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整理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整理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有哪些呢?魚我所欲也闡述了舍生取義的人生哲理,千百年以來,一直被人們當作教育的范文。下面是小編分享的魚我所欲也知識點的整理,歡迎閱讀!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整理 1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一、生字 簞(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惡(wù)
二、重點詞解釋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禍患,災難 3、辟:通“避”,躲避
4、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5、蹴:用腳踢。
6、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7、鄉:通“向”,從前
8、何加,有什么好處。
9、惡:厭惡。
10、辯:通“辨”,辨別。
11、義:正義或仁義。
12、勿喪:不丟掉,喪:遺失
13、萬鐘:這里指高位厚祿
14、賢者:有道德的人。
15、茍得:茍且取得,本文指:“茍且偷生,意思是只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三、重點句子翻譯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與我何加焉。
對于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問他合不合禮義,就接受它,那么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么益處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么我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4、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以前為了禮義寧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么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采用呢?
四、思考題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附“四書”:《孟子》《論語》《大學》《中庸》)
2、歸納段意:第一段:論述舍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本性的行為。(第一層(1—2句)從正面舉例,說明義的存在。第二層從反面舉例,接受萬鐘這是喪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誦:(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開頭以"魚"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寫出原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3)《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舍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魚我所欲也》中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5)孟子認為能做到舍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6)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7)在孟子看來,什么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鐘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9)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義
(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4)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5)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魚和熊掌對比//生與死對比// 向與今天比較等
。6)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舍生取義“的道理。
5、聯系。本文觀點廣為后人所贊同,請找出本文觀點并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
觀點:舍生取義 詩句:(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應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義 ”來表現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寫出歷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確選擇的人。例如: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2)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么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3)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舍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國。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4)列舉奉行“舍生取義”這一行為準則的事例,并簡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侵,失敗被捕后,面對元朝威逼利誘,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而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后人學習。
。5)本文主要闡述了“舍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6)作者在文中贊揚的是怎樣的人:舍生取義的人(精神永存),批評的是怎樣的人:見利忘義的人(無生命價值)
一、解釋下列加點詞的含義
1、二者不可得兼:同時得到
2、故患有所不辟也:禍患,災難;通“避”,躲避。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假如
4、賢者能勿喪耳:不丟掉
5、蹴爾而與之:用腳踢
6、萬鐘則不辯禮儀而受之:通“辨”,辨別。
7、萬鐘于我何加焉:有什么益處
8、妻妾之奉 :侍奉
9、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感激;通“歟”,語氣詞。
10、鄉為身死而不受:通“向”,從前。
11、是亦不可以已乎:停止,放棄。
12、此之謂失其本心:天良,天性
二、翻譯下列句子
1、舍生而取義者也 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
2、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3、呼爾而與之 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他。
4、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所認識的貧窮的人感激我嗎?
