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精選18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我們很多時候都不得不用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檢查自己的得與失,并對今后的學習做出調整。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好閱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1
閱讀《魚我所欲也》,回答問題。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本文作者孟子市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_________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稱為________。
2.解釋下列加粗詞在句中的意思。
(1)萬鐘于我何加焉( ) (2)蹴爾而與之( )
3.“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中的“是心”是什么意思?它和本文中的中心論點“舍生取義”有什么關系?
4.孟子的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體現了孟子的雄辯、善辯。請選擇一個角度,對選文加以分析。
5.根據本文的內容,結合你的閱讀感悟,補全下聯。
赴正義,殺身成仁見品德
因茍利,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儒 亞圣
2.(1)高官厚祿 (2)用腳踢
3.羞惡之心,即舍生取義之心。義產生于一個人的羞惡廉恥之心,有羞惡廉恥之心的人便會按照義的原則去行事,即便生命受到侵害也會努力堅守道義。于是,為了義,便可以舍生,即使死去,也不做不義之事。
4.示例:本文運用了排比的修辭方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增強了氣勢,加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比喻“舍生取義”,使道理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再次,運用對比手法,魚和熊掌對比,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鄉為”與“今為”對比,通過比較,把道理說得更加清楚,使人印象更加深刻,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5.示例:舍生取義失本性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2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敬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患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1.下列各句中加粗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故患有所不避也——躲避
B.賢者能勿喪耳——喪失
C.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討厭
D.所患有甚于死者——憎恨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使人索扁鵲
B.二者不可得兼 弗得則生
C.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 為宮室之美
D.死亦我惡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確的一項( )
A.《魚我所欲也》是《孟子》中的精粹,其說理透避,論證雄辯,氣勢恢宏,語言流暢的特點又為顯著。
B.選文先用比喻論證,點明了全文的中心論點“舍生而取義”。
C.接著作者采用正反對比論證,進一步闡明道理,論證了舍生取義的'重要性。
D.最后用“賢者能勿喪”強調了古代圣賢是極力推崇和贊賞“舍生取義”的。
4.將加粗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B
2.A
3.D
4.(1)當這兩者(生死)不可同時得到時,要舍棄生命來獲取大義。
(2)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不能夠喪失罷了。 (意思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3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也,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摹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粗詞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由是則生而不用也
B.呼爾而與之 公與之乘
C.所欲有甚于生者 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
D.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我們學過的一個成語典故“____________”就反映了這樣的`事實。
4.在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了什么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古今中外有許多舍生取義的英雄人物,試舉出一位,并用一句話概括其事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
2.(1)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具有的話,(那么我寧愿)犧牲生命麗選取大義了。
(2)不僅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這種本性,(只是)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3.不食嗟來之食
4.舍生而取義;用“魚”和“熊掌”作比喻提出的。
5.示例:文天祥寧死不降元;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答案不唯一)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4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有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有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又不用業,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文章選自《 》,作者是戰國時代的思想家、___________、教育家。
2、解釋劃線字的含義。
有甚于生( ) 可以辟患( ) 一簞食( )
蹴爾( ) 為宮室之美( )得我與( )
3、翻譯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有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為了證明作者的觀點,作者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寫出兩種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說明的`道理可以用一個成語概括——舍生取義。課文中提到的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你如何理解舍生取義這個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為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請根據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選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孟子告子.上政治家
2、超過,勝過;禍患;古代盛飯用的圓形竹器;踐踏;為了;通“德”感激
3、(1)如果人所想要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手段不能用呢?
