩地傳播著湖底的音籟,許久以后,似乎還沉浸在那溫馨的碧湖,讓人流連忘返… …)

  再別康橋講課稿 11

  一、說教材

  1. 教材地位與作用

  《再別康橋》是一首優美的現代抒情詩,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以其獨特的意境、優美的語言和深沉的情感,展現了詩人對康橋的眷戀與不舍,同時也體現了新月派詩歌的藝術特色,對于培養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審美情趣以及文學素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徐志摩及其詩歌創作風格;理解詩歌中意象的內涵,體會詩歌的意境美;掌握詩歌的節奏、韻律等形式特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反復誦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運用聯想與想象,領悟詩歌的意境美;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分析詩歌的意象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詩人對康橋的熱愛、眷戀與惆悵之情,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珍惜與向往之情。

  3.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理解詩歌中“金柳”“青荇”“潭水”等意象的含義及其營造的意境;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如節奏、韻律等。

  (2)教學難點:深入感受詩人復雜的情感,尤其是在詩中蘊含的對理想境界的追求與失落交織的情感;領悟詩歌中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

  二、說學情

  高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學基礎和閱讀能力,對詩歌也有了初步的接觸和了解。他們正處于情感豐富、思維活躍的時期,能夠對詩歌中的情感有所感知。然而,由于生活閱歷和文學素養的限制,在深入理解詩歌的意象、意境以及詩人復雜情感方面可能會存在困難,在鑒賞詩歌的藝術手法上也需要進一步的引導和訓練。

  三、說教法

  采用誦讀法、問題引導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相結合。誦讀法貫穿教學始終,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歌的'韻律美和情感;通過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詩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逐步深入文本;利用多媒體展示康橋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康橋的美,更好地理解詩歌意境。

  四、說學法

  學生主要采用誦讀感悟、聯想想象、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誦讀感悟能讓學生初步感知詩歌的情感與形式;聯想想象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詩歌意象,構建詩歌意境;合作探究則能在小組交流中拓寬思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分析。

  五、說教學過程

  1. 導入新課

  通過展示康橋的圖片,簡單介紹康橋與徐志摩的淵源,引發學生對康橋的好奇與向往,從而引出對《再別康橋》這首詩的學習。

  2. 作者及背景介紹

  簡要介紹徐志摩的生平經歷、文學成就以及他在康橋的留學經歷和創作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詩人的情感來源。

  3. 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字音、節奏和語調,初步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學生自由誦讀,思考詩歌的主要內容和表達的情感基調。

  4. 精讀詩歌,分析意象與意境

  (1)分組討論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如“金柳”“青荇”“潭水”等,分析其特點和象征意義,引導學生理解詩人如何通過意象營造出寧靜、優美而又略帶惆悵的意境。

  (2)讓學生找出詩中描寫康橋景色的段落,通過想象將文字轉化為畫面,感受詩歌的畫面美。

  5. 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引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抒情語句,體會詩人對康橋的眷戀、不舍以及那種淡淡的惆悵之情,理解詩人在詩中所寄托的對自由、美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2)通過對比閱讀徐志摩不同時期的詩歌片段,加深對本詩情感的理解。

  6. 深讀詩歌,探究藝術手法

 。1)分析詩歌的形式特點,如押韻、回環往復的結構等,體會其音樂美和建筑美。

 。2)探討詩歌中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等藝術手法的運用,感受詩人高超的創作技巧。

  7. 課堂小結

  總結詩歌的主要內容、意象、意境、情感和藝術手法,強調詩歌的獨特魅力和學習詩歌的重要意義。

  8. 布置作業

  (1)背誦全詩,加深對詩歌的記憶與理解。

 。2)讓學生以“我心中的康橋”為主題,寫一篇短文,表達自己對康橋以及詩歌意境的感悟。

  六、說板書設計

  在黑板左邊列出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如金柳、青荇、潭水等,并簡要注釋其象征意義;中間部分板書詩歌的情感關鍵詞,如眷戀、惆悵等;右邊總結詩歌的藝術手法,如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音樂美、建筑美等,這樣的板書設計能夠直觀地呈現詩歌的重點內容,幫助學生梳理知識,加深記憶。