5、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從前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在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
6、此之謂失其本心 這就叫做喪失了人的本性。
三、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論點?舍生而取義 比喻
2、“魚”與“熊掌”分別比喻什么? “魚”比喻“生”,“熊掌”比喻“義”。
3、本文主要贊揚了什么?批判了什么? 贊揚了“舍生取義”,批判了“見利忘義”。
3、為什么行道之人、乞人不接受施舍? 因為這是侮辱性的施舍,受之有損人格。
4、寫出一兩個你所知道的舍生取義的歷史人物以及他的名言。
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夏明翰——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整理 2
一、作家作品: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上》,題目是編者加的!睹献印肥怯涗洃饑鴷r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軻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現存七篇。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縣人。戰國時儒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義”,主張行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重視人民。在人性的問題上,他提出“性善”論,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性”喪失,就能從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付權勢。在本文中他對舍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都將其作為行動的準則。
二、重點字詞:
1、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為珍貴的食品。
2、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指的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3、辟:同“避”躲避。
4、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義。
5、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在這里指代辦法。
6、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7、由是則生而又不用也:通過某種辦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的人不用。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8、非獨:不單,不僅。
9、喪:喪失。
10、豆:古代一種木制盛食物的器具。
11、呼爾而與之:(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爾,助詞。
12、蹴cù:用腳踢。
13、不屑:認為不值得。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14、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種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萬鐘,豐厚的俸祿。鐘,古代的量器。則,連詞,這里表示假設,翻譯成如果。辯,同“辨”。
15、何加:(有)什么益處。
16、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
17、得我:感激我。得,同“德”,動詞。
18、與:同“歟”,語氣詞。
19、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同“向”,原來,從前。
20、已:放棄,停止。
21、本心:本性,天良。
22、是故:所以
23、能:保持
24、舍生而取義者也:而,表并列
25、患:災禍
三、重點字詞及句子的翻譯:
1、魚,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重點字詞:①欲:想要,喜愛。②得兼:同時得到。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重點字詞:①義:指人們追求的理想道德、行為規范。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
3、生亦我所欲,所義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重點字詞:①故:所以 ②茍得:茍且獲得(生存)
、蹛海╳ù):討厭,不喜歡 ④患:禍患、災難 ⑤辟:通“避”,躲避。
譯文: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重點字詞:①如使:假如,假使 ②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譯文: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
5、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
譯文: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心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可以不干呢?
6、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譯文:采用某種手段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方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重點字詞:①是故:由此,因此。
譯文: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
8、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重點字詞:①非獨:不僅 ②喪:喪失、失掉。
譯文: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9、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重點字詞:①簞(dān):古代盛飯用的圓竹筐。②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物的器皿。
、鄹赫舫苫蛑蟪傻闹瓲睢⒑隣钍称。
譯文: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
10、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重點字詞:①呼爾:輕蔑或者粗暴的吆喝。爾:語氣詞。 ②蹴(cù):用腳踐踏。
、鄄恍迹▁iè):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譯文: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蹋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重點字詞:①萬鐘:形容位高祿厚。鐘,古代一種量器。 ②辯:通“辨”,辨別
③何加:有什么好處。
譯文:(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12、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重點字詞:①為(wèi):介詞,為了。 ②奉:侍奉。