(2)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分辨一下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重點詞語翻譯正確,意思對即可)
4、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5、比喻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答出任意兩種即可)
6、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結論,“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然后由這一層設喻引出論點:“舍身而取義者也”。道理“略”,言之有理即可。
7、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答案不唯一)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5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PJ,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本文出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我們還學過他的文章《__________》、《________》。
2.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一簞食( ) (2)一豆羹( ) (3)蹴( ) (4)不屑(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說明其詞義。
(1)鄉為身死而不受:
(2)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3)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4)故患有所不辟也:
4.下列“而”字用法不同類的一項是()。
A.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B.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C.鄉為身死而不受 D.呼爾而與之
5.下列各句中加粗的“得”含義相同的兩項是( )和( )。
A.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B.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因得遍觀群書。
6.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文:
7.理解課文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魚”與“熊掌”在文中分別比喻什么?,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的目的`是什么?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開頭以“魚”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寫出原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8.寫出古詩詞中有關“舍生取義”的詩句并寫明作者。(至少兩句)
9.寫出有關“義”字的成語三個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孟子告子上》孟子戰國儒《得到 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2.(1) dān (2)gēng (3)cù (4)xiè
3.(1)“鄉”通 “向”,從前。 (2)“與”通“歟”,語氣詞,無義。“得” 通“德”,恩惠,此作感激。 (3)“辯”通“辨”,辨別。 (4)“辟”通“避”,躲避。
4.B
5.B C
6.(1)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生命而 選取正義了。
(2)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么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
7.(1)“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文章以魚與熊掌設喻,其目的是引出舍生取義的命題,同時暗含“生”與“義”孰輕孰重的關系。
(2)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8.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夏明翰)
9.義不容辭;義憤填膺;義無反顧;義正詞嚴。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6
[甲]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乙]孟子曰:“……丈夫①之冠②也,父命③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④!’以順為正者,妾婦⑤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⑥,立天下之正位⑦,行天下之大道⑧;得志與民由⑨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節選自《孟子.滕文公下》)
[注釋]①丈夫:成年男子。②冠:古時男子二十歲稱作成年,要舉行加冠禮。③命:教導。④夫子:丈夫。⑤妾婦:婦女,這里“妾”“婦”連用。⑥廣居:寬大的房子,孟子用來比喻“仁”。⑦正位:正確的位置,孟子比喻“禮”。⑧大道:大路,孟子用來比喻“義”。⑨由:遵循大道走。
1.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思。
(1)所識窮乏者得我與_______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______
(3)往之女家_________________
(4)以順為正者,妾歸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
2.翻譯文中加粗的句子。
(1)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乙兩文中,孟子各闡述了怎樣的主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在文中提出的觀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已演變成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后世產生了良好影響,古今許多仁人志士和革命者把它奉為行為準則。請你舉出兩位仁人志士或革命者及其言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得:通“德”,感激(或恩德、恩惠)
(2)已:停止
(3)之:到……去
(4)順:順從
2.(1)萬鐘的俸祿不分辨是否合乎禮儀就接受了它,萬鐘的俸祿對我們有什么益處呢!