  再別康橋講課稿 12

  一、說教材

  1. 教材分析

  《再別康橋》是現代詩歌中的經典之作,它以細膩的筆觸、優美的語言和深邃的情感描繪了康橋的自然風光與人文氣息,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美好時光的追憶與懷念。教材選入此詩,旨在讓學生領略現代詩歌的獨特魅力,提高詩歌鑒賞水平,感受詩人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培養學生的文學審美能力和語言感悟能力。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能夠準確把握詩歌的字詞含義,理解詩歌的基本內容;學會分析詩歌的意象組合,體會詩歌的意境營造;能夠有感情地誦讀詩歌,展現詩歌的節奏與韻律之美。

 。2)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閱讀與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方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團隊協作的能力;借助聯想與想象的思維活動,提升學生對詩歌意象的感悟能力和對意境的構建能力;引導學生進行比較閱讀與拓展閱讀,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加深對詩歌風格與流派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詩人對康橋的深情厚意,感受詩歌中蘊含的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珍惜美好情感與事物的品質,激發學生對文學藝術的熱愛與追求。

  3.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深入解讀詩歌中的意象,如“西天的云彩”“波光里的艷影”等,理解其在構建詩歌意境和表達情感方面的作用;體會詩歌的音樂美,包括節奏、押韻、重復等手法的運用效果;感受詩人在詩中流露出的細膩情感,如離別之愁、眷戀之情等。

  (2)教學難點:領悟詩歌中蘊含的文化內涵與哲學思考,如對自然與人性、理想與現實關系的探討;理解詩歌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體會詩人如何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來抒發內心的情感與思考;引導學生突破自身情感體驗和生活閱歷的局限,深入體會詩人復雜而深沉的情感世界。

  二、說學情

  高中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對詩歌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對詩歌的基本形式和情感表達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思維活躍,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和探究活動。然而,由于現代詩歌在語言表達和情感內涵上相對較為含蓄和抽象,學生在理解詩歌的深層意義和藝術手法時可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此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相對有限,可能難以完全體會詩人在特定歷史背景和個人經歷下所產生的復雜情感。

  三、說教法

  采用情境教學法、誦讀感悟法、啟發式教學法。情境教學法通過展示康橋的圖片、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等方式,營造出與詩歌相契合的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康橋的美和詩人的情感;誦讀感悟法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詩歌,在誦讀中體會詩歌的韻律、節奏和情感變化,通過聲音來傳達詩歌的'內涵;啟發式教學法通過設置一系列具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詩歌中的意象、意境、情感和藝術手法,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精神。

  四、說學法

  倡導學生運用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探究學習法。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詩歌,查閱相關資料,初步了解詩歌的背景和作者,在課堂上自主思考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讓學生分享彼此的觀點和感悟,相互啟發,共同提高對詩歌的理解能力;探究學習法鼓勵學生對詩歌中的疑難問題進行深入探究,如詩歌意象的多重含義、藝術手法的獨特效果等,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研究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1. 情境導入

  播放一段康橋的視頻短片,展示康橋的美麗風光,同時播放輕柔的古典音樂,營造出寧靜、優美的氛圍。教師旁白介紹康橋在徐志摩心中的特殊地位,引出《再別康橋》這首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情感共鳴。

  2. 作者及背景介紹

  詳細介紹徐志摩的生平經歷、留學背景、文學成就以及他與康橋的深厚淵源。重點講述徐志摩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他的個人情感經歷,如他對自由、愛情、美的追求,以及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挫折與困惑,為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感內涵奠定基礎。