、鄹F乏:貧困、貧苦。乏:缺少錢財。
、艿茫和ā暗隆,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⑤與(yú):通“歟”,語氣詞。
譯文: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13、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重點字詞:①鄉(xiàng):通“向”,從前。 ②已:停止,放棄。
譯文: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
14、此之謂失其本心。
重點字詞:①本心:天性、天良。
譯文:這就叫做喪失了所固有的羞恥廉恥之心。
四、結構及內容分析:(為了方便講解,我們按照句號來講,全文共14句)
。ㄒ唬┱w感知:
文章運用對比、舉例方法,論述樂面對“生”與“義”的不同取舍,點出“舍生取義”的觀點。接著通過生與死的對比,強調樂義的重要性,然后又論述樂為利而舍義的忍,見利忘義,失去樂本心,深化了中心。(二)內容結構:
全文共兩節,兩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1節):提出中心論點并用道理論據來進行分析論證。
這一節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1~2句):作者提出自己的論點:舍生取義。
1句:用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魚”和“熊掌”設喻,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得出結論是“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即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
2句:由上一句的設喻自然引出“舍生取義”的主張。這也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3~7句):對論點進行進一步分析論證,這一層是全文的重點。對于為什么要舍生取義,孟子從三方面進行了論證:
第1方面(3句):這是作者從正面闡述自己的觀點,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
這一句里作者所說的“甚于生者”就是指“義”;“甚于死者”就是“不義”。于是為了“義”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義”的事。
第2方面(4~5句):這是作者從反面申述觀點。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
作者認為若心中喜愛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心中厭惡的東西沒有比死亡更甚的,那么為了保全生命,為了躲避死亡禍患,又有什么手段不可以采用的呢?言外之意為: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第3方面(6~7句):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舍生取義。
這2句論證說:有人不去做(第2方面論證的反面行為)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不義。
第三層(8句):得出結論,其實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義”本來就是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但是當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時,大多數人并非想不到,而是做不到。
這種重義之心不單是賢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
通過以上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第(二)部分(2句):運用舉例論證來論證中心論點。
這一節也可以分為三小層。
第一層(9~10句):舉“一簞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訴我們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簞食、一豆羹”在生死關頭,也能考驗一個人的品德!昂魻枴薄磅頎柖c之”就連“行道之人”與“乞人”都不屑受之,這就是“羞惡之心”,是對“義”的堅持。
第二層:(11~13句):又舉例,從反面說明“萬鐘”亦不應受之。
優厚俸祿是指“華麗的住宅、大小老婆的侍奉、熟識窮朋友的感激,然而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先前寧肯死也不接受決定生死的“一簞食”、“一豆羹”,而現在卻不顧廉恥地接受了所謂的“萬鐘”,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
這里作者又運用了對比論證,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而無論哪個與“義”字比較起來都是次要的,于是兩次舉例論證的運用,是從正反兩方面再次證明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
第三層(14句):歸納本節,照應開頭。本心是指“我固有之”的“羞惡之心”,是“義”,是“善”的本性。
(三)疑難探究:
《魚我所欲也》一文是怎樣論證中心論點的?
本文的論點是舍生取義。穩重舉魚、熊掌面前取舍,行人,乞丐在生與義面前取舍,貪圖享受者舍義取生等都是圍繞這一觀點論證的。在魚和熊掌面前,舍魚記即取生;而熊掌即取義,用比喻來論證觀點。
得出論點以后,又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證。不茍且偷生,位取義而死,從正面論述。在生命受到考驗的時候,人們就會失去義而茍且偷生,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發人深省。賢者舍生取義,發于本心,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接著作者列舉了行人,乞丐在一簞食,一豆羹與生死面前的取舍,舍生而取義,用普通人。乞丐論證了觀點,然后作者又列舉貪圖享受者在萬鐘、妻妾面前舍義的表現,從反面論證舍生取義之人的羞惡無恥。
總之,作者從自身舍生取義議論開來,列舉社會上種種人面對生與義的抉擇,表明了人的生命價值的意義在于舍生取義。
五、中心思想:
本文論述了孟子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同時也說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我們會面臨許多重要的抉擇,應以“義”為重,為了維護它,要不惜做到“舍生而取義”。
六、寫作特點:
1、語言自然流暢,節奏感強,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
2、排比的使用(13句)加強了氣勢,增強感情,顯出義正詞嚴,理直氣壯之意。
3、比喻的使用使深刻的道理被說得生動有趣,易于理解。
4、大量對比的使用,讓人印象深刻、說服力強。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整理 3
原文:
魚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wéi)茍(gǒu)得也;死亦我所惡(wù),所惡(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wù)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為(wéi)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bì)患而有不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wù)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則生,弗(fú)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爾而與之,乞人不屑(xiè)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wèi)宮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識窮乏者得(dé)我歟(yú)?鄉(xiàng)為(wèi)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宮室之美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qiè)之奉為(wéi)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wèi)所識窮乏(fá)者得(dé)我而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wèi)失其本心。
翻譯:
魚,是我所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舍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東西。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會舍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還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所以有禍患(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沒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沒有比死亡更厭惡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這種方法可以生存卻不采用,按照這種方法可以躲避禍患卻不去做。是因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東西(那就是義),有比死亡更厭惡的東西(那就是不義)。不僅僅是賢人有這種思想,每個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道德不丟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饑餓的人都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義就接受了,那么這種高位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 是為了宮室的華美,為了妻妾的侍奉,為了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現在為了宮室的華美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現在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為了(道義)寧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卻為了所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不可以停止嗎?(如果不停止的話,)這就是所說的喪失了人本來的思想,即羞惡之心。
注釋
1、熊掌:熊的腳掌,古人認為是珍貴的食品。
2、得兼:同時獲得。得:獲得。
3、舍魚而取熊掌者也:舍棄魚肉而選擇熊掌。取:選取。
舍生而取義者也:舍棄生命而選擇正義。。呵笕 義:正義,道義。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過; 于:比。
5、茍得:茍且取得。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6、所惡:討厭的(事物)。惡,憎恨,討厭。
7、患:禍患,災難。
8、辟:通“避”,躲避。下文同義。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義。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辦法。者:……的辦法。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為:不愿意這樣做。
13、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通過某種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卻不用它。由是,按照這種方法。是,指示代詞,指某種辦法。
14、非獨:不單,不僅。獨:只,僅僅。
15、是:這、這樣。
16、勿喪:不丟掉。喪:喪失,丟失。
17、簞:古代盛食物用的圓竹器?勺g為“竹籃”。
18、豆:古代盛飯用的器具。一種食器,高足,上呈圓盤形。有木制,陶制等,用來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爾而與之:意思是沒有禮貌地吆喝著給人吃。爾:語氣助詞!抖Y記·檀弓》記載,有一年齊國大饑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個饑餓的人用衣袖遮面而來,黔敖吆喝著讓他吃粥。他說,我就是不肯吃嗟來之食才落到這般地步的。這人始終拒絕侮辱性的施舍,后來餓死了。呼:吆喝、輕蔑地,對人不尊重。而,連詞表修飾。
20、蹴(cù):用腳踢; 與:給。
21、不屑:認為不值得,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如果不辨別它是否合乎禮與義就接受豐厚的俸祿。則,連詞,這里表假設!稗q”通“辨”,辨別。
23、萬鐘,這里指優厚的俸祿。鐘,古代的一種量器,六斛四斗為一鐘。
24、 何加:有什么益處。加:增加。
25、為:為了。下文“鄉為”“今為”的“為”都念“wèi”。
26、奉:侍奉。
27、 所識窮乏者得我歟: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嗎?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與,通‘歟’,語氣助詞,相當于嗎。
28、鄉為身死而不受:從前(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鄉通“向”(舊寫作“向”),原先,從前,先前。
29、今為宮室之美為之:今,現在。為,為了。 為(第二個),接受。
30、 已:停止,放棄。
31、 本心:天性,天良。本來的思想,即指“義”。
賞析: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論述了孟子的一個重要主張:義重于生,當義和生不能兩全時應該舍生取義。
孟子說:“羞惡之心,義也。”(《孟子·告子上》)又說:“義,路也!┚幽苡墒锹贰!保ā度f章下》)孟子認為自己做了壞事感到恥辱,別人做了壞事感到厭惡,這就是義;義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須遵循的正路。
孟子先用人們生活中熟知的具體事物打了一個比方:魚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魚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珍愛的,義也是我所珍愛的,在兩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我寧愿舍棄生命而要義。孟子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這個主張是全篇的中心論點。