(2)富貴不能惑亂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使我屈服:這就是有志氣(有作為)的男子。(不要求與原文完全一致,翻譯正確、無語病即可)
3.甲文: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或任何情況下人都不能“失去本心”)。
乙文:大丈夫應該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氣,要堅守仁、義、禮(或人要堅守仁、義、禮)(意思對即可)
4.示例: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陳毅說“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答案不唯一)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7
【甲】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
天祥至潮陽,見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禮見之。與俱入厓山,使為書招張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③之固,乃書所過零丁洋詩與之。其詩有云:“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軍中置酒大會。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國亡不能捄⑤,為人臣者死有余罪,況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節選自《宋史·文天祥傳》
【注】①弘范:元軍元帥。②捍(hàn):保衛。③索:索要;索取。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樣子。⑤捄:同“救”
6.解釋下列加粗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⑴所欲有甚于生者 ⑵故患有所不辟也
7.“事”在古漢語中的.解釋有:①官職,職務②侍奉③從事④事情。在乙文的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一句的加點詞“事“的意思是______(只填序號)(2分)
8.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⑴故不為茍得也 ⑵弘范遂以客禮見之
9.請你用自己的話說說,乙文中文天祥的哪些表現能夠闡明甲文“舍生取義”的觀點(3分)
6.(1)比 (2)通“避”,躲避。7.②
8.⑴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 ⑵弘范于是用接待客人的禮節來接待他。
9.要點:文天祥被俘后,不受威脅,堅決不向弘范行跪拜禮;寫詩明志(拒絕弘范讓其招降張世杰的要求);國家滅亡后,不受利誘,堅決不為偷生而事二主。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8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③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加粗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
A.舍生而取義者也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皆以美于徐公
C.行道之人弗受
是以謂之“文”也
D.萬鐘于我何加焉
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2.分別選出下列文言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共4分)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2分)
A.不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想法,人人都有這種想法,(只不過)賢德的人有能力不喪失罷了。
B.非常獨立且賢德的人有這種心態,人人都有這種心態,(只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C.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2)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
A.這種(做法)不也已經可以了嗎?這就叫做失去了(自己的)本意。
B.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自己的)本性。
C.這種(做法)不也可以完成了嗎?這就叫做改變了(自己的.)心意。
3.分析第①段加粗句子運用的論證方法及作用。
4.孟子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在當今社會,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如何處理好“合生取義”和“珍愛生命”的關系?請舉例說明。
【參考答案】
1.答案B。A項“而”分別表并列和轉折;C項“之”分別作結構助詞“的”,人稱代詞“他”。D項“加”的意思分別是“好處”,“虛夸,謊報”。
2.(1)C (2)B
3.示例:畫線句子運用了比喻論證的方法,用“魚"喻“生”,用“熊掌”喻“義”,通過類比,形象生動地提出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
4.示例:(1)生命誠可貴,正義價更高。在生與死的考驗面前,我們應該舍生取義。如劉胡蘭,在敵人的鍘刀面前,決不吐露黨的秘密,用青春傳承了舍生取義,用無畏譜寫了英雄贊歌。
(2)生命只有一次。面對誘惑和考驗,我們既需要珍愛生命,同時應該用智慧去維護“道義”。如①魯迅先生,用100多個筆名,與敵人斗智斗勇,既保全了自己,又和敵人進行了堅決的斗爭,捍衛了正義和真理。②湖北青年周沖,為了營救被卡懸空的女童,急中生智,巧妙借助防護欄,冒著生命危險,用頑強的毅力托舉女童,展示了平民英雄的義舉。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9
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辭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節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歟?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漁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滯于物,而能與世推移。舉世混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江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溫蠖⑤乎!”乃作《懷沙》之賦。于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節選自《史記屈原列傳》)【注釋】①醨:薄酒。②察察:潔白的樣子。③汶汶:渾濁的樣子。④皓皓:瑩潔的樣子。⑤溫蠖(huò):塵滓重積的樣子。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的`詞。
①故不為茍得也______
②被發行吟澤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淚羅以死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②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3)請簡要說說【甲】段是如何提出論點的。
(4)在中華民族歷史上,有無數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樣都把“舍生取義”奉為人生準則,請你另舉出一個事例,并說說你如何理解“舍生取義”。
答案:
14、(1)①茍且取得,指茍且偷生之意;②同“披”,披散;③介紹比較的對象,可譯為“比”;④于是,就。
(2)①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②整個世界都是混濁的,只有我一人清白;眾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3)“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意對即可)
(4)示例:生命誠然高貴,但是對于人來講,仁義之所貴更重于生命,君子賢人是能夠做到 為了持守仁義而獻出生命的。抗元名將文天祥不接受高官厚祿的誘惑,寧死也拒不降元,這是對生命價值的一種超越,是對人的生命價值的提升和升華,也是中華民族所弘揚的傳統美德之一。(另外如:譚嗣同“我以我血薦軒轅”、蘇武漠北氣節等事例)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10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 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面各句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 故患有所不辟也