  3. 初讀詩歌,感知韻律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初步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教師巡視指導,糾正學生的朗讀錯誤。

  (2)教師范讀詩歌,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舒緩的節奏,展現詩歌的音樂美,引導學生注意詩歌的押韻、重復等韻律特點,如“來”“彩”“娘”“漾”等韻腳的運用,以及“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等句子的重復,體會其在增強詩歌節奏感和抒情性方面的作用。

 。3)學生再次朗讀詩歌,模仿教師的朗讀技巧,讀出詩歌的韻律美和情感基調。

  4. 精讀詩歌,分析意象

  (1)引導學生逐節分析詩歌中的意象,如“西天的云彩”象征著美好與憧憬,“金柳”宛如美麗的新娘,“青荇”是自由與快樂的化身,“潭水”沉淀著詩人的情感與記憶等。讓學生通過對意象特點的分析,理解詩人如何通過這些意象來構建詩歌的意境,表達自己的情感。

  (2)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自己對意象的理解和感悟,教師參與小組討論,適時給予指導和啟發。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闡述小組對詩歌意象的分析結果。

  5. 品讀詩歌,體會情感

 。1)在理解意象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從對康橋自然風光的贊美與眷戀,到對往昔美好時光的追憶與懷念,再到離別時的惆悵與不舍,讓學生感受詩人情感的細膩變化和深沉內涵。

 。2)教師引導學生關注詩歌中的抒情語句和關鍵詞,如“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等,通過對這些語句的品讀,體會詩人對康橋的癡迷與熱愛,以及離別時內心的痛苦與無奈。

  (3)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歌,將自己對詩歌情感的理解融入到朗讀中,通過朗讀來傳達詩人的情感。

  6. 深讀詩歌,探究藝術手法

  (1)引導學生探究詩歌的藝術手法,如情景交融、虛實相生、以動襯靜等。以“那榆陰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為例,分析詩人如何將實景與虛景相結合,將自然景色與內心的情感與夢想相融合,營造出奇幻而優美的意境。

 。2)讓學生找出詩歌中其他運用藝術手法的句子,進行自主分析和小組交流,教師進行總結和點評,加深學生對詩歌藝術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7. 拓展延伸

  (1)推薦學生閱讀徐志摩的其他詩歌作品,如《沙揚娜拉》《偶然》等,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徐志摩詩歌的風格特點和情感表達。

  (2)讓學生以“康橋之美”為主題,創作一首現代詩或一篇短文,表達自己對康橋的理解和感受,培養學生的文學創作能力和創新思維。

  8. 課堂總結

  教師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回顧詩歌的主要意象、意境、情感和藝術手法,強調詩歌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鼓勵學生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多讀詩歌,感受詩歌的魅力,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

  9. 布置作業

  (1)背誦《再別康橋》,并默寫全詩。

 。2)閱讀一篇關于徐志摩詩歌研究的學術論文,寫一篇 500 字左右的讀書筆記,談談自己對徐志摩詩歌的新認識。

  六、說板書設計

  在黑板正上方寫上課題“再別康橋”。左邊板塊依次列出詩歌中的主要意象,如“西天的云彩”“金柳”“青荇”“潭水”等,并在旁邊簡要注釋其象征意義;中間板塊書寫詩歌的情感線索,如“贊美眷戀—追憶懷念—惆悵不舍”;右邊板塊總結詩歌的藝術手法,如“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音樂美(節奏、韻律)”等。通過這樣的板書設計,能夠清晰地呈現詩歌的重點內容,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加深對詩歌的理解與記憶。

【再別康橋講課稿】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講課稿07-31

再別康橋講課實錄10-17

再別康橋講課教案10-12

《觀潮》講課稿11-02

《鄉愁》講課稿08-26

《鄉愁》的講課稿12-01

離騷講課稿07-23

《觀潮》優秀講課稿09-26

《采薇》講課稿11-25

《圓明園的毀滅》的講課稿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