孟子從三個方面論證了舍生取義的意義。其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边@幾句論證說:生命是我珍愛的,但還有比生命更為我所珍愛的(指義),所以不能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厭惡的,但還有比死亡更為我所厭惡的(指不義),所以有時對禍害(死亡)不愿躲避。這是從正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二,“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這幾句論證說:如果沒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惜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保全生命的手段哪樣不能用呢!如果沒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那么凡是可以用來避免禍患(死亡)的事情哪樣不能做呢!言外之意是:這樣下去,人們的行為不是會變得無所不為、卑鄙無恥了嗎?這是從反面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應該舍生取義。其三,“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這幾句論證說:通過這樣的手段(指不正當的手段)就可以保全生命,而有的人不愿意采用;通過這樣的辦法(指不正當的辦法)就可以避免禍患(死亡),而有的人不愿意去干。所以,還有比生命更為人們所珍愛的(指義),還有比死亡更為人們所厭惡的(指不義);不單是賢人有這種重義之心,而是人人都有,只是賢人沒有喪失罷了。這是從客觀事實論證義比生更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有人舍生取義。通過論證,文章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就成立了。
為了使這種道理更令人信服,更容易被人接受,孟子接著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耙缓勈,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薄昂劇笔枪糯埖膱A形竹籃,“豆”是古代盛肉或其孟子食品的器皿,“呼爾”是大聲呼喝著,“蹴爾”是用腳踢著。這幾句說:只要得到一小筐飯、一小碗湯就可以保全生命,不能得到就要餓死,如果是輕蔑地呼喝著叫別人吃,哪怕是饑餓的過路人都不愿接受,如果是用腳踢著給別人吃,那就連乞丐都不屑要了!抖Y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似:“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人厭惡,所以寧愿餓死也不愿接受別人侮辱性的施舍。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常人更不用說了。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把義看得比生更為珍貴,在二者不可兼得時就會舍生取義。
在孟子看來,“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人人都有這種重義之心,人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之時都應舍生取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并非都是如此,有的人在窮困危急的情況下可以拒絕別人侮辱性的施舍,而在和平安寧的環境中卻見利忘義。文章第三段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分析。孟子指出,社會上確實存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有人不問合不合禮義而接受萬鐘俸祿呢,萬鐘俸祿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呢。“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是為了住房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因為給了所認識的窮朋友以好處而使孟子們對自己感恩戴德嗎?華麗的`住房也好,妻妾的侍奉也好,朋友的感激也好,這些都是身外之物,與生命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那些“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人當初寧肯餓死也不愿受侮,卻為了這些身外之物而不顧廉恥,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之謂失其本心”,孟子認為這種人原來也有舍生取義之心,后來因為貪求利祿而喪失了。孟子警告說:“是亦不可以已乎?”這種“不辯禮義而受之”的可恥之事應該罷休了。
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孟子不肯遷就,不肯趨附權勢。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保ā峨墓隆罚┟献釉浽邶R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的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齊王托人挽留孟子,條件是準備在首都的中心地區建一座房子給孟子住,并送給孟子萬鐘糧食作為弟子們的生活費用,結果遭到孟子的嚴辭拒絕。(《公孫丑下》)可見,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所說的“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是有所為而發的,突出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孟子在《魚我所欲也》中對舍生取義精神的頌揚,對“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的批判,對后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歷史上許多志士仁人把“舍生取義”奉為行為的準則,把“富貴不能淫”奉為道德的規范,對國家和民族作出了貢獻。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爆F代無產階級革命烈士夏明翰在《就義詩》中說:“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边@都是與“舍生取義”的精神一脈相承的。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生動活潑,充分體現了孟子大義凜然的個性,突出了孟子雄辯、善辯的才華。孟子喜歡使用排比的修辭手法,如:“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北緛恚@話用一句就可以說完,即“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但孟子有意把它分成三句排比起來,加強了氣勢,增強了感情,顯示出說話人的義正詞嚴、理直氣壯。其次,為了把道理說得深入淺出、生動有趣,孟子喜歡使用比喻,《魚我所欲也》以具體的魚和熊掌比喻抽象的生和義,以“舍魚而取熊掌”巧妙地比喻“舍生取義”,就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其次,《魚我所欲也》中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魚與熊掌對比,把生與義對比,把重義輕生的人與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為”與“今為”對比,這樣互相比較,道理說得更加清楚,給人的印象特別深刻,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整理】相關文章: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整理10-21
魚我所欲也的字詞整理05-28
魚我所欲也字詞整理08-03
《魚我所欲也》文言知識整理10-13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06-16
魚我所欲也 知識點08-17
《魚我所欲也》知識點08-12
魚我所欲也的欲07-29
魚我所欲也03-21