B.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C. 鄉為身死而不受
D. 是亦不可已乎?
2、下面句子翻譯不正確的的一項是( )
A. 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譯文:這也不是可以的嗎?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B.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譯文: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C. 鄉為身死而不受。譯文: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 賢者能勿喪耳。譯文:(只不過)賢者能不丟掉它罷了。
3、選出對本文理解有誤的`一項( )
A.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主要觀點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魚而取熊掌的常情來比喻舍生而取義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對比的方法說明不應為物欲所獲而喪失本心。
D.文中運用了不少排比和對偶句,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富于文采和氣勢。
參考答案:
1、D
2、A
3、A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11
閱讀《魚我所欲也》(節選),完成問題。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①
萬鐘則不辨②禮義而受之。③萬鐘于我何加焉?④為宮室之美、⑤妻妾之奉、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向⑦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⑧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注】①有教材不分段。②有教材為“辯”。③有教材為逗號。④有教材為嘆號。⑤有教材為逗號。⑥有教材為逗號。⑦有教材為“鄉”。⑧有教材為冒號。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加粗詞的意思。
(1)蹴爾而與之 蹴:____________
(2)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____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語句。
呼爾而與之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及,到踐踏(用腳踢;踢)(2)停止。這里是“止而不為”的意思。(放棄;止)
2.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吆喝著給他)。
3.(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意對即可)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12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問題。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乙】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1.【甲】【乙】兩文均出自《 》一書。
2.解釋下列加粗的詞語。
①生死攸關 生
②不能自已 已
③延年益壽 益
④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
3.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譯文:
②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
譯文:
4.概括【甲】文第①段的主要內容。
答:
5.【甲】【乙】兩文都體現了孟子散文的`語言特點,請你以選文為例加以具體賞析。
答:
參考答案:
1.孟子
2.①生存 ②停止,放棄 ③增加,增長 ④這個、這樣、這種
3.①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
②內心憂困,思慮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4.提出在“生”和“義”不能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取義”的觀點,并且進一步指出這是每個人都有的本心。(或: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并分別從正面和反面加以闡明。)(只要答出“提出‘舍生取義’的觀點”即可)
5.①明白曉暢,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詞匯;②大量使用排偶句,這樣就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并且富于文采和氣勢;③善用比喻。這些比喻大多是根據生活常理設計的,這種取義淺近的比喻,既使他所講的道理易于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舉例略)(有例子,有分析,符合三點中的任何一點即可。)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13
乙兩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文后問題。(10分)
【甲】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乙】子墨子日:“萬事莫貴于義。今(如果)謂人日:‘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子為(愿意)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冠履不若手足之貴也。又日:‘予子天下而殺子之身,子為之乎?’必不為。何故?則天下不若身之貴也。爭(爭論)一言以相殺,是義貴于其身也。故日:‘萬事莫貴于義也。…
(《選自《墨子·貴義》》)
【小題1】下列句中加粗的詞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故不為茍得也茍富貴,無相忘
B.是義貴于其身也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C.死亦我所惡不以惡小而為之
D.予子冠履而斷子之手足予觀夫巴陵勝狀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2)萬事莫貴于義也。
【小題3】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與乙文中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你認為兩文中的“義”的內涵是什么?今天我們還有堅持的必要嗎?為什么?(4分)
答案
【小題1】B
【小題1】(1)不是只有賢明的人才有這樣的諺、部隊士、任何事都比不上“義”重要。
【小題1】萬事莫貴于義。“義”是正義,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國家的大義。任何時候,我們都應該堅持人民(國家)的利益。
解析【小題1】B中二者都是“代詞,這”。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句子的`理解和翻譯。文言翻譯要求意思正確、句意完整、語句通順。注意對句子中關鍵詞的理解和重點句式的調整。如:“賢、是心、莫”等重點詞語要理解精準。
【小題1】這是考查對文言文中心主題理解和表達。學生能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要求考生在分析歸納原文有關內容的基礎上,以推理的方式,分析和概括在某一敘述事件或說明某一道理時作者的主張和看法。能結合文章做具體分析,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14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選文“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與課本原文一樣,沒有書寫錯誤。
B.第一段空白處應填寫的句子是“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C.“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與“得之則生”兩句中的“則”字用法不相同。
D.“非獨賢者有是心也”與“是亦不可以已乎?”兩句中的“是”字翻譯的意思相同。
2.解釋下列句中加粗字詞的意思。
(1)故不為茍得也:___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_
(3)今為妻妾之奉為之: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_____________
3.請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以“舍魚而取熊掌”這一生活常理為喻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試分析選文第二段畫線句體現了孟子語言的什么特點,并分析其表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
2.(1)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2)通“避”,躲避。(3)侍奉。(4)停止,放棄。
3.(1)按照這種方法就可以生存,但是有人卻不用它。
(2)從前為了道義寧愿身死也不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卻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意對即可)
4.作者以在魚和熊掌不可以同時得到的`情況下,一般要“舍魚而取熊掌”,這個生活常理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義無法同時兼顧的情況下應該“舍生而取義”的結論,這也是本文的主旨。這種取義淺近的比喻,既使所講的道理易于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學趣味。
5.畫線句體現了孟子語言善用排比的特點,使文章讀起來節奏感強,并富于文采和氣勢。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15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11.下列加粗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厲害
B.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茍且得到
C.萬鐘于我何加焉 加:增加
D.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
12.與“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這句話中“而”字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B.學而不思則罔
C.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D.朝而往,暮而歸
13.下列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將魚與熊掌進行對比,提出了他的主張:當二者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
B.作者運用了比喻論證、舉例論證、對比論證和道理論證證明自己的觀點。
C.屈原縱使路途再漫長,也要上下求索,終遭奸臣毀謗,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懷著悲憤投入汨羅江。用自己的行動實踐了孟子舍生取義這一主張。
D.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的名言,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
14.把文言文中加粗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6分)
(1)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譯文:
(2)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
[參考答案]
11.C (加:益處,好處。)
12.B (原句中的“而”與B項中的“而”都是轉折連詞,但是。A.并列連詞,又,并且;C.順承連詞,來,就;D.表修飾,可不譯。)
13.A (將生比作魚,將義比作熊掌,是比喻論證。)
14.(1)那么一切可以用來得到生存的辦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則:那么,0.5分;可以:可以用來,1分;者:……的方法,0.5分;句意通順1分)
(2)用腳踢著(踐踏或踩過)(的東西)來給別人(人家)吃,是乞丐也不愿意接受。(補充省略充分“之”:東西,0.5分;“之”:代詞,別人,人家,0.5分;句意通順2分。)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16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 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選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小題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2分)
①故不為茍得也( )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2分)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與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舉于士
【小題3】翻譯文中畫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小題4】儒家認為性相近,習相遠,即人們生來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會環境與物欲使人的性差距變大,有人變惡了,閱讀選文,想想選中哪一句和這一觀點相近,并寫下來。(2分)
答案
【小題1】(1)茍且。這里指為了生而不擇手段。(2)如果,假使
【小題2】B
【小題3】如果兩種不能同時得到,(我就)舍棄生命而得到正義。
【小題4】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1)茍屬多義字,有假使、茍且等意。(2)如使為復義字,如與使的意思一樣,都做假如,假使解。翻譯時將它們換成現代漢語中合適的合成詞即可。
考點:本題考查解釋文言詞語。
點評:本題容易。此類題最常見題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個字詞讓學生直接解釋,如本題;②選擇型,即給出幾組文言語句,指出已經解釋的詞語正確與否或者判斷詞義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虛詞,注意重要實詞、虛詞的積累,尤其是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古文現象,考試出現頻率極高。
【小題2】試題分析:B相同;A C D不同。例句作比,表示比較。其余三項均不作此意解。A.作在
解。C作到,表示方向。D.表示從。
考點:本題考查一詞多義。
點評:本題容易。此類題最常見題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個字詞讓學生直接解釋,如本題;
②選擇型,即給出幾組文言語句,指出已經解釋的詞語正確與否或者判斷詞義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釋的'詞,一般為常見實詞、虛詞,注意重要實詞、虛詞的積累,尤其是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古文現象,考試出現頻率極高。
【小題3】試題分析:注意關鍵詞的翻譯,如得兼譯為同時擁有;生作生命解。者也表示判斷。這兩個分句有假設關系,翻譯時注意體現出來。
考點:本題考查翻譯文言語句。
點評:本題稍難,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翻譯必須忠實原文,明白曉暢。可直譯,可意譯。但倡導
直譯,盡量做到字字落實,可按照留、刪、補、調、換五字訣的方法進行。通假字、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詞、重要實詞或虛詞等系得分點,要特別注意,一定要聯系上下文,選準它的確切解釋。
【小題4】試題分析:首先疏通文意,其次吻合性相近,習相遠觀點,再者抓住最關鍵、最有代表性的句子。
考點:本題考查內容梳理。
點評:本題較容易。答題一要疏通文意,二注意題目要求,找到聯系點。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17
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魚我所欲也》)
【小題1】解釋下列文言句中加粗的詞語。(4分)
①非獨賢者有是( )心也 ②故患( )有所不辟也
③蹴( )爾而與之 ④所識窮乏者得( )我與
【小題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文言句子。(2分)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小題3】作者在文中贊揚和批評了怎樣的.人?(2分)
答案
【小題1】(1)這,這樣(2)禍患、災難(3)用腳踢(4)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4分,每小題1分,意思對即給分)
【小題1】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就放棄生命而選擇正義。(2分,意思對即給分)
【小題1】贊揚舍生取義;批評茍且偷生(見利忘義)。(2分,意思對即給分)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18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
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官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而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此文選自《初中語文第六冊》)
(1)解釋句中加粗詞的含義(3分)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茍得:)
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患:)(辟:)
③鄉為身死而不受 (鄉:)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⑤此之謂失其本心 (本心:)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譯文:
②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文:
③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文:
④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譯文:
(3)簡答題(5分)
①從全文看,本文先后運用了論證和論證的方法,有力地證明了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舍生取義這一觀點生活中有許多人將這個觀點奉為行為的準則,請你根據對這個觀點的認識,列舉一個奉行這種行為準則的事例,加以簡要闡述(要求:舉例典型,敘議結合)(3分)
②作為繼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師,孟子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請根據自己的積累,試寫出其中的.兩條(不得從本文中選取)(2分)
a.
b.
【參考答案】
(1)解釋句中加粗詞的含義:①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缺少“茍且偷生”不得分)③禍患,災難;“辟”通“避”,躲避③“鄉”通“向”,從前④停止,放棄⑤天性,天良(6個詞,共3分,每個0.5分)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②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③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④(有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4個句子,共4分,每句l分,大意正確即可得相應的分,每句有2個或2個以上錯別字,該句不得分)
(3)簡答題:①道理舉例(兩空共1分,每空0.5分)答案示例: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來入侵,失敗被俘后,面對元朝的威逼利誘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他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獻身的精神是永遠值得后人學習的(共2分,舉例典型1分,敘議結合1分,列舉其他,如抗”非典”英雄等的典型事例,大意正確即可得分)
②答案示例:a.生于憂患,死于安樂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閱讀魚,我所欲也及答案10-24
魚我所欲也閱讀及答案10-13
《魚我所欲也》的閱讀答案09-04
魚我所欲也閱讀與答案07-07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12-02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02-05
《魚我所欲也》閱讀及答案12-04
魚我所欲也的閱讀答案11-25